《明天,最後一天》Die Tomorrow - 關於死亡,你有什麼看法?

《明天,最後一天》Die Tomorrow - 關於死亡,你有什麼看法?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明天,最後一天》Die Tomorrow  台灣上映日期:2018.09.21  鏡象電影  發行

《明天,最後一天》Die Tomorrow 台灣上映日期:2018.09.21 鏡象電影 發行

透過六段仿紀錄片的小故事,描述真實存在「過」的人物們,他們在死前一天的日常生活。而探討「死亡」議題的電影作品相當多,《明天,最後一天》也絕對不是第一部將死亡作為主題的作品,但用「記錄前一天」的方式,來反應了人們對死亡的態度,以及死亡在生命中的份量,《明天,最後一天》的敘事手法可說是相當新鮮。


全片運用了相當多小巧思,六段不同的日常生活,以文字輔助概念,在眾多細節上呈現了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往往可能忽略或是不在乎,卻又可能留下遺憾的小事。電影片長不長,短短75分鐘裡,六個小故事隱藏著六個不同的人生:有人積極過活,最後遭遇不測;有人對感情失望而選擇輕生;也有人有著大好前程卻遭逢意外。總總事件除了讓人感到人生無常外,愛更要即時,也讓我們認識到珍惜自己擁有的一切,才是對自己生命負責的態度。

圖片來源:鏡象電影

圖片來源:鏡象電影

電影整體的故事內容並不嚴肅,透過這些關於死亡的故事,反而讓我們正視死亡這個概念。因為當我們認真討論死亡,可能感到害怕或恐慌,但其實透過呈現六個角色在世的最後一天,觀眾們可以發現這些日常生活其實沒有什麼特別,甚至習以為常。更有趣的是,片中還穿插了訪問小孩和人瑞關於死亡的看法,兩者在人生極端的兩個時間點,卻對死亡一事皆看淡豁達。因為沒有人知道自己的死亡會是什麼樣子,也沒人知道死亡究竟何時到來;相反地,當我們好好把握當下,認真看待生活中的每一件事物,死亡也就是生命中的一部分罷了。


我個人相當喜愛其中一個描述小女星,因為主要女星遭逢意外而順勢成為經紀公司主打的明星。鏡頭一轉,訪問了老人和小孩對於「死亡是好是壞」的問題。死亡到底是好事還是壞事?對不同人在不同時機、不同情況下都會有不同答案。他間接說明了死亡的多元樣貌,並非我們一般認知的黑暗可怕。或許這正是我們需要面對死亡的態度,有時候就在那一念之間,便會豁然開朗。


《明天,最後一天》在敘事手法上的創意,是我個人相當喜愛的地方。像是開頭出現的計時器、全部一鏡到底的小故事,大量日常對白的場景、提示每秒死亡兩人的統計數據,或是拍立得照片、維基百科的資料,就像是拼圖般拼湊出在日常生活中關於死亡的元素。死亡無所不在,所以不用逃避;劇情節奏平緩舒適的調性下,死亡顯得並不黑暗陰沈,反而平靜輕鬆。換個方式想想,就算這個世界每秒鐘死去兩個人,世界依舊持續轉動,並沒有因為死亡而停歇。我們應該將死亡視為自然的一環,與其談論死亡,不如想想如何在有限的生命之中創造無限可能。

圖片來源:鏡象電影

圖片來源:鏡象電影

整體而言,《明天,最後一天》的電影題材相當有趣。以類戲劇的方式整理真實新聞素材,以各種不同變化的巧思,呈現出一鏡到底的六個故事。但它並非是六個故事的短片集電影,反而是主題圍繞在死亡的多元樣貌上,與其說是六個短片故事,還不如是說六個曾經活在世界上的人物,教會了我們有關生命的意義,正視死亡的哲學。透過有趣的串場,剪輯編排穿插之下,死亡變得平易近人,而且無需過度嚴肅。它並非是部多愁善感的電影作品,而是透過了解人們生前最後的時光,了解到我們其實都離死亡很近,也該更加珍惜我們存活在這世界上的美好時光。


XXY的推薦指數:★★★★★五顆星為滿分
《明天,最後一天》我給★★★★ 4顆星
值得一看的生死哲學課!


電影預告片:


avatar-img
XXY的沙龍
322會員
340內容數
XXY的 Premium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XXY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改編自美國時事嘲諷漫畫家-約翰卡拉翰的真實故事,描述他如何從一位整天跑趴、遊手好閒的酗酒者,因嚴重車禍而癱瘓,開始創作報紙時事漫畫而找到新的人生過程。
作為《厲陰宅》宇宙的第三部外傳故事,《鬼修女》探尋了全系列的恐怖根源,背景時間拉到比《厲陰宅》第一集更早之前的1950年代:那個經歷兩次世界大戰摧殘,介於東西方交界的三不管地帶,一個羅馬尼亞與世隔絕的修道院所發生的異象。
打著基奴李維和薇諾娜瑞德兩位男女主角的銀幕招牌,《婚禮冤家》光是卡司就讓這部電影贏在起跑點上。從兩位明星的私人生活出發,我們能夠理解他們在光鮮亮麗的演員外表下,存在著一顆傷痕累累的心。
汪洋漂流題材的電影相當多,《我願意》在八月院線檔期、大型娛樂電影環伺之下相對失色許多。但《我願意》的原文片名直接取名為「漂浮」,我認為相當有趣。它毫不避諱地說明這就是一部描寫如何在海上漂流求生的故事,同時也描述了一位為了愛情而停止漂泊人生的獨立女性,如何在面對災難巨變之際,勇敢面對恐懼、努力活下去。
延續2014年《私刑教育》的故事,主角勞勃麥考持續著他在暗地裡伸張正義、替無辜平民打抱不平的私刑者行為,只是這回成為了一位lyft派遣司機,並在他那輛雪佛蘭中,看盡了人生百態。我們能夠在《私刑教育2》中再度看到勞勃一角如何拯救受迫害者的過程,感受到社會上的人情冷暖。
若要說《血觀音》是去年台灣國片對於政商關係的醜陋現實提出批判,那麼《引爆點》會是今年針對政商關係、環保議題,以及地方基層平民、執法人員更進一步深入描繪的台灣電影。
改編自美國時事嘲諷漫畫家-約翰卡拉翰的真實故事,描述他如何從一位整天跑趴、遊手好閒的酗酒者,因嚴重車禍而癱瘓,開始創作報紙時事漫畫而找到新的人生過程。
作為《厲陰宅》宇宙的第三部外傳故事,《鬼修女》探尋了全系列的恐怖根源,背景時間拉到比《厲陰宅》第一集更早之前的1950年代:那個經歷兩次世界大戰摧殘,介於東西方交界的三不管地帶,一個羅馬尼亞與世隔絕的修道院所發生的異象。
打著基奴李維和薇諾娜瑞德兩位男女主角的銀幕招牌,《婚禮冤家》光是卡司就讓這部電影贏在起跑點上。從兩位明星的私人生活出發,我們能夠理解他們在光鮮亮麗的演員外表下,存在著一顆傷痕累累的心。
汪洋漂流題材的電影相當多,《我願意》在八月院線檔期、大型娛樂電影環伺之下相對失色許多。但《我願意》的原文片名直接取名為「漂浮」,我認為相當有趣。它毫不避諱地說明這就是一部描寫如何在海上漂流求生的故事,同時也描述了一位為了愛情而停止漂泊人生的獨立女性,如何在面對災難巨變之際,勇敢面對恐懼、努力活下去。
延續2014年《私刑教育》的故事,主角勞勃麥考持續著他在暗地裡伸張正義、替無辜平民打抱不平的私刑者行為,只是這回成為了一位lyft派遣司機,並在他那輛雪佛蘭中,看盡了人生百態。我們能夠在《私刑教育2》中再度看到勞勃一角如何拯救受迫害者的過程,感受到社會上的人情冷暖。
若要說《血觀音》是去年台灣國片對於政商關係的醜陋現實提出批判,那麼《引爆點》會是今年針對政商關係、環保議題,以及地方基層平民、執法人員更進一步深入描繪的台灣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