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她的故事— 藍碧嘉 :重新發明自己身分的Art Deco女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raw-image


「當代女畫家聯盟」(Societe des Femmes Artistes Modernes)

「當代女畫家聯盟」(Societe des Femmes Artistes Modernes)

Screenshot via Instagram/@ellisfaascosmetics

Screenshot via Instagram/@ellisfaascosmetics

在一戰和二戰中間的法國,當時有女性畫家在1931年,創立「當代女畫家聯盟」(Societe des Femmes Artistes Modernes),挑戰藝術界中的父權局面;FAM提倡的理念,包括提出「女性能夠同時身兼藝術家和母親」,育兒不僅不會妨礙女性的創作力和生產力,反而會豐富了靈感和筆下的情感,例如,曾經繪畫《Portrait of Marie Antoinette with Her Children》(1787)的 Elisabeth Vigee-Lebrun,便試過在分娩的極度痛楚下作畫。「母乳餵哺」同樣是這群屬於當代的女性畫家,一個熱門的作畫題材。

Screenshot via Instagram/@dialogue.with.tamara

Screenshot via Instagram/@dialogue.with.tamara

其中,藍碧嘉Tamara de Lempicka除了畫過母乳餵哺的母親肖像,更畫過女性裸體、女同志的題材,其承襲立體主義(Cubism)的作畫風格,加入高度抛光的色彩,還有她本人精緻的打扮、不羈的態度和開放的私生活,令她成爲這批藝術家當中,最受注視的一名;她,是女性主義者忙於研究的畫家,是無數上流女性的情人和寵兒,也是一個極度酷兒的Femme Fatale。在藍碧嘉的自畫像中,她駕著一輛綠色的超級跑車布加迪,堅定地盯著觀看者,她就是一副自信、不羈的態度,不掩飾對奢華生活的熱愛,也從不限制自己不去過欲望爲導的私生活。



raw-image
Screenshot via Instagram/@documenting_fashion

Screenshot via Instagram/@documenting_fashion

她的畫作固然風格鮮明、別樹一格,她的個人風格也毫不遜色,猶如藝術界的Marlene Dietrich和Greta Garbo的混合體,Art Deco的女王,也是生活中的惡女。

自我改寫的身份


藍碧嘉在1898年的華沙出生,華沙當時未成爲俄羅斯的領土,原名Maria Gorska的她,生活無憂,1911年開始接觸意大利的畫家,啓發她對於藝術的畢生熱誠。俄國革命在1917那年發生,藍碧嘉的律師丈夫被捕入獄,通過自己的社交手段和人脈,藍碧嘉成功將丈夫救出來,雙雙逃到巴黎。



在巴黎,她重新發明自己的身份,正式改名爲Tamara de Lempicka,一個讓人一聽就覺得是名流的名字,可是當時作爲難民的她,其實窮困得可以。她進入藝術學校,成爲Maurice Denis和Andre Lhoto的學生,前者啓發了她從平面設計中取得靈感,後者教會她畫出屬於「輕柔Cubism」的風格,一改Cubism既有的正正方方和菱角特色,造就了她顔色上高度抛光和綫條圓滑的作品。

心頭高、愛好社交和上流社會,這樣的喜好在 她身上顯得沒什麽值得内疚的。她自己的生活態度和作品,顯示出1930年代的爵士玩樂女子心態。她也是自戀的,但她做得漂亮,由跑車中的自畫像,到精緻的時裝配搭和妝容,一舉手一投足,盡顯不理會你怎麽想的Femme Fatale態度。

「反常」的作畫題材

Screenshot via Instagram/@kate_z86

Screenshot via Instagram/@kate_z86


「反常」(Perverse)的題材是她的靈感天堂,她的畫作有裸體的女性,有時候模特兒戴著手扣,有時候模特兒擺出自慰的姿勢,或者一臉陶醉的表情,令人聯想起女性高潮的樣子。另一方面,她喜歡與女性有親密關係,畫作中會有兩名年輕女性互相依偎,或者有多個莫辨雌雄的裸體模特兒。假如「反常」是一個隨著年代變更的概念,當年藍碧嘉的作畫題材的確與社會的「常態」背道而馳,女性裸體、同性戀性行為、酷兒、雌雄同體在現今已經漸漸成為老生常談,而藍碧嘉的理念在今天看來,實屬非常有前瞻性。

Screenshot via Instagram/@rushkabergman

Screenshot via Instagram/@rushkabergman

Screenshot via Instagram/@joanne_darc5

Screenshot via Instagram/@joanne_darc5

Screenshot via Instagram/@chuckpower65

Screenshot via Instagram/@chuckpower65

Screenshot via Instagram/@modicacarr

Screenshot via Instagram/@modicacarr


曾經,她挑戰宗教藝術中的題材 阿當與夏娃 , 畫出手執禁果的夏娃,旁邊是一個身材豐盈、雌雄莫辨、背向觀看者的身體。

Screenshot via Instagram/@todayisartday

Screenshot via Instagram/@todayisartday

raw-image



這幅對於「土耳其澡堂 」 (1862) 指涉的作品Groups of Four Nudes,帶出了性愛與疼痛的關係,互相纏繞的女體,對於傳統的裸體畫發出了更加强烈的回應和新演繹。藍碧嘉的裸體畫,改寫了對於女性裸體的觀看態度。以往的男畫家如馬奈,繪畫的性工作者女體全然是一個被凝視的物件,從男性凝視中出發的女性裸體,由藍碧嘉的畫筆改寫;女性不一定是被繪畫的裸體,反而,女性也可以如 Voyeur一樣,欣賞、欲望著其他女體 ,將被動的女性身體重新定義爲自主的。





參考資料
< Women Artists in Interwar France: Framing Femininities >
theartstory.org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Kayla 陳韻如的沙龍
32會員
15內容數
影視作品、大衆流行、模特兒、演員、劇本、廣告……從浮華看見潛在的反叛文本。
2021/06/05
瑪嘉烈公主因為這個角色,成為威尼斯影后 。 關於氣味的記憶,你腦海中有哪些?對於 Martha來說,蘋果的香氣,就是死去的女兒留下的唯一線索。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2021/06/05
瑪嘉烈公主因為這個角色,成為威尼斯影后 。 關於氣味的記憶,你腦海中有哪些?對於 Martha來說,蘋果的香氣,就是死去的女兒留下的唯一線索。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2021/06/04
吸著大容量電子水煙的 Marla,思考如何對付富婆。誰不喜歡一個短髮、多謀善斷的女反派?
Thumbnail
2021/06/04
吸著大容量電子水煙的 Marla,思考如何對付富婆。誰不喜歡一個短髮、多謀善斷的女反派?
Thumbnail
2021/03/19
《Queen’s Gambit》第一眼看會以為又是另一個關於天才兒童戰無不勝或者自甘墮落的故事。其實這一套劇集,講的是一個高敏感又內向的女生,如何在女權崛起之前的冷戰年代,以人生輸家之姿,晉身頂級棋手的故事,同時講述一個女孩子的前半生。
Thumbnail
2021/03/19
《Queen’s Gambit》第一眼看會以為又是另一個關於天才兒童戰無不勝或者自甘墮落的故事。其實這一套劇集,講的是一個高敏感又內向的女生,如何在女權崛起之前的冷戰年代,以人生輸家之姿,晉身頂級棋手的故事,同時講述一個女孩子的前半生。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燃燒女子的畫像》(Portrait of a Lady on Fire, 2019)真是好優美的電影,雖然與《藍色是最溫暖的顏色》(Blue is the Warmest Color, 2013)是不同時代的故事,卻有諸多相仿的元素,都有位女畫家、來自法國的電影、都留下一幅美麗的畫像等等。
Thumbnail
《燃燒女子的畫像》(Portrait of a Lady on Fire, 2019)真是好優美的電影,雖然與《藍色是最溫暖的顏色》(Blue is the Warmest Color, 2013)是不同時代的故事,卻有諸多相仿的元素,都有位女畫家、來自法國的電影、都留下一幅美麗的畫像等等。
Thumbnail
「戀人們都覺得自己是創造者嗎?」或許不然,但瑪麗安與艾洛伊茲終究創造出了一篇屬於她們的史詩,難以被抹滅。
Thumbnail
「戀人們都覺得自己是創造者嗎?」或許不然,但瑪麗安與艾洛伊茲終究創造出了一篇屬於她們的史詩,難以被抹滅。
Thumbnail
想起自由的模糊形狀,亦想起這次「法國經典影展」中的百態之美,透過這次空前的策展,有幸讓身在此刻的我們得以從銀幕裡回望那個自由年代,那些沒有情節、邏輯,無法被定義,甚至是無法看懂的電影,都真真實實地代表風起雲湧的電影里程碑──是餘暉底下的金黃色巴黎、波光粼粼的塞納河、以及迷離在浮世裡的眾生魅影。
Thumbnail
想起自由的模糊形狀,亦想起這次「法國經典影展」中的百態之美,透過這次空前的策展,有幸讓身在此刻的我們得以從銀幕裡回望那個自由年代,那些沒有情節、邏輯,無法被定義,甚至是無法看懂的電影,都真真實實地代表風起雲湧的電影里程碑──是餘暉底下的金黃色巴黎、波光粼粼的塞納河、以及迷離在浮世裡的眾生魅影。
Thumbnail
對於印象派之後我亂成一團,尤其是二戰後那團。
Thumbnail
對於印象派之後我亂成一團,尤其是二戰後那團。
Thumbnail
阿爾豐斯.慕夏(Alphonse Mucha,1860~1939)是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法國新藝術運動的重要人物,被譽為「世界最偉大的裝飾藝術家」。花卉、枝葉、圖案、線條、仕女和恬靜色彩,交織醞釀出了優美典雅的「慕夏風格」,對現今生活中許許多多的物品設計與繪畫,都有很大的啟發與影響。
Thumbnail
阿爾豐斯.慕夏(Alphonse Mucha,1860~1939)是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法國新藝術運動的重要人物,被譽為「世界最偉大的裝飾藝術家」。花卉、枝葉、圖案、線條、仕女和恬靜色彩,交織醞釀出了優美典雅的「慕夏風格」,對現今生活中許許多多的物品設計與繪畫,都有很大的啟發與影響。
Thumbnail
賈桂琳·德容的作品基本上沒有典型或是代表作,她藝術中獨特的折衷主義,贴切地代表了女性被边缘化或今日亚文化的叙事观点,這個邊緣化最終如同一位母親一樣,溫柔地提供了一份開放全知的視角,令她在不同的繪畫風格和典型之中穿梭游擊、自由行走。
Thumbnail
賈桂琳·德容的作品基本上沒有典型或是代表作,她藝術中獨特的折衷主義,贴切地代表了女性被边缘化或今日亚文化的叙事观点,這個邊緣化最終如同一位母親一樣,溫柔地提供了一份開放全知的視角,令她在不同的繪畫風格和典型之中穿梭游擊、自由行走。
Thumbnail
這幾天看了希維特的《美麗壞女人》,是一部長達四小時,然後讓我看了停了六次的電影,關於到一對年輕情侶經由商人朋友的介紹認識了一名半退休老畫家還有他的妻子,而為了要幫助半退休老畫家孕育他的新作品,年輕情侶的男方沒先問女方,就替她答應女方可以留下來幫老畫家作為模特兒,而老畫家的作品需要模特兒裸體進行……
Thumbnail
這幾天看了希維特的《美麗壞女人》,是一部長達四小時,然後讓我看了停了六次的電影,關於到一對年輕情侶經由商人朋友的介紹認識了一名半退休老畫家還有他的妻子,而為了要幫助半退休老畫家孕育他的新作品,年輕情侶的男方沒先問女方,就替她答應女方可以留下來幫老畫家作為模特兒,而老畫家的作品需要模特兒裸體進行……
Thumbnail
 在二十世紀初的巴黎有位出身為稅務督察長與女僕之私生女的女子,在一群以男性為主的畫壇中,以温婉柔美的畫風見長,在「洗衣船」-未成名藝術家如畢卡索等人之聚集處,展露其繪畫天分,也因她是唯一的女性,而被稱為巴黎畫派最美麗的牝鹿。  
Thumbnail
 在二十世紀初的巴黎有位出身為稅務督察長與女僕之私生女的女子,在一群以男性為主的畫壇中,以温婉柔美的畫風見長,在「洗衣船」-未成名藝術家如畢卡索等人之聚集處,展露其繪畫天分,也因她是唯一的女性,而被稱為巴黎畫派最美麗的牝鹿。  
Thumbnail
近六十分鐘才有情慾戲,到九十分鐘才有清楚的女性裸體,不是什麼男性觀眾熱愛的動作加情色古裝大片,而是非常私密的女性電影。不只關於同性戀情,還關乎女子的身體,乃至交錯攻防的視線。 那目光太熾熱,觀看的女人危險。
Thumbnail
近六十分鐘才有情慾戲,到九十分鐘才有清楚的女性裸體,不是什麼男性觀眾熱愛的動作加情色古裝大片,而是非常私密的女性電影。不只關於同性戀情,還關乎女子的身體,乃至交錯攻防的視線。 那目光太熾熱,觀看的女人危險。
Thumbnail
在巴黎,她重新發明自己的身份,正式改名爲Tamara de Lempicka,一個讓人一聽就覺得是名流的名字。 一改Cubism既有的正正方方和菱角特色,造就了她顔色上高度抛光和線條圓滑的作品。
Thumbnail
在巴黎,她重新發明自己的身份,正式改名爲Tamara de Lempicka,一個讓人一聽就覺得是名流的名字。 一改Cubism既有的正正方方和菱角特色,造就了她顔色上高度抛光和線條圓滑的作品。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