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ack Live Matters—時隔63年的提爾之死重啟調查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1955年8月28日,14歲的美國非裔少年艾默特提爾(Emmett Till)在密西西比州遭私刑謀殺,此事為之後的黑人民權運動揭開序幕,提爾也成為「黑人的命也是命」(Black Live Matters)的先驅。時隔63年,美國聯邦當局宣布重新調查此一案件。
raw-image

事件經過

1955年8月21日,提爾到密西西比州的一個小鎮Money拜訪親戚。三天後,他和表弟Curtis Jones翹掉教堂禮拜,和當地的男孩一起到白人女子Carolyn Bryant的雜貨店買糖果。這些孩子都是佃農之子,以摘棉花維生,而佃農也是這家雜貨店的主要客群。提爾在雜貨店的行為依然備受爭議,一些目擊的孩子表示提爾稍帶侮辱性的對著Bryant吹口哨,但當時也在現場的提爾表弟Simeon Wright表示提爾常會吹口哨,目的只是和朋友們開完笑而已。提爾的母親Mamie Till則表示,提爾一直有發音障礙,所以她會教提爾吹口哨以訓練他的咬字。據Wright的說法,提爾吹了口哨後,男孩們都嚇呆了。「黑人男孩對著白人女子吹口哨,而且在密西西比?這超出我們的想像,當時三K黨、night riders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

之後Carolyn將此事告訴眾人,8月28日,Carolyn Bryant的丈夫Roy Bryant從旁人口中聽聞此事後,與其兄弟J.W.Milam綁架了提爾,並在毆打他後殺害他並拋屍河中,屍體三天後被發現並被帶回提爾的家鄉芝加哥。提爾的母親將提爾殘缺不全的屍體公開展示,逾10萬人在芝加哥街道排隊等候,新聞媒體大幅報導,歷史進程也隨之改變。


審判過程

審判在1955年9月進行,當時天氣十分炎熱,審判極為不正式,陪審團成員被允許喝啤酒,不少男性觀眾帶著手槍。陪審團成員全是白人男性,且法院似乎刻意找來住在Tallahatchie郡的人—那裡的白人與黑人交惡。辯方律師試圖證明兩件事:河中的屍體並不是提爾,以及當天晚上來到提爾舅舅家的男人並不是Roy Wright和J.W.Milam。即使提爾舅舅很快的指認兇手,兩位被告依然被無罪釋放。

If we hadn't stopped to drink pop, it wouldn't have taken that long.         
                      —陪審團成員
I instructed my son to watch his manners in Mississippi and that should a situation ever come to his being asked to get on his knees to ask forgiveness of a white person, he should do it without a thought.
                      —Mamie Till

當時的種族問題的樣貌透過這兩句話就能感受到,白人並不把黑人的死活當一回事,而黑人只要稍稍冒犯了白人,在法庭上就毫無立足之地。


後續與反響

審判結束後,兩名兇手受到「一事不再理」原則保護,私下向雜誌透露自己就是兇手,Roy Bryant於1980年過世,而Milam在1985年又矢口否認罪行。

提爾的母親在審判後被譴責在法庭上「哭得不夠淒慘」,但她的理性與堅韌讓提爾並不只是白白犧牲。她後來和伊利諾伊大學非裔研究及新聞學副教授班森(Chris Benson)共同出書「純真之死」(Death of Innocence),於2003年出版。

提爾死後100天,一名黑人女子Rosa Parks拒絕放棄在蒙哥馬利市公共汽車上的白人乘客座位,並因違反阿拉巴馬州公共汽車隔離法被捕。由羅賓遜(Jo Ann Robinson)領導的婦女民主委員會,呼籲各方抵制全市公共汽車,並請求當時26歲的年輕牧師提供協助;這位牧師就是民權領袖金恩博士(Martin Luther King Jr.)。


結語

提爾的案件事隔多年,獲得新的結果的機率渺茫,但在其母親與社會運動者的努力下,提爾的死成了歷史的教訓,告訴我們種族的仇恨可以傷人多深,種族歧視至今依然存在,因為只要與人之間有差異就會產生歧視與偏見,而人人都是與眾不同的,就如美國現代文學經典《梅岡城故事》裡的一句名言:

You never really understand a person, until you consider things in his point of view.
只有我們選擇寬恕、尊重與包容,這些問題才會獲得解決。


責任編輯:詹博穎 核稿編輯:劉丹華

關注粉專,接收最新訊息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LBB 嚕嗶啵的嗶嗶啵啵
449會員
575內容數
我們堅信每一個人都是獨特的。 用赤誠的熱情奔向世界、以細碎的文字紀錄所見所想 歡迎來到嚕嗶啵的世界 和我們一起嗶嗶啵啵🫧
2025/02/08
202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Claudia Goldin 鄭重推薦:「如果你只讀一本經濟學的書,就選這本吧!」《經濟學中的小故事與大觀念》以淺顯易懂的方式,透過歷史中的小故事交代經濟學的發展脈絡,包含COVID-19對經濟的影響、人工智慧對人類的風險等議題,有趣又輕鬆的文字,幫助讀者輕鬆入門!
Thumbnail
2025/02/08
202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Claudia Goldin 鄭重推薦:「如果你只讀一本經濟學的書,就選這本吧!」《經濟學中的小故事與大觀念》以淺顯易懂的方式,透過歷史中的小故事交代經濟學的發展脈絡,包含COVID-19對經濟的影響、人工智慧對人類的風險等議題,有趣又輕鬆的文字,幫助讀者輕鬆入門!
Thumbnail
2024/12/30
「哲學就是想太多?」哲學總是與我們若即若離,似乎藏著什麼難以親近的奧秘。《戴上哲學的眼鏡看世界》捨棄了晦澀難懂的⾔詞,並使⽤許多⽣活中常⾒的議題切入,提供哲學⼩⽩⼀個舒適的入⾨管道,也讓讀者驚覺:原來哲學離我這麼近!
Thumbnail
2024/12/30
「哲學就是想太多?」哲學總是與我們若即若離,似乎藏著什麼難以親近的奧秘。《戴上哲學的眼鏡看世界》捨棄了晦澀難懂的⾔詞,並使⽤許多⽣活中常⾒的議題切入,提供哲學⼩⽩⼀個舒適的入⾨管道,也讓讀者驚覺:原來哲學離我這麼近!
Thumbnail
2024/06/17
如果我們回顧波蘭的歷史,我們能夠從中得到什麼樣的教訓呢?美國經濟學家曼瑟爾.奧爾森在其名著《集體行動的邏輯》裡曾指出一種特殊困境,即基於特權組成的尋租聯合體壟斷並操縱政治發展的問題。當這個尋租聯合體尾大不掉,寄生在國家之上,肆無忌憚的吸食著民脂民膏並阻止任何改革之時……
Thumbnail
2024/06/17
如果我們回顧波蘭的歷史,我們能夠從中得到什麼樣的教訓呢?美國經濟學家曼瑟爾.奧爾森在其名著《集體行動的邏輯》裡曾指出一種特殊困境,即基於特權組成的尋租聯合體壟斷並操縱政治發展的問題。當這個尋租聯合體尾大不掉,寄生在國家之上,肆無忌憚的吸食著民脂民膏並阻止任何改革之時……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家中修繕或裝潢想要找各種小零件時,直接上網採買可以省去不少煩惱~看看Sylvia這回為了工地買了些什麼吧~
Thumbnail
家中修繕或裝潢想要找各種小零件時,直接上網採買可以省去不少煩惱~看看Sylvia這回為了工地買了些什麼吧~
Thumbnail
👜簡單生活,從整理包包開始!我的三款愛用包+隨身小物清單開箱,一起來看看我每天都帶些什麼吧🌿✨
Thumbnail
👜簡單生活,從整理包包開始!我的三款愛用包+隨身小物清單開箱,一起來看看我每天都帶些什麼吧🌿✨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1920年代,美國印地安人最弱的奧賽奇族, 從原本居住的堪薩斯州,被政府強制遷移到奧克拉荷馬州一處保留地。 長老們在帳篷內舉行儀式,向祖先稟告從今,奧賽奇族人將摒棄他們的傳統生活, 哀嘆未來子孫將被白人同化,然後埋葬掉一根菸斗。 保留區每年都會有鮮花盛開的「花月」時節, 年輕人在花地愉快奔
Thumbnail
1920年代,美國印地安人最弱的奧賽奇族, 從原本居住的堪薩斯州,被政府強制遷移到奧克拉荷馬州一處保留地。 長老們在帳篷內舉行儀式,向祖先稟告從今,奧賽奇族人將摒棄他們的傳統生活, 哀嘆未來子孫將被白人同化,然後埋葬掉一根菸斗。 保留區每年都會有鮮花盛開的「花月」時節, 年輕人在花地愉快奔
Thumbnail
二十世紀初的歐塞奇領地,因石油帶來的龐大利益,莫莉的姊妹們陸續喪命,身邊的族人也一個個離奇死亡。但這不只是一個人心貪婪的故事,也是一場根源於體制的邪惡,由上而下的種族屠殺。
Thumbnail
二十世紀初的歐塞奇領地,因石油帶來的龐大利益,莫莉的姊妹們陸續喪命,身邊的族人也一個個離奇死亡。但這不只是一個人心貪婪的故事,也是一場根源於體制的邪惡,由上而下的種族屠殺。
Thumbnail
 來源:https://www.heavenofhorror.com/reviews/monsters-inside-the-24-faces-of-billy-milligan-netflix/ 24個比利:小鎮文化的犧牲品 “在我們故鄉,從小受到的教育就是女人的孩子需要父親,女人需要一個能工作養
Thumbnail
 來源:https://www.heavenofhorror.com/reviews/monsters-inside-the-24-faces-of-billy-milligan-netflix/ 24個比利:小鎮文化的犧牲品 “在我們故鄉,從小受到的教育就是女人的孩子需要父親,女人需要一個能工作養
Thumbnail
新頭殼Newtalk新聞 誰是喬治.佛洛伊德 喬治.佛洛伊德(George Floyd)為非裔美國人,於1937年在北卡羅來納州出生,在貧困及充滿暴力的環境中成長。 根據BBC News於6月10日之報導,佛洛伊德的小學老師公開佛洛伊德在小學時的夢想是成為一名法官,他在作文中寫道:「當人們說,『法
Thumbnail
新頭殼Newtalk新聞 誰是喬治.佛洛伊德 喬治.佛洛伊德(George Floyd)為非裔美國人,於1937年在北卡羅來納州出生,在貧困及充滿暴力的環境中成長。 根據BBC News於6月10日之報導,佛洛伊德的小學老師公開佛洛伊德在小學時的夢想是成為一名法官,他在作文中寫道:「當人們說,『法
Thumbnail
渴望自由的力量有多大? 恐懼奴役的痛苦有多深? 1849年12月8日,黑奴救援行動「地下鐵道」要角,原為黑奴的亞拉敏塔.蘿絲(Araminta Ross)逃出家鄉,在賓州呼吸到第一口自由的空氣... -追蹤、訂閱《郝廣才日日談》來閱讀全文,每天為你說一個故事。
Thumbnail
渴望自由的力量有多大? 恐懼奴役的痛苦有多深? 1849年12月8日,黑奴救援行動「地下鐵道」要角,原為黑奴的亞拉敏塔.蘿絲(Araminta Ross)逃出家鄉,在賓州呼吸到第一口自由的空氣... -追蹤、訂閱《郝廣才日日談》來閱讀全文,每天為你說一個故事。
Thumbnail
「樹大必有枯枝,人多必有白痴!」網路上加了一句:「信徒多必有勞斯萊斯」!是,不管信什麼神,很多人信神,可以撈到很多錢,那教人不信神呢? 奧海爾的勝利,給她帶來更大的麻煩,她收到無數的黑函、威脅... -追蹤、訂閱《郝廣才日日談》來閱讀全文,每天為你說一個故事。
Thumbnail
「樹大必有枯枝,人多必有白痴!」網路上加了一句:「信徒多必有勞斯萊斯」!是,不管信什麼神,很多人信神,可以撈到很多錢,那教人不信神呢? 奧海爾的勝利,給她帶來更大的麻煩,她收到無數的黑函、威脅... -追蹤、訂閱《郝廣才日日談》來閱讀全文,每天為你說一個故事。
Thumbnail
光明與黑暗從來不會在同個時間、同個地點存在。  退役軍人和情報特工,回到沒有戰爭的民間,身懷絕技,一身是膽,能幹什麼好? 2013年12月10日,「地下鐵路行動」(Operation Underground Railroad)成立。這是一個救援組織,也是一個作戰單位。專門打擊「兒童性交易犯罪」,營救
Thumbnail
光明與黑暗從來不會在同個時間、同個地點存在。  退役軍人和情報特工,回到沒有戰爭的民間,身懷絕技,一身是膽,能幹什麼好? 2013年12月10日,「地下鐵路行動」(Operation Underground Railroad)成立。這是一個救援組織,也是一個作戰單位。專門打擊「兒童性交易犯罪」,營救
Thumbnail
美國明尼蘇達州非裔男子喬治.佛洛伊德疑似遭警方執法過當鎖喉致死,引發幾乎蔓延全球的反種族歧視運動,但是「有種族歧視」這個社會現象,與把佛洛伊德視為警方疑似因種族歧視執法的受害者,而無視佛洛伊德卻是到死之前都在犯罪,這是兩回事。 任何一起看似悲劇的大事件,之所以會以「悲劇」為名,就是因為它足以牽動人們
Thumbnail
美國明尼蘇達州非裔男子喬治.佛洛伊德疑似遭警方執法過當鎖喉致死,引發幾乎蔓延全球的反種族歧視運動,但是「有種族歧視」這個社會現象,與把佛洛伊德視為警方疑似因種族歧視執法的受害者,而無視佛洛伊德卻是到死之前都在犯罪,這是兩回事。 任何一起看似悲劇的大事件,之所以會以「悲劇」為名,就是因為它足以牽動人們
Thumbnail
種族歧視在我們的生活中處處發生,這樣的現象對社會的發展沒有好處,助長了社會的隔閡、族群的對立。 我們必須要正視「種族歧視」所衍生的種種問題,讓社會更加美好。
Thumbnail
種族歧視在我們的生活中處處發生,這樣的現象對社會的發展沒有好處,助長了社會的隔閡、族群的對立。 我們必須要正視「種族歧視」所衍生的種種問題,讓社會更加美好。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