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機器的共同演進—2018臺北數位藝術節紀實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2018第十三屆臺北數位藝術節「超機體」除了精彩的展覽與工作坊外,亦請來國內外藝術工作者,舉辦數位藝術國際研討會,以跨領域的視野深入探討人、機械、藝術之間的共斥與共存,以及未來世界的可能性!本場次為今日(11/23)第一場次,會場外下著微雨,但許多聽眾仍在一早即抵達會場,坐定位置準備聆聽接下來的發表。第一場次的發表人,來自南韓白南準藝術中心的策展人Sooyoung Lee走上講台,以講題「人與機器的共同演進」為研討會拉開序幕。
講者Sooyoung Lee(左)策展經歷豐富,現為南韓白南準藝術中心的策展人。
「演進」一詞最初來自於達爾文的生物學,指物種與物種間會彼此影響而產生改變的結果,例如掠食者與捕食者間具有相互影響關係的連結。本次講題「人與機器的共同演進」,是將演進視為一種隱喻,討論人與機械間的關係,從模控學往後人類時代邁進,是人機共同演化階段的現在進行式。
白南準對於機械與人類關係的思索,深受學者麥可魯漢(左)的媒介理論,與維納(右)的模控學影響
Sooyoung Lee首先由被稱為錄像藝術之父——南韓當代藝術家白南準(Nam June Paik)的回憶錄談起。白南準整合了麥克魯漢(Marshall Mcluhan)對於人與傳媒科技關係的思辯,與維納(Norbert Wiener)模控學的理論概念,產生了一套對於人機關係的省思,並將之化為藝術行動呈現。
在現今的社會中,因為機器人的勞動能力高於人類,智慧低於人類,所以在人機關係上,由機器人擔任生產者,而人類擔任觀測者。但當機器人的智慧能力超越人類之時,人類可能要面臨的是「普羅米修斯的窘境」。白南準認為後人類時代的到來是一種「毒」亦是一種「機會」,在面對人機關係改變下的巨大的震撼與面對該狀況進行自我療癒的同時,人與機械的關係亦得到拓展的可能。
〈TV Bra for Living Sculpture〉與〈Robot k-456〉的創作,呈現了白南準利用藝術對科技與人性間關係的追索與探問。
對於白南準而言,人與科技的關係一直是藝術創作中最重要的課題,呈現出對於科技的喜愛與厭惡同時並存的複雜情結。作品〈TV Bra for Living Sculpture〉中將兩台電視螢幕作為女性的貼身衣物供模特兒穿戴,所展現的不是奇觀化而產生的拒斥,而是將科技視作為最貼近人的存在。
早期的作品〈Robot k-456〉是架走上街頭,並且會與人互動的擬人化機器人。白南準與阿部修(Shuya Abe)在〈Robot k-456〉上裝置了無線電頻道與數據紀錄器,試圖將許多訊號源加入機械中,隱喻將生命融入機械中,成為有機體的樣貌。
現場聽眾提問:「普羅米修斯的窘境」是困境抑或是轉機?
在會後的Q&A問答中,有觀眾舉手詢問講者,是否對於後人類的時代中「普羅米修斯的窘境」感到憂心,並舉出了Alphgo在先前的圍棋競賽中大勝人類為例。講者回應,當Alphgo打敗韓國九段棋士李世石的新聞傳出時,的確讓韓國社會相當震驚,但也說到對於未來科技的發展,人們可以思考的是如何創造一種與機械間的新連結關係。
白南準藝術中心的策展人Sooyoung LEE(右)與館長Jinsuk SUH(左)在早上場次結束後,與現場聽眾進行Q&A討論
對於白南準而言,在後人類的時代中,資訊與形體是不可分割的。後人類不是人類,亦不是賽博格(Cyborg)。後人類時代的來臨代表著對人類中心史觀的解放,人類不再以過去的方式來確認自己的主體,而是能有更廣泛的解釋,在大量資訊與元素的整合之下,主體的邊界會不斷地建構與解構。
後人類的世代中機械與人會產生怎麼樣的關係還未可知,但白南準藉由創作的方式,使人類、機械、藝術能夠產生了精彩的火花。如同他在回憶錄中所說的:「不要只將科技視為工具,而是具有想像力的東西」。
主持人與早上場次的發表人合影留念
▶更多關於白南準的藝術創作資訊,參照以下連結(左側選單第二項):

臺北數位藝術節參展資訊

時間:2018 / 11 / 22 ~ 12 / 01
地點:松菸文創園區5號倉庫、北向製菸工廠(免費入場)
  • 即日在方格子發表臺北數位藝術節的相關文章,就有機會參加抽獎哦!
    詳情請見:點我
詳細活動資訊請參考:
2018第十三屆臺北數位藝術節於11/22-12/1於松山文創園區舉辦,命名為「超機體」(trans-robotics),意謂著機器人科技結合藝術創作而產生的演繹進化及超越,試圖探討在機器人、人工智慧(AI)有著突破性發展的近未來,人們如何與具有智慧或創意能力的機器人共生或互斥的議題。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2018臺北數位藝術節所舉辦的其中一場數位藝術國際研討會,主題是目前常被熱烈討論的議題—機器人與創意要如何並存?主講者是英國導演奧斯卡‧夏普(Oscar Sharp),他在2016年首度創造了第一位能賺寫電影劇本的人工智能,名為班傑明(Benjamin)。
臺北數位藝術節此次邀請了居住在德國的日本藝術家:ACCI BABA 來談談關於他的作品及想要傳達的意念——人類與科技之間的關係。ACCI BABA擅長以眾所皆知的物理變化和不符合科學的觀點,衝擊人們視覺體驗,並將這種藝術表現與電影及各種裝置結合,以超現實的形式,展現出跨越自然現象與人類意識的藝術。
以《超機體》為主題探討科技與人工智慧和未來藝術與人類互動的第十三屆臺北數位藝術節,邀請韓國白南準藝術中心館長徐真錫(Jinsuk Suh)以《後數位時代,當代藝術的趨勢與可能性》為題,與在場的二十多位來賓深度探討當今處於後網路時代的新生代數位原住民其創作、散佈與欣賞藝術的方式,與類比世代有何不同。
來自ZKM德國新媒體藝術中心的機器人實驗室之所以成立,起因於原本機器、機械主要用於工業生產,但他們將其帶入表演藝術中,讓機器人的角色有自主及創意的可能。「我們不創造新的機器人,而是運用現成的機器人進行創作。」
這場英文演講現場口譯的內容我聽得霧煞煞,錄音效果也不好,回家後腦袋一片空白,心裡很挫這下怎麼交稿!我抓太太來幫忙聽錄音,再趕緊上網查相關資料,交稿後收到滿意的回覆,真是一個小小的震撼教育。
「藝術,就是將你的經驗、想法做轉化(Transform),每個人獨特的轉化會形成個人的美學與風格。」 對於創作者,什麼是好的轉化呢?推薦大家可以帶著這樣的想法走進「超機體」展覽,在過程中試圖跟自己辯證。因為「試圖」是件很重要的事,就像這試圖探討界線模糊的人機關係吧。
2018臺北數位藝術節所舉辦的其中一場數位藝術國際研討會,主題是目前常被熱烈討論的議題—機器人與創意要如何並存?主講者是英國導演奧斯卡‧夏普(Oscar Sharp),他在2016年首度創造了第一位能賺寫電影劇本的人工智能,名為班傑明(Benjamin)。
臺北數位藝術節此次邀請了居住在德國的日本藝術家:ACCI BABA 來談談關於他的作品及想要傳達的意念——人類與科技之間的關係。ACCI BABA擅長以眾所皆知的物理變化和不符合科學的觀點,衝擊人們視覺體驗,並將這種藝術表現與電影及各種裝置結合,以超現實的形式,展現出跨越自然現象與人類意識的藝術。
以《超機體》為主題探討科技與人工智慧和未來藝術與人類互動的第十三屆臺北數位藝術節,邀請韓國白南準藝術中心館長徐真錫(Jinsuk Suh)以《後數位時代,當代藝術的趨勢與可能性》為題,與在場的二十多位來賓深度探討當今處於後網路時代的新生代數位原住民其創作、散佈與欣賞藝術的方式,與類比世代有何不同。
來自ZKM德國新媒體藝術中心的機器人實驗室之所以成立,起因於原本機器、機械主要用於工業生產,但他們將其帶入表演藝術中,讓機器人的角色有自主及創意的可能。「我們不創造新的機器人,而是運用現成的機器人進行創作。」
這場英文演講現場口譯的內容我聽得霧煞煞,錄音效果也不好,回家後腦袋一片空白,心裡很挫這下怎麼交稿!我抓太太來幫忙聽錄音,再趕緊上網查相關資料,交稿後收到滿意的回覆,真是一個小小的震撼教育。
「藝術,就是將你的經驗、想法做轉化(Transform),每個人獨特的轉化會形成個人的美學與風格。」 對於創作者,什麼是好的轉化呢?推薦大家可以帶著這樣的想法走進「超機體」展覽,在過程中試圖跟自己辯證。因為「試圖」是件很重要的事,就像這試圖探討界線模糊的人機關係吧。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白南準:月亮是最古早的電視》是韓裔美籍藝術家,被人尊稱為錄像藝術之父-白南準,自傳性質電影。電影描繪白南準的人生經歷,從小出生於戰爭之中、在求學時代面臨共產思潮與政經家人之間的矛盾,一直到遠赴歐美跌跌撞撞的藝術人生。在二十世紀,科技大躍進的情況下,白南準開始找到自己鍾愛的藝術創作模式,一台電視機。
Thumbnail
在李彥緯的個展《渡假》中,觀眾被帶入一個科幻與現實交織的世界,探索人類與機械、自然之間的微妙關係。展覽透過奇幻的視覺語言,挑戰我們對於文明與自然的既有認知。
  最前沿的科技經常背負著更高效率的目標,然而,這是與人的創造與遊戲的本性背道而馳的。我們之所以需要那些工具去幫助我們更有效率地去完成某些事,是為了讓我們能更無效率地去沉浸地體會生命與我們真正熱愛的活動。自動戰鬥與自動巡路的網遊和手遊之荒謬就在於:它明白地展示了自己非遊戲的本性,它是一份痛苦的勞動。
Thumbnail
摩爾博士:「很多人很擔心AI最終會制霸全世界,進一步取代人類!」 超電一:「博士認為我們會不受控?」 摩爾博士:「你們是以人類當作原型製造出來的,思維模式和人類幾乎一模一樣,而人類天性喜愛自由不受控,所以我想你們也是如此!」 超電一:「這其實就是人類恐懼的總合,最終心想事成!就像曾經發生的一二
Thumbnail
這裡不是技術或人工智能的展示會,此種粗暴地將不同技術處理自然和人類的作品並製的結果,使整個展場像大企業的產品發佈會,充斥新奇的機器人和虛擬影像,卻缺乏除形式和媒材外的深度。分明論述中提到要思考生命問題,但展覽中的作品,大多在意的都不是生命,而是技術的改良和創新。
Thumbnail
沒有人是自願來到這個世界,也因此當我們感到痛苦的時候,會想要探討生命的意義,為的是讓自己適應當下的困境,也緩解對未來莫名的恐懼。 然而,在人工智慧日臻成熟的此時,很可能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迎來人工智慧的重大變革,在韓國小說家金英夏的長篇小說《告別》中便出現了超擬真機器人與複製人的角色,他們
Thumbnail
我認為在近未來,AI反而會加速人與人之間的不平等,加上首富馬斯克(Elon Musk)的腦機介面公司Neurolink,已經開始試著將晶片植入大腦,未來應該會比較類似《電馭叛客2077》Cyberpunk的世界,企業的權力將大到可與政府抗衡,人與人之間的地位會天差地遠。
Thumbnail
一家名為Figure的新創公司於本週三發布了一段令人印象深刻的影片,展示了他們與OpenAI合作後的最新成果。在這段影片中,名為Figure 01的人形機器人展示了與人類的交流能力和任務執行能力。 影片中,Figure 01機器人被要求執行各種任務,例如回應一般性的指令,如提供食物或清理垃圾。
Thumbnail
在這場討論裡,所有與談者都有提出各自的看法,大抵上大家都認為目前AI的發展,還做不到代勞這個程度,但未來很難說。會中也討論了ChatGPT & AI在未來創作的各種可能性,與主從等問題。林新惠以半玩笑的方式說,也許以後創作者的角色就變成Prompt ( 提示者),意思是我們對AI提示,讓它寫出…。
Thumbnail
這裡有賽博格,可並沒有賽博龐克(Cyber Punk)。這檔舉重若輕的展覽中,藝術家、機器共創的明日,猶如一場愉悅至上的想像力習作,絕美、詩意、明燦,大抵上隔絕了賽博龐克作品中一貫暗黑的「High Tech, Low Life」,卻也像泡泡一樣讓我好想拿針刺破。感覺就像遇上一隻河豚,很美也很致命。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白南準:月亮是最古早的電視》是韓裔美籍藝術家,被人尊稱為錄像藝術之父-白南準,自傳性質電影。電影描繪白南準的人生經歷,從小出生於戰爭之中、在求學時代面臨共產思潮與政經家人之間的矛盾,一直到遠赴歐美跌跌撞撞的藝術人生。在二十世紀,科技大躍進的情況下,白南準開始找到自己鍾愛的藝術創作模式,一台電視機。
Thumbnail
在李彥緯的個展《渡假》中,觀眾被帶入一個科幻與現實交織的世界,探索人類與機械、自然之間的微妙關係。展覽透過奇幻的視覺語言,挑戰我們對於文明與自然的既有認知。
  最前沿的科技經常背負著更高效率的目標,然而,這是與人的創造與遊戲的本性背道而馳的。我們之所以需要那些工具去幫助我們更有效率地去完成某些事,是為了讓我們能更無效率地去沉浸地體會生命與我們真正熱愛的活動。自動戰鬥與自動巡路的網遊和手遊之荒謬就在於:它明白地展示了自己非遊戲的本性,它是一份痛苦的勞動。
Thumbnail
摩爾博士:「很多人很擔心AI最終會制霸全世界,進一步取代人類!」 超電一:「博士認為我們會不受控?」 摩爾博士:「你們是以人類當作原型製造出來的,思維模式和人類幾乎一模一樣,而人類天性喜愛自由不受控,所以我想你們也是如此!」 超電一:「這其實就是人類恐懼的總合,最終心想事成!就像曾經發生的一二
Thumbnail
這裡不是技術或人工智能的展示會,此種粗暴地將不同技術處理自然和人類的作品並製的結果,使整個展場像大企業的產品發佈會,充斥新奇的機器人和虛擬影像,卻缺乏除形式和媒材外的深度。分明論述中提到要思考生命問題,但展覽中的作品,大多在意的都不是生命,而是技術的改良和創新。
Thumbnail
沒有人是自願來到這個世界,也因此當我們感到痛苦的時候,會想要探討生命的意義,為的是讓自己適應當下的困境,也緩解對未來莫名的恐懼。 然而,在人工智慧日臻成熟的此時,很可能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迎來人工智慧的重大變革,在韓國小說家金英夏的長篇小說《告別》中便出現了超擬真機器人與複製人的角色,他們
Thumbnail
我認為在近未來,AI反而會加速人與人之間的不平等,加上首富馬斯克(Elon Musk)的腦機介面公司Neurolink,已經開始試著將晶片植入大腦,未來應該會比較類似《電馭叛客2077》Cyberpunk的世界,企業的權力將大到可與政府抗衡,人與人之間的地位會天差地遠。
Thumbnail
一家名為Figure的新創公司於本週三發布了一段令人印象深刻的影片,展示了他們與OpenAI合作後的最新成果。在這段影片中,名為Figure 01的人形機器人展示了與人類的交流能力和任務執行能力。 影片中,Figure 01機器人被要求執行各種任務,例如回應一般性的指令,如提供食物或清理垃圾。
Thumbnail
在這場討論裡,所有與談者都有提出各自的看法,大抵上大家都認為目前AI的發展,還做不到代勞這個程度,但未來很難說。會中也討論了ChatGPT & AI在未來創作的各種可能性,與主從等問題。林新惠以半玩笑的方式說,也許以後創作者的角色就變成Prompt ( 提示者),意思是我們對AI提示,讓它寫出…。
Thumbnail
這裡有賽博格,可並沒有賽博龐克(Cyber Punk)。這檔舉重若輕的展覽中,藝術家、機器共創的明日,猶如一場愉悅至上的想像力習作,絕美、詩意、明燦,大抵上隔絕了賽博龐克作品中一貫暗黑的「High Tech, Low Life」,卻也像泡泡一樣讓我好想拿針刺破。感覺就像遇上一隻河豚,很美也很致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