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機器的共同演進—2018臺北數位藝術節紀實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2018第十三屆臺北數位藝術節「超機體」除了精彩的展覽與工作坊外,亦請來國內外藝術工作者,舉辦數位藝術國際研討會,以跨領域的視野深入探討人、機械、藝術之間的共斥與共存,以及未來世界的可能性!本場次為今日(11/23)第一場次,會場外下著微雨,但許多聽眾仍在一早即抵達會場,坐定位置準備聆聽接下來的發表。第一場次的發表人,來自南韓白南準藝術中心的策展人Sooyoung Lee走上講台,以講題「人與機器的共同演進」為研討會拉開序幕。

講者Sooyoung Lee(左)策展經歷豐富,現為南韓白南準藝術中心的策展人。

講者Sooyoung Lee(左)策展經歷豐富,現為南韓白南準藝術中心的策展人。

「演進」一詞最初來自於達爾文的生物學,指物種與物種間會彼此影響而產生改變的結果,例如掠食者與捕食者間具有相互影響關係的連結。本次講題「人與機器的共同演進」,是將演進視為一種隱喻,討論人與機械間的關係,從模控學往後人類時代邁進,是人機共同演化階段的現在進行式。

白南準對於機械與人類關係的思索,深受學者麥可魯漢(左)的媒介理論,與維納(右)的模控學影響

白南準對於機械與人類關係的思索,深受學者麥可魯漢(左)的媒介理論,與維納(右)的模控學影響

Sooyoung Lee首先由被稱為錄像藝術之父——南韓當代藝術家白南準(Nam June Paik)的回憶錄談起。白南準整合了麥克魯漢(Marshall Mcluhan)對於人與傳媒科技關係的思辯,與維納(Norbert Wiener)模控學的理論概念,產生了一套對於人機關係的省思,並將之化為藝術行動呈現。

在現今的社會中,因為機器人的勞動能力高於人類,智慧低於人類,所以在人機關係上,由機器人擔任生產者,而人類擔任觀測者。但當機器人的智慧能力超越人類之時,人類可能要面臨的是「普羅米修斯的窘境」。白南準認為後人類時代的到來是一種「毒」亦是一種「機會」,在面對人機關係改變下的巨大的震撼與面對該狀況進行自我療癒的同時,人與機械的關係亦得到拓展的可能。

〈TV Bra for Living Sculpture〉與〈Robot k-456〉的創作,呈現了白南準利用藝術對科技與人性間關係的追索與探問。

〈TV Bra for Living Sculpture〉與〈Robot k-456〉的創作,呈現了白南準利用藝術對科技與人性間關係的追索與探問。

對於白南準而言,人與科技的關係一直是藝術創作中最重要的課題,呈現出對於科技的喜愛與厭惡同時並存的複雜情結。作品〈TV Bra for Living Sculpture〉中將兩台電視螢幕作為女性的貼身衣物供模特兒穿戴,所展現的不是奇觀化而產生的拒斥,而是將科技視作為最貼近人的存在。

早期的作品〈Robot k-456〉是架走上街頭,並且會與人互動的擬人化機器人。白南準與阿部修(Shuya Abe)在〈Robot k-456〉上裝置了無線電頻道與數據紀錄器,試圖將許多訊號源加入機械中,隱喻將生命融入機械中,成為有機體的樣貌。

現場聽眾提問:「普羅米修斯的窘境」是困境抑或是轉機?

現場聽眾提問:「普羅米修斯的窘境」是困境抑或是轉機?

在會後的Q&A問答中,有觀眾舉手詢問講者,是否對於後人類的時代中「普羅米修斯的窘境」感到憂心,並舉出了Alphgo在先前的圍棋競賽中大勝人類為例。講者回應,當Alphgo打敗韓國九段棋士李世石的新聞傳出時,的確讓韓國社會相當震驚,但也說到對於未來科技的發展,人們可以思考的是如何創造一種與機械間的新連結關係。

 白南準藝術中心的策展人Sooyoung LEE(右)與館長Jinsuk SUH(左)在早上場次結束後,與現場聽眾進行Q&A討論

白南準藝術中心的策展人Sooyoung LEE(右)與館長Jinsuk SUH(左)在早上場次結束後,與現場聽眾進行Q&A討論

對於白南準而言,在後人類的時代中,資訊與形體是不可分割的。後人類不是人類,亦不是賽博格(Cyborg)。後人類時代的來臨代表著對人類中心史觀的解放,人類不再以過去的方式來確認自己的主體,而是能有更廣泛的解釋,在大量資訊與元素的整合之下,主體的邊界會不斷地建構與解構。

後人類的世代中機械與人會產生怎麼樣的關係還未可知,但白南準藉由創作的方式,使人類、機械、藝術能夠產生了精彩的火花。如同他在回憶錄中所說的:「不要只將科技視為工具,而是具有想像力的東西」。

主持人與早上場次的發表人合影留念

主持人與早上場次的發表人合影留念

▶更多關於白南準的藝術創作資訊,參照以下連結(左側選單第二項):


臺北數位藝術節參展資訊

時間:2018 / 11 / 22 ~ 12 / 01
地點:松菸文創園區5號倉庫、北向製菸工廠(免費入場)

  • 即日在方格子發表臺北數位藝術節的相關文章,就有機會參加抽獎哦!
    詳情請見:點我
raw-image

詳細活動資訊請參考: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臺北數位藝術節的沙龍
17會員
27內容數
2018第十三屆臺北數位藝術節於11/22-12/1於松山文創園區舉辦,命名為「超機體」(trans-robotics),意謂著機器人科技結合藝術創作而產生的演繹進化及超越,試圖探討在機器人、人工智慧(AI)有著突破性發展的近未來,人們如何與具有智慧或創意能力的機器人共生或互斥的議題。
2018/12/04
臺北數位藝術節〈小小導覽員—創意導覽工作坊〉的第一天,在民生國小六年五班的同學分成兩兩一對,並挑選好自己欲導覽的作品中畫下句點。今天,他們將為由淡水遠道而來的鄧公國小小朋友們進行導覽解說,甚至也要為尋常時間來看展的一般民眾們導覽!
Thumbnail
2018/12/04
臺北數位藝術節〈小小導覽員—創意導覽工作坊〉的第一天,在民生國小六年五班的同學分成兩兩一對,並挑選好自己欲導覽的作品中畫下句點。今天,他們將為由淡水遠道而來的鄧公國小小朋友們進行導覽解說,甚至也要為尋常時間來看展的一般民眾們導覽!
Thumbnail
2018/12/04
在不遠的未來,尤其當人工智慧有突破性發展之時,人類如何與具有智慧或創意能力的機器相處,是當今迫切需要面對的重大問題。本屆數位藝術節透過藝術家與對應感知有關係的產界、學界的跨界合作,探討人如何增能獲失能、如何與機械共存或共斥。
Thumbnail
2018/12/04
在不遠的未來,尤其當人工智慧有突破性發展之時,人類如何與具有智慧或創意能力的機器相處,是當今迫切需要面對的重大問題。本屆數位藝術節透過藝術家與對應感知有關係的產界、學界的跨界合作,探討人如何增能獲失能、如何與機械共存或共斥。
Thumbnail
2018/12/03
以往,多數人僅在候選人辯論等電視節目中才看過手語翻譯畫面,而本次臺北數位藝術節的聽障導覽,讓許多參展觀眾第一次近距離看到真人手語翻譯員,在現場以手語為聽障者進行作品翻譯,引發許多新奇與好奇的想像空間。
Thumbnail
2018/12/03
以往,多數人僅在候選人辯論等電視節目中才看過手語翻譯畫面,而本次臺北數位藝術節的聽障導覽,讓許多參展觀眾第一次近距離看到真人手語翻譯員,在現場以手語為聽障者進行作品翻譯,引發許多新奇與好奇的想像空間。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未來科技展-人文沙龍講座後記 去年科技部已辦了一場《AI的文學夢》的講座,探討AI與文學的可能性。邀請文學創作者 李奕樵、機器學習與自然語言處理的專家 林守德與詩人 唐捐分別就 Ai 的主題演說。講座很有趣,所以今年的講座我也去聽了。
Thumbnail
未來科技展-人文沙龍講座後記 去年科技部已辦了一場《AI的文學夢》的講座,探討AI與文學的可能性。邀請文學創作者 李奕樵、機器學習與自然語言處理的專家 林守德與詩人 唐捐分別就 Ai 的主題演說。講座很有趣,所以今年的講座我也去聽了。
Thumbnail
第十三屆臺北數位藝術節命名為《超機體》,導覽者洪韵婷先讓大家思考,這個名字的由來,是否帶著些許反諷意味?——企圖超越人類和機器之間的界線。當專業長久隸屬於嚴謹、獨立的範疇時,藝術家如何整合科技媒材思維,做跨領域整合,引發新的思維,這其實也是《超機體》背後真正的意義。
Thumbnail
第十三屆臺北數位藝術節命名為《超機體》,導覽者洪韵婷先讓大家思考,這個名字的由來,是否帶著些許反諷意味?——企圖超越人類和機器之間的界線。當專業長久隸屬於嚴謹、獨立的範疇時,藝術家如何整合科技媒材思維,做跨領域整合,引發新的思維,這其實也是《超機體》背後真正的意義。
Thumbnail
參加此次由林豪鏘老師為2018第十三屆臺北數位藝術節所進行「超機體」展覽的專家導覽,最有趣的是能跟導覽參與者體驗許多互動式的作品。臺北數位藝術節提供一個平台,讓觀展者思考機器人於未來跟人類共存時會面臨的實際問題。
Thumbnail
參加此次由林豪鏘老師為2018第十三屆臺北數位藝術節所進行「超機體」展覽的專家導覽,最有趣的是能跟導覽參與者體驗許多互動式的作品。臺北數位藝術節提供一個平台,讓觀展者思考機器人於未來跟人類共存時會面臨的實際問題。
Thumbnail
在「超機體—臺北數位藝術節」十二件展出作品中,六件來自國外,另六件來自國內,是一個跨越邊界,國內外藝術家對話的展覽空間。 何謂「超機體」?為機器人科技結合藝術創作,演繹各種進化的樣貌、情境,遠望在不遠的未來,人類如何與具有智慧或創造力的機器相處。
Thumbnail
在「超機體—臺北數位藝術節」十二件展出作品中,六件來自國外,另六件來自國內,是一個跨越邊界,國內外藝術家對話的展覽空間。 何謂「超機體」?為機器人科技結合藝術創作,演繹各種進化的樣貌、情境,遠望在不遠的未來,人類如何與具有智慧或創造力的機器相處。
Thumbnail
當天講座的主題「未來工藝的實踐」將焦點拉近於「工藝」,探討其隨著時代科技的發展所衍生的可能性。什麼是「工藝」?有人將它解釋為「做工的藝術」,由於不同工廠的生產條件不同(例如設備、工人能力及熟練程度等),即使是同樣的產品,生產出來的結果也不同,這正符合了「藝術」的不確定性。
Thumbnail
當天講座的主題「未來工藝的實踐」將焦點拉近於「工藝」,探討其隨著時代科技的發展所衍生的可能性。什麼是「工藝」?有人將它解釋為「做工的藝術」,由於不同工廠的生產條件不同(例如設備、工人能力及熟練程度等),即使是同樣的產品,生產出來的結果也不同,這正符合了「藝術」的不確定性。
Thumbnail
在現今社會,因為機器人的勞動能力高於人類,智慧低於人類,所以由機器人擔任生產者,而人類擔任觀測者。但當機器人的智慧超越人類時,人類可能要面臨「普羅米修斯的窘境」。後人類時代的到來是一種「毒」亦是一種「機會」,在面對人機關係改變下的巨大震撼的同時,人與機械的關係亦得到拓展的可能。
Thumbnail
在現今社會,因為機器人的勞動能力高於人類,智慧低於人類,所以由機器人擔任生產者,而人類擔任觀測者。但當機器人的智慧超越人類時,人類可能要面臨「普羅米修斯的窘境」。後人類時代的到來是一種「毒」亦是一種「機會」,在面對人機關係改變下的巨大震撼的同時,人與機械的關係亦得到拓展的可能。
Thumbnail
以《超機體》為主題探討科技與人工智慧和未來藝術與人類互動的第十三屆臺北數位藝術節,邀請韓國白南準藝術中心館長徐真錫(Jinsuk Suh)以《後數位時代,當代藝術的趨勢與可能性》為題,與在場的二十多位來賓深度探討當今處於後網路時代的新生代數位原住民其創作、散佈與欣賞藝術的方式,與類比世代有何不同。
Thumbnail
以《超機體》為主題探討科技與人工智慧和未來藝術與人類互動的第十三屆臺北數位藝術節,邀請韓國白南準藝術中心館長徐真錫(Jinsuk Suh)以《後數位時代,當代藝術的趨勢與可能性》為題,與在場的二十多位來賓深度探討當今處於後網路時代的新生代數位原住民其創作、散佈與欣賞藝術的方式,與類比世代有何不同。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