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後數位時代,當代藝術的趨勢與可能性—2018臺北數位藝術節記實

更新 發佈閱讀 4 分鐘
raw-image

以《超機體》為主題探討科技與人工智慧和未來藝術與人類互動的第十三屆臺北數位藝術節,邀請韓國白南準藝術中心館長徐真錫(Jinsuk Suh)以《後數位時代,當代藝術的趨勢與可能性》為題,與在場的二十多位來賓深度探討當今處於後網路時代的新生代數位原住民其創作、散佈與欣賞藝術的方式,與類比世代有何不同。

徐真錫(Jinsuk Suh)認為,過去投入大量資本與勞力的藝術製作進程,在新數位時代已經被科技取代,隨著數位環境光速變化,藝術的多重泛感知也在整合拓展,並可被化約為五個明顯的特質:

藝術評價結構新舊翻轉

過去由藝術家、藝廊、評論家、策展人建構的專家系統,共同定義了藝術的歷史定位與商業價值;但是如今因為科技的演進,非專家的大眾共同形塑出新的藝術鑑價與評估的方式,年輕藝術家直接由大眾獲得評論認可與銷售回饋,再逆轉影響過去的領袖。

raw-image

轉化與感染成為當代藝術的回應特質

數位時代當中,影像與資訊的意義越來越模糊,就以肖像畫來說,類比時代它反映的是現實、鏡像,而「自拍照」的出現卻模糊了想像與現實之間的虛擬邊界;後數位時代的原生藝術家因為擁有數位媒材的彈性,讓主觀想像和自我觀點的的邊界可以進一步持續擴張。

raw-image

科技成為實踐想像的新四肢

人類實現想像的慾望無窮無盡。而在後數位時代中,要實踐想像不只能夠把它在實體世界中具現化,還能在新的生活空間——網路當中實現。虛擬並非不真實,而是另一種現實的型態。對大腦來說五感只是電子訊號,是思想讓感官成為真實。而創新機器越來越成為人類大腦的延伸,藝術家能夠如同新的四肢一樣,用想像和詮釋善用科技工具,取代傳統的資本與勞力來創作。

主觀並執迷的整合影像,進行再消費

新一代的藝術家活在新資訊民主的時代中,主體與客體之間已經變成了彼此。自己與他者之間的關係不再是二元對立的,而被同等視之;用「模仿」的方式達成創造更是已經成為全球化的浪潮。後數位時代族群的年輕藝術家非常擅長收集並整合影像與論述,以此為基底水平溝通、打造作品。以多元化創造力取代霸權式垂直,且進一步證明這種做法的正面效益大於負面。舉例來說,中日韓的藝術家們彼此影響互聯,讓藝術文化的發展不再受到地域侷限。

raw-image

以水平夥伴關係共享創造力

打破過去由專家創造的高度集權與專業化垂直結構,水平散播的文創產業取代軍事化的藝術創作方式,空間與時間的限制消失了。出現諸如集體智慧、開放式創新、開放式平台、機器共創等行動模式。

raw-image

結論:藝術繼續引領人們往未來前進

後網路時代,線上線下的界線正在崩解且被人類內化,人們對於「真實」的定義與解釋方式正在改變,自然與機器的分野快速模糊。徐真錫(Jinsuk Suh)預言,未來的「超人類」、「後人類」會需要新的社會倫理秩序——人造環境倫理將取代現在的自然環境倫理,也將同時帶來希望與恐懼——但是藝術仍會引領人們察覺問題並以嶄新態度持續檢視現況,帶領人們持續前進到未來,並且不會失去尊嚴。

raw-image

臺北數位藝術節參展資訊

時間:2018 / 11 / 22 ~ 12 / 01
地點:松菸文創園區5號倉庫、北向製菸工廠(免費入場)

raw-image

詳細活動資訊請參考: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臺北數位藝術節的沙龍
17會員
27內容數
2018第十三屆臺北數位藝術節於11/22-12/1於松山文創園區舉辦,命名為「超機體」(trans-robotics),意謂著機器人科技結合藝術創作而產生的演繹進化及超越,試圖探討在機器人、人工智慧(AI)有著突破性發展的近未來,人們如何與具有智慧或創意能力的機器人共生或互斥的議題。
2018/12/04
臺北數位藝術節〈小小導覽員—創意導覽工作坊〉的第一天,在民生國小六年五班的同學分成兩兩一對,並挑選好自己欲導覽的作品中畫下句點。今天,他們將為由淡水遠道而來的鄧公國小小朋友們進行導覽解說,甚至也要為尋常時間來看展的一般民眾們導覽!
Thumbnail
2018/12/04
臺北數位藝術節〈小小導覽員—創意導覽工作坊〉的第一天,在民生國小六年五班的同學分成兩兩一對,並挑選好自己欲導覽的作品中畫下句點。今天,他們將為由淡水遠道而來的鄧公國小小朋友們進行導覽解說,甚至也要為尋常時間來看展的一般民眾們導覽!
Thumbnail
2018/12/04
在不遠的未來,尤其當人工智慧有突破性發展之時,人類如何與具有智慧或創意能力的機器相處,是當今迫切需要面對的重大問題。本屆數位藝術節透過藝術家與對應感知有關係的產界、學界的跨界合作,探討人如何增能獲失能、如何與機械共存或共斥。
Thumbnail
2018/12/04
在不遠的未來,尤其當人工智慧有突破性發展之時,人類如何與具有智慧或創意能力的機器相處,是當今迫切需要面對的重大問題。本屆數位藝術節透過藝術家與對應感知有關係的產界、學界的跨界合作,探討人如何增能獲失能、如何與機械共存或共斥。
Thumbnail
2018/12/03
以往,多數人僅在候選人辯論等電視節目中才看過手語翻譯畫面,而本次臺北數位藝術節的聽障導覽,讓許多參展觀眾第一次近距離看到真人手語翻譯員,在現場以手語為聽障者進行作品翻譯,引發許多新奇與好奇的想像空間。
Thumbnail
2018/12/03
以往,多數人僅在候選人辯論等電視節目中才看過手語翻譯畫面,而本次臺北數位藝術節的聽障導覽,讓許多參展觀眾第一次近距離看到真人手語翻譯員,在現場以手語為聽障者進行作品翻譯,引發許多新奇與好奇的想像空間。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每次出國旅行,最讓人頭痛的就是要穿什麼? 不同國家的氣候差很大,從零下低溫到艷陽高照,一趟旅程可能要準備兩季的衣服! 這次我整理出我出國最愛帶的 WIWI 輕旅穿搭清單,全部都能在 蝦皮雙11活動 期間用超優惠價格入手,還能同時參加 蝦皮分潤計畫,一邊分享一邊賺旅費 💰 雙11優惠懶人包:
Thumbnail
每次出國旅行,最讓人頭痛的就是要穿什麼? 不同國家的氣候差很大,從零下低溫到艷陽高照,一趟旅程可能要準備兩季的衣服! 這次我整理出我出國最愛帶的 WIWI 輕旅穿搭清單,全部都能在 蝦皮雙11活動 期間用超優惠價格入手,還能同時參加 蝦皮分潤計畫,一邊分享一邊賺旅費 💰 雙11優惠懶人包:
Thumbnail
大家好久不見,趁著連假有時間寫文來分享我這陣子的近況~ 大約 8 月中後的時候,我自己去了一小趟的釜山+福岡獨旅,主要是因為想讓自己沈澱放鬆,也加上自己好久沒有好好休息,所以希望可以有一段自己的時間。 當然,也因為這次是獨自出發,所以身為小小自媒體工作者還是會需要拍照記錄一下生活,所以這次旅程還
Thumbnail
大家好久不見,趁著連假有時間寫文來分享我這陣子的近況~ 大約 8 月中後的時候,我自己去了一小趟的釜山+福岡獨旅,主要是因為想讓自己沈澱放鬆,也加上自己好久沒有好好休息,所以希望可以有一段自己的時間。 當然,也因為這次是獨自出發,所以身為小小自媒體工作者還是會需要拍照記錄一下生活,所以這次旅程還
Thumbnail
文 / 藍劍虹 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副教授 容再問一次:我們遺忘了什麼?在數位技術「遍在」(Omnipresence)狀態,所遺忘的不僅是只有手、身體的一般性存在,更是手與身體的勞作、技藝。這才是我們日益喪失的,乃至淪為「技術的無產階級」。然而,得探問:何謂技藝?
Thumbnail
文 / 藍劍虹 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副教授 容再問一次:我們遺忘了什麼?在數位技術「遍在」(Omnipresence)狀態,所遺忘的不僅是只有手、身體的一般性存在,更是手與身體的勞作、技藝。這才是我們日益喪失的,乃至淪為「技術的無產階級」。然而,得探問:何謂技藝?
Thumbnail
《藝x術》是一部在Netflix上極為罕見且冷門的藝術節目,在不到半小時內每集介紹一位日本當代年輕藝術家,來向人解說他的創作與理念,並描述他的創作過程中,想透過自己的藝術作品在人類迎向這21世紀中有著怎樣的看法想發聲,透過簡單的介紹,讓觀眾思考其中大小事的涵義。
Thumbnail
《藝x術》是一部在Netflix上極為罕見且冷門的藝術節目,在不到半小時內每集介紹一位日本當代年輕藝術家,來向人解說他的創作與理念,並描述他的創作過程中,想透過自己的藝術作品在人類迎向這21世紀中有著怎樣的看法想發聲,透過簡單的介紹,讓觀眾思考其中大小事的涵義。
Thumbnail
5G技術,就像是一張魔毯,用高頻寬、低延遲、大連結的特質,勾勒出我們對藝術的想像,也能讓在遠端的觀眾置身於沉浸式場域中,看見一部作品的各種視角,產生不同的觀點。 疫情是一時的,經典是永遠的,藝術是為永恆而存在的,何等的慶幸我們能用各種形式來參與藝術的不同面向啊!
Thumbnail
5G技術,就像是一張魔毯,用高頻寬、低延遲、大連結的特質,勾勒出我們對藝術的想像,也能讓在遠端的觀眾置身於沉浸式場域中,看見一部作品的各種視角,產生不同的觀點。 疫情是一時的,經典是永遠的,藝術是為永恆而存在的,何等的慶幸我們能用各種形式來參與藝術的不同面向啊!
Thumbnail
從家庭、友情、愛情三個篇章看來,書中悲觀的視角似乎揭示了我們已經走向了一個冷漠的世界;在那裡,網路所創造的美好是現實生活遠不及的......
Thumbnail
從家庭、友情、愛情三個篇章看來,書中悲觀的視角似乎揭示了我們已經走向了一個冷漠的世界;在那裡,網路所創造的美好是現實生活遠不及的......
Thumbnail
圖像化年代的藝術材料不再限於歷史圖像的變造,更多是來自大量當代傳播資訊的衍生。因而,傳播資訊的製造者、繁衍者與接收者亦具有等級之別。其次,在資訊公共化和圖像消費化的今日,圖像化世界的確為大眾化的意識形態,提供了最有效的傳播途徑。面對大眾傳媒和現代科技新途徑,圖像化已然是人類形象思維的一種升等概念。
Thumbnail
圖像化年代的藝術材料不再限於歷史圖像的變造,更多是來自大量當代傳播資訊的衍生。因而,傳播資訊的製造者、繁衍者與接收者亦具有等級之別。其次,在資訊公共化和圖像消費化的今日,圖像化世界的確為大眾化的意識形態,提供了最有效的傳播途徑。面對大眾傳媒和現代科技新途徑,圖像化已然是人類形象思維的一種升等概念。
Thumbnail
第十三屆臺北數位藝術節命名為《超機體》,導覽者洪韵婷先讓大家思考,這個名字的由來,是否帶著些許反諷意味?——企圖超越人類和機器之間的界線。當專業長久隸屬於嚴謹、獨立的範疇時,藝術家如何整合科技媒材思維,做跨領域整合,引發新的思維,這其實也是《超機體》背後真正的意義。
Thumbnail
第十三屆臺北數位藝術節命名為《超機體》,導覽者洪韵婷先讓大家思考,這個名字的由來,是否帶著些許反諷意味?——企圖超越人類和機器之間的界線。當專業長久隸屬於嚴謹、獨立的範疇時,藝術家如何整合科技媒材思維,做跨領域整合,引發新的思維,這其實也是《超機體》背後真正的意義。
Thumbnail
在「超機體—臺北數位藝術節」十二件展出作品中,六件來自國外,另六件來自國內,是一個跨越邊界,國內外藝術家對話的展覽空間。 何謂「超機體」?為機器人科技結合藝術創作,演繹各種進化的樣貌、情境,遠望在不遠的未來,人類如何與具有智慧或創造力的機器相處。
Thumbnail
在「超機體—臺北數位藝術節」十二件展出作品中,六件來自國外,另六件來自國內,是一個跨越邊界,國內外藝術家對話的展覽空間。 何謂「超機體」?為機器人科技結合藝術創作,演繹各種進化的樣貌、情境,遠望在不遠的未來,人類如何與具有智慧或創造力的機器相處。
Thumbnail
以《超機體》為主題探討科技與人工智慧和未來藝術與人類互動的第十三屆臺北數位藝術節,邀請韓國白南準藝術中心館長徐真錫(Jinsuk Suh)以《後數位時代,當代藝術的趨勢與可能性》為題,與在場的二十多位來賓深度探討當今處於後網路時代的新生代數位原住民其創作、散佈與欣賞藝術的方式,與類比世代有何不同。
Thumbnail
以《超機體》為主題探討科技與人工智慧和未來藝術與人類互動的第十三屆臺北數位藝術節,邀請韓國白南準藝術中心館長徐真錫(Jinsuk Suh)以《後數位時代,當代藝術的趨勢與可能性》為題,與在場的二十多位來賓深度探討當今處於後網路時代的新生代數位原住民其創作、散佈與欣賞藝術的方式,與類比世代有何不同。
Thumbnail
第十三屆臺北數位藝術節「超機體」11月22日即將開跑!內容探討在不遠的未來,人類將如何與機器人等人工智慧共存、共斥。開展前夕,臺北數位藝術節也於11月18日晚間,特地邀請數位藝術節的6位國內邀展藝術家,親至現場與國際藝評人分享作品的創作理念。
Thumbnail
第十三屆臺北數位藝術節「超機體」11月22日即將開跑!內容探討在不遠的未來,人類將如何與機器人等人工智慧共存、共斥。開展前夕,臺北數位藝術節也於11月18日晚間,特地邀請數位藝術節的6位國內邀展藝術家,親至現場與國際藝評人分享作品的創作理念。
Thumbnail
這次展覽提案的命名為「超機體」,其英文為trans-robotics,即意謂著機器人科技因為涉及藝術創作而產生的自我超越。機器人過去被視為特別適合操作不斷重複的工作,或是作為人類的助手。雖然今天陪伴機器人或寵物已經逐漸成為現實的一部份,但進行藝術創作仍被視為其能力的強大挑戰。
Thumbnail
這次展覽提案的命名為「超機體」,其英文為trans-robotics,即意謂著機器人科技因為涉及藝術創作而產生的自我超越。機器人過去被視為特別適合操作不斷重複的工作,或是作為人類的助手。雖然今天陪伴機器人或寵物已經逐漸成為現實的一部份,但進行藝術創作仍被視為其能力的強大挑戰。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