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超機體》為主題探討科技與人工智慧和未來藝術與人類互動的第十三屆臺北數位藝術節,邀請韓國白南準藝術中心館長徐真錫(Jinsuk Suh)以《後數位時代,當代藝術的趨勢與可能性》為題,與在場的二十多位來賓深度探討當今處於後網路時代的新生代數位原住民其創作、散佈與欣賞藝術的方式,與類比世代有何不同。
徐真錫(Jinsuk Suh)認為,過去投入大量資本與勞力的藝術製作進程,在新數位時代已經被科技取代,隨著數位環境光速變化,藝術的多重泛感知也在整合拓展,並可被化約為五個明顯的特質:
藝術評價結構新舊翻轉
過去由藝術家、藝廊、評論家、策展人建構的專家系統,共同定義了藝術的歷史定位與商業價值;但是如今因為科技的演進,非專家的大眾共同形塑出新的藝術鑑價與評估的方式,年輕藝術家直接由大眾獲得評論認可與銷售回饋,再逆轉影響過去的領袖。
轉化與感染成為當代藝術的回應特質
數位時代當中,影像與資訊的意義越來越模糊,就以肖像畫來說,類比時代它反映的是現實、鏡像,而「自拍照」的出現卻模糊了想像與現實之間的虛擬邊界;後數位時代的原生藝術家因為擁有數位媒材的彈性,讓主觀想像和自我觀點的的邊界可以進一步持續擴張。
科技成為實踐想像的新四肢
人類實現想像的慾望無窮無盡。而在後數位時代中,要實踐想像不只能夠把它在實體世界中具現化,還能在新的生活空間——網路當中實現。虛擬並非不真實,而是另一種現實的型態。對大腦來說五感只是電子訊號,是思想讓感官成為真實。而創新機器越來越成為人類大腦的延伸,藝術家能夠如同新的四肢一樣,用想像和詮釋善用科技工具,取代傳統的資本與勞力來創作。
主觀並執迷的整合影像,進行再消費
新一代的藝術家活在新資訊民主的時代中,主體與客體之間已經變成了彼此。自己與他者之間的關係不再是二元對立的,而被同等視之;用「模仿」的方式達成創造更是已經成為全球化的浪潮。後數位時代族群的年輕藝術家非常擅長收集並整合影像與論述,以此為基底水平溝通、打造作品。以多元化創造力取代霸權式垂直,且進一步證明這種做法的正面效益大於負面。舉例來說,中日韓的藝術家們彼此影響互聯,讓藝術文化的發展不再受到地域侷限。
以水平夥伴關係共享創造力
打破過去由專家創造的高度集權與專業化垂直結構,水平散播的文創產業取代軍事化的藝術創作方式,空間與時間的限制消失了。出現諸如集體智慧、開放式創新、開放式平台、機器共創等行動模式。
結論:藝術繼續引領人們往未來前進
後網路時代,線上線下的界線正在崩解且被人類內化,人們對於「真實」的定義與解釋方式正在改變,自然與機器的分野快速模糊。徐真錫(Jinsuk Suh)預言,未來的「超人類」、「後人類」會需要新的社會倫理秩序——人造環境倫理將取代現在的自然環境倫理,也將同時帶來希望與恐懼——但是藝術仍會引領人們察覺問題並以嶄新態度持續檢視現況,帶領人們持續前進到未來,並且不會失去尊嚴。
臺北數位藝術節參展資訊
時間:2018 / 11 / 22 ~ 12 / 01
地點:松菸文創園區5號倉庫、北向製菸工廠(免費入場)
詳細活動資訊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