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個格子:如何運用內容表達模式圖建構簡報內容

2018/11/27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ca. 1427–1390 B.C.)。Sheet from the Papyrus of Amenhotep
做簡報第一件事情絕對不是打開簡報軟體。而是拿出紙筆,在 low-tech 的情況下構思簡報的內容表達架構。內容表達的架構發展至今已經有許多可行方案,例如:空雨傘、黃金圈、三幕式、準備/發展/整合(教學用)等模式。這些模式的底層邏輯類似,因此本文提出的方案是:將這些模式整合為一套「內容表達模式圖」,讓新手可以依照表格,快速的完成簡報的內容表達架構!
內容表達模式圖

① 表達策略(Strategy)

表達策略是一個簡報中最關鍵的部分。雖然策略不會為你的簡報增添份量,但是如果缺少表達策略的思考,你的表達就會像一堆毫無前後邏輯的資料堆砌。你已經準備了一大籃食材與調味,那你就應該選一種適合的料理方式,將他們整合成一道佳餚。
基本的表達策略有四種,靈感是來自羅振宇與得到的品控手冊:

(1)已知→未知

當你發現你的表達對象只知道一部分,而你想把他不知道的部分告訴他,就適用這個表達邏輯!在表達前的段落中描述對方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情形,再表達後的段落中將其二告訴對方。

(2)誤解→正解

當你發現你的表達對象對某件事完全誤解,而你想告訴他正確的版本,就適用這個表達邏輯!在表達前的段落中描述誤解的情形,再扭轉為正確版本,放入表達後段落中。

(3)概念→行動

有時候當我們要把一個抽象的、在空中的概念化為具體時,就適用這個表達邏輯。將概念解釋完後,提出幾個具體可行的方案,將空中的概念落到地上。

(4)現象→概念

這個方法比較常用在教學現場,比較不適用於簡報場合。因為這個方法比較拖,簡報場合通常需要高效的抓住觀眾,因此適合先講結論的策略。而這個方法事先講許多案例,再從案例中歸結出概念。
其實,黃金圈理論中的「Why」就相當於內容表達模式圖中的表達策略:我為什麼要跟你講這些東西?這個行為的心理基礎必定是建構在我與你(表達對象)的互動中。必定是我發現了你的起點行為(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等),因此我作為朋友有責任告訴你一些事情,這事情就是終點行為。

② 表達前:(Before)

決定好表達策略之後,可以先設計「表達前/表達後」的認知變化內容。
如果以「空·雨·傘」的架構來說明,表達前:的內容接近「空」。表達前就是對現象的觀察,並提到觀察到的現象與實際要講的東西的衝突之處。創造一個轉折點,讓所觀察到的現象(起點行為)導引至你所要表達的事情上(終點行為)。

③ 表達(Tell)

每一個表達的區塊有三個行動:Tell、Show、Do。
Tell,就是你這段想講的東西。通常會先講結論,再做論述。

④ 支持(Show/Do)

Show,引用案例、圖表、等各種形式來佐證你的表達。
Do,假如在教學的場合,在經過老師 Tell(講述)與 Show(舉例說明)之後,就該換學生動起來了。可以安排提問、操作等活動讓學習動起來。

⑤ 表達後:(After)

主要是總結表達的幾個重點。以「空·雨·傘」的架構來比喻,表達後:就是「傘」,是總結出的行動方案。
這一段是終點行為,回扣到表達前:段落的起點行為。完成一個完整的表達過程(起點→終點)與表達策略。

⑥ 行動場景(CTA)

最後是呼籲行動(Call To Action)的段落。
這邊不妨告訴你的表達對象,以上所說的內容可以適用於哪些場合,並鼓勵大家行動,將所學的東西落實於生活。

以上就是簡報的第一步:內容表達架構。
① 表達策略(Strategy)
② 表達前:(Before)
③ 表達(Tell)
④ 支持(Show/Do)
⑤ 表達後:(After)
⑥ 行動場景(CTA)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客觀測量研究。 -應用統計。 -M is for Measurement.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