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說好故事,你需要擁有哪些條件?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故事的核心是「人」。所有的故事,最終都是要回歸到「人」的主題裡去。

從去年中旬開始,由於感覺到自己在寫作上面臨卡關,因此讓自己除了在「不寫,會後悔」的主題以外,盡可能地減少產出,更多的是讓自己好好沉澱下來,並且去思考如何把文章寫得更好、讓故事變得更加動人。

在這段期間,我試圖大量地閱讀各類文章,並觀察其中的結構、主題、詞彙以及任何可能存在的細節;或是從圖書館、博客來網站上尋找到直接教授如何做好報導、寫好故事的「參考書」,或借或買回來仔細研讀,渴望能從裡頭覓得一些方法,讓自己在寫作能力與品質上得以提升。

剛開始會覺得,如果只看、不練,這樣對於寫作真的會有幫助嗎?

但又同時認為,在不好的狀態,過於密集的寫作,有時候反而會讓自己看到的、想到的,以及所使用到的元素過於單調、相似。假若讓自己休息一段時間,或許還會因為吸收的東西增加了,提出來的洞見點也就變得豐富而有所不同。

除此之外,當然還是有其他方法。以內容創業者來講,他們大可不必每天都寫深度內容,那樣太殺腦細胞了,因此偶爾選擇以輕鬆業配、話家常等主題來執筆撰寫,一來是可以讓自己獲得休息,二來則是讓讀者有機會在不同主題文章中,發現作者其他面向的可能性。

話說遠了。

回過頭來,之所以撰寫這篇文章,是希望能夠將休息的那段時間裡,閱讀過的東西紀錄起來。雖然大多數的內容是片段的,但對我而言,它們仍然充滿意義。


  「誰會講故事,誰就擁有世界。」——柏拉圖

說人話、關注人、像個人,背後就是講故事

白岩松,中國的新聞媒體人。他在去年底時,接受《南方周末》的採訪,過程中講述對於新的一年的期待,其中也包含許多他自己從業二十幾年來的觀察、反思與建議。以下節錄部分內容:

說人話、關注人、像個人,背後就是講故事。《感動中國》做了十五、六年,當然不可能還像頭些年那麼巨大的轟動,但一直維持著穩定的水準。我們不用大詞,關注的是人,講人的故事,所以才有感動的力量,這個東西從來不會變。
新聞受到的訓練首先是一種思維訓練,接下來是心理訓練,是對社會心理的把握,對周圍人群心理的把握等等。這種訓練的確可以拓寬就業口徑。
這幾年傳媒界偽問題太多,沒有幾個真問題。很多人說新媒體對我們的衝擊很大,舉步維艱,對不起,我發現您原來在傳統媒體裡幹得也不好,有了新媒體還多了層「皇帝的新衣」。有時候要考慮考慮自己。
傳媒就是在技術不斷更迭當中前進的。最近我提出了新聞人的「核心力量」,比如說提煉新聞事實的能力、採訪能力、寫作能力、表達能力,最重要的是一個新聞人的敏感、責任感和態度,這些都是「薰」出來的。你的能力只要好,即便進入新媒體,很快地依然成為高手。傳媒需要的東西百分之六、七十是不變的,很多東西都是偽命題,大家亂、荒、焦慮,是因為從來沒把問題真正想明白。

前半部分寫道,這一種把「人」當成新聞報導裡的主角,在歐美國家早已使用多時。另外在白岩松的著作裡也講述過,國外的新聞報導從過去二、三十年間,早已不再強調「5 W」(Who、What、When、Where、Why)的寫作技巧,而是轉變成要具備主人翁、故事、戲劇化、懸念、細節,以及節奏等要素。

試問:為何要如此講究?「講故事」到底是有多重要?

在現今任何需要溝通、需要表達的行業裡,都一定會需要「講故事」這樣的能力。近年來,市面上充滿許多教你如何在職場上表達的書籍,內容也多少提到了講故事的重要性。這是因為自古以來,人類在接收外界資訊時,都是「感性先於理性」。如果我們能透過感性的故事來打動對方,那麼你就得到了對方的注意力和信任,接著當你將理性的內容表達出來時,你也會有較高的機率談成你要的生意。

而關於節奏的部分,白岩松認為「不同的時長、不同的故事,需要不同的節奏」,因為「節奏還擁有一種語言之外的力量。」

這段描述就類似於《敘事弧》、《報導的技藝》等書籍裡提及的觀點:一個好的新聞報導,必須要擁有「適當的節奏」。

然而,這跟你想到的一樣,並不容易。其中的訓練方法,就是當自己完成文章後,坐在電腦前大聲地把它唸出來。只要當你讀到某處時感到不舒服,你就知道什麼地方需要修改。但在面對不同劇情時如何變換成不同節奏,那就更難了。我想到唯一的方法,就是盡可能地廣泛閱讀,然後慢慢練習。

在後半段的部分,它剛好也是我最近在思考的問題。

年初時正式退伍,陸陸續續在網路上瀏覽適合的工作職缺,我原以為像是以內容創作、編輯為主的工作,只能夠是新聞業、或書籍雜誌編輯而已。然而因為這段話,以及後來在網路上看到許多新創公司也釋出「採訪編輯」、「記者」等職缺後,頓時覺得出路變得寬廣許多,也變得較有自信。

白岩松提出來的「核心力量」,說實話它給我指引了一個方向。記者不一定只能待在新聞產業,但在任何領域裡,肯定不只有需要編輯、寫作的技能,對於議題的敏感度、觀察力、責任感,這些基本的能力也都需要努力培養。而這些不論在什麼產業別裡,都會是不可或缺的技能。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Po Hua的沙龍
8會員
1內容數
讓閱讀與生活連結。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不是你不夠努力,而是沒人告訴你,報導應該這樣寫! 「自媒體」時代,人人都是報導者,如何讓你的內容脫穎而出? ★《華爾街日報》內部培訓手冊改編而成,紀實寫作者必備的撰稿聖經★ ★出版逾30年,長踞AMAZON新聞類教科書暢銷榜前5名★ 「《報導的技藝》能一步一步慢慢地教你如何去說好一個故事、去完
Thumbnail
不是你不夠努力,而是沒人告訴你,報導應該這樣寫! 「自媒體」時代,人人都是報導者,如何讓你的內容脫穎而出? ★《華爾街日報》內部培訓手冊改編而成,紀實寫作者必備的撰稿聖經★ ★出版逾30年,長踞AMAZON新聞類教科書暢銷榜前5名★ 「《報導的技藝》能一步一步慢慢地教你如何去說好一個故事、去完
Thumbnail
總而言之,透過《感動全場的演說之道》所提供的三個觀點,我們了解到了如何打造引人入勝的故事,讓演說在觀眾心中留下深刻的烙印。這不僅僅是一場言語的演繹,更是一次心靈的觸動,將思想、情感和見解在演說的舞台上交織成美麗的旋律,感動並啟發著每一位聆聽者。
Thumbnail
總而言之,透過《感動全場的演說之道》所提供的三個觀點,我們了解到了如何打造引人入勝的故事,讓演說在觀眾心中留下深刻的烙印。這不僅僅是一場言語的演繹,更是一次心靈的觸動,將思想、情感和見解在演說的舞台上交織成美麗的旋律,感動並啟發著每一位聆聽者。
Thumbnail
說故事,在近年儼然成為一門顯學。但對於如何說好一個故事,多數人未必有清晰的認知;也沒有意識到,錯誤的說故事方法,不僅沒能達成預期成效,更可能因此造成反效果。在震宇老師的這本《精準敘事》中,我學到一件事:比起故事,我們更應該學習如何敘事、說出真實的故事,創造感動的力量與專業影響力。
Thumbnail
說故事,在近年儼然成為一門顯學。但對於如何說好一個故事,多數人未必有清晰的認知;也沒有意識到,錯誤的說故事方法,不僅沒能達成預期成效,更可能因此造成反效果。在震宇老師的這本《精準敘事》中,我學到一件事:比起故事,我們更應該學習如何敘事、說出真實的故事,創造感動的力量與專業影響力。
Thumbnail
阿崴閱讀-3分鐘說18萬個故事,打造影響力 說故事並不是寫劇本,寫文案的人的專利,每個人都應該要學會。溝通能夠用故事,銷售能夠用故事,自我介紹更能用故事。作者拆解了一些說故事的公式,交叉使用,你也能練習說出一個好的故事。
Thumbnail
阿崴閱讀-3分鐘說18萬個故事,打造影響力 說故事並不是寫劇本,寫文案的人的專利,每個人都應該要學會。溝通能夠用故事,銷售能夠用故事,自我介紹更能用故事。作者拆解了一些說故事的公式,交叉使用,你也能練習說出一個好的故事。
Thumbnail
想想,對於現代人來說,說故事的能力更為重要。有天猛然發現,現在我們幾乎不用標點,不用斟酌字數,一句話一句話傳都沒有關係,LINE 上面已斷句的方式取代標點符號,好似聽得到每個呼吸轉換,卻也不需要經過層層思考。資訊流主導了現在的社會,訊息傳遞、人際交流,在數位的世界快速流動,卻也更加零碎、更加片段。
Thumbnail
想想,對於現代人來說,說故事的能力更為重要。有天猛然發現,現在我們幾乎不用標點,不用斟酌字數,一句話一句話傳都沒有關係,LINE 上面已斷句的方式取代標點符號,好似聽得到每個呼吸轉換,卻也不需要經過層層思考。資訊流主導了現在的社會,訊息傳遞、人際交流,在數位的世界快速流動,卻也更加零碎、更加片段。
Thumbnail
結果就是,這些多餘的資訊佔了好幾頁的篇幅卻沒有出場機會,白白佔據讀者吸取資訊的空間......與其如此,還不容易就好好透過角色把故事說一遍,然後再從他的冒險去慢慢經歷、推敲,一點一滴帶出背後龐雜巨大的世界觀──這種循序漸進的敘事手法,其實不光是為了要增添漸進故事的趣味性,還有顧及認識故事的「時間性」
Thumbnail
結果就是,這些多餘的資訊佔了好幾頁的篇幅卻沒有出場機會,白白佔據讀者吸取資訊的空間......與其如此,還不容易就好好透過角色把故事說一遍,然後再從他的冒險去慢慢經歷、推敲,一點一滴帶出背後龐雜巨大的世界觀──這種循序漸進的敘事手法,其實不光是為了要增添漸進故事的趣味性,還有顧及認識故事的「時間性」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