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哈哈,我真的是快笑瘋了XD
不曉得這兩天大家有沒有在IG限時動態看到朋友們都在分享一則
「一般人講故事、我講故事」的梗圖貼文;這則貼文不光是讓許多人很有共鳴,我身為小說家也是心有戚戚焉,畢竟這段過程簡直就是我們剛開始寫小說時,老愛把事情講得很詳細的壞習慣!
但是為什麼會這樣呢?
以小說而言,當我們在嘗試「說一個故事」時,我們的腦袋會很快閃過任何與故事有關聯的要素。好比說某個人物,某個事件,某些促成事件的因素與景物......而通常,這些要素的背後有時又各自具備某些事件脈絡才導致它誕生,也就是與本篇故事息息相關的「番外故事」──在這種情況下,因為你是了解問題先後順序的人,所以對你而言,每一樣人事物所發生的故事關聯在你眼裡都很重要,你會覺得每一件事都應該要先分析清楚、梳理脈絡,之後接軌故事主軸才能通順合理。
可事實真是如此嗎?
站在聽眾角度,其實他們能夠處理的故事資訊非常有限。在展開主要故事以前,如果先讓他們接收的是各個要素背後隱藏的「番外故事」們,那麼聽眾很容易因為一次吸收太多故事相關的資訊而陷入混亂,導致就像該則IG所表達的:「覺得每項細節、番外故事都很重要,所以通通說給人家聽,結果到頭來自己也搞不清楚說到哪裡去了,只好道歉。」
- 作者/講者角度:「這個故事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A跟B有衝突然後牽扯到C,D因為注意到利益所以拉攏E去攻打F好為未來攻陷A跟B鋪路,結果意外招惹到G還有H,卻也讓I從逆勢中崛起......」
- 聽眾/讀者角度:「我只想看I怎麼打A。」
對於聽眾來說,「從故事開始到故事結束」這才是最直截了當且容易理解的「故事」。因為這樣的故事呈現是最簡潔且沒有過多雜質的,聽眾只需要處理開頭、過程與結尾就好;而且當故事先被完整交代後,接下來你要拋出各種細節、番外事件,那就容易許多了。因為聽眾已經清楚「這個人做了什麼,或者這事件造成了什麼」,他們已經充分明白「這些要素的出現」,接下來只欠缺「為什麼出現」的脈絡補充而已。
這其實就跟小說很像。
當你試圖想講一個有龐大世界觀的奇幻故事時,你會先在開頭把這個故事從創世發生到奇幻魔法、生物還有神明依序出現的「創世史」拋給讀者,還是先好好將故事視野限縮在一位角色身上?
當然是聚焦角色呀!
這些創世資訊,至少在抵達故事中後期以前,其實根本沒有任何作用。讀者讀了它卻不知道它們能幹嘛,又什麼時候會用到;結果就是,這些多餘的資訊佔了好幾頁的篇幅卻沒有出場機會,白白佔據讀者吸取資訊的空間......與其如此,還不容易就好好透過角色把故事說一遍,然後再從他的冒險去慢慢經歷、推敲,一點一滴帶出背後龐雜巨大的世界觀──這種循序漸進的敘事手法,其實不光是為了要增添漸進故事的趣味性,還有顧及認識故事的「時間性」。
就如講者與聽眾,小說家與讀者所站處、能夠看待故事的位置不同一樣,率先知悉故事「內情」的講者、小說家,通常擁有「提早知情」的優勢,他們認識故事的時間點較早、是知道最多的;而聽眾、讀者相對而言,得知故事的時間點較晚,他們率先接觸的,是後來呈現的故事樣貌。因此,前後兩者對故事認知上就有很明顯的先後差距,對於故事資訊的解讀程度自然也會不一樣。
說了這麼多我想該是時候回到標題了:
其實答案很簡單:首先你必須先拋開「什麼都覺得很重要、什麼都想說出來」的衝動,讓故事聚焦在一條線上,讓清晰分明的起點對應終點。當故事成功吸引到聽眾/讀者的目光、令他們產生興趣,你才有機會慢慢揭露與故事相關的番外篇。
總而言之,說故事考驗的還是一個人的耐心。如果急著什麼都想說出來,那只會讓故事亂得一蹋糊塗;與其如此,不如先循序漸進將故事慢慢交代好,你才有辦法好好說完你的故事。
〈關於Moonrogu〉
嗨,我是Moonrogu!一位奇幻小說家,你可以叫我村長。從2018年加入方格子並持續寫作至今,已累積數百篇極短篇小說創作以及三篇長篇奇幻小說的連載;而除了小說,我也寫我的寫作觀點,並發展成付費專題「奇幻寫作事」。如果喜歡我的文字,歡迎透過追蹤、訂閱,隨時follow最新的文章資訊!另外,誠摯邀請加入vocus Premium,閱讀我的Premium限定創作!
經營出版專題:
拍手五下,輕鬆支持我繼續創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