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金閣寺還是燒掉的好-謝鑫佑讀《金閣寺》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raw-image

文/謝鑫佑(小說家,《五囝仙偷走的祕密》作者)

讀三島由紀夫《金閣寺》不下十次,一直認能為這本影響很多人,出版至今已 62 年的經典著作寫些什麼時,才發現再一次讀完,自己竟是赫然啞口,彷彿過去可以描繪形容的事物,多年後,早已變幻成陌生而羞赧的模樣;又或事物依舊,只是自己再也無法再直視那些事物,或那些美。

1950 年 7 月 2 日凌晨,見習僧人林承賢點火引燃了當時已有 553 年歷史的鹿苑寺,當時林承賢只有21歲。縱火後,林承賢在寺廟後山企圖自殺被尋獲救回,5 年後林承賢因大赦減刑出獄,1956 年 3 月肺結核過世,得年 26 歲;同一年,31 歲的三島由紀夫以這件事發表小說《金閣寺》,轟動日本,後來成為提名諾貝爾文學獎的代表作品,不僅翻譯成 13 國文字,被視為三島由紀夫美學的傑作,更被知名評論家奧野健男讚賞是「三島文學的最高水平,集三島美學之大成,是 1956 年日本文壇的最大豐收」。

金閣寺,本名鹿苑寺,核心建築舍利殿外牆以金箔裝飾,故暱稱金閣寺,是足利義滿出家後,修建於 1397 年用來作為禪修的寺殿,因為金碧輝煌,當時的人們便稱金閣寺。70 年後的 1467 年,室町幕府第 8 代將軍足利義政發生長達 10 年的內亂,戰火遍及日本國土,鹿苑寺境內大部分建築都遭焚火,唯獨舍利殿倖免,成為室町時代北山文化所遺留唯一的建築,並被政府認定為日本國寶。

然而鹿苑寺似乎躲不過祝融,三島由紀夫在《金閣寺》中,透過主人翁溝口的思路,提到寺廟與火的關係。「明治維新以後,京都城內外的古老寺廟很少遭焚⋯⋯以前絕非如此。知恩院在永享三年(1431)失火,其後還多次遭受火劫;南禪寺在明德四年(1393),本院的佛殿、法堂、金剛殿、大雲庵等都失過火。延曆寺在元龜二年(1571)化為灰燼。建仁寺在天文二十年(1552)於戰火中罹難。三十三間堂在建長元年(1249)毀於一旦。本能寺則在天正十年(1582)的兵荒馬亂中焚燬⋯⋯」

每間寺廟都難逃遭焚毀的一天⋯⋯金閣只不過是由於罕見的偶然才免於火吻⋯⋯建造起來的寺廟一定會被焚毀⋯⋯

當時鹿苑寺引進能最新型的溫度感知火災警報器,便是為了避免發生同樣憾事,因此當林承賢得知火災警報器故障,即刻下定決心不能錯失機會。林承賢點火前甚至在足利義滿畫像前鋪設稻席,計劃尋死,但就在大火蔓延瞬間,他害怕逃跑了,跑到廟後的左大文字山裡,喝下隨身攜帶的安眠藥「卡爾摩汀」,並用小刀割腕。卡爾摩汀在日本非常著名,1926 年芥川龍之介服藥自殺便是這款安眠藥;多次自殺未遂的太宰治也是選用卡爾摩汀。

因為火災警報器故障的緣故,7 月 2 日京都市消防隊接獲警報,抵達鹿苑寺時,整座寺殿已陷入熊熊大火,無法搶救。這場大火雖無人傷亡,但獨存了 483 年的北山文化唯一建築舍利殿,卻是全部燒毀了。此外,存放於內的室町幕府第三代將軍,也就是建造鹿苑寺的足利義滿的木像、天才佛像雕刻師運慶雕刻的觀音菩薩、阿彌陀如來、大勢至、佛像雕刻師春日的地藏王菩薩,以及從中國運來的國寶大本善治圖皆無一倖免。

縱火當日下午兩點,警方因寺院災後失蹤一名僧人,在後山找到企圖自殺的林承賢。林承賢不僅坦承鹿苑寺的大火是他放的,更詛咒金閣寺的美,「我無法壓抑我的反感」。

林承賢直言,自己不覺得縱火是不好的。在寺中,每日看著來一睹金閣寺之美的朝聖者,認為只要透過參拜,便能洗滌自己、讓自己變得更美的那種階級感,讓林承賢很反感,「對我而言,這樣美很難看」;但同時,他也承認另一層面是嫉妒,嫉妒美。「可能因為年輕一代是活在如此惡劣環境的關係;也可能是內在,心靈層面所帶來的精神上的痛苦」,林承賢困惑於一面降服於美的同時,卻又一面嫉妒,他認為這樣的矛盾不僅醜陋,更難以忍受,應該強烈抵制。「這樣很好,為了解決這樣的掙扎與煩憂,我決定從社會創新的立場進行實際的行動。」

外界認為,身體虛弱又有口吃的林承賢,長年深受殘疾帶來的歧視之苦,卻必須努力滿足母親的高度期待,尤其終日看著成為觀光景點的鹿苑寺裡,那些寺院管理人員握有比僧侶更大的權勢,讓林承賢決定縱火燒毀金閣。

7 月 3 日傍晚,林茂賢拒絕與被警方傳喚至京都的母親會面。她離開後,在回家的途中似乎是想為兒子所做的事負責,跳保津川自殺了。她在死前向警方說:「那孩子是叛國賊。」

兩天後,林承賢在拘留所寫下一段話⋯⋯

「活著又怎麼樣呢,生死什麼的完全沒有意義啊。愚昧的人,給我好好聽著,是有什麼意義呢?(寫這些也是沒有意義的吧)每天三餐飽食,然後睡、哭泣、歡笑、憤怒,不斷重複著這些⋯⋯總說這些沒意義,結果自己也是不斷重複著沒意義的動作。要欺騙誰呢?完全沒意義!地球的運轉、四季的變化,到底是為什麼?人類又是什麼?」

12 月 28 日林承賢經精神鑑定後,受京都地方法院判處服刑加罰役 7 年,1952 年因大赦改判為 5 年 3 個月。隔年,林承賢確診精神分裂症(思覺失調症)與結核病,移送東京八王子醫療監獄接受治療。1955 年出獄後,隔年病逝。林承賢出獄那一年,金閣寺根據明治時代翻修時留下的圖稿開始重建。

後來的金閣寺的執行長江上泰山認為,這起縱火事件暫且不論原因為何、是非對錯,必須承認的是,「林承賢一把火,燒出了新的、金碧輝煌的金閣寺」。而這起縱火事件,也讓三島由紀夫完成了傑出的《金閣寺》,讓美這件事(無論是真實的金閣寺或溝口與林承賢想像中的金閣),在半世紀後的今日,不再具象,而是不朽的存在。

三島由紀夫代表作、近代日本文學傑作《金閣寺》 購書連結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木馬文化的沙龍
34會員
19內容數
木馬文化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19/04/16
《克雷的橋》講述鄧巴家五兄弟在母親病亡、父親離家出走的情況下,在這個「風吹即倒的悲慘一家」自生自滅的故事,透過橋的修建,讓家或家庭變得可被理解、被接納、被原諒、被包容,很多原本可能一碰即碎的生命以及關係,能被看見並微笑以對。
Thumbnail
2019/04/16
《克雷的橋》講述鄧巴家五兄弟在母親病亡、父親離家出走的情況下,在這個「風吹即倒的悲慘一家」自生自滅的故事,透過橋的修建,讓家或家庭變得可被理解、被接納、被原諒、被包容,很多原本可能一碰即碎的生命以及關係,能被看見並微笑以對。
Thumbnail
2019/04/16
這是一部大眾小說,讀起來絕不艱澀。悲傷之中,穿插著喜劇。朱薩克不愧是個說故事高手,戳人淚點絕不手軟。但在這麼一部暢銷的作品背後,卻有一種洗鍊的「澳洲性」,他把澳洲作為移民社會的「失語」,融入了故事之中。不是要控訴或販賣悲情,只是作為書中角色非常自然的存在的一部分,塑造著他們的個性和遭遇。
Thumbnail
2019/04/16
這是一部大眾小說,讀起來絕不艱澀。悲傷之中,穿插著喜劇。朱薩克不愧是個說故事高手,戳人淚點絕不手軟。但在這麼一部暢銷的作品背後,卻有一種洗鍊的「澳洲性」,他把澳洲作為移民社會的「失語」,融入了故事之中。不是要控訴或販賣悲情,只是作為書中角色非常自然的存在的一部分,塑造著他們的個性和遭遇。
Thumbnail
2019/04/16
這些半神半人的角色彼此相愛著,也禁錮著。究竟家人是拿著雕刻刀的米開朗基羅?還是強行泥塑另一個自我的劊子手?誰能從家的巨大石牆中釋放彼此?
Thumbnail
2019/04/16
這些半神半人的角色彼此相愛著,也禁錮著。究竟家人是拿著雕刻刀的米開朗基羅?還是強行泥塑另一個自我的劊子手?誰能從家的巨大石牆中釋放彼此?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1950年,鹿苑寺的見習僧人林承賢在寺內縱火,企圖燒毀金閣,此舉造成全日本轟動,也引發三島由紀夫關注,親自深入考察、探討其犯案動機,並以此為題材撰寫出這部作品。 主角 溝口因天生口吃,時常遭人取笑,加上面貌不揚,使之內心愈發自卑、扭曲。美,是他人生中最初碰到的難題,也使他對「美」懷著過分的執著……
Thumbnail
1950年,鹿苑寺的見習僧人林承賢在寺內縱火,企圖燒毀金閣,此舉造成全日本轟動,也引發三島由紀夫關注,親自深入考察、探討其犯案動機,並以此為題材撰寫出這部作品。 主角 溝口因天生口吃,時常遭人取笑,加上面貌不揚,使之內心愈發自卑、扭曲。美,是他人生中最初碰到的難題,也使他對「美」懷著過分的執著……
Thumbnail
補一下前陣子寫的讀書心得 - 追求與束縛——我讀《金閣寺》 故事背景定在日本京都的一座佛寺——金閣寺。故事的主角是一名為溝口的年輕僧人,他在金閣寺裡度過了整個少年時期。他的父親自他兒時便時常提起金閣,以至於在溝口的心中金閣一直是「美」的象徵,即使未曾看過金閣,他也時常在生活中窺見金閣之美,長此以往便
Thumbnail
補一下前陣子寫的讀書心得 - 追求與束縛——我讀《金閣寺》 故事背景定在日本京都的一座佛寺——金閣寺。故事的主角是一名為溝口的年輕僧人,他在金閣寺裡度過了整個少年時期。他的父親自他兒時便時常提起金閣,以至於在溝口的心中金閣一直是「美」的象徵,即使未曾看過金閣,他也時常在生活中窺見金閣之美,長此以往便
Thumbnail
「不過就是棟貼著金箔的房子,而且還不能進去參觀!」但身為一個初次造訪觀光客,就算被騙錢也甘願啊!更何況,這可是陪伴我度過童年歲月的「一休和尚」的主要場景呢。
Thumbnail
「不過就是棟貼著金箔的房子,而且還不能進去參觀!」但身為一個初次造訪觀光客,就算被騙錢也甘願啊!更何況,這可是陪伴我度過童年歲月的「一休和尚」的主要場景呢。
Thumbnail
1950年金閣寺遭一位天生口吃的學生放火燒毀,造成全國轟動,三島由紀夫以此為背景,寫出小說「金閣寺」。
Thumbnail
1950年金閣寺遭一位天生口吃的學生放火燒毀,造成全國轟動,三島由紀夫以此為背景,寫出小說「金閣寺」。
Thumbnail
江蘇省江寧府,清晨,一個身著道服的年輕人在兩江總督署門前擊鼓鳴冤,守衛上前問道:「你有何冤屈在此擊鼓?」 青年回道:「吾名錢陽羽,路過南昌發現寺廟起火,前去查看,發現撫標軍士在場,僧人全部被活活燒死無一倖免,這些撫標隸屬江西巡撫鄭齡,鄭齡下令屠殺楓林山金剛寺眾僧,我得知此悲劇後趕到金陵擊鼓鳴冤,希望
Thumbnail
江蘇省江寧府,清晨,一個身著道服的年輕人在兩江總督署門前擊鼓鳴冤,守衛上前問道:「你有何冤屈在此擊鼓?」 青年回道:「吾名錢陽羽,路過南昌發現寺廟起火,前去查看,發現撫標軍士在場,僧人全部被活活燒死無一倖免,這些撫標隸屬江西巡撫鄭齡,鄭齡下令屠殺楓林山金剛寺眾僧,我得知此悲劇後趕到金陵擊鼓鳴冤,希望
Thumbnail
我去過金閣寺,那個美是說不上來的,她既非精巧細緻也非無懈可擊,但是在售票口處就開始心跳加速,畢竟金閣寺的美已經聞名世界。如同書裡說的:金閣處處皆是,而在現實裡卻也看不見。三島由紀夫將這樁灰燼化作永恆的藝術,無疑是對死亡美學的崇敬,如同三島晚年決定切腹結束自己生命一樣。
Thumbnail
我去過金閣寺,那個美是說不上來的,她既非精巧細緻也非無懈可擊,但是在售票口處就開始心跳加速,畢竟金閣寺的美已經聞名世界。如同書裡說的:金閣處處皆是,而在現實裡卻也看不見。三島由紀夫將這樁灰燼化作永恆的藝術,無疑是對死亡美學的崇敬,如同三島晚年決定切腹結束自己生命一樣。
Thumbnail
金閣寺中的金閣,很幸運地沒被足利義滿的暴怒兒子摧毀,並作為足利幕府後代將軍的別莊,被繼續使用著。在之後的歷史長河裡,金閣從古都京都中無數的戰火生存下來,也逃過了二次世界大戰的轟炸,雖然不再金碧輝煌,其古色古香的韻味始終都是京都人的驕傲之一。然而,這一切都在1950年,被一把火燒成了灰燼...。
Thumbnail
金閣寺中的金閣,很幸運地沒被足利義滿的暴怒兒子摧毀,並作為足利幕府後代將軍的別莊,被繼續使用著。在之後的歷史長河裡,金閣從古都京都中無數的戰火生存下來,也逃過了二次世界大戰的轟炸,雖然不再金碧輝煌,其古色古香的韻味始終都是京都人的驕傲之一。然而,這一切都在1950年,被一把火燒成了灰燼...。
Thumbnail
樹人先生: 那日到鎌倉,特為拜訪你的兩棵樹,也想看看這座寺廟,這座小城,這裡也是明治大正時期文學家最喜愛的地方,廚川白村先生就是在鎌倉的柴木座別墅中寫作時遭遇海嘯而離世,留下那本未寫完的妙論《苦悶的象徵》。 晨起自銀座出發,步行至東京車站乘上開往北鎌倉的列車,一路向西南,過了橫濱便像是進入了另一個世
Thumbnail
樹人先生: 那日到鎌倉,特為拜訪你的兩棵樹,也想看看這座寺廟,這座小城,這裡也是明治大正時期文學家最喜愛的地方,廚川白村先生就是在鎌倉的柴木座別墅中寫作時遭遇海嘯而離世,留下那本未寫完的妙論《苦悶的象徵》。 晨起自銀座出發,步行至東京車站乘上開往北鎌倉的列車,一路向西南,過了橫濱便像是進入了另一個世
Thumbnail
豐臣秀吉曾要求千利休、割愛珍藏的石燈籠,利休以缺一角有瑕疵而婉拒,而後贈予門徒細川忠興,現在這座燈籠仍在高桐院內。
Thumbnail
豐臣秀吉曾要求千利休、割愛珍藏的石燈籠,利休以缺一角有瑕疵而婉拒,而後贈予門徒細川忠興,現在這座燈籠仍在高桐院內。
Thumbnail
讀三島由紀夫《金閣寺》不下十次,一直認能為這本影響很多人,出版至今已 62 年的經典著作寫些什麼時,才發現再一次讀完,自己竟是赫然啞口,彷彿過去可以描繪形容的事物,多年後,早已變幻成陌生而羞赧的模樣;又或事物依舊,只是自己再也無法再直視那些事物,或那些美。
Thumbnail
讀三島由紀夫《金閣寺》不下十次,一直認能為這本影響很多人,出版至今已 62 年的經典著作寫些什麼時,才發現再一次讀完,自己竟是赫然啞口,彷彿過去可以描繪形容的事物,多年後,早已變幻成陌生而羞赧的模樣;又或事物依舊,只是自己再也無法再直視那些事物,或那些美。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