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閣寺》絕美的渴望與矛盾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我去過金閣寺,那個美是說不上來的,她既非精巧細緻也非無懈可擊,而如果金閣寺沒有鏡湖池面的倒影,肯定會少了幾分美意。記得當時在售票口處就開始心跳加速,畢竟金閣寺的美是聞名世界。如同書裡說的:金閣處處皆是,而在現實裡卻也看不見。

  這是一個討論美和死亡的故事。金閣寺確實曾在1950年發生火災,而書中主角溝口和縱火犯林承賢一樣,是一名患有口吃的和尚。三島由紀夫為了挖掘林承賢縱火的行為而撰寫了這部經典,頂尖作家的情懷不是我們能想像的,將這樁灰燼化作永恆的藝術,無疑是對死亡美學的崇敬,如同三島晚年決定切腹結束自己生命一樣。

一開始溝口便告訴大家:「口吃在我和外界之間造成了阻礙」

  溝口的父親是一位偏遠寺廟的住持,自小灌輸他金閣寺的美好種種,自然在溝口心中對金閣寺有無瑕絕美的想像。父親過世後便按照遺言到金閣寺作弟子,母親叮嚀他要有好的表現要成為住持的人選。

  金閣寺的美是聽說的。溝口第一次目睹的美叫有為子,她和一名逃兵相戀,最後在憲兵追趕的過程中為愛墜落身亡,溝口不自主覺得那張拒絕世界的臉格外美麗,因為他是相反的是被世界拒絕的臉,我想那時候美的定義就在溝口的心裡了,美消失了卻又無所不在,日後他更常想起有為子。

口吃的人為了發出第一個音而焦灼萬分.....可是等著我的現實,已經不是新鮮的現實。縱使我費盡功夫好不容易到達了外界,那裏卻又總是瞬間變色,完全錯位了,於是我想:唯有這樣才最適合我,失去新鮮的現實,散發著半腐臭味的現實,總是在我眼前。

  人到了金閣寺,那股美卻動搖了。父親過世後他便來到金閣寺作弟子,這期間溝口有兩位重要的友人,一位是鶴川,一位是柏木鶴川是爽朗的,從不取笑他的口吃,所謂的正能量的朋友,總會正向解讀溝口的表達。柏木是自我的,雖然有天生內翻足,但常利用身殘這點騙取女性的關愛,狂妄的個性和溝口的自卑完全相反。這兩位是溝口心中的正邪天平,而柏木的狂言讓他始終比較靠近柏木一點。

不被理解已經成為我唯一可自豪的,所以也不能露出想要理解事物的衝動,我覺得命運不賦予我任何能醒人耳目的東西。孤獨越發膨脹,簡直就像豬那樣。

  口吃是一張屏障,而屏障內要醞釀什麼,我想是時代壓力鍋所造成的,當時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戰,是萬事萬物都在消逝的時代,和屹立的金閣寺完全相反。本來他意識到金閣寺有可能因戰爭被摧毀時,他覺得金閣寺美極了,可是最後日本戰敗投降使得保留下來,他又覺得金閣寺變醜了。金閣寺將他和現實世界隔離了,也隔絕他和性愛之間,他開始質疑美,加速對美崩壞的想像。

  文章裡是一連串溝口內心的辯證,美是有形還是無形、美是永恆還是瞬間、善與惡、生與死,他認為這些不是單獨發生而是交錯而成的。像是有一名外國士兵要脅溝口踩踏一位女性的肚子,考慮自身安全溝口照作了,踩踏中他卻感受到柔軟的愉快,他自認惡在誕生的時候美也誕生了,溝口總是在這樣矛盾中拉扯。最後促使他決定放火燒了金閣寺的有兩根稻草,一個是目睹住持上妓院,甚至挑釁起住持,但住持冷漠無反應讓他覺得虛偽,另一個是柏木的死。這兩個事件對溝口來說無疑是美的崩壞。

金閣和人類的存在就越發顯示他們鮮明的對比性,一方面,人類容易毀面的形象反而會浮現永生的幻想,而向金閣堅固的美反倒露出毀滅的可能。像人類那樣可能致死的東西是不會根絕的,而像金閣那樣的不滅的的東西卻有可能消滅。

  頑固的金閣寺擋在溝口和現實中間,如同他的口吃擋在被理解之外一樣,他渴望內心和外在世界相通,他想要和美一起走向毀滅,但最後他點起一根菸:我要活下去。是不是代表從毀滅走向重生,我仍再領會中。但和書裡引用的禪宗公案相呼應,就是南泉斬貓,南泉師傅為了斬斷眾僧對貓的妄執,用激進的方式把貓給殺了,原本是禪學研究的領域,可是退一步讓俗人來解讀的話,貓被殺死了,貓的美仍在,但或許對修行者(和尚)而言討論美的議題是危險的吧,所以讀三島由紀夫是折磨的,也是深刻難忘的。

raw-image

最後再欣賞一下三島由紀夫的文采!

美概括了部份的爭執、矛盾與一切不協調,並且君臨其上!....美究竟是金閣本身,還是與籠罩著金閣的虛無之夜同一性質的東西,或者兩者都是美。美是細部,也是整體,也是籠罩金閣的夜。
絕美不是在細部告終、在細部完結的,而是任何一部分的美都包含著另一種美的預兆。細部的美本身就是充滿不安,儘管夢想著完整,卻不知道完結,被唆使去追尋領一種美、未知的美,於是,預兆聯繫著預兆,一個一個不存在這裡的美的預兆,形成了金閣的主題。這種預兆原來就是虛無的預兆。虛無,原來就是這美的結構。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子菁選日常的沙龍
90會員
138內容數
一道光、一抹笑、一頓飯、一本書、一部劇.....都可以好好聊下去。
2022/11/03
看完我是貓和少爺,決定要挑戰另外一種面向的夏目漱石。   心這部小說,共有三大章節,老師與我、父母與我、老師與遺書,非以情節推進的小說,比較像是在聊某件事,某件發生在心裡面的事情。看一名知識份子如果用最高標準來審視自己,一步一步走向道德的懸崖。如果你也喜歡日本文學這種極致絢爛的生命美學,推薦你讀這本
Thumbnail
2022/11/03
看完我是貓和少爺,決定要挑戰另外一種面向的夏目漱石。   心這部小說,共有三大章節,老師與我、父母與我、老師與遺書,非以情節推進的小說,比較像是在聊某件事,某件發生在心裡面的事情。看一名知識份子如果用最高標準來審視自己,一步一步走向道德的懸崖。如果你也喜歡日本文學這種極致絢爛的生命美學,推薦你讀這本
Thumbnail
2022/09/01
這是我繼複眼人第二本吳明益的小說,將近四百頁的內容,讀起來精緻動人。   我沒有看太多簡介便購入閱讀,起初我以為是藉著父親的腳踏車緬懷時代的書寫,但其實不然,找車只是這個故事的釣竿,底層的時間軸橫跨日治昭和迄今,戰爭佔了不少篇幅,其間夾雜著親情、物情、動物情、整個材質是既寫實又魔幻的。
Thumbnail
2022/09/01
這是我繼複眼人第二本吳明益的小說,將近四百頁的內容,讀起來精緻動人。   我沒有看太多簡介便購入閱讀,起初我以為是藉著父親的腳踏車緬懷時代的書寫,但其實不然,找車只是這個故事的釣竿,底層的時間軸橫跨日治昭和迄今,戰爭佔了不少篇幅,其間夾雜著親情、物情、動物情、整個材質是既寫實又魔幻的。
Thumbnail
2022/07/14
這是關於一對姊弟被母親遺棄、父親過世、被繼母轟出家門的故事。有形的家和無形的家,對他們而言都不存在。 「我也不想浪費這僅有的時間,坐在這棟該死的房子前面,但我們最後卻還是來到這裡:像燕子,像鮭魚,我們是受制於自己遷徙慣性的無助俘虜。」
Thumbnail
2022/07/14
這是關於一對姊弟被母親遺棄、父親過世、被繼母轟出家門的故事。有形的家和無形的家,對他們而言都不存在。 「我也不想浪費這僅有的時間,坐在這棟該死的房子前面,但我們最後卻還是來到這裡:像燕子,像鮭魚,我們是受制於自己遷徙慣性的無助俘虜。」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在第一章中,作者以第一人稱的視角向我們介紹了主角的童年、記憶和意外事件,這些元素共同構築了主角的性格和信仰。金閣寺成為他對美的不懈追求的象徵,一開始存在於他的想象世界中。由於他無法聽到來自僧侶口中對金閣寺的美的恰當描述,他開始思考美的本質是什麼。
Thumbnail
在第一章中,作者以第一人稱的視角向我們介紹了主角的童年、記憶和意外事件,這些元素共同構築了主角的性格和信仰。金閣寺成為他對美的不懈追求的象徵,一開始存在於他的想象世界中。由於他無法聽到來自僧侶口中對金閣寺的美的恰當描述,他開始思考美的本質是什麼。
Thumbnail
1950年,鹿苑寺的見習僧人林承賢在寺內縱火,企圖燒毀金閣,此舉造成全日本轟動,也引發三島由紀夫關注,親自深入考察、探討其犯案動機,並以此為題材撰寫出這部作品。 主角 溝口因天生口吃,時常遭人取笑,加上面貌不揚,使之內心愈發自卑、扭曲。美,是他人生中最初碰到的難題,也使他對「美」懷著過分的執著……
Thumbnail
1950年,鹿苑寺的見習僧人林承賢在寺內縱火,企圖燒毀金閣,此舉造成全日本轟動,也引發三島由紀夫關注,親自深入考察、探討其犯案動機,並以此為題材撰寫出這部作品。 主角 溝口因天生口吃,時常遭人取笑,加上面貌不揚,使之內心愈發自卑、扭曲。美,是他人生中最初碰到的難題,也使他對「美」懷著過分的執著……
Thumbnail
補一下前陣子寫的讀書心得 - 追求與束縛——我讀《金閣寺》 故事背景定在日本京都的一座佛寺——金閣寺。故事的主角是一名為溝口的年輕僧人,他在金閣寺裡度過了整個少年時期。他的父親自他兒時便時常提起金閣,以至於在溝口的心中金閣一直是「美」的象徵,即使未曾看過金閣,他也時常在生活中窺見金閣之美,長此以往便
Thumbnail
補一下前陣子寫的讀書心得 - 追求與束縛——我讀《金閣寺》 故事背景定在日本京都的一座佛寺——金閣寺。故事的主角是一名為溝口的年輕僧人,他在金閣寺裡度過了整個少年時期。他的父親自他兒時便時常提起金閣,以至於在溝口的心中金閣一直是「美」的象徵,即使未曾看過金閣,他也時常在生活中窺見金閣之美,長此以往便
Thumbnail
1950年金閣寺遭一位天生口吃的學生放火燒毀,造成全國轟動,三島由紀夫以此為背景,寫出小說「金閣寺」。
Thumbnail
1950年金閣寺遭一位天生口吃的學生放火燒毀,造成全國轟動,三島由紀夫以此為背景,寫出小說「金閣寺」。
Thumbnail
《菊與刀》裡面談到,日本人長期處在高度緊張的生活狀態,日本社會對感官享樂的寬容就是對此的補償。川端康成筆下的《睡美人》客棧,不僅存在於半世紀前˙的日本,十五年前的哥倫比亞,現在應該還存在於不同的城市中。所謂享樂,所謂寬容,所謂補償,一直在翻新。
Thumbnail
《菊與刀》裡面談到,日本人長期處在高度緊張的生活狀態,日本社會對感官享樂的寬容就是對此的補償。川端康成筆下的《睡美人》客棧,不僅存在於半世紀前˙的日本,十五年前的哥倫比亞,現在應該還存在於不同的城市中。所謂享樂,所謂寬容,所謂補償,一直在翻新。
Thumbnail
天若有情天亦老, 月若有心月無眠。 西子垂淚對金山, 日月長敲僧寺門。 2020年11月29日 於韓國濟州島
Thumbnail
天若有情天亦老, 月若有心月無眠。 西子垂淚對金山, 日月長敲僧寺門。 2020年11月29日 於韓國濟州島
Thumbnail
我去過金閣寺,那個美是說不上來的,她既非精巧細緻也非無懈可擊,但是在售票口處就開始心跳加速,畢竟金閣寺的美已經聞名世界。如同書裡說的:金閣處處皆是,而在現實裡卻也看不見。三島由紀夫將這樁灰燼化作永恆的藝術,無疑是對死亡美學的崇敬,如同三島晚年決定切腹結束自己生命一樣。
Thumbnail
我去過金閣寺,那個美是說不上來的,她既非精巧細緻也非無懈可擊,但是在售票口處就開始心跳加速,畢竟金閣寺的美已經聞名世界。如同書裡說的:金閣處處皆是,而在現實裡卻也看不見。三島由紀夫將這樁灰燼化作永恆的藝術,無疑是對死亡美學的崇敬,如同三島晚年決定切腹結束自己生命一樣。
Thumbnail
金閣寺中的金閣,很幸運地沒被足利義滿的暴怒兒子摧毀,並作為足利幕府後代將軍的別莊,被繼續使用著。在之後的歷史長河裡,金閣從古都京都中無數的戰火生存下來,也逃過了二次世界大戰的轟炸,雖然不再金碧輝煌,其古色古香的韻味始終都是京都人的驕傲之一。然而,這一切都在1950年,被一把火燒成了灰燼...。
Thumbnail
金閣寺中的金閣,很幸運地沒被足利義滿的暴怒兒子摧毀,並作為足利幕府後代將軍的別莊,被繼續使用著。在之後的歷史長河裡,金閣從古都京都中無數的戰火生存下來,也逃過了二次世界大戰的轟炸,雖然不再金碧輝煌,其古色古香的韻味始終都是京都人的驕傲之一。然而,這一切都在1950年,被一把火燒成了灰燼...。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