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友善城市 (CFC) = 遊戲城市 (Playable Cities)

兒童友善城市 (CFC) = 遊戲城市 (Playable Cities)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遊戲城市(兒童版)的實踐方法黃金圈

遊戲城市(兒童版)的實踐方法黃金圈

兒童友善城市(Child-Friendly Cities)等於「對兒童而言可玩度高的城市 - 遊戲城市」,德國都市地理學家 Gerben Helleman 如是說。

根據 Simon Sinek 的 TED 演說「#偉大領導者怎麼啟發大家行動」中提出的「黃金圈」改編,Helleman 同時參考所有學術研究和專家論述,提出「對兒童而言可玩度高城市的實踐方法」:為什麼(Why)、有哪些(What)、怎麼做(How)。


請看圖:這是 Helleman 整理出來的「對兒童而言可玩度高的城市的實踐方法黃金圈」


#為什麼要設計規劃對兒童而言可玩度高的城市呢?三大原因及目標:教育、樂趣、健康 - 認知技巧、空間能力、情緒穩定、理解自然、社交互動、自信尊嚴、肢體運動、風險評估、遇見它人、純粹玩樂。


#有哪些原則和狀況會促進達成以上列出的目標呢?包括十大重點:可及性、交通安全、社交互動安全感、時間動機、舒適度高、清潔合宜、視覺美觀誘人、挑戰度高、包容融合氛圍、多元的遊樂選擇。


#怎麼做才能夠成為對兒童而言可玩度高的城市呢?對應以上十大重點,則有一共一百種明確且實務的作法。先僅舉「挑戰度高」作例來說:要考量所有年齡層、互動性高且行動性高的設備、不正式空間運用、高度的變化以及自然素材的使用。


Helleman 的興趣和專業在,#被規劃的城市(planned cities),和,#被生活的城市(lived cities),中間的關聯是什麼,他說是#拉扯張力。是#願景#實務#設計#使用者經驗,也是#由上而下的制式結構#由下而上的自發創意之間的拉扯張力。


後記:參考的學術研究和專家論述,包括Jan Gehl, Tim Gill, Rethinking Childhood, Jane Jacobs, Kaboom, Kevin Lynch, Projects for Public Spaces, Bernard van Leer Foundation, Urban95, City at Eye Level 和 William H Whyte

avatar-img
Christine Yuihwa Lee 李玉華的沙龍
37會員
57內容數
邁向兒童友善城市 (Towards the Child Friendly City) 國際研討會,核心四大主軸:空間規劃、兒少倡議、遊戲實務和人本交通,近八十位全球講者的國際研討會。由歐洲兒童友善城市聯盟 (European Network for CFC) 主辦,在歐洲知名城市布里斯托舉行。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rup 建議的 14 種「兒童友善城市」的設計介入:設計跨世代空間、人本交通措施、促成行人優先、廣設社區花園、鄰里社區策略圖像、推廣設置遊戲街道、增加可遊戲的空間、多功能的綠化基設、建立空間歸屬感、富遊戲性的空間際遇、文化與傳承的空間、野外生態空間引歸、具教育意義建築工地和多類使用的社區空間
一群「還我特色公園行動聯盟(特公盟)」的朋友,將參加兒童權利公約國家報告第七章審查會議而生的,一張狂想的「國家政策架構草案」⋯⋯
Arup 建議的 14 種「兒童友善城市」的設計介入:設計跨世代空間、人本交通措施、促成行人優先、廣設社區花園、鄰里社區策略圖像、推廣設置遊戲街道、增加可遊戲的空間、多功能的綠化基設、建立空間歸屬感、富遊戲性的空間際遇、文化與傳承的空間、野外生態空間引歸、具教育意義建築工地和多類使用的社區空間
一群「還我特色公園行動聯盟(特公盟)」的朋友,將參加兒童權利公約國家報告第七章審查會議而生的,一張狂想的「國家政策架構草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