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遊戲素材、時間、空間,加上創意點子,就可以玩得開心嗎?其實,還需要「眼、耳、腦、手、鼻、口」配合的
#親子遊戲六步法:
一、眼:觀察線索 - 以孩子行為作基礎,理解孩子在玩什麼、猜想孩子的玩法。觀察孩子的臉部表情,當時感受和狀態,理解孩子情緒。從孩子行為當下狀況,評估是否為好風險、壞風險或是危及安全的傷害,再作介入與否的適當處理。
二、耳:傾聽發現 - 孩子的遊戲,不一定會外顯,有可能是在內心發生,用心聆聽孩子說的話語以及語氣,聲音做平台,有助更立體掌握孩子狀態,是在遊戲中掌握速度的滿足,或是輕鬆享受的心情。
三、腦:多方思索 - 照顧者對孩於子正在玩什麼,要有初步概念,再因應孩子年紀、喜好及特質來決定參與形式。俄國心理學家提出「社會性遊戲型態」將兒童遊戲分為「獨自、平行、聯合跟合作」四種遊戲。若是獨自遊戲,只要陪伴在旁;若是平行遊戲,就學著孩子那樣玩;如果是聯合遊戲,要跟著一起玩;如果是合作遊戲,要努力達成合作成果。
四、手:出手幫助 - 照顧者需要擔任
#物資供應者,配合孩子玩法及需要提供各種素材,靜靜放在一旁,無需提醒造成打擾。
#遊戲守護者,留意遊戲環境及素材安全。
#認同支持者 ,點頭示意、豎起拇指、拍掌支持、鼓勵認同及讚賞的肢體語言,也是孩子遊戲的動力來源。和
#親身參與者,在建造或探索的遊戲,可實行平行遊戲概念,模仿跟隨孩子玩法,若是想像遊戲,順勢參與,但不要主導遊戲。
五、鼻:冷靜呼吸 - 孩子沒有守規矩的想法,有時做出的遊戲探索,無法讓大人接受,這時請善用鼻子,深呼吸,避免說出傷害的話。無法玩遊戲的事小,打擊心靈、摧毁孩子自我形象事大,照顧者需要引導,深呼吸正好調整情緒,用冷靜頭腦,調節語氣,將提醒的話說得合宜。
六、口:正面說話 - 從正向親子教養角度來看,正面合宜的說話,有助強化正面行為,幫孩子建立健康的自我形象。適當提問或回應,有助孩子理解個人的遊戲行為,或在需要介入時,達到轉移或暫停效果。
= 以孩子的角度來理解遊戲,尊重及支持孩子的玩法。
= 同理,並說出孩子感受,給予選擇空間。讓孩子知道,旁人理解他的感受,願意聆聽,給予幫助。
= 運用順勢方法轉移遊戲,暫停大人無法接受的方式,促進合宜的遊戲方法。
= 理解情緒,減少出口出手來阻止,建設性地說明自身要求。
= 幫助說出事實,表示理解,提升正面效果的溝通,給予適當協助。
= 給予時間預告,幫孩子做心理準備,保留空間,讓孩子自行決定遊戲種類。
全面地以正向健康、建設性的方式,陪伴孩子遊戲;以兒童為本的處理方法,原來,遊戲,是能夠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