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RPA:軍事科技幻想工程》書介/洪士灝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DARPA是眾人熟知的網際網路(Internet)和衛星定位系統(GPS)的發源地;從橫跨美國的自駕車競賽,乃至於人工智慧的重大進展,都可以回溯到DARPA數十年前的前瞻研究;因此所謂「DARPA研發模式」也在近年成為被眾人稱揚的成功典範。

洪士灝
台大資訊工程系暨網路及多媒體研究所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計算機架構與平行處理、計算機效能評估與最佳化、電子商務系統及雲端運算、嵌入式系統設計、以及網路資訊安全。tuna.toa

近代科技的源頭之一:DARPA

很多人認為美國之所以在軍事國防和科技發展如此強大,與國防高等研究計畫署(Defense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DARPA)有絕對的關係。
Internet與GPS的發源地都是DARPA。
然而,事實恐怕距離大眾的想像頗為遙遠:DARPA基於滿足大小戰事的需要、或是作為避免美國捲入戰事的預先準備,塑造出了許多本書中稱之為「幻想工程」(Imagineering)的研發計畫,其實失敗遠多於成功。
本書道了出DARPA內部許多不為人知的祕辛,讓自幼對於軍事科技有極大興趣的筆者不由得心蕩神馳,這些失敗計畫甚至比大多數的研發成果更加令人驚艷。
筆者利用一個週末,花費十多個小時閱讀本書,發現內容包羅萬象,也提到了眾多的人事物;相信是非常值得科技人士、政府單位、政治人物借鏡,值得一讀再讀的好書。

集成敗褒貶於一身

無論成敗,DARPA經歷了半世紀的大風大浪之後,如何存活了下來這件事本身,就是一件極為耐人尋味的事情;作者透過整理分析許多才解密不久的黑歷史,不只揭開了DARPA的面紗,還巧妙、且有系統地在本書中編織出DARPA的全貌。
極度諷刺的是,這個匯集了眾多一流人才的單位,雖然擁有許多科技智慧結晶,因而成為當今軍事界與科技界首屈一指的藏寶地,竟然需要時時刻刻為自己的存在而辯護,即使在今天也不例外,這大概是該單位創始之初難以預料的宿命。
DARPA同時是敵人和自家人的眼中釘。
隸屬國防部的DARPA,手上掌握可以不受監督、迅速運用的鉅額研發預算,卻往往也是政府其他軍事、國安、科技部門想除之而後快的眼中釘、想分而食之的大餅。
有時則是禍起於蕭牆之內,成員之間時常有矛盾對立的看法、或是犯了聰明人常有的大頭症,為了自己的幻想工程而誇大成效、隱藏事實、違反規定,甚至成為所謂的科學狂人(Mad Scientists)。
看著這些黑歷史,讓在美國攻讀博士時曾經與DARPA計畫沾上邊、在台灣學術江湖打滾十多年的我不由得瞠目結舌,原來在保國衛民的大義表象之下,竟有這麼多不光彩的成功!

黑科技與黑歷史

DARPA的前身「ARPA」創立的契機,源自於蘇聯在1957年領先美國發射人造衛星,美國政府因此大驚失色,而成立專責機構來挽回劣勢。
美國不愧為資本主義國家,每個軍種都想掌控重要的研發項目和龐大的採購預算;所以若非獨裁、但在軍事研發上極為專注,而又極有效率的蘇聯,在太空和飛彈領域上給予當頭棒喝,也不會有ARPA這樣的怪胎出現。
當時在核子戰爭和共產主義蔓延的陰影下,美國國防部擁有龐大研發預算;為了攔截洲際彈道飛彈和偵測深海核子潛艇,賦予ARPA儘速在軍事科技上超越蘇聯的任務。
若非ARPA的努力,阿姆斯壯的登月壯舉恐怕會因為陸海空三軍的本位主義而延宕多年。但原本這個只是臨時成立、以祕密行動來達成政治使命的單位,如何在成立幾年之後,被迫放棄最重要的太空計畫、轉手讓給NASA,而需要在國防本部和三軍的夾殺下存活呢?
有趣的是,當時ARPA為了避免共產勢力在越南擴大所投入的祕密行動「敏捷計畫」、為了偵測蘇聯核子試爆的地震分析研究「維拉計畫」、還有之後族繁不及備載的幻想工程,多數都以失敗收場、計畫主持人甚至還入獄服刑。
但無心插柳的ARPANET和戰場模擬等技術研發,卻成為現在家家戶戶使用的Internet,以及參謀部門定策控軍、決勝於千里之外的憑藉。
然而無論是ARPA、或是後來改名的DARPA,總是有辦法在重大時機出現的時候,提出有可能解決問題的大手筆。
為何會如此呢?

隨時準備戰爭

如本書所提及的,美國總是有敵人要對付、隨時要做好打贏戰爭所需的準備。在與蘇聯進行長時間、甚至可能毀滅人類的軍備競賽之後,蘇聯卻解體了,因此必須尋找其他敵人,三不五時找理由出兵教訓一下不聽話的國家;包括不滿美國的恐怖組織、以及支持恐怖組織的國家,當然也都需要教訓。
而任何想與美國爭世界霸主地位的國家,如1980年代經濟強盛的日本、近年迅速崛起的中國,也都是美國的敵人。
而戰爭的形式,則已經從大型武器的戰場,延伸到巷弄戰、經濟貿易戰、網路資訊戰,甚至進化到以人工智慧支援作戰的時代。
看完這本書,讀者應該可以體會到,打贏戰爭的代價何其之大?不僅僅要計算軍備武器的採購維運、以及人員的傷亡損失,幕後軍事科技的鉅額研發成本更是天文數字。
某些人認為,DARPA的幻想工程甚至可能是造成蘇聯解體的大戰略。
「DARPA研發模式」不見得是美國政府對外宣稱的那樣、或是一般人所認知的成功方程式;諷刺的是,DARPA在冷戰時期所推動的各種幻想工程(例如雷根的「星戰計畫」)所浪費的公帑之多,也被某些人視為耗損蘇聯經濟、造成蘇聯解體的大戰略而沾沾自喜。
何況,在正面表列各種對世人有益的研發成果同時,究竟有多少不為人知、不應該存在的黑計畫正在執行中?

DARPA的宿命

脫離不了戰爭,是DARPA的宿命;為了贏得戰爭而不擇手段編織幻想工程,似乎也成為DARPA擅長的工作。關於DARPA存在的價值為何,本書作者並沒有明確的解答;筆者在此也不想提出自己的看法來影響讀者心情。
畢竟軍事科技、人工智慧和水一般,可以載舟亦可覆舟,端看如何利用。
從本書所描述的人物和事件,我們知道歷任DARPA首長的思維南轅北轍、計畫主持人的構想也天馬行空;但即使有瘋狂的傾向,所幸似乎是好人居多 — — 或許這就是DARPA沒有影響戰爭的實質大作為,卻能夠持續從事前瞻研發的DNA。
往好處看,DARPA所構思的許多幻想工程至今仍未實現,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與其擔心DARPA正在做的幻想工程會如何影響未來,筆者更期待大眾和科技界透過開放與分享,去形成正面的力量,以提升社會的境界、形塑出大家所希望的未來。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1.4K會員
2.0K內容數
為您送上頂尖作者的最新管理與科技產業思維。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