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半鼓聲 -經典演繹的觀後雜想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圖片取自兩廳院售票網
不知道劇本,也不熟悉導演,會來看這部戲當然是因為TIFA,看完後真心覺得好看。經過這麼多年,TIFA已經是口碑保證,要看哪幾部,好不好看已經不是考慮的重點,荷包深度才是....
1922年,戲劇大師布萊希特24歲,尚未成名的他劇作《夜半鼓聲》在慕尼黑室內劇院首演,這是個關於選擇的故事,與現實無異,每個選擇背後都有故事。
安娜,選擇相信愛人克拉格已戰死,遵從父母意見,嫁給沒打仗但從戰爭中獲取暴利的商人;克拉格卻並未戰死,回到柏林的他一無所有,在絕望與盛怒中投身革命,成為領導人物。一場重要的起義行動前夕,面對回心轉意的安娜,克拉格的選擇竟是……背棄革命,投奔愛情。
有趣的是布萊希特自己為結局掙扎數年,甚至傳言他相當後悔,近百年後,33歲新生代導演克里斯多福˙魯賓選在此作首演劇院演出,以兩種結局重新詮釋本劇。布萊希特《夜半鼓聲》丟出一個難題,克里斯多福˙魯賓則是大膽地為難題加上了期限,百年後,當時代與舞台都經歷革命,面對原作備受非議的結局,你我會有不同的見解嗎?
原著劇本背景是一戰的德國,內容是關於貧富差距、理想與愛情的抉擇。劇本創作在一百年前,這種古典命題,就算過了一百年,還是覺得很有代入感。
安娜在有錢的軍火商及一無所有的克拉格間,雖然家庭與現實的雙重壓力,最後安娜選擇忠於愛情的初心。原著中克拉格背棄了革命理想,選擇與愛人一起離開。當然,這結局是超級政治不正確,好男兒怎麼可以沉溺於兒女情長呢?! 不過,當你遇到安娜或克拉格面對的選擇題時,你會怎麼選?
如果我是安娜,選擇金錢的可能大些;如果我是克拉格,選擇愛人的機會多一些。這假設問題的答案我自己都不知道真的還是假的,一定要到真正面對時,才會狠下心做選擇,而且事後後悔的機率絕對超過一半.....
圖片取自兩廳院網站
看戲時一直有個關鍵詞"斯巴達克斯"出現,劇中只是提到革命等等的字眼,看完後去找資料,其實這個革命是德國共產黨想要透過革命讓無產階級專政,當然事後是失敗的。這會出現在劇中也是個選擇,是這個社會選擇要往左還是往右,要往共產主義靠攏,還是跟著當時的資本主義走?
這個命題已經超越理想與愛情,而是路線之爭,應該也是夜半鼓聲成為經典的原因。台灣在這時候演這部戲,真的很符合時代意義啊~ 台灣到底要往哪走?不只跟那些玩政治的有關,而是每個社會中的微小組成,都要為選擇的結果負責。
布萊希特認為長久以來觀眾在劇場太投入劇情當中,而被角色的情緒牽動,但他認為觀眾應該與戲劇保持距離,不應過份投入情感,舞台力求簡化,並引用敘述者,使用默劇動作、歌唱及幻燈片等方式干擾劇情,讓觀眾可以冷靜旁觀,擴展觀眾思考反省的空間,並且有空間加以評斷,達到改造社會的目的,此手法被稱為「疏離效果」。
劇中有一個角色,沒有扮演劇情中的人物,不斷的插科打諢或是唱歌,純粹就是在打斷觀影者的情緒。本來以為是改編後加入的人物,但是在節目單上看到這段敘述,猜想應該是布萊希特原著中應該就有類似的角色吧。疏離效果這種手法滿有趣的,製造情緒斷點,強迫觀賞者反思。
但對我來說,我看戲時本來腦子就會一直在想:這段劇情是在指涉啥,這個道具是在暗示啥,佈景的使用,音樂的使用等等,根本不需要強迫我反思啊~~~所以在看平鋪直敘的劇,像是人間條件系列,會比較投入劇情的起伏。但是只要用很多現代手法時,往往腦迴路就會超載...
圖片取自兩廳院網站
克里斯多福‧魯賓,德國最炙手可熱的新世代導演,2010年畢業後,隨即受到德國多位藝術總監青睞,劇院邀演不斷。每齣作品風格多變,評論者稱其叛逆不羈,但也因其創作的高度藝術性與話題性,總能引起評論與觀眾注目與喜愛。作品曾兩度入選柏林戲劇盛會十大節目,包含這次來台的《夜半鼓聲》。
搬演經典是充滿挑戰的,所謂經典就是被演到爛的劇,要在這樣的基礎上讓觀影者讚嘆,所花的心力跟壓力是很難想像的,但是克里斯多福‧魯賓不虧是"炙手可熱",改編的令人震撼。劇中巧妙地用了三種不同的布景呈現時代的演進。
第一段是直接照搬當年首映時的場景,不僅完全類似的木製佈景,高掛在空中的血紅色月亮,也如同首演一樣用紙板製成。而這幕演員的表現,僵硬的對白,令人發噱的動作,不知道是不是重複當年的演出... 第二段的演出,就很現代的表現手法。
重點在第三幕,整個超現實的舞台,本來以為只有一根spotlight柱,後來總共有三根!! 照的觀眾好像演員,快被閃瞎... 不過這燈光加上電音、煙霧、與吟唱式的對白表現,那種起義前群眾氣氛與面對選擇的掙扎,渲染力整個翻倍,讓人無法思考,不得不被氛圍影響,完全的沉入。
另外音樂的表現方式也很有趣,第一景的留聲機、第二景的點唱機、到第三景的DJ台,也表現出音樂在戲劇中的演進。在越來越多的舞台上都使用電音來呈現,不得不說,電音在戲劇中的表現張力是很夠的,尤其在這劇的比較呈現下更可以清楚的感受到。
夯不啷噹的也打快兩千字,真恐怖。這劇真得好看,尤其是導演得表現手法,看完會讓人想很多東西。3/10還有一場,還有票,有空的人真的不要錯過,值得。
avatar-img
0會員
1內容數
那些體驗過後的點滴心得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別叫我成功:藝術界歸來的兒子》由嚎哮排演演出。 長期自己看戲居多,陷入選擇慣性,只看有興趣的議題或劇團演出,老友的帶領下,突破我的慣性選擇,在星期五的夜晚點亮不一樣的視野。 第一次看嚎哮排演的演出,歌詞的流暢動讓我印象深刻,國語+台語混合式的音樂劇,劇情超級落地(很親民)...
Thumbnail
本片或許有選他的歷史意義,即在劇情上於1930年代是屬於驚世駭俗,離經叛道的演出,也展示了史璜生在那個年代願意挑戰自我,跟世界宣戰的巨星氣勢。但在葛洛莉亞史璜生在這次經典影展加上日落大到只有2部的情形下(奧戴麗赫本4部等等...),這一片實在對於現代人看會覺得有點清淡,偏短又單一,畢竟已經又
Thumbnail
「聽到是安畔錫導演的戲,連劇本都沒有看就直接答應,這是我第一次在沒有看劇本就決定出演。」安畔錫導演的戲究竟有什麼魅力,甚至讓鄭麗媛在拍攝最後一天決定將《畢業》視為個人代表作。
Thumbnail
  延續上一篇,康斯坦丁接著以笑鬧劇作為正面例子,來說明重複的積極意義。笑鬧劇獨特之處在於,能夠讓觀眾啟動個人的「影子遊戲」,去創造和感受,那些自身未實現的可能性。
每次聽到布萊希特的什麼「史詩劇場」跟什麼「間離感」,你會不會覺得滿頭都是黑人問號(言必稱什麼中國傳統劇場給他靈感,更是沒有太大幫助)。 話說,你的疑惑,上海靜安現代戲劇穀跟法國文化之春合作的「節中節」聽到了。 法國溫柔劊子手劇團藝術總監馬修•鮑爾,領導蒙特勒伊表演樂團伴奏,由艾瑪·利耶瓦一人
Thumbnail
這是個可以有大場面,可以有大衝突,可以有大這個跟大那個的戲。然而,布魯克把劇情集中在卡列班跟愛麗兒兩人追求自由的不同方法:惡劣而笨拙的報復,感恩卻也認命的服從。以及女兒跟王子相遇之後,和對於美好未來的渴望。
Thumbnail
布萊德利.庫柏的鑽石般的明眸,亦成為啟動歷史文本虛構化的樞紐,賦予指揮大師更多的陰柔特質,望向妻子、愛人、子女,擺動壓抑的慾望,縱情一生、為愛而愛。情感熱烈的藍眼睛,讓角色在虛構化的電影媒介中生出血肉,使「伯恩斯坦」這個人物從公眾眼中、音樂史上的「他」徹底裂解,浸入劇情片的敘述模式中。
Thumbnail
《大師風華:真愛樂章》是繼《一個巨星的誕生》之後,布萊德利庫柏再次出任導演的作品。他與曾以《驚爆焦點》獲得奧斯卡原創劇本獎的喬許辛格共同編寫劇本,將萊尼伯恩斯坦生平改編成傳記電影。此片入圍第 96 屆金球獎,包含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以及最佳原創劇本等四大獎!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別叫我成功:藝術界歸來的兒子》由嚎哮排演演出。 長期自己看戲居多,陷入選擇慣性,只看有興趣的議題或劇團演出,老友的帶領下,突破我的慣性選擇,在星期五的夜晚點亮不一樣的視野。 第一次看嚎哮排演的演出,歌詞的流暢動讓我印象深刻,國語+台語混合式的音樂劇,劇情超級落地(很親民)...
Thumbnail
本片或許有選他的歷史意義,即在劇情上於1930年代是屬於驚世駭俗,離經叛道的演出,也展示了史璜生在那個年代願意挑戰自我,跟世界宣戰的巨星氣勢。但在葛洛莉亞史璜生在這次經典影展加上日落大到只有2部的情形下(奧戴麗赫本4部等等...),這一片實在對於現代人看會覺得有點清淡,偏短又單一,畢竟已經又
Thumbnail
「聽到是安畔錫導演的戲,連劇本都沒有看就直接答應,這是我第一次在沒有看劇本就決定出演。」安畔錫導演的戲究竟有什麼魅力,甚至讓鄭麗媛在拍攝最後一天決定將《畢業》視為個人代表作。
Thumbnail
  延續上一篇,康斯坦丁接著以笑鬧劇作為正面例子,來說明重複的積極意義。笑鬧劇獨特之處在於,能夠讓觀眾啟動個人的「影子遊戲」,去創造和感受,那些自身未實現的可能性。
每次聽到布萊希特的什麼「史詩劇場」跟什麼「間離感」,你會不會覺得滿頭都是黑人問號(言必稱什麼中國傳統劇場給他靈感,更是沒有太大幫助)。 話說,你的疑惑,上海靜安現代戲劇穀跟法國文化之春合作的「節中節」聽到了。 法國溫柔劊子手劇團藝術總監馬修•鮑爾,領導蒙特勒伊表演樂團伴奏,由艾瑪·利耶瓦一人
Thumbnail
這是個可以有大場面,可以有大衝突,可以有大這個跟大那個的戲。然而,布魯克把劇情集中在卡列班跟愛麗兒兩人追求自由的不同方法:惡劣而笨拙的報復,感恩卻也認命的服從。以及女兒跟王子相遇之後,和對於美好未來的渴望。
Thumbnail
布萊德利.庫柏的鑽石般的明眸,亦成為啟動歷史文本虛構化的樞紐,賦予指揮大師更多的陰柔特質,望向妻子、愛人、子女,擺動壓抑的慾望,縱情一生、為愛而愛。情感熱烈的藍眼睛,讓角色在虛構化的電影媒介中生出血肉,使「伯恩斯坦」這個人物從公眾眼中、音樂史上的「他」徹底裂解,浸入劇情片的敘述模式中。
Thumbnail
《大師風華:真愛樂章》是繼《一個巨星的誕生》之後,布萊德利庫柏再次出任導演的作品。他與曾以《驚爆焦點》獲得奧斯卡原創劇本獎的喬許辛格共同編寫劇本,將萊尼伯恩斯坦生平改編成傳記電影。此片入圍第 96 屆金球獎,包含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以及最佳原創劇本等四大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