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21. 重大刑案後的集體療傷:從《我們與惡的距離》探尋「共生社會」之可能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什麼是好人,什麼是壞人,你有標準答案嗎?」

這是近期爆紅影劇《我們與惡的距離》經典台詞之一,它是一部以無差別殺人事件為主軸,描寫社會大眾、受/加害者及其家屬在面臨社會刑案時,所共構、交織的心理狀態及行動實踐的劇集。而這句話在劇中之所以精髓,乃在於它貫串了觀眾自始至終「找不到標準解」的觀影過程。作為一種註腳與定調,大眾從而得有心理準備:傳統「抓兇手」、「拉對立(善惡、正反派)」的閱聽習慣,那些過往(經由教育、價值形塑與媒體呈現所習得)的思維、視角,在這裡都派不上用場了。

集體漠視下的陷落者培養皿
這件事很關鍵,它迫使大眾先放下憐惜/指責的「正義之劍」,放下殺人償命、應報主義先行的道德直覺。在高喊「殺人解決不了問題,卻能解決製造問題的人」之前,先用這些(飽滿)情緒氣力想想:那「問題」到底是什麼?因為,唯當我們開始承認「死刑就算能解決製造問題的人,也解決不了問題」,才會赫然發現,「只關注死刑(執行)與否」,其實本身也是個大問題。


1. 破口與社會烙痕

《與惡》全劇由「無差別殺人」、「思覺失調症」雙主線所構織,兩條敘事線都涉及社會刑案:李曉明、陳昌、應思聰與楊耀輝(楊姓國中生)。廣義而言,他們都是被社會定義的「病人」,是社會安全網的破洞,也都是犯下案子、讓許多家庭面臨破碎創痛的「惡人」。也因為這種事件對於社會形如一種烙痕式記憶,大眾遂將他們賦上惡的烙印,要求政府隔離、消滅這些人。劇中的他們最後的確都償命而亡了,而刑案自此成為社會默識避而不談的禁語;大眾用「反社會」、「神經病」的標籤拉開自己與惡的距離,代價就是連自己也不曉得一切如何發生,不願意、也沒機會理解更多。


2. 「要當一個殺人犯很容易嘛」

諷刺的是,這究竟是問題的解方還是禍因的開端呢?輿論、媒體自栩為正義化身,將這群加害者(與他們周遭人)趕盡殺絕的同時,不也正是在加速另一批人的陷落嗎?同樣是受傷害的人們,我們可憐受害者家屬,認為他們失親之痛難以抹滅,同時卻把「輿論殺人」的正當性用天理、正道合理化至最高,這些憾事、仇恨在加害者親友所留下的永久瘡疤,又有誰關心過了?
媒體刻意忽略楊同學遭到排擠、霸凌。在輿論及校方施壓下,最終楊母選擇攜子輕生
事實是我們也拒絕理解他們,就如同對那些殺人犯一樣。我們拒絕看見這些親友身處的瘡痍(自顧不暇、孤立無援的思悅、被校方及社會輿論夾殺的楊媽媽),拒絕承認社會安全網從一開始就沒接住他們的親人,現在甚至還要連他們也推下去。儘管有著相似汙名標籤的思悅相惜,當美麗境界事件爆發時,大芝都還是脫口而出了那句話;與其說是編劇刻意而為,我更相信這一幕所欲傳達的,是社會氛圍的確能養出殺人犯的精神震撼,而幕後推手,正是高舉「正義大旗」的你我。

輿論真相的照妖鏡:媒體

這是本劇梳理的第一個矛盾,畢竟平心而論,這些焦慮氛圍並非空穴來風。《與惡》透過大量「群眾」角色的心境描寫,嘗試烘托出社會在「破口療傷」之過程中,眾人紛雜卻其來有自的情緒構面。


1. 實務及刻板汙名的雙重交纏

不是每個人都像丁媽一樣寬容,或許如小清所言:「這不是對錯的問題,而是現實的問題。」大芝確實影響了「小確悅」生意,並挑起一些街坊鄰居的騷動,其實再往前回顧,她也是基於同個原因離開品味的。無獨有偶,「思覺失調」在社會眼中就是個麻煩,但就算他們狀態 OK ,我們的社會準備好接納他們了嗎?關起來或是放出去,這也是個現實(親友不願照顧的美清姐、照顧體恙的應爸、思德外,實無多餘心力的應小媽、擔憂「基因缺陷」將影響長子香火的金家人)與觀念(資源充足卻拒絕親弟出院的丁立委)的問題。


2. 無限上綱的失控再現
實務的影響當然是真的,但也絕對與汙名脫不了鉤,當這些正義驅使的情緒海瀾失控肆橫時,媒體的再現,便往往扮演著反映社會氛圍的那面照妖鏡。
輿海無情,你我素樸正義領頭的一時之言,極可能正是變相殺人的劊子手化身
劇中的新聞報導,不但暗諷了群眾對司法體制的盲化與扭曲(將辯護律師、法官視為是將「精神問題」當作脫罪保護傘,罔顧正義的魔鬼代言人),不少言論甚至根本不曉得死刑犯申請辯護律師只是一般的司法程序;西海幼稚園一案發生時,爭相將矛頭指向充滿爭議的康復之家,更點出精神疾病、精障者蒙受社會汙名化與鄰避的現狀。因此,看著劇集開頭「社群輿論」的意象影射,大家應該不難聯想「哈哈哥事件」與「處決李曉明」暗指的是什麼吧 XD 當逮捕或執刑淪喪為給媒體、輿論的安撫交代,甚至是執政黨遮羞的煙霧彈,追崇法治、公理的王赦會如此痛徹心扉,不言可喻。


近年關於媒體的研究紛紛指出,「總白癡化」和新聞品質下降其實是互為因果的惡性循環,品味新聞很忠實的呈現了電視台每天面臨的道德兩難。被迫投入的市場競爭,逼著他們從監視器、行車紀錄與爆料公社抓素材,逼著他們捕風捉影式的相互逐仿,「怕輸你就報」的抉擇壓力,體現在西海幼稚園現場直播、普吉島爆炸的臨時快訊,甚至最後也讓他們賠上「假消息錯殺」的慘痛代價(以對話截圖反控輿論的馬方林、遭指模仿犯而走上絕路的楊姓母子)。News 哥與喬安姐替他們上香的那場戲,更是殘忍演繹出,沒有點閱、收視率的背書,要在這「七歲智商觀眾的交易市場」談媒體自律、品質改革,就永遠只是脫彈不出結構的獨人唱戲。但話說回來,這爛生態難道和我們一點關係都沒有嗎?(題外話:抵制、打爆無良媒體那段整個很神預言啊 XD 輿論先和媒體一起殺了人,再另外帶一波風向把正義之劍指向新聞台,仔細想想其實很狗咬狗一嘴毛)


受害方與加害方的身分疊影


最後,雖然《與惡》並不刻意營造正/反派,但刑案中的受害與加害方,不可免仍是社會在集體療傷過程中,非常關鍵的一環,也是本劇欲處理的第二層矛盾。觀眾應該會逐漸發現,其實這兩群人都很無助,不要說案發帶來的失親、輿論創痛了,犯人在成為犯人之前,不是早已承受社經劣勢、精神與生活壓力所判下的原罪了嗎?在你讀這篇文章的當下,又有多少人正在現實中無望的陷落呢?只差在有沒有陪葬品而已。

劇中的受害家庭,多少都對加害方出現報復舉動(跟拍李家住處與大芝的獨家新聞、小確悅店面遭蛋洗),「情緒」本身雖然難以論理,但我們也不該否認它存在的正當性,以及直面它的必要性;只是徒欠理解與對話空間的單向抒憤,雖逞得一時之快,但更多時候反而形如絆住自己的酒精麻痺。如同喬安所言,原諒與懲罰之間有時很難抉擇,但在(與自己)和解共生的療傷之路上,那場對談無疑是很重要的。
(跟我一樣在這一段大爆哭的舉個手)
敏銳的觀眾可能已歸納出,劇中(當然戲外也是)大部分問題,其實都攸關我們一再重申的「理解與對話」,王赦與美媚的爭執很清晰帶出了這件事:「你不理解他們我不怪你,但你至少知道你老公是在做什麼的吧?」夫妻面臨衝突的當然也不只他們,喬平與一駿面臨醫院裡跨科專業做法的隔閡、僵持,如同喬安與昭國對新聞媒體不同的功能想像及立場,還有思悅與凱子天差地遠的家世及性格條件,都蘊含了太多各自人生觀、價值優位與現實因素的問題。重點在於,連屋簷下的枕邊人都難以彼此瞭解了,之於社會、之於社會安全的漏網之魚,我們又要談何「理解」呢?這不也是一種集體「病識感」的缺乏嗎?也難怪,曾指責大芝沒注意好哥哥的喬安,在意識到自己與天晴的關係後,會感到如此慚愧了。


未來的樣子:和解共生與行動策略

《與惡》一劇的可貴,在於它不刻意給出標準解,卻藉由各條主線的行動操作揭示了更健康的策略方向,並賦予受眾一幅值得期待的想像藍圖與實踐動能!


1. 社會輿論、汙名與媒體角色再思

紛雜的輿情及其隱含的刻板汙名,雖然是惡的共犯結構,其存在卻也其來有自。與其要求它消失,不妨轉焦於「更多理解與包容的可能」。唯當我們意識到自身所掌握的話語權及媒體風向,除了基於道德,更是「社會位階」的相對高點,才會意識到群眾更該有接住這些人的責任。且,當輿論開始將正義之劍指向自身,讓思辨力與識讀力帶起社會觀念的漸進改革,所謂「品質媒體」也才有望成為可能。


2. 眾生皆有病:人人都需要和解共生
當問題來臨時,情緒排遣固然必要,但在自懟「為什麼是我」之後,擁有承認、直面問題的勇氣才是解決的首步,這往往最難(想想昭國和喬安走進天彥房間、電影院的心防瓦解、美媚和王赦淚中帶笑的相互坦誠),也是本劇之所以不斷強調「對話治療(婚姻諮商、加/受害者對談、家屬支持團體)」的緣故。
笑開來,好運才會來吧!畢竟,我們無法拒絕被貼上標籤,卻可以選擇努力撕除它。當我們開始能與自己、與過往坦然「和解」,所謂「共生」社會也才值得期待。
思悅其實是個很強大的角色,身邊有太多足以讓她陷落的事物,但編劇選擇讓她勇敢她的故事與精神格言,是否也激勵了你呢 :)

「就是因為看不見,我們才更有機會去相信(希望就在雲的背後),對吧?」
此篇文章會顯示動態置底廣告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54會員
59內容數
我要成為 LeetCode 王!快跟我一起踏上旅程!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LeetCode King 的其他內容
巴黎聖母院失火了,很多人都對此感到難過;但更讓人難過的是,我們好像連自己家哪些古蹟燒毀了,都說不出來。
面臨紅色力量介入媒體的「資訊心戰」,我們暫且只能降其影響,而將目標轉向公共場域的電視機:反統媒。但對於主張「我有自由不轉台」的店家,以及「勒索表態、失序控罵」的群眾,我們有必要先釐清:自由的邊界究竟在哪?又,這就是問題的最終解了嗎?
五年前的我,在電視機前大罵「暴民」;五年後的我,誓言有天要跟他們一樣。
截至目前,我們所舉的例子都還停留在性別二元的預設中,但實際上,性別往往具有連續性的特徵。讓我們從「金賽光譜」談起,透過維度、變項的擴展逐步證實:要在現有分類中找尋同中有異的無限細分,是永遠可能的。不過這樣一來,性別分化還有任何意義嗎?
老一輩的人很喜歡說:「現在性別變得越來越多元了!」其實多元性別一直都在,晚是晚在被注意,而之所以感覺變多,是相對於男/女二元而論。基本上,要理解性別身分,起碼需要知道「生理性別」、「性別認同」和「性傾向」三件事,還分不太清楚嗎?今天我們就從這裡開始聊聊吧!
然而在價值實踐的過程中,僅是要求個體自我叩問、警惕價值綁架是不夠的。面對各執一詞的理念衝突,往往還需更高層次的制度發揮力量。本文依面臨主流價值抉擇的回應,將大眾分為三群,從行動策略的角度敘寫三方視角的差異與隱含矛盾,並提醒:「制度改革」要成為可能,清晰體察、智慧實踐以及寬容的共善,顯然是必不可缺。
巴黎聖母院失火了,很多人都對此感到難過;但更讓人難過的是,我們好像連自己家哪些古蹟燒毀了,都說不出來。
面臨紅色力量介入媒體的「資訊心戰」,我們暫且只能降其影響,而將目標轉向公共場域的電視機:反統媒。但對於主張「我有自由不轉台」的店家,以及「勒索表態、失序控罵」的群眾,我們有必要先釐清:自由的邊界究竟在哪?又,這就是問題的最終解了嗎?
五年前的我,在電視機前大罵「暴民」;五年後的我,誓言有天要跟他們一樣。
截至目前,我們所舉的例子都還停留在性別二元的預設中,但實際上,性別往往具有連續性的特徵。讓我們從「金賽光譜」談起,透過維度、變項的擴展逐步證實:要在現有分類中找尋同中有異的無限細分,是永遠可能的。不過這樣一來,性別分化還有任何意義嗎?
老一輩的人很喜歡說:「現在性別變得越來越多元了!」其實多元性別一直都在,晚是晚在被注意,而之所以感覺變多,是相對於男/女二元而論。基本上,要理解性別身分,起碼需要知道「生理性別」、「性別認同」和「性傾向」三件事,還分不太清楚嗎?今天我們就從這裡開始聊聊吧!
然而在價值實踐的過程中,僅是要求個體自我叩問、警惕價值綁架是不夠的。面對各執一詞的理念衝突,往往還需更高層次的制度發揮力量。本文依面臨主流價值抉擇的回應,將大眾分為三群,從行動策略的角度敘寫三方視角的差異與隱含矛盾,並提醒:「制度改革」要成為可能,清晰體察、智慧實踐以及寬容的共善,顯然是必不可缺。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前陣子看完這本不完美的正義,作者是一位長期為了死刑、量刑過重、少年犯,特別是那些貧窮、黑人、婦女、孩童等弱勢提供法律支持的辯護律師。 這本書內容提到了許多有關美國司法體制的狀況,作者的工作內容,主要在為死刑犯辯護,對於作者來說看待的角度不是:「犯人該不該為了自己所做的事情而附上死亡的代價?」,而是
Thumbnail
台灣對於殺人犯的了解甚少,更別說連環殺人犯或是極度偏激有心理障礙的人 所以這部戲裡許多要展示心理扭曲的片段其實帶入感或驚悚感是不足的 然而對於母愛或父愛扭曲心態的描繪,那是...刻骨銘心、沒齒難忘 一如第一季的風格,他們用著血腥與令人反胃的畫面刻畫現場的斑駁與不堪 相比所有年長的演員...
Thumbnail
今天的影片內容全部都是我的個人意見,裡面很可能有些我過度解釋,或者我夢到的劇情環節,請各位理智討論、海量包容,給怕被捏的孩子們一句無雷簡評:2019年台劇神作在此,不看?神經病喔!啊,不能說神經病,很敏感。
Thumbnail
《不夠善良的我們》深刻探討了人性、情感、面對生活及態度的主題。主要角色簡慶芬不斷與自己做對比,進而對比自己與他人的生活。文章描述了她對社會期望、親友關係和自身價值的掙扎。全文透過劇中角色的掙扎,探索了人心的癥結,以及選擇的最終結果。故事反映了現實生活中許多人所面對的內心掙扎和選擇。
Thumbnail
隨機殺人犯的家屬試圖在輿論指責之下生存、重新開始。 隨機殺人事件的受害者家屬無法走出陰霾,最終導致夫妻間、親子間的關係破裂。 專門替重刑犯辯護的人權律師,因為害家人受到正義魔人死亡威脅,在志業與家庭的衝突中掙扎。
Thumbnail
台劇《不夠善良的我們》(Imperfect us)突破過往類型限制,以「雙女主」為敘事主軸,簡慶芬和Rebecca作為兩粒糾纏的粒子,彼此妒忌猜疑,卻又攀附依生。編導徐譽庭細膩刻畫「情敵關係」的各種稜角,拆解人性的複雜與矛盾,善良和不善良。
Thumbnail
為什麼我支持私刑正義,你正義不還給我們一公道當然才會出現私刑正義猖狂的現象 (壞人都不會死,死都是好人在死)司法公平不會有私刑正義,司法不公私刑正義就會出現
Thumbnail
在慾望驅使之下,我們每一個人都是箇中好手,招數都是傾囊盡出,也不惜魚死網破。 最後發現一個真相:我與你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難堪與落魄。 卻也是在此時此刻,我們珍惜殘存的一縷氣息,對對方手下留情感到欣慰。 必要的距離,是善的舉措。 沒有分離,愛不會成熟。 愛,不是直指,是能指。
Thumbnail
近年來,韓劇中探討私刑正義的題材頻繁出現,影集《殺人者的難堪》突破傳統黑白二分的敘事手法,探討各角色在道德灰色地帶的掙扎,辨析私刑行為與正義的關聯。這篇文章將深入分析《殺人者的難堪》影集中的角色發展和道德議題。
Thumbnail
《心靈判官》(日語:PSYCHO-PASS サイコパス) ,是Production I.G所製作的電視動畫系列。 因為想要達到完全的和平,但是卻有致命盲點. 裡面提到的他們的世界創造出集體最強腦袋瓜的系統性判斷,卻還是出現問題。 但是那應該是他們沒有深入不同人的認知和處遇和狀態,也就是說編劇們他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前陣子看完這本不完美的正義,作者是一位長期為了死刑、量刑過重、少年犯,特別是那些貧窮、黑人、婦女、孩童等弱勢提供法律支持的辯護律師。 這本書內容提到了許多有關美國司法體制的狀況,作者的工作內容,主要在為死刑犯辯護,對於作者來說看待的角度不是:「犯人該不該為了自己所做的事情而附上死亡的代價?」,而是
Thumbnail
台灣對於殺人犯的了解甚少,更別說連環殺人犯或是極度偏激有心理障礙的人 所以這部戲裡許多要展示心理扭曲的片段其實帶入感或驚悚感是不足的 然而對於母愛或父愛扭曲心態的描繪,那是...刻骨銘心、沒齒難忘 一如第一季的風格,他們用著血腥與令人反胃的畫面刻畫現場的斑駁與不堪 相比所有年長的演員...
Thumbnail
今天的影片內容全部都是我的個人意見,裡面很可能有些我過度解釋,或者我夢到的劇情環節,請各位理智討論、海量包容,給怕被捏的孩子們一句無雷簡評:2019年台劇神作在此,不看?神經病喔!啊,不能說神經病,很敏感。
Thumbnail
《不夠善良的我們》深刻探討了人性、情感、面對生活及態度的主題。主要角色簡慶芬不斷與自己做對比,進而對比自己與他人的生活。文章描述了她對社會期望、親友關係和自身價值的掙扎。全文透過劇中角色的掙扎,探索了人心的癥結,以及選擇的最終結果。故事反映了現實生活中許多人所面對的內心掙扎和選擇。
Thumbnail
隨機殺人犯的家屬試圖在輿論指責之下生存、重新開始。 隨機殺人事件的受害者家屬無法走出陰霾,最終導致夫妻間、親子間的關係破裂。 專門替重刑犯辯護的人權律師,因為害家人受到正義魔人死亡威脅,在志業與家庭的衝突中掙扎。
Thumbnail
台劇《不夠善良的我們》(Imperfect us)突破過往類型限制,以「雙女主」為敘事主軸,簡慶芬和Rebecca作為兩粒糾纏的粒子,彼此妒忌猜疑,卻又攀附依生。編導徐譽庭細膩刻畫「情敵關係」的各種稜角,拆解人性的複雜與矛盾,善良和不善良。
Thumbnail
為什麼我支持私刑正義,你正義不還給我們一公道當然才會出現私刑正義猖狂的現象 (壞人都不會死,死都是好人在死)司法公平不會有私刑正義,司法不公私刑正義就會出現
Thumbnail
在慾望驅使之下,我們每一個人都是箇中好手,招數都是傾囊盡出,也不惜魚死網破。 最後發現一個真相:我與你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難堪與落魄。 卻也是在此時此刻,我們珍惜殘存的一縷氣息,對對方手下留情感到欣慰。 必要的距離,是善的舉措。 沒有分離,愛不會成熟。 愛,不是直指,是能指。
Thumbnail
近年來,韓劇中探討私刑正義的題材頻繁出現,影集《殺人者的難堪》突破傳統黑白二分的敘事手法,探討各角色在道德灰色地帶的掙扎,辨析私刑行為與正義的關聯。這篇文章將深入分析《殺人者的難堪》影集中的角色發展和道德議題。
Thumbnail
《心靈判官》(日語:PSYCHO-PASS サイコパス) ,是Production I.G所製作的電視動畫系列。 因為想要達到完全的和平,但是卻有致命盲點. 裡面提到的他們的世界創造出集體最強腦袋瓜的系統性判斷,卻還是出現問題。 但是那應該是他們沒有深入不同人的認知和處遇和狀態,也就是說編劇們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