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與惡的距離:創作全見》

更新於 2019/08/18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因為不喜歡看戲的緣故,剛好支持獨立書店三餘,就買了劇本來看(也比較省時),也正好是為月底的講座做個準備,畢竟這齣劇就是為了在社會平靜的江水中掀起一波漣漪激起一點思辨。

當然,主題上仍是以隨機殺人作為主軸,但在襯托主題上也旁帶了許多重要的議題,例如精神病污名化,精神病是抗壓性不夠,媒體倫理,模仿犯國中生與母親的死亡帶出的媒體殺人問題,而這對母子的死亡又帶出教育失靈的問題,還有私刑式(丟雞蛋、恐嚇)的鄉民正義,丁父對王赦要有男人榜樣的訓誡以及美媚追奶有patriarchy的問題等等,這些不只是戲劇,而是都曾經也正在台灣發生的問題,這也是為什麼這齣戲劇會有共鳴與回響的緣由。

在裡頭的台詞,也不隱諱地直面各議題,以下逕引各段台詞,順序依照劇本:

「一駿:他們是製造恐慌...唯恐天下不亂...為什麼從來不會報導糖尿病、高血壓的殺人犯,每個出問題的都是精神疾患...莫名其妙...」

「王赦:(不正面回答):任何人就算被社會討厭的人,都應該受到司法程序正義的保障...而且不是每個思覺失調症的都有攻擊人的危險...你不能因為這樣就讓小婓換幼稚園...這是因噎廢食...並沒有解決問題!
美媚:我就是因噎廢食,到現在我都不敢讓小婓去公園玩..神蹟並就是該關起來...而不是放著他們四亂跑讓社會恐慌!」

「喬安:真相找到最後就是社會體制出了問題...挪威社會福利那麼好,還不是有隨機殺人犯,社會安全網跟教育體系接不住失控的加害人,他們也是現代文明的受害者...殺人犯跟他們的家庭不用負責任,那天彥算什麼?」

「李母:全天下的爸媽有哪一個想要花二十幾年養一個殺人犯...曉明連我們都不接見...我去看他幾次...他連我都不見,連為什麼都不講...」

「應父:(電話音)醫院就是給你藥,還能給你什麼?應思聰就是挫折忍受力不夠...叫他去考軍校、警校都不要,說什麼太累,拍什麼電影...什麼錢都領不到,還被告賠償...」

「喬安:李大芝...要講幾遍,daily新聞不是用來服務菁英、白領...是一般觀眾...電視觀眾只有七歲智商、國中程度...學不會是不是?...要外電要國際化...要不要調十點全球...這種排法,搶不到這節收視率...你要負責嗎?沒有收視率誰要給你錢買外電新聞?誰給你做專題?你就天天播監視器跟鄉民爆料的各種面相...被瞧不起你也要認命...」

「思悅:(搖頭)...其實我邊看思覺失調的資料,想的是思聰如果得癌症多好...你看我這姊姊怎麼想的出這種惡毒的話...如果是癌症,我們就不會這麼害怕,對不對...」

「應父:提早知道大家有什麼毛病,也是可以共渡一生...小凱的爸媽是有點財大氣粗,你是嫁給小凱,又不是他爸媽...你跟小凱六年,難得他到艾蒂這麼久,都沒變壞...沒包二奶...對你是真的有心。
思悅:我一個人這麼久,也沒變壞,也沒跟別的男人出去,逢年過節還要幫他孝敬父母,他就難得?我就應該的?
應父:跟我抬什麼槓?...萬一我沒醒過來...思聰狀況要是再不好,你就把他送療養院去住...女人家...重要的是歸宿...多為自己打算...不要傻傻地把思聰代身邊...太辛苦!」

「王赦:...(苦笑)把一個想死的精神病患判無期徒刑,是不是最大的懲罰...」

「林瑟瑟:我兒子出世...你們訪問學校、老師、警察、路人、受害者...沒有人提到我兒子在學校被欺負...學校答應要處理,結果是叫我跟我兒子去看醫生...我兒子有智能障礙跟情緒障礙...難道錯的就是他嗎?那些霸凌人的孩子不需要看醫生嗎?學校沒有錯嗎?」

「News哥:對啊!電子媒體全剪掉:你們媒體憑什麼把我兒子貼上李曉明的標籤...我要你們更正道歉...這媽媽疑看也精神狀況不好,是他兒子自己喊李曉明萬歲。
喬安:...精神狀況不好,不代表她說的是錯的...」

「李父:沒有...曉明到被處死刑前,我們還是沒見到面...是我們不好,不夠用心注意曉明,才會讓他犯下大錯...(喬安聽到李父說得不夠用心,有些感觸)」

而我想還是聚焦在這戲劇的核心討論:隨機殺人犯的人權,對社會的影響以及責任歸屬。

李曉明是隨機殺人犯,奪取多數生命的同時也破壞了那些家庭,這其中也包括了自己的家庭,而現在風行的復歸思想(rehabilitation)經常會認為是整個社會體制的問題,例如教育失靈、社會安全網漏洞等等,在其中國中生模仿犯的例子綜合我最近對於人本的了解,確實我國的教育體制有甚多的疏漏,導致對於孩子人格的養成會有很嚴重的怠忽。雖然我並不否認社會體制出了問題,可能從家庭到校園甚至同儕都沒有建立「正常」的關係,但是我反對的是把所有責任推向社會,例如社會才是真的謀殺者之類的說詞,因為這將會矛盾於所有倫理學上我們對於人是具有意識的主體的先設,我們必須,也應該誠面主體行為的道德責任(於此僅是對於歸因於社會的批判,但精神病患如思覺失調症患者究竟是否符合主體的適格,也是必須要再討論的)。

而在對於社會的譴責中,所謂第四權的媒體為首要的箭靶,確實在市場競爭(但在目前的媒體巨頭的情況下是否有市場也很讓人懷疑)下,為了點閱率而犧牲品質成就了惡性競爭的現象,而追求品質的就成為了沒有點閱率的小眾(劇裡的《先驅報》)。像在房慧真的《像我這樣的一個記者》的《私語》中的《不讀》,房誠懇地面對自己原先的老東家壹週刊被評論為腥羶色寫作的媒體,而房所做的報導雖被說像是清流一般,但她也說如果沒有那些煽情的篇幅,或許也沒有資源能充裕這種深度的訪談。她說,「善與惡,美與醜,髒與淨,就像這個複雜的世界一樣,從來是並存的。」。關於媒體,我想可以喬安的轉變為象徵,從原先冷酷的點閱率追求到後來放軟了態度,更且在聽到李父的懊悔對於曉明的疏於關心,進而思考自己對於女兒天晴似乎也是這樣,那這也顯現出了一個問題,天晴也很有可能就是下一個曉明,而曉明可能是曾經的天晴。一連串的事件既然都有同時出錯的機率,那麼百萬人之中出現了一個李曉明似乎也不是那麼令人意外的事情,我這麼說並不代表我認可了這類型事件,而我的意思是從機率的觀點來說這似乎是必然如此,但反過頭來說,只要任何一個環節能抓牢了即將跌落的個體,那麼即便重大如此的事件,其實在舉手之間就有不發生的「可能」。

最後要思考的問題是(隨機)殺人、媒體殺人與死刑之間的區別何在?例如劇中或是常見的殺人事件中,都是在物理上可透過肉眼觀察的例如某A拿刀捅死B,某C拿槍射死D之類的直接了當地彰顯出了主體行動對於另一個主體資格的剝奪的過程。先試舉一例,在法律上來說,「放任不管」也會是殺人的行為,例如生母在對於子女有保護義務,但卻不餵食致使飢餓死亡,這樣也是殺人。舉此例要說的是,殺人並不是那麼了截的能被說是或不是,我們取決的歷程標準也決定了什麼是殺人,誰是殺人犯。這裡想表達的是,媒體或許可能真的是殺了人,在「鄉民正義」的標準下,養育出殺人犯的父母也是有罪的,那其實這裡所採取的因果關係標準也能同理到媒體造成他人死亡的事件上,而再推論下去,賣刀、賣槍、賣材料、賣飯、賣飲料給殺人犯的人全部都是殺人犯,再更進一步,對於父母養育出此人的要求背後所訴諸的是某種「未作為」,那當然父母對於子女的道德義務相對於社會中個體對他人的道德義務高得多,但是無從豁免的是個體對他人是有道德義務的,這只是多少的問題,既然如此,如果從能對父母做出該等的譴責與要求,那相對地,社會的所有成員都會是被苛責的對象,也就都會是殺人犯。這並不謬誕,這只不過是順理而為爾爾。

而死刑呢?死刑是完全不同的問題。執行槍決的法警,宣判死刑的法官,起訴的檢察官到逮捕的警察,這些全部都是一個主體運作的過程:國家。死刑之所以相較於殺人更應被人民戒慎,係因同樣在剝奪生命的外觀下,死刑卻是在權力體制運作中,國家主體對於市民最極端的力量展現,即主權在此完全地表露自體。而當我們身為自由民主國家的公民,時刻地愛惜我們的自由,防禦著國家的權力,我們該問的不是:「該不該廢除死刑?」而是「該不該有死刑?」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82會員
386內容數
雜評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曾友俞 的其他內容
《沈默的島嶼—校園性侵事件簿》 「反正說了你們也不會相信。」 文初先節錄黃俐雅著作《雞婆的力量》引用受害女學生的信件末段: 「...即使投訴學校,事情也會被學校壓下來。直到我現在終於知道,當初那麼狼師為什麼撢子這麼大,竟然在學校裡面就敢強暴我,一位他不會有事。
《雞婆的力量》 剛好看完作者的另一本著作《一花一天堂》,也把作者這本著作閱畢。 本書較近似散記,主要是把作者生活中碰上的事件以及處理的態度記錄下來,所以包括了在人本以及教育現場還有身為母職的心裡態度。 比如在面對校園霸凌時,
《一花一天堂—我與我的重障兒》 本書是作者黃俐雅寫作有關其重障兒的故事。我見到作者是在三餘的《沈默》講座,而那主題是校園性侵,而作者也說著她對性與此等性攻擊事件的想法,也讚譽著人本基金會南部辦公室張萍主任的勇氣並稱著那是她最敬佩的人。而在那天,我不曉得她有著這樣的故事。
《沈默—台灣某特教學校集體性侵事件》 這本書是以某間在南部的特教學校中發生的學生對學生性攻擊(性侵害與性騷擾)事件為中心,作者所進行的訪談與側寫。 事件沒有什麼前因後果,就如同字面上的那麼簡潔明晰,特教學生對特教學生的性侵,赤裸裸地擺在眼前,乍似不尋常,實際上在那個
《女性的屈辱與勳章:一個德國女性主義者的觀點》 女性主義這個路線,像所有其他的ism一樣,將任何思想納入都會是過度簡化地,不過好處卻是在於能在不同的思想中找到共同的地方,只是我們自身必須要去注意到思想間的各自的獨特性就是了。 性暴力一直是一個問題,書中提
《天橋上的魔術師》 吳明益老師的名字聽過很多次了,但還沒讀過任何一本,還是從吳可熙演的同名電視劇我才知道這本書,不過兩個作品在我看來是不同的,雖然名稱相同,但電視劇的方面敘述的是住在天台上的無業遊民與被侵害的移工間的情感,所謂的魔術可能是指向愛情的,
《沈默的島嶼—校園性侵事件簿》 「反正說了你們也不會相信。」 文初先節錄黃俐雅著作《雞婆的力量》引用受害女學生的信件末段: 「...即使投訴學校,事情也會被學校壓下來。直到我現在終於知道,當初那麼狼師為什麼撢子這麼大,竟然在學校裡面就敢強暴我,一位他不會有事。
《雞婆的力量》 剛好看完作者的另一本著作《一花一天堂》,也把作者這本著作閱畢。 本書較近似散記,主要是把作者生活中碰上的事件以及處理的態度記錄下來,所以包括了在人本以及教育現場還有身為母職的心裡態度。 比如在面對校園霸凌時,
《一花一天堂—我與我的重障兒》 本書是作者黃俐雅寫作有關其重障兒的故事。我見到作者是在三餘的《沈默》講座,而那主題是校園性侵,而作者也說著她對性與此等性攻擊事件的想法,也讚譽著人本基金會南部辦公室張萍主任的勇氣並稱著那是她最敬佩的人。而在那天,我不曉得她有著這樣的故事。
《沈默—台灣某特教學校集體性侵事件》 這本書是以某間在南部的特教學校中發生的學生對學生性攻擊(性侵害與性騷擾)事件為中心,作者所進行的訪談與側寫。 事件沒有什麼前因後果,就如同字面上的那麼簡潔明晰,特教學生對特教學生的性侵,赤裸裸地擺在眼前,乍似不尋常,實際上在那個
《女性的屈辱與勳章:一個德國女性主義者的觀點》 女性主義這個路線,像所有其他的ism一樣,將任何思想納入都會是過度簡化地,不過好處卻是在於能在不同的思想中找到共同的地方,只是我們自身必須要去注意到思想間的各自的獨特性就是了。 性暴力一直是一個問題,書中提
《天橋上的魔術師》 吳明益老師的名字聽過很多次了,但還沒讀過任何一本,還是從吳可熙演的同名電視劇我才知道這本書,不過兩個作品在我看來是不同的,雖然名稱相同,但電視劇的方面敘述的是住在天台上的無業遊民與被侵害的移工間的情感,所謂的魔術可能是指向愛情的,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非專業影評,個人主觀感受很重,內容會爆雷,請斟酌閲讀。⚠️ 《殺人者的購物中心》是一齣由漫畫改編的短劇,因此設定上相對地不現實,但是韓劇擅長描繪情感,使得觀看的過程中不禁會為劇中人物動容。 八集的故事內容,長話短說:父母雙亡的主角鄭智安,由叔叔鄭進灣撫養,卻某天叔叔被
Thumbnail
台灣對於殺人犯的了解甚少,更別說連環殺人犯或是極度偏激有心理障礙的人 所以這部戲裡許多要展示心理扭曲的片段其實帶入感或驚悚感是不足的 然而對於母愛或父愛扭曲心態的描繪,那是...刻骨銘心、沒齒難忘 一如第一季的風格,他們用著血腥與令人反胃的畫面刻畫現場的斑駁與不堪 相比所有年長的演員...
Thumbnail
今天的影片內容全部都是我的個人意見,裡面很可能有些我過度解釋,或者我夢到的劇情環節,請各位理智討論、海量包容,給怕被捏的孩子們一句無雷簡評:2019年台劇神作在此,不看?神經病喔!啊,不能說神經病,很敏感。
謝自逸的故事以蔓延的悲劇情節、不同性格的人物形象交織而成。文章敘述了鄰居對謝自逸的擔憂和關心,牽涉到家庭關係以及人物間的隱藏情感。在這些情節中,謝自逸的心理活動和行為轉變得以展現。整個故事情節處於謎團之中,讓人沉浸在其中欲罷不能。
Thumbnail
他總覺得自己在對牛彈琴,「傷害我愛的人、傷害我的理想,妳和爸真的開心嗎?傷害妳的兒子,妳到底得到了什麼?」
Thumbnail
陳桂林持槍返回「新心靈舍」,警告眾人,不走,就殺。一個殺過一個,來到正中央,槍指着彈結他,尊者的女伴蕭湘湘始終抱着結他唱歌,沒一絲逃跑的念頭。 這裡,我不懂。 蕭湘湘知道一切都是假的,甚麼尊者治病,癌症康復,全部只是騙取信眾財帛的謊言。她懷有身孕,作為人母,不值得好像也不必要為一個死去的林祿
Thumbnail
Disney + 一月份新劇《殺人者的購物中心》以叔叔「鄭進灣」死去開始,女大生「鄭智安」回鄉奔喪,卻發現叔叔經營的秘密事業。更慘的是,隨著叔叔死去,一連串荒謬且超常的事件開始發生。除了遺產要繼承,仇家的憎恨似乎也跟著遺產一起繼承了......
Thumbnail
如果是兩個不學好的叛逆孩子互毆造成其中一人往生,社會輿論多半不會在意,因為社會眼光會認為兩個家庭都有問題,無法判斷誰是誰非。甚至會有網友認為,家長不教只好讓社會來教。 如果是品學兼優的孩子被惡少打死,那又是另一種輿論,全台灣都跟著受害者家屬心痛。說穿了,打人跟被打的都只是孩子,是什麼樣的家庭環
Thumbnail
《小曉》的故事講述一位患有ADHD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小學五年級生小曉,與其母親薇芳、班導師保羅之間的關係。本片故事以過動症孩童為主軸,討論家庭關係、女性掙扎與教育問題,有著良好的議題設定亦深入刻畫人物關係,不過因其敘事選擇卻出現故事主軸失焦的問題,模糊地徘徊於「人物關係建立」與「教育議題」之間。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非專業影評,個人主觀感受很重,內容會爆雷,請斟酌閲讀。⚠️ 《殺人者的購物中心》是一齣由漫畫改編的短劇,因此設定上相對地不現實,但是韓劇擅長描繪情感,使得觀看的過程中不禁會為劇中人物動容。 八集的故事內容,長話短說:父母雙亡的主角鄭智安,由叔叔鄭進灣撫養,卻某天叔叔被
Thumbnail
台灣對於殺人犯的了解甚少,更別說連環殺人犯或是極度偏激有心理障礙的人 所以這部戲裡許多要展示心理扭曲的片段其實帶入感或驚悚感是不足的 然而對於母愛或父愛扭曲心態的描繪,那是...刻骨銘心、沒齒難忘 一如第一季的風格,他們用著血腥與令人反胃的畫面刻畫現場的斑駁與不堪 相比所有年長的演員...
Thumbnail
今天的影片內容全部都是我的個人意見,裡面很可能有些我過度解釋,或者我夢到的劇情環節,請各位理智討論、海量包容,給怕被捏的孩子們一句無雷簡評:2019年台劇神作在此,不看?神經病喔!啊,不能說神經病,很敏感。
謝自逸的故事以蔓延的悲劇情節、不同性格的人物形象交織而成。文章敘述了鄰居對謝自逸的擔憂和關心,牽涉到家庭關係以及人物間的隱藏情感。在這些情節中,謝自逸的心理活動和行為轉變得以展現。整個故事情節處於謎團之中,讓人沉浸在其中欲罷不能。
Thumbnail
他總覺得自己在對牛彈琴,「傷害我愛的人、傷害我的理想,妳和爸真的開心嗎?傷害妳的兒子,妳到底得到了什麼?」
Thumbnail
陳桂林持槍返回「新心靈舍」,警告眾人,不走,就殺。一個殺過一個,來到正中央,槍指着彈結他,尊者的女伴蕭湘湘始終抱着結他唱歌,沒一絲逃跑的念頭。 這裡,我不懂。 蕭湘湘知道一切都是假的,甚麼尊者治病,癌症康復,全部只是騙取信眾財帛的謊言。她懷有身孕,作為人母,不值得好像也不必要為一個死去的林祿
Thumbnail
Disney + 一月份新劇《殺人者的購物中心》以叔叔「鄭進灣」死去開始,女大生「鄭智安」回鄉奔喪,卻發現叔叔經營的秘密事業。更慘的是,隨著叔叔死去,一連串荒謬且超常的事件開始發生。除了遺產要繼承,仇家的憎恨似乎也跟著遺產一起繼承了......
Thumbnail
如果是兩個不學好的叛逆孩子互毆造成其中一人往生,社會輿論多半不會在意,因為社會眼光會認為兩個家庭都有問題,無法判斷誰是誰非。甚至會有網友認為,家長不教只好讓社會來教。 如果是品學兼優的孩子被惡少打死,那又是另一種輿論,全台灣都跟著受害者家屬心痛。說穿了,打人跟被打的都只是孩子,是什麼樣的家庭環
Thumbnail
《小曉》的故事講述一位患有ADHD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小學五年級生小曉,與其母親薇芳、班導師保羅之間的關係。本片故事以過動症孩童為主軸,討論家庭關係、女性掙扎與教育問題,有著良好的議題設定亦深入刻畫人物關係,不過因其敘事選擇卻出現故事主軸失焦的問題,模糊地徘徊於「人物關係建立」與「教育議題」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