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筆記:我們的青春,在台灣

2019/05/05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什麼樣的社會運動,才算是成功的社會運動?或者,什麼樣的社會運動,才算有價值與完美的社會運動?這部紀錄片,並未給出一個正確的解答。
但……沒有答案,並不代表就不值得觀看,只因藉由這部紀錄片,我們可以省思在運動之後,這個社會是否得到了什麼?改善了什麼?前進了什麼?還是什麼也沒有,只是一段激情之後換來一股無能為力的失落?
可就算什麼都沒有,僅僅作為一段歷史的紀錄,我想,那都是值得欣賞的,尤其在距離那些運動好一段時間之後,當我們以一個觀影者、旁觀者的角度去看待這些事件時,或許可以獲得在新聞事件發生地當下,從未有過的感受與重新思考。
雖然有不少人認為社會運動,是亂源、是胡鬧,是無所事事之人的聚集、吶喊、衝撞,造成社會的動盪不安與維護秩序之成本,然而,許多人在批評的同時,卻忘了一件重要的事,那便是有因才有果。
沒有政府造成的因,如:程序正義、土地正義、協約協定……等等之類的因素,若不是出現了問題,又怎麼會有人願意放下手邊的學業、工作與要事,無畏風雨,走上街頭呢?
或許這樣的行為,有人認為衝動、有人認為莽撞,有人認為超出社會規範,遊走體制之外的抗爭,根本不值得重視,只值得受到指責與謾罵,可我們這些絕大多數置身世外的旁觀者,是否曾經想過,當面對種種的不公不義,都選擇沉默時,那還有被看見的契機、還有改變的可能嗎?
更別說想要促成運動、參與運動,甚至是作為運動的領導者,站在群眾面前高聲呼喊、身體力行的抗議和衝撞時,需要多大的勇氣與肩膀,才能承擔做出這些行為以後,所要面臨的種種壓力以及究責?
沒有誰可以確定,特別是在運動發生地當時,當情緒被點燃,行動正式展開,所有的後果只有在事情終於落幕,才能明白將要面對及承擔的是什麼。
當然,整部紀錄片有著不少幽默,引人會心一笑的片段,但在幽默的笑容漸歇之後,緊接而來的是巨大的茫然和哀傷,這樣的愁緒,無論是陳為廷,抑或蔡博藝,皆是如此。
作為本片主角的兩人,他們曾經滿腔熱血、滿懷理想的去衝撞、去抗議,去對所有認為不公不義之事,挺身而出,直到太陽花學運,兩人終於迎來自己在社運圈,各自巔峰的時刻,那樣的巔峰,對於未來的她們,不得不說是一大利多。
只不過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在巔峰之後,原本可以更往上層樓的兩人,分別因為性侵案與國籍而光芒頓失、黯然下台,更甚之是遭受媒體嗜血般的報導時,走向平凡,終究是兩人最後所能做出的選擇。
沒有神一般的戲劇性成功,也沒英雄般凱旋勝利的結局,一切的一切,猶如過往雲煙,只剩下種種的報導逐漸消失時間、消失大眾失去興趣的眼睛裡,不再激情。
正因如此,就我個人而言,真的很感謝有這麼一部紀錄片,記錄下關於陳為廷、關於蔡博藝,關於他們兩人身上點點滴滴,關於社會運動的美麗與哀愁。
哪怕最後的結果不如人意,做為一段歷史的紀錄,也已足夠。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趙啟弦
趙啟弦
喜歡書寫,純粹抒發自己所想 ⠀⠀⠀⠀⠀⠀⠀⠀⠀⠀⠀⠀ Facebook: https://reurl.cc/Nnj5q ⠀⠀⠀⠀⠀⠀⠀⠀⠀⠀⠀⠀ IG: https://www.instagram.com/sampsonsodamay/ 讀墨:https://readmoo.com/contri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