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我們的青春,在台灣》其實更多是在講青春。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關於導演:傅榆
台灣紀錄片導演,1981 年生於台灣,畢業於台南藝術大學音像紀錄研究所,她的父親是馬來西亞華人,母親則是印尼華僑,所以有媒體說她是外省第二代,也有報導講她是新移民二代,總是被貼上各式各樣的標籤。
也許也是因為這樣,不同的標籤總是可以在她紀錄片裡面對話,她並不曉得對話之後怎樣,但她相信對話是彼此瞭解的一種方式,因此她的紀錄片總是會去訪談那些貼標籤與被貼標籤的人,讓無法對話的他們有對話的可能。她的第一部作品是研究所一年級時拍的《蘇格拉底草莓論》(2006),以高中生為對象,讓草莓族現身說法,六年後又以同樣的對象拍攝了《123。草莓人》(2012),試圖去探討「草莓族」這樣的標籤。
相較於草莓族,傅榆知道自己的標籤又更敏感的詞彙,因此在研究所申請計畫裡就寫著「畢製要探討我跟政治的關係」,2008年同樣是學校作業,她訪談了自己偏藍的爸媽和政治傾向對立的人,拍出了《大家一起照鏡子》(2008),直接的觸碰政治議題,毫不避諱地呈現出台灣藍綠政治支持者的分歧,後來以同樣的方式將對象換成青年人,與公視合作完成了《藍綠對話實驗室》(2012)。也是在那個時候,她遇見了支持台獨青年陳為廷和中國陸生蔡博藝,後來她以蔡博藝為對象完成了《我在台灣,我正青春》(2013),講的是「陸生」這個標籤,隔年就發生了太陽花學運。
關於電影:《我們的青春,在台灣》(2017)
太陽花學運是這部電影相當重要的一個環節,不過並非這部片的全部,正如傅榆導演過去的作品,這部紀錄片仍然紀錄一種對話,但這次的對話不再是標籤兩面的對立,這次的對話反而聚焦在「青春」這個幾乎沒有爭議的詞彙上面,而且更重要更與過往作品不同的是,這部電影中傅榆不再只是個記錄對話或者進行採訪的人,傅榆在這部電影裡面也親身參與了對話,讓我們看見,原來真正重要的一個群體,不是支持者,也不是反對者,而是在思考未來,要進入或者避開哪個陣營的人,多數人其實跟傅榆一樣,沒有真正無法摧毀的信仰,而是無時無刻都為了自己的選擇而專注的傷透腦筋。
老實說,剛看完紀錄片的時候,我有點失望。原因是我並沒有從紀錄片裡面,看到什麼是自己原先不曉得的事情,我跟傅榆導演差不多時間認識陳為廷和蔡博藝,跟著他們反大埔拆政府、反媒體壟斷、反黑箱服貿,跟著走進立法院創造歷史,然後被水槍從行政院驅離。
所以紀錄片有紀錄到我幾乎也都知道,關於那些成長的迷惘與想像的追尋,我也都曾跟他們一同經歷,甚至還有更多是電影無法紀錄、更戲劇性的橋段,我相信傅榆導演之所以不剪進去,也有她的考慮。
她不把這部紀錄片當作是青春的衝撞,不要太過激情或著感動人心,而是提供一種觀點,一種較為後現代的紀錄視野去安排一種重新檢視太陽花學運的路徑。
「我真的很希望有一天,我們的國家可以被當成一個真正獨立的個體來看待。這是我身為一個臺灣人最大的願望。」
當她拿下金馬獎最佳紀錄片的時候,傅榆導演在台上泛著淚光,堅定的說觸這句話,當然這句話引起了台下許多電影工作者的擔憂,擔憂未來金馬獎還能不能成為兩岸共同的語彙,有人說傅榆錯了,也有人說她很勇敢,但我認為對與錯並非重點,而是我們擁有說出自己內想想說的話的權力,當然一句話說出口之後世界會各自解讀,上網去看會發現《我們的青春,在台灣》這部電影相關的報導,不在文化影視類,而被分在政治類,但其實電影拍的不只是政治,電影要記錄的,是能夠不顧一切後果,魯莽而勇敢地說出自己想講的話的青春。當我們不在青春的時候,我們就會開始有所顧忌,會思考這樣做會不會影響到別人,會考慮句話是不是不該講。
但青春的我們不會,青春的我們能說自己想說的話,能大聲地唱自己的歌。
紀錄片中,讓我比較意外的是,我並不曉得原來陳為廷那麼愛唱歌,可能是因為我從來就沒把他當成神,所以也就沒有特別注意到這些事,整部紀錄片的音樂歌曲非常豐富,〈入黨申請書〉、〈國際歌〉、〈風神125〉、〈別讓我孤單〉、〈島嶼天光〉、〈晚安台灣〉、〈海闊天空〉、〈花房姑娘〉,光是憑印象隨便記就至少有八首,已經足夠壓成一張原聲帶了,也很適合放在金馬影展的K歌場放映,否則大家都得跟我一樣在電影院裡忍著,忍得住聲音,卻忍不住眼淚,紀錄片明明就拍得不激情不悲壯,但〈島嶼天光〉響起的時候,眼淚還是不爭氣地落了下來。
像是去年《日常對話》中導演也親身參與了紀錄片的完成,「讓拍攝者現身」幾乎是近年紀錄片領域的顯學,即便如此,《我們的青春,在台灣》亦挑戰了紀錄片的一些方式和思維,放入不是導演親自紀錄的東西放在裡面,也有一些導演沒想過能紀錄的東西放在裡面,最終這不只是從紀錄他人回頭探照自我,而是以這樣的方式去詮釋社會運動,去提供重新審視太陽花運動對於青年與台灣社會所造成的運動傷害,她從自身拍片的例子裡面挖掘出了每個太陽花的青年曾受困的狀態,當他們已經繼續往前了而我們卻仍留在原地,這不是誰背叛誰或著誰更虛假的問題,而是我們應該認真思考、勇敢選擇如何去信仰,或者如何不去信仰的方式。
「我真的很希望有一天,我們的國家可以被當成一個真正獨立的個體來看待。這是我身為一個臺灣人最大的願望。」當大家放大檢視這句得獎感言的時候,卻忘記了其實傅榆前面還講了一段話,她說:「《我們的青春,在台灣》這部片,很多人以為是在講政治,但它其實更多是在講青春,青春很美好,但也容易犯錯。我們可能把錯誤的期待投射在別人身上,這有可能發生在人對人,也有可能發生在國家對國家。」導演說:這樣的錯誤,不會一場社會動或者一部紀錄片就解決,而是會不停重演、不停掙扎、不停選擇也不停懊悔。

我知道,只以我的觀點來評價這部紀錄片是不公平的,因為我也參與在其中,這部片子所紀錄的就是我的青春,然而這部紀錄片不只是要紀錄我在台灣的青春,而是要告訴那些不在台灣或者不正青春的「他們」,我們的青春在台灣,要讓更多人看見、更多人知道我們在台灣的青春是什麼樣的。

《我們的青春,在台灣》既是面向自己也是面向世界,雖然我知道機會渺茫,但我仍衷心的盼望這部紀錄片能夠入圍明年的奧斯卡,我仍會帶著這樣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理想,正如同我青春的時候也是帶著這樣的理想站在台灣,站在立法院裡頭,我們都以為自己做不到,我們不敢想像最後失敗的模樣,但是最後,我們做到了,我們用自己的青春與理想挑戰政府,挑戰大人,挑戰著未來-也就是現在的自己,這是一部這樣的紀錄片。
我們說好了從那天以後要遍地開花,但不是全部都開一樣燦爛美好的太陽花,而是從不同土壤在各自角落開出各自獨特的花朵。《我們的青春,在台灣》其實更多是在講青春。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210會員
115內容數
只不過是一頭愛看電影的鹿🦌 不是影評人,是電影導覽員。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鹿刻Luke 的其他內容
「我要控訴我的父母」讚恩堅定地說「控訴她們生下了我。」 坎城影展評審團大獎、奧斯卡最佳外語片,這部黎巴嫩的電影以紀錄片的寫實方式,拍攝出一個如同天使一般的十二歲男孩,如何用盡全力抵抗被社會現實的惡意所擊垮,一個動人催淚的故事背後帶出的是全人類都需思考的問題:  「為什麼要生孩子?」生育是有罪的嗎?
「滿洲里的馬戲團有一隻大象,它他媽就一直坐在那, 可能有人老拿叉子扎它,也可能它就喜歡坐那兒, 很多人就跑過去,抱著欄杆看,有人扔什麼吃的過去,它也不理。」 大象是什麼?滿州里在哪裡?憑什麼拿下金馬最佳影片? 一部四個小時的電影,讓我用一萬字的篇幅,慢慢地講給你聽。
以色列電影《檸檬樹》的靈感來自真實事件,但並非某個單一特定事件,而是每天在以色列邊境發生的案件,每天都有許多人的土地與家園為了國家安全的原因被徵收,也有許多人到法院去抗告,卻完全沒有人勝訴過。
今年的勞工影展將於10/20~10/28於華山光點及國影中心舉辦,所有場次免費索票入場,選片分四大主題: 【我們一起分大餅】【打破金蛋神話】【看不見的職災】【被劃掉的工人】 皆以紀錄片為主,《高山上的茶園》及《二十分》是台灣的作品外,其他國外的作品幾乎都是台灣首映,可能也就只有這次有機會可以看到了。
奧斯卡與金球獎最佳外語片雙料得主,丹麥新浪潮導演Susanne Bier五度聯手王牌編劇Anders Thomas Jensen,創造出一部兼具親情與友情的家庭成長故事,且背後蘊含的是對於正義、公平、法律與暴力之間的叩問,故事完整而觀點獨特。
「你要知道,這像是一座沒有出口的迷宮,要記得不要迷失自己。」 這部電影改編自真實歷史,在著名的1963年法蘭克福大審判之前確實有這麼一位記者和數位檢察官,他們花費數年的日子埋首在不見天日的檔案之中,去探尋歷史的真相。
「我要控訴我的父母」讚恩堅定地說「控訴她們生下了我。」 坎城影展評審團大獎、奧斯卡最佳外語片,這部黎巴嫩的電影以紀錄片的寫實方式,拍攝出一個如同天使一般的十二歲男孩,如何用盡全力抵抗被社會現實的惡意所擊垮,一個動人催淚的故事背後帶出的是全人類都需思考的問題:  「為什麼要生孩子?」生育是有罪的嗎?
「滿洲里的馬戲團有一隻大象,它他媽就一直坐在那, 可能有人老拿叉子扎它,也可能它就喜歡坐那兒, 很多人就跑過去,抱著欄杆看,有人扔什麼吃的過去,它也不理。」 大象是什麼?滿州里在哪裡?憑什麼拿下金馬最佳影片? 一部四個小時的電影,讓我用一萬字的篇幅,慢慢地講給你聽。
以色列電影《檸檬樹》的靈感來自真實事件,但並非某個單一特定事件,而是每天在以色列邊境發生的案件,每天都有許多人的土地與家園為了國家安全的原因被徵收,也有許多人到法院去抗告,卻完全沒有人勝訴過。
今年的勞工影展將於10/20~10/28於華山光點及國影中心舉辦,所有場次免費索票入場,選片分四大主題: 【我們一起分大餅】【打破金蛋神話】【看不見的職災】【被劃掉的工人】 皆以紀錄片為主,《高山上的茶園》及《二十分》是台灣的作品外,其他國外的作品幾乎都是台灣首映,可能也就只有這次有機會可以看到了。
奧斯卡與金球獎最佳外語片雙料得主,丹麥新浪潮導演Susanne Bier五度聯手王牌編劇Anders Thomas Jensen,創造出一部兼具親情與友情的家庭成長故事,且背後蘊含的是對於正義、公平、法律與暴力之間的叩問,故事完整而觀點獨特。
「你要知道,這像是一座沒有出口的迷宮,要記得不要迷失自己。」 這部電影改編自真實歷史,在著名的1963年法蘭克福大審判之前確實有這麼一位記者和數位檢察官,他們花費數年的日子埋首在不見天日的檔案之中,去探尋歷史的真相。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大部分聽眾朋友可能離高中都很遠了,臺灣規模最大、歷史也最久的青少年戲劇交流平臺青少年表演藝術聯盟(青藝盟)主辦的花樣年華全國青少年戲劇節,到今年是第24屆了,對臺灣的高中生,尤其是戲劇社或喜愛戲劇的學生來說,這是個蠻重要的活動。今天與我們聊花樣的有青藝盟的團長賴亮嘉
Thumbnail
《美國女孩》是臺灣導演阮鳳儀執導的時代成長劇情電影,由方郁婷、林嘉欣、莊凱勛及林品彤共同主演。劇情取自於導演的親身經歷,描述原本已經移民的一家人,因為母親生病的緣故,讓在美國已經擁有自己生活的女孩,必須回台灣重新適應,而水土不服造成家庭衝突及成長的故事。 本片為導演首次執導長片,便入圍7項金馬
大家好,我是CC。一個普通的人,做著普通的工作,有著普通的夢想,過著普通的生活。在今天這個不是每個台灣人都普天同慶的一天,我想花一點時間,回憶過去這8年我的人生和小英時代的巧合,也聊聊我對未來的期待。 嚴格說起來,我可以算是太陽花學運時代。只是學運發生的當下,我沒有跟著衝議場,也沒有上街頭。我在宿
Thumbnail
導演蘇奕瑄透過《青春並不溫柔》呈現了文化美術系事件的原型,故事圍繞在季微和她的創作自由,以及與學運的交融。本文探討了電影如何詮釋了那個時代氛圍、學運內部的路線鬥爭,以及對於學運的認真對待。此外,本文提及了文化美術系事件對於1980年代臺灣學運實踐的象徵意義,藉此來補充臺灣主流學運論述中被忽略的部分。
Thumbnail
由臺灣與日本合作拍攝的青春愛情電影《青春18x2 通往有你的旅程》上映首日就成為當日臺灣票房冠軍,獲得廣大迴響。這部片改編自臺灣的網路遊記,但雙方磨合了十多年的時間,才終於讓電影與原作小說能在今年一同問世。儘管我的戀愛學分沒修過,身為一名日本鐵道旅行愛好者,仍相當好奇電影會如何詮釋鐵道旅行的況味。
Thumbnail
要談《青春18x2通往有你的旅程》並不容易,這個穿越十八年的愛情故事,雖然俗套,卻充滿老派的浪漫。藤井道人喜愛台灣電影,他的爺爺也曾在台南生活過一段時間。也許因為如此,《青春18x2》除了日系氛圍,還總透出些許台灣青春愛情電影的意味。而本片幾處文學/電影的引用,更令人印象深刻。
時間過得真的很快,轉眼間十年就這樣過去了,十年前的今天,台灣發生了歷史上重要的 "太陽花學運",也稱為 318運動,這是由臺灣的大學學生與公民團體共同發起的社會運動,主要就是因為會危害台灣台灣自身經濟,而且也會強化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政治影響力的 "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 遭國民黨強行通過審查
Thumbnail
  本片為導演阮鳳儀的自傳式電影,描述主角芳儀(方郁婷 飾)1997年隨母親(林嘉欣 飾)與妹妹(林品彤 飾)移居美國生活,2003年因母親罹患乳癌而搬回台灣,父親(莊凱勛 飾)則常出差往返大陸與台灣。回到台灣的兩位姊妹須重新習慣既熟悉又陌生的台灣(體罰教育、交新朋友等),及只聽得懂中文、忙
Thumbnail
紀錄片《尋找湯德章》描繪埋沒在台灣紛擾洪流的湯德章律師,一生最後,死於國民黨戒嚴下的政治犧牲品。電影回顧湯德章的過去,包含他的日本父親與台灣母親,於當時代複雜的台日混血身分,不管是考取警察、或是赴日成為律師替台灣人發聲。水果店李老闆與記者楊淑芬決定找到湯德章的後人,追尋這段塵封幾十年的台灣記憶。
Thumbnail
百姓總是對時局不滿,而公民做出積極的行動。 昨晚的自訓團,來了英法兩國的媒體採訪,團長說明了我們的運作以及面對中共威脅的自我防衛意志,讓外媒知道台灣有這樣的聲音與行動很重要。結束後夥伴們在寒夜中站了一會兒,相互取暖心頭卻仍難掩不安,再三天,台灣的命運又將再次被自己或被別的我們所決定。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大部分聽眾朋友可能離高中都很遠了,臺灣規模最大、歷史也最久的青少年戲劇交流平臺青少年表演藝術聯盟(青藝盟)主辦的花樣年華全國青少年戲劇節,到今年是第24屆了,對臺灣的高中生,尤其是戲劇社或喜愛戲劇的學生來說,這是個蠻重要的活動。今天與我們聊花樣的有青藝盟的團長賴亮嘉
Thumbnail
《美國女孩》是臺灣導演阮鳳儀執導的時代成長劇情電影,由方郁婷、林嘉欣、莊凱勛及林品彤共同主演。劇情取自於導演的親身經歷,描述原本已經移民的一家人,因為母親生病的緣故,讓在美國已經擁有自己生活的女孩,必須回台灣重新適應,而水土不服造成家庭衝突及成長的故事。 本片為導演首次執導長片,便入圍7項金馬
大家好,我是CC。一個普通的人,做著普通的工作,有著普通的夢想,過著普通的生活。在今天這個不是每個台灣人都普天同慶的一天,我想花一點時間,回憶過去這8年我的人生和小英時代的巧合,也聊聊我對未來的期待。 嚴格說起來,我可以算是太陽花學運時代。只是學運發生的當下,我沒有跟著衝議場,也沒有上街頭。我在宿
Thumbnail
導演蘇奕瑄透過《青春並不溫柔》呈現了文化美術系事件的原型,故事圍繞在季微和她的創作自由,以及與學運的交融。本文探討了電影如何詮釋了那個時代氛圍、學運內部的路線鬥爭,以及對於學運的認真對待。此外,本文提及了文化美術系事件對於1980年代臺灣學運實踐的象徵意義,藉此來補充臺灣主流學運論述中被忽略的部分。
Thumbnail
由臺灣與日本合作拍攝的青春愛情電影《青春18x2 通往有你的旅程》上映首日就成為當日臺灣票房冠軍,獲得廣大迴響。這部片改編自臺灣的網路遊記,但雙方磨合了十多年的時間,才終於讓電影與原作小說能在今年一同問世。儘管我的戀愛學分沒修過,身為一名日本鐵道旅行愛好者,仍相當好奇電影會如何詮釋鐵道旅行的況味。
Thumbnail
要談《青春18x2通往有你的旅程》並不容易,這個穿越十八年的愛情故事,雖然俗套,卻充滿老派的浪漫。藤井道人喜愛台灣電影,他的爺爺也曾在台南生活過一段時間。也許因為如此,《青春18x2》除了日系氛圍,還總透出些許台灣青春愛情電影的意味。而本片幾處文學/電影的引用,更令人印象深刻。
時間過得真的很快,轉眼間十年就這樣過去了,十年前的今天,台灣發生了歷史上重要的 "太陽花學運",也稱為 318運動,這是由臺灣的大學學生與公民團體共同發起的社會運動,主要就是因為會危害台灣台灣自身經濟,而且也會強化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政治影響力的 "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 遭國民黨強行通過審查
Thumbnail
  本片為導演阮鳳儀的自傳式電影,描述主角芳儀(方郁婷 飾)1997年隨母親(林嘉欣 飾)與妹妹(林品彤 飾)移居美國生活,2003年因母親罹患乳癌而搬回台灣,父親(莊凱勛 飾)則常出差往返大陸與台灣。回到台灣的兩位姊妹須重新習慣既熟悉又陌生的台灣(體罰教育、交新朋友等),及只聽得懂中文、忙
Thumbnail
紀錄片《尋找湯德章》描繪埋沒在台灣紛擾洪流的湯德章律師,一生最後,死於國民黨戒嚴下的政治犧牲品。電影回顧湯德章的過去,包含他的日本父親與台灣母親,於當時代複雜的台日混血身分,不管是考取警察、或是赴日成為律師替台灣人發聲。水果店李老闆與記者楊淑芬決定找到湯德章的後人,追尋這段塵封幾十年的台灣記憶。
Thumbnail
百姓總是對時局不滿,而公民做出積極的行動。 昨晚的自訓團,來了英法兩國的媒體採訪,團長說明了我們的運作以及面對中共威脅的自我防衛意志,讓外媒知道台灣有這樣的聲音與行動很重要。結束後夥伴們在寒夜中站了一會兒,相互取暖心頭卻仍難掩不安,再三天,台灣的命運又將再次被自己或被別的我們所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