趕完稿太累軟爛了一星期,要來寫點有建設性的東西。(並沒有)
周六和太太出門為小孩的戶外教學踩點,上午去了迪化街,下午跑到圓山,一路上斷斷續續在下雨,幸好都沒遇到雨勢大的時候。迪化街目前有《2019台北霞海城隍文化節-香火代代傳傳》的城隍爺生日趴,從昨6/1起為時一個月,有空可以去走走看看,現在的大稻埕跟前幾年很不一樣,豐富很多,太太還在永樂市場裡看到翻車魚的眼睛。(?)
貓「那是什麼?」
我「魚眼睛啊。」
貓「!!!!」(一臉驚嚇)
我「怎樣,很大齁。」
貓「額~~~什麼魚的眼睛啊?」
我「不知道欸,你問問看?」
貓「不好意思,請問這是什麼魚的眼睛?」
店「曼波魚哦~」
翻車魚體型巨大,看起來像是由一個大大的頭部和一條小尾巴組成的。這種魚可以
長到3米長。──〈
維基百科〉
超大有木有。
因為還算常跑大稻埕兼是為了踩點,所以並沒有久留,下午一點左右到抵達圓山,在花博那裏逗留一陣,然後前往目的地臺北美術館。這次從南進門走,當天天氣悶熱,進入該空間以後完全沒有在室內的感覺……好啦有變悶。(›´ω`‹ )
據太太說南進門那塊是網美打卡拍照點,也真的看到幾個攝影明顯是在外拍,幫太太拍了一張以後無法否認,那裡光線是真的會讓整個人都亮起來,有興趣可以去悶一下……0(:3 )~ ('、3_ヽ)_
下樓買票準備進場,結果驗票時:
貓「(出示學生證)」
我「(出示票據)」
館「你為什麼不用學生證?」
我「欸……我沒有。」
館「沒帶嗎?怎麼不帶?」
我「不是,我不是學生,沒有學生證。」oO(我研究所還沒註冊R!!!!@@)
裡面的展品我還滿喜歡的,但因為呈現方面強調感官感受的緣故,因此室內光線相對昏暗,所以沒怎麼拍照。
其中我還滿喜歡沒有拍的《海之序曲》,它是一段包含現代舞表演的錄像,意義很美,表演者的動作、神態都很到位,三個畫面的切換將細節呈現得恰如其分,雖然我是一個比較不愛影像作品的人,但這幾年讓我覺得特別優秀的通常都是影像作品。
下面這件裝置很怪,為什麼說怪是因為它要我們下載一個app,但那個app好像跟裝置本身的互動方式沒什麼關係,當然可能是我們沒弄懂,總之不清楚關聯何在。
這個裝置(↑)只要有人在他面前發出一定程度的音量就會發光閃爍,然後我就看到一組男性觀眾開始玩它,我是說玩,不是跟裝置互動,似乎想測試裝置的反應能多快。XD
燈管本身擺在那裡就美滋滋。(好)
我這次比較少去看解說牌,所以大多不知道作品的名字和意義,想說可以試著「體會」看看,不過看起來我就是單純的一俗人。(゚∀゚)
跟聲音有關的作品裡我最喜歡的是上面這件,它會隨著樂音產生光線的明暗變化,形式上與神經的放電反應非常相似,也滿像靈騷(XD),我自己覺得很有氣勢,更沒有落下美感的部分,是能讓人印象深刻的作品。
下面這件名為《宛如一點》,讓觀者用手掌去承接光,使文字平攤在承接者的手上,我自以為相當符合「光與音的詩」當中的詩意。
看完以後,我和太太上三樓去看幾位藝術家的個展。
從左到右分別是:
冷鍊─侯怡亭個展
伏擊─倪灝個展
在放鬆的多數的陽光中─李明學個展
Kosmos─張碩尹個展
不過我們的觀看順序完全顛倒。XD
本展「Kosmos」啟發自德國自然科學家亞歷山大.馮.洪堡(Alexander von Humboldt),他博文多學、融會自通,是十九世紀經典的 「全知人」(universal man);他訂定了科學的研究方法,透過精確的採樣與測量揭露自然的圖像;他認為一切有機體都相互關聯,革新了我們對生態系統的認知;他也是浪漫的冒險家,其旅行途徑擴展了帝國邊界,劃定了「科技文明」與「原始社會」的分界。──〈
北美館當期展覽〉
展間裡面引用很多跟環境與哲學相關的文本片段,能讓人更進一步了解藝術家的思考,以及他的創作概念從何而來,照例我還是挑著拍&不拍錄像。
本展以「在放鬆的多數的陽光中」命名,改編自布希亞的著作標題「在沈默的多數的陰影中」。此展覽探索各式陳列商品所造成的視覺符號經驗、社會價值、語言習慣等當代可能意義。──〈
北美館當期展覽〉
相較於前一位比較嚴肅的作品,這位真的很放鬆,完全可從作品中體察他的幽默感。
穿過上面這個空間來到外面,就看到下面這些。
接著旁邊兩個空間分別如下。
走完這兩處,轉往另一個展間。
作品很多不過人也很多(一堆自拍的人……),就只拍了其中兩件。
還滿喜歡這個藝術家的作品,原本想查一下資料,沒想到查到他是我即將進去的那所學校該系的助教,好喔。^^(大家應該懂)
在「伏擊」展覽裡,藝術家倪灝以新創作之雕塑裝置探討國際地緣政治下的權力、速度、暴力,以及其在日常生活中所呈現的多樣體制與結構。作品展現以物牽制、操控人的理念,包含槍枝、信用卡以及機械等;樂器裝置則呈現這類結構機制所加諸於人的暴力影響。──〈
北美館當期展覽〉
我自己在這個系列個展中最喜歡的是這位的作品,討論的議題和表現的手法都是我偏好的,具有(帶著科技的)速度感而且強烈,呈現出現代的「暴力」形式。
上面這個作品是感應式的互動,就是你人接近,機器會自動感應,然後將上面一張張的卡凹折出弧度,我個人猜想是人和各類金融卡、信用卡的議題有關。
底下這個是我最喜歡的一件。
覺得無法一眼盡覽很可惜,但也喜歡這樣的表現手法,現代+銅臭味(?)+美+破敗感=讚。(????)
「冷鏈」源自物流供應鏈專有名詞,泛指倚賴低溫環境之物品從原材料供應商、加工工廠至貯藏運輸物流至銷售物流,物品經長時間運送並保持質量的一項當代系統工程。以此指涉現代社會治理(控制)術,人類交纏在製造物及被製造的種種生產關係裡,依循著系統透過分配,價值交換及資訊通訊之間的互動關係,並延伸至現今藝術體系中的生產、交易及價值轉換。──〈
北美館當期展覽〉
內容其實很硬,但以美表達而顯得柔軟,突顯觀照本身即是一種關懷。
底下是另一展間。
不知道我是有什麼體質,近來很常被人攔下來問路,而在這個展間遇到大學生請我幫忙拍合照……(´・ω・`)(很想拒絕)(討厭館內擋在作品前自拍人士)
以下彩色的部分皆為繡線。
就拍了這幾幅,一開始原本還沒發現是繡的,在最後這張才發現「!?」,立馬回頭仔細看每一幅作品,潮猛der……
將個展一一看完,接著來到地下室。
謝素梅特別注重作品中意義的逐漸顯現或其消逝。作品簡潔的形式與其散射出的多重閱讀層次,形成對比並從中激發出能量。其作品經常透過一個影像、一個印象、一種情感或一份記憶的外顯樣貌,將那些「眩轉人生」裡強烈且轉瞬即逝的經驗變得具體、清晰,藉此探測圖像、物體和聲音觸發觀眾想像力的可能性。──〈
北美館當期展覽〉
拍到這裡相機就沒電了,所以以下會是手機畫質。XD
上面這個展間的作品組合很吸引我,因為實在太像是密室逃脫、解謎類的遊戲會有的場景,熟悉感一湧而上(XD),忍不住多逗留了一會。
同一展間內的作品(↓),名字忘記了,可是印象很好。
下一個展間。
整個展感覺是充滿哲學的,也有一些社會科學的部分,像上面這個可以看出是希臘羅馬那一個時期的概念作品,而下一個展間則是較日式的、具有禪意的風格,裡面多次引述文豪川端康成的作品,推薦有興趣的人來看看。
下面這個作品就是收尾了,它是我在該展中最喜歡的概念跟表現方式,文本概念是詩人威廉‧布萊克的《純真的預言》,作品名為《整個宇宙(酸漿果)》。
這次幾乎沒有怎麼提到錄像類的作品,且也沒細說其他類型的作品,並不是因為作品不好,是我當天起得太早,天氣又熱,所以整個人很累,看錄像時昏昏沉沉,一路上的記憶就是一團糨糊,但感受不會騙人,這幾個展都很不錯。
我自以為《聲動:光與音的詩》在概念和呈現上適合想要同時體驗視覺與聽覺兩者的人,不少作品互動性很高,而三樓的個展系列適合想要領略藝術家個人風格與思考脈絡的人,地下室的《安棲》則是推薦給喜好思索並體驗靜美的人。想一次看遍的話,最好吃飽飯後空出一整個下午,以自己的步調慢慢來欣賞這些迷人的作品。
那就這樣,如果喜歡這篇文章請幫我登入並按❤,或註冊
likecoin後按底下按鈕5次Like 即可支持我的創作,感謝你,我們下次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