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生活日常:臺博館半日遊與燕菜精煉金術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這個假日原本想要精(ㄍㄢˇ)實(ㄍㄠˇ)的度過,但不知不覺(?)變得很混亂,以至於刷箱外彷彿一事無成,本篇前半會是假日前的一點瑣碎閒聊,後半逛展圖多,不過都是畫質一般的手機照片。
先上一張臺博館照片
  週四晚上,趁著太太回家去剪了頭髮,剪一剪突然一痛,達成人生第一次剪頭髮被剃傷耳朵的成就,不爽歸不爽,要質問或責難對方什麼的我也做不來,太太得知以後倒是很不高興。為了確認傷勢有拍照片,但畫面容易造成心理不適,就不貼上來了。(也沒人想看那麼獵奇的東C好嗎)
  隔天早上準備去搭公車,路上碰到中國人問怎麼去家樂福(還「哎、哎」的想叫住別人,這樣誰知道你是叫哪位@@?),差點搭不上公車,我跟他們講了細節怎麼去之後,居然回我說他們看導航只有一千多米路……所以我答:「如果你們覺得沒很遠的話就走出去到七張再轉彎就到了」,一方面在想這大太陽的天氣用走的很傻,另一方面則是認為啊你就不知道路了,用大眾運輸工具不是比較簡單嗎……(´・ω・`)
  連續兩天遇到不同於往常的小事件,於是約好跟太太出門壓壓驚(沒有),一開始是打算先去迪化街買點東西,再到臺博館走一走,然而下午抵達臺北車站、吃完午餐不久,外面就下起了大雨。
  無奈之下,兩個人逛起台北地下街,意外地買到了原本想在迪化街尋覓的東西,且雨勢也很快地轉小,於是速度踏上前往臺博館的路。
  毫不意外的,臺博館假日的人非常多,尤以親子為主,我想這是因為外面是公園,而臺博館的展覽取向通常偏向生物及地球科學,裡面的裝置互動性還算高,以性質來說很容易吸引這一類的觀眾。
  因為時間關係,我們只看了特展《昆蟲與植物的愛戀變奏曲》《微美幻境-海洋微化石》,兩者皆具備科普性質,呈現的方式則相當重視視覺與互動性,整體色彩和裝置設計布置得很棒,傳達知識的方式不會讓人感到枯燥,即便是對於已經瞭解了的人,也可以體驗展場內的陳設。
入口主視覺
演化的力量讓昆蟲與植物這兩個完全不同的類群有著極其親密與相互依賴的關係。昆蟲取食植物;少數特殊植物也會誘捕、消化昆蟲。開花植物依靠活動力強的昆蟲協助傳遞花粉或散播種子,植物以花粉、花蜜或食物作為回報。還有些昆蟲會與植物相互合作,形成一種互相依賴、雙方獲利的生命共同體。這種特殊的互利共生關係還有很多有趣的故事,值得我們進一步去認識與研究。
好不容易等人走開,屁孩的手搭上來
  看一看,我回頭去找太太。
  我「我覺得這不是一個一般人會想知道的展欸。(゚∀゚)」(細節意味)
  貓「真的wwww」
這個空間巨美
  內容基本上可以算是某種程度的冷知識,就不特別分享,特展規格非常微型(對我來說啦),但有幾個展間的布置特別好看,建築體本身的空間也很好,值得付30元來走走看看吹冷氣
  最後一個區域有提供VR虛擬實境給觀眾使用,而我只顧著關心其他細節,比如說經費什麼的。(゚∀。)(混亂邪惡)
上方
下方
好想摸摸看是什麼材質
偷拍屁孩使用VR

  再來是《微美幻境-海洋微化石》特展,我個人其實對化石抱有謎之喜愛,包括現存的活化石也很感興趣,總覺得這些曾經或現仍與我們活在同一個地球上的生命既神秘又親切,很喜歡那種彷彿很遠但事實上可能比人們想像要來得近的感覺,不過微化石特展對一般人來說比較無趣,到對面的土銀展示館看《古生物大展-生命的史詩與演化共舞》大概更符合需求。
  浩瀚大洋深處的沉積物之中,藏有許多個體大小如塵埃的微化石。這些肉眼難以辨識的微小生命,許多曾度過短暫一生於陽光燦爛的浮游國度,死亡後飄落至幽冥深海而長眠於此,也有世代定居於此者。
  微化石是各類微體生物死亡後所保留的生物殼體總稱,本次展覽挑選微化石最具形態之美的四個類別進行介紹,包含有孔蟲、鈣板藻、矽藻與放射蟲。藉由現代科技與藝術的結合,呈現這些肉眼無法辨識的微小生物,竟蘊藏如此變化多端的殼體與骨架,每一個體都充滿原創、幾何、結構之美,足以令參觀者深刻感受自然之神奇。
入口主視覺
  接著就是第一個展間,裡面比較多介紹的文字背板,中央放了一個標示深度的玻璃(壓克力?)櫃,陳列不同深度的各類微體生物模型。
拍起來超凌亂XD
奇妙小知識
小知識趴兔
  下一個展間則在講述人類研究微體生物、以及如何探索的部分,大多為西方學者的成果,有提到中國針對這類研究著作的翻譯書,看看也是滿好笑的。(喂)
桌上互動用的文本
  底下這個是我自己莫名感動的部分。
  一想到當時的資料普查成為百年後評估海洋暖化的依據,不禁有種微妙的感受,跟人類踏上一塊新陸地後將當地普遍可見的動植物殘殺滅絕相反,是「因為有些人關注著那看似不起眼的東西,進而對未來產生重要、正面的影響」的印證,人類的續存仰賴的不是人類對自身的救濟,而是對自然生態的瞭解、尊重和延續。(←最近看很多動物星球的節目)
  看完前面,最後一個區塊的敘事回到臺灣的研究。
  為了保留一些實際體驗的趣味,這邊就只簡單貼幾張照片。我個人很推薦沒事可以到臺博館走走,理由是票價較低、冷氣涼、椅子多、展覽在視覺設計層面多半都很好看,還有最重要的是我挺中意這棟建築內部的格局,走廊採光極好,在天氣晴朗的時候特別舒服,適合走走停停、悠哉看展的人。(但假日奔跑的屁孩很多XD)
  看到這裡,應該有人會:「嗯?那煉金術是什麼?怎沒講?廣告不實?」
  沒有,這是一個很長的故事,我盡量長話短說。
  ICE6時,我跟著朋友吃了一種日本糖,覺得會是太太喜歡的東西,想找但苦無名稱可循,所以也就這樣算了。然而,沒想到,我週五下午在臉書上看到上下游的一篇文:〈晶瑩透亮台南琥珀糖〉
  好奇的點進去以後,看描述突然驚覺「這不就是我之前在找的東西嗎???」,即便不是,應該也會無限接近,所以我就拿著這名稱去估狗。
  原本是想買的,但食物方面我盡量不網購,而且食譜看起來貌似不難,於是我就打起了自製的主意……真正是憨人才做的事。_(┐「﹃゚。)_
(我看到的)材料
寒天 5g
水 200g
白砂糖 300g
食用色素適量
  是不是看起來很簡單?對,我也這麼覺得,但大雨阻止我尋找寒天粉(條)和食用色素之路,因此我在地下街的印尼商店裡買到了替代品──燕菜精。(洋菜粉也可以,我不確定它們是不是同一種東西)
  印尼燕菜精可厲害了,它是有多種口味的燕菜精,而且已經摻了食用色素進去,所以一下鍋攪拌會像這個樣子,太太說像熬魔藥。
手震是因為我在拿湯匙
  只不過第一批沒有配好比例,理所當然的壯烈犧牲了,所以趕著做了第二批,兩批的半成品如下。
後來換鋪錫箔紙
  由於第一次做,也不知道對了沒有,但第一批明顯較乾,第二批則是相當濕潤,因為要放五天晾乾,就乾脆換成錫箔紙鋪滿小桌,但觀察半天之後,我確定這兩批都稱不上成功。
  第一批的燕菜精加太多,因此較乾、凝固較快,表面有明顯紋路,而第二批相對比例好一點,可是糖加得不夠多,難以凝結糖霜。前者其實也有糖不夠的問題,但問題最大的點還是燕菜精過多。
  總結完後,我週日又修正比例再熬了一鍋,於是今日(週一)太太受命在家翻糖,結果如何且待下回分解。(*´Д`)つ))´∀`)
剛才
  如果喜歡這篇文章,請幫我登入並按❤,或是簡單的註冊/登入likecoin後,按底下的拍手符號按鈕五下,就可以免費贊助我囉!(*´∀`)~♥
  感謝你,我們下次見。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57會員
150內容數
寫小說也讀小說,鍾情於習練虛構的魔術。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