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好讀│我愛過的那個時代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文:川本三郎;譯:賴明珠
(編按) 日本戰後代表評論家川本三郎先生,年輕時的夢想是當記者,卻碰上日本的學潮,時代的浪潮與敏銳的情感,讓他決定站在革命青年那邊,卻意外捲入謀殺自衛隊隊員的「赤衛軍」事件,遭到逮捕,居留23天,遭到所屬的《朝日雜誌》解聘。從此無法回到新聞工作崗位。
這個故事表面上是川本先生的傷痕,事實上,也讓人看到日本戰後嬰兒潮的一代首度面對國家權力的年輕人,看到記者挺身與公權力相抗衡的時代熱情,看到人心會自主地唾棄國家暴力。
身而為人,即便有各自不同感情與信念,在面對香港遭遇時代風暴,我們選擇支持,並透過閱讀沉澱出自己該有的位置。
川本三郎代表作《我愛過的那個時代》,新經典文化2011年出版

看了《沒有陽光》那天

遇到六○年代的影像,完全出乎我意料之外,無論如何都令我想起當年的往事。
那天,一九八六年四月,我在新橋一個試片室,看到一位法國獨立製片導演,克利斯.馬克(Chris Marker)拍的電影片名叫《沒有陽光》(Sans soleil)。
那是一部詩意的紀錄片,馬克在東京所拍攝的風景,沒有特別的故事情節,電影猶如流水般映出又消失。在貓的墓前祭拜的老夫婦、新幹線、橋的勞動者、貓頭鷹招牌、電視中的妖怪電影、蓋在大樓屋頂的神社、鬧區的居酒屋、電車上睡覺的乘客……
在這樣平淡的日常風景中,畫面突然出現戴著頭盔的學生們正在示威遊行。原本若無其事的東京街頭,突然插進這異物般的示威遊行場面,因為太出乎意料而讓我感到大受衝擊。
頭盔、遮住臉的白色毛巾、棍棒……一幕幕好似機械式地處理過的負片剪影拼貼畫,讓現實中發生過的示威遊行看起來也像幻想中的事一般。只有這一片段看起來不是現在拍的,應該是六○年代的事情。地點看起來是三里塚,那是場反對成田機場建設的鬥爭。我已經快忘記了,不,一直努力想忘記那段過去的我,突然無緣無故地被迫回憶起來。「真是的,我可不希望想起那些事」正當我想跳過這個場面時,傳來像是要蓋住映像般的女聲旁白。
1960年代的川本三郎以及學運
《沒有陽光》的旁白是馬克自己寫的,有些是日記中的用字,有些是寫給朋友信中的句子。這段經過機械式處理的學生示威遊行影像,配上了如下的旁白:
如果不懷抱幻想去愛,就是所謂的愛,我,可以說愛過那個世代。我對他們的烏托邦理想國雖然並不心動,不過,至少他們以原初的聲音喊出了自己的主張……
學生之中,有以肅清之名在山中互砍對殺的;有因過度研究應該打倒的資本主義,而當上最佳核心要角的。跟其他運動一樣,這裡有陰謀家也有功利主義者。不過這個運動,就像切.格瓦拉說的那樣,讓所有『對任何不義而氣憤填膺的同志』都站起來,這溫柔,可能比他們的政治行動本身擁有更長的生命。所以,我絕對不允許別人說,二十歲不是最美的季節。
《沒有陽光》裡學生示威遊行畫面時所配的這段旁白語句,深刻地烙印在我心中。「我,可以說愛過那個世代」、「這溫柔,可能比他們的政治行動本身擁有更長的生命」。一面看著《沒有陽光》,我一面不斷地反覆唸著這兩句話。而且在試映室的黑暗中,這兩句話讓我開始試著回想學生運動到處盛行的「那個時代」,重新憶起一九六八年到七二年這大約五年間的事。
有很長一段時間,我拚命地想忘記「那個時代」,因為發生了太多負面的事,所以不願意去回想,而且大家都認定那是一場噩夢。
許多示威遊行、暴力內鬥、政治挫折、死亡……而且那個世代的人不論是誰,對於聯合赤軍事件,可能到現在都還不知道該如何面對才好。在八○年代中期異樣開明、富裕的時代裡,那樣黑暗的記憶顯然太不搭調,似乎無處容身。我自己心中也不知道該如何處理「那個時代」才好,就算能裝出忘記的樣子,卻忘不了。「那個時代」的自己,和「現在」的自己,完全分裂成兩個,搞不清哪一個才是自己。想改頭換面重新做個「現在」的自己時,「那個時代」的自己卻一定會提出異議。海明威在《太陽照樣昇起》中寫過「白天一切都可以很輕易地保持冷酷無情,但夜晚卻是另一回事」,我的情況是「白天」和「夜晚」也經常分裂。就算「白天」能在八○年代的東京過著優雅的生活,「夜晚卻是另一回事」,六○年代的黑暗場景會片段地、突兀地浮現。
想忘記「那個時代」的心情,和即使一連發生太多負面的事,我還是願意相信那時候的理念,不,當下這一瞬間依然想肯定,只有堅信超越理念之上的理念之心情,還一直錯綜地糾纏著。而且時代變得愈開明(不過真的開明了嗎?)我內心想救出「那個時代」的心情愈強烈,但就算想救出也不知道有什麼方法。
我覺得《沒有陽光》中克利斯.馬克的話,對我來說忽然變重要了。「如果不懷抱幻想去愛,就是所謂的愛,我,可以說愛過那個世代。」我也想坦率地承認,這件事就從這裡出發吧。可能因為那「溫柔」的關係,我也一樣「愛過那個世代」。如果再度借用馬克的話,「不過這個運動,就像切.格瓦拉說的那樣,讓所有『對任何不義而氣憤填膺的同志』都站起來,這溫柔,可能比他們的政治行動本身擁有更長的生命。」所謂「對任何不義而氣憤填膺」的「溫柔」,換句話說,正是追求「正義」的心,或想把自己視為社會性存在、歷史性存在的念頭。法國的沙特(Jean-Paul Sartre)提出的問題:「有辦法跟飢餓的孩子談文學嗎?」現在可能會被視為毫無意義,那個時代能帶給我們這世代衝擊,或許是因為我們與其把自己視為一個個體,不如想視為一個社會性存在、歷史性存在的念頭更加強烈。不過,那絕對不是指把「我」這個個人部分獻給歷史性或社會性。反倒是堅持足以和歷史性和社會性對峙的「我」的存在意義。就像全共鬥這組織主張從既成政黨和政治獨立出來,擁有自己的固有語言那樣,我們個人也要從歷史性和社會性中自立起來,擁有我們自己的固有語言。
電影《沒有陽光》
時代本身一點都不溫柔,越南戰爭是發生在一個小國的重大戰爭。無論報紙或電視都沒有一天沒有越戰的新聞。有僧侶的自焚事件、有游擊隊的公開處刑、有害怕汽油彈而逃走的少女、有在雨下個不停的泥沼戰場枕著沙袋睡覺、精疲力盡的黑人士兵。這幾種悲劇畫面,可以說是那個時代的象徵。
時代一點都不溫柔。清水樂團(Creedence Clearwater Revival)。繼續唱著〈誰能讓雨停〉(Who'll Stop The Rain)。瓊.拜雅(Joan Baez)唱著〈暴雨將至〉(A Hard Rain's a-Gonna Fall)。那個時代的象徵,說起來就是經常在下雨,路障底下都淹水。因為時代一點都不溫柔,所以才反過來追求「溫柔」。而「溫柔」表現在現實中時,又只能採取頭盔和棍棒這種粗暴的形式。因為「溫柔」只是遙不可及的理念,現實中並沒有。在現實中的理念,暴力這東西成了非暴力,相反地,非暴力的東西卻成了暴力。當下存在著「溫柔」的悖論。「我們」在戴頭盔和持棍棒的「暴力學生」中看到真正的「溫柔」,在高舉「反對暴力」常識性標語的「一般學生」和大學當局,或媒體和輿論中反而看到暴力。
當時,在各種路障中的直立標語看板上經常看到的標語,取自沙特和弗朗茲.法農(Frantz Fanon)如下的訊息,不正述說了這「溫柔」嗎?
『非暴力』的諸君!
請理解以下的事實—如果暴力是從今夜起始的,而這世界過去的壓榨和壓制都不存在的話,或許可以高舉非暴力的看板來鎮壓紛爭。然而,如果體制整體甚至連諸君的非暴力思想,都是受了歷經千年的壓制制定的話,被動的態度只會把諸君推向壓制者的一方去。
我想起一幕幕的場景:三里塚的機動隊和學生的衝突;新宿動亂那天到半夜還擠滿年輕人的大街;頭盔上寫著「向明日攻擊!」,並準備參加阻止佐藤榮作訪美抗議示威遊行的高中生;占滿白山通的日大全共鬥示威團隊;電視畫面上的越南戰爭;從隱匿地點現身在日比谷公園集會中演講的山本義隆。
─文未完,待續─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勒利•索可洛夫(Lale Sokolov,1916~2006)人生中有超過50年都懷著一個秘密,這段不能說出口的往事發生於二戰時的歐洲,那時,納粹德國人對猶太人做出不可思議的恐怖事跡。80歲以前,勒利完全無法向人說出這段過去,即使他的生活離那個恐怖地方有千里遠。 勒利曾經是奧斯維辛集中營的刺青師。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她走氣質非凡高貴淑女的路線,絕對不可能放任自己如此邋遢,她妝容精緻,髮型跟衣服都走在時尚最前端......經過會反射影像的櫥窗或大鏡子時,二十幾歲沒什麼自信的我不然不好意思看不然就是偷偷瞄一眼自己走在街上的樣子,維菁則是目不斜視昂首闊步。如果要照,她一定是停下來,好好面對著鏡子......
我不只從母親處自然的學到了一些廚藝, 更重要的是,看到她在做菜時, 散發的自信與從容……
普立茲小說獎得獎作《#分手去旅行》作者安德魯‧西恩‧格利爾寫過不少暢銷作品,《分手去旅行》是他的第六部小說,讓眾人意外的是這本以喜劇口吻敘事的小說居然能拿下普立茲獎。 小說寫的是中年作家悲喜交織的人生,格利爾自己的身影也在其中......
對我所出生的勞工階級社區而言,讀書不很重要,除非讀《聖經》。對他們而言,能讀《聖經》代表你可以讀任何其他書,連莎士比亞都顯得很簡單,因為英王欽點版用的正是仿莎士比亞的語言。英格蘭北部有很强的口述傳統,人们經常忘記,即使是在五十年前,更不用說百年以前......
讀書並非守護靈魂的唯一途徑,也不是體驗時間總和的唯一方式,不是回家的唯一道路——但我們現在說的就是讀書,我自己最强烈的體驗也都與文字有關,透過文字達成。和亞當一樣,我需要為萬物命名,我說的不是以名分類,也不是簡化或還原,只是想找到適合的文字傳達。適合?
此刻,我躺在床上,手上是娜恩.雪柏德這本《山之生》。 這本書是一趟充滿詩意的地理探索,主角是位於蘇格蘭東北部的山脈——凱恩戈姆。稿子寫於上個世紀40年代,卻直到70年代才付梓,最近Canongate才又將它重新出版。 英國女作家珍奈溫特森,透過閱讀山之生,詮釋了閱讀為甚麼是重要,讀一本書的意義。
她走氣質非凡高貴淑女的路線,絕對不可能放任自己如此邋遢,她妝容精緻,髮型跟衣服都走在時尚最前端......經過會反射影像的櫥窗或大鏡子時,二十幾歲沒什麼自信的我不然不好意思看不然就是偷偷瞄一眼自己走在街上的樣子,維菁則是目不斜視昂首闊步。如果要照,她一定是停下來,好好面對著鏡子......
我不只從母親處自然的學到了一些廚藝, 更重要的是,看到她在做菜時, 散發的自信與從容……
普立茲小說獎得獎作《#分手去旅行》作者安德魯‧西恩‧格利爾寫過不少暢銷作品,《分手去旅行》是他的第六部小說,讓眾人意外的是這本以喜劇口吻敘事的小說居然能拿下普立茲獎。 小說寫的是中年作家悲喜交織的人生,格利爾自己的身影也在其中......
對我所出生的勞工階級社區而言,讀書不很重要,除非讀《聖經》。對他們而言,能讀《聖經》代表你可以讀任何其他書,連莎士比亞都顯得很簡單,因為英王欽點版用的正是仿莎士比亞的語言。英格蘭北部有很强的口述傳統,人们經常忘記,即使是在五十年前,更不用說百年以前......
讀書並非守護靈魂的唯一途徑,也不是體驗時間總和的唯一方式,不是回家的唯一道路——但我們現在說的就是讀書,我自己最强烈的體驗也都與文字有關,透過文字達成。和亞當一樣,我需要為萬物命名,我說的不是以名分類,也不是簡化或還原,只是想找到適合的文字傳達。適合?
此刻,我躺在床上,手上是娜恩.雪柏德這本《山之生》。 這本書是一趟充滿詩意的地理探索,主角是位於蘇格蘭東北部的山脈——凱恩戈姆。稿子寫於上個世紀40年代,卻直到70年代才付梓,最近Canongate才又將它重新出版。 英國女作家珍奈溫特森,透過閱讀山之生,詮釋了閱讀為甚麼是重要,讀一本書的意義。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在之前的幾集中我曾跟大家分享過有關國共內戰和大陸人遷移到台灣的故事,時間大約在1945年之後。今天我想分享的這部短篇小說,則發生在1945年到1981年之間。故事主要講述了一群國軍空軍及其家眷之間特別的回憶。這篇小說來自於白先勇的作品《臺北人》中的《一把青》。或許己經有很多人看過改編成電視劇的版
昭和十二年一月二十五日(星期一)   「十點起床,閱讀谷崎潤一郎的《倚松庵随筆》,我為其透通人生的老境所吸引。最近,我聆聽了一張莫里斯.雪佛萊的黑膠唱片,體會出老成的圓熟和年輕的稚澀,更深切感到僅憑血氣方剛做事無法成就大事。下午一點,我進入排練場。「荒神山(上浴血火拼)」的段子不錯,「雜耍逗笑」
Thumbnail
提起日本學生運動的悲壯年代,大概是以美日安保問題抗爭的罷課閉校記憶為主軸,對我來說,A面的代表作應該是「川本三郎」的《我愛過的那個時代》,「村上春樹」的《挪威的森林》也有那個時代氛圍的殘影,翻面之後的B面第一首,應該是「村上龍」的《69》,至於來到B面最後一首,也許是蘆原直的《雨雞》吧!
大家好,我是CC。一個普通的人,做著普通的工作,有著普通的夢想,過著普通的生活。在今天這個不是每個台灣人都普天同慶的一天,我想花一點時間,回憶過去這8年我的人生和小英時代的巧合,也聊聊我對未來的期待。 嚴格說起來,我可以算是太陽花學運時代。只是學運發生的當下,我沒有跟著衝議場,也沒有上街頭。我在宿
Thumbnail
這是描述臺灣日治時代青春、愛恨與戰爭的記憶傷痕的故事,講述了主角之一依江在戰爭時期的生存和愛情故事,展現了那個時代的人的宿命和身分認同的痛苦。
Thumbnail
《極度不妥!》是一部日本製作的穿越劇,故事敘述活在昭和時代的中學教師小川市郎,再一次無意間搭上穿越時空的巴士跑到了令和時代,發現未來不只科技進步,還有著各種與昭和時代完全不同的價值觀,讓他大為驚訝,而他昭和男兒的價值觀在新日本的常識下,似乎相當不適當,而這與他不同的活在令和時代向坂卻走入昭和時代。
Thumbnail
對未來茫然無助的兩人,失去面對人生勇氣的男人跟著女人來到了一座橋頭,橋上大大的招牌寫著"洲崎天堂"。 今天又要來介紹一部冷門,但卻非常好看的電影,"洲崎天堂赤信號",或翻譯成"洲崎天堂紅燈區",是的,我又要來介紹紅燈文化的電影,大家一定會這麼認為,但並不是,這不是一部描述紅燈區生態的電影,充其量片
或許,我因過勞而導致感冒,今天未能如往常做深度閱讀了,於是,心想不如改由觀看日本電影,因為影片中保留著1960年代的社會面貌,我將此視為對日本戰後史縮影的閱讀。   這部影片是一部諷刺意味濃厚的喜劇作品,由今村昌平導演。故事以駐日美軍基地所在的橫須賀市(橫須賀軍港)為背景,透過一個被派去養豬的暴
出於知識青年的普遍心理需要,每個人年輕時期都會想做一次左派,即便它只是一個神話的幻影,他們也會為此熱血沸騰戮力而為。進一步說,在尚未抓住這個神話之前,一種以文會友相互激盪思想的需求就會更強烈而迫切。接下來,就得尋找文藝沙龍空間,創辦同仁雜誌以發表作品來磨練自己的技藝了。   1908(明治41)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在之前的幾集中我曾跟大家分享過有關國共內戰和大陸人遷移到台灣的故事,時間大約在1945年之後。今天我想分享的這部短篇小說,則發生在1945年到1981年之間。故事主要講述了一群國軍空軍及其家眷之間特別的回憶。這篇小說來自於白先勇的作品《臺北人》中的《一把青》。或許己經有很多人看過改編成電視劇的版
昭和十二年一月二十五日(星期一)   「十點起床,閱讀谷崎潤一郎的《倚松庵随筆》,我為其透通人生的老境所吸引。最近,我聆聽了一張莫里斯.雪佛萊的黑膠唱片,體會出老成的圓熟和年輕的稚澀,更深切感到僅憑血氣方剛做事無法成就大事。下午一點,我進入排練場。「荒神山(上浴血火拼)」的段子不錯,「雜耍逗笑」
Thumbnail
提起日本學生運動的悲壯年代,大概是以美日安保問題抗爭的罷課閉校記憶為主軸,對我來說,A面的代表作應該是「川本三郎」的《我愛過的那個時代》,「村上春樹」的《挪威的森林》也有那個時代氛圍的殘影,翻面之後的B面第一首,應該是「村上龍」的《69》,至於來到B面最後一首,也許是蘆原直的《雨雞》吧!
大家好,我是CC。一個普通的人,做著普通的工作,有著普通的夢想,過著普通的生活。在今天這個不是每個台灣人都普天同慶的一天,我想花一點時間,回憶過去這8年我的人生和小英時代的巧合,也聊聊我對未來的期待。 嚴格說起來,我可以算是太陽花學運時代。只是學運發生的當下,我沒有跟著衝議場,也沒有上街頭。我在宿
Thumbnail
這是描述臺灣日治時代青春、愛恨與戰爭的記憶傷痕的故事,講述了主角之一依江在戰爭時期的生存和愛情故事,展現了那個時代的人的宿命和身分認同的痛苦。
Thumbnail
《極度不妥!》是一部日本製作的穿越劇,故事敘述活在昭和時代的中學教師小川市郎,再一次無意間搭上穿越時空的巴士跑到了令和時代,發現未來不只科技進步,還有著各種與昭和時代完全不同的價值觀,讓他大為驚訝,而他昭和男兒的價值觀在新日本的常識下,似乎相當不適當,而這與他不同的活在令和時代向坂卻走入昭和時代。
Thumbnail
對未來茫然無助的兩人,失去面對人生勇氣的男人跟著女人來到了一座橋頭,橋上大大的招牌寫著"洲崎天堂"。 今天又要來介紹一部冷門,但卻非常好看的電影,"洲崎天堂赤信號",或翻譯成"洲崎天堂紅燈區",是的,我又要來介紹紅燈文化的電影,大家一定會這麼認為,但並不是,這不是一部描述紅燈區生態的電影,充其量片
或許,我因過勞而導致感冒,今天未能如往常做深度閱讀了,於是,心想不如改由觀看日本電影,因為影片中保留著1960年代的社會面貌,我將此視為對日本戰後史縮影的閱讀。   這部影片是一部諷刺意味濃厚的喜劇作品,由今村昌平導演。故事以駐日美軍基地所在的橫須賀市(橫須賀軍港)為背景,透過一個被派去養豬的暴
出於知識青年的普遍心理需要,每個人年輕時期都會想做一次左派,即便它只是一個神話的幻影,他們也會為此熱血沸騰戮力而為。進一步說,在尚未抓住這個神話之前,一種以文會友相互激盪思想的需求就會更強烈而迫切。接下來,就得尋找文藝沙龍空間,創辦同仁雜誌以發表作品來磨練自己的技藝了。   1908(明治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