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時代的籠罩下,人們如何面對大環境的課題,繼而活出生命的意義——是歷史小說最引起我興趣之處,在遑遑恢恢鋪蓋間的個人,無意中也使歷史像是多面的稜鏡,映射出多面的色波。
龍瑛宗在<日人文學在台灣>一文裡,直接點名了西川滿與
#濱田隼雄,今天所介紹的 《
#南方移民村》更是被批評「作品裡的人物是死靈魂,完全是濱田隼雄的傀儡」、「一切的一切跡近空虛,這篇也是會被投進忘卻的池塘裡面去」。
甚至濱田本人也在戰後「轉向」,自白「身為陷入戰爭中而失去作家精神的人,我引以為恥」。
不過我自己倒蠻喜歡這本書的,對於裡頭的政治意圖也只是隱隱約約,可能內心親日的大和啦啦隊情不自禁就跑出來了
作為戰前與西川滿同席的日人作家代表,1942年出版的《南方移民村》不僅獲得「台灣文學賞」,也在日本官方舉行的「大東亞文學者大會」裡獲得「台灣文化賞」,雖然說是迎合上意的作品,但也不妨礙其作為小說的好讀性。
那我們就一起來看看,這些來台墾荒的日本人,是如何過日子的吧!
|所有的不幸都肇因於貧窮
#神野珪介 並非出身醫學院,而是跟著臨床醫師見習休業後參加檢定考試合格,在彰化執業。
雖然說在日本鄉下難以為繼的貧困下,才來到台灣;但不比大都市的農業城鎮,盛行的漢醫咒術乩童,還有眼紅排擠他專門治療瘧疾名聲的本島醫師,最後選擇到東部的移民村擔任公醫。
由日本私人企業經營的
#台東鹿田村 不比西岸由集團壟斷的糖業會社,東部交通不便、墾地條件差及原住民侵擾,被哄騙來這「新天地」的內地東北移民,只好陪著公司「共體時艱」。
一方面要適應炎熱氣候與瘧蚊恙蟲,一方面收成不易反而積欠公司債務,在回鄉無望而墾地貧瘠的情況下,酗酒成了唯一解脫。
瘧疾是六十戶人家的常態,營養不良更讓人心懶散;幸好有派出所警察
#石本 與公司新派的指導員
#國分 ,能夠集思廣益共同振奮村子的發展。
國分積極熱情地說明計劃:
1、開墾水田:糧食自給自足,才能生根台灣
2、改善技術:實驗養育耐旱陸稻、甘蔗換成大莖種
3、凝聚人心:成立互助會,讓大家同心協力解決遭遇的困難
國分為村民解決一旦染上就只能報廢甘蔗的露菌病、重整排水措施讓甘蔗健康生長,並發掘居民長才投入工具的改良。
激勵年輕人不要當內地的寄生蟲,唯有將台灣視為埋骨之地,才能真正宣揚國威;同時倚重老人的經驗,使之成為地方有力的精神支柱。
珪介將治癒瘧疾與驅除寄生蟲,作為首要之務;妻子
#靜枝 從台東市街買雞回來飼養,晚上教村裡的女孩們裁縫。
石本協助勸導村民戒酒,將心力投注在興盛村莊的計畫內。
就這樣,人心漸漸溫暖而勃發了起來;大家一起期待著出穗收成,支持著彼此。
|關關難過關關過的堅毅
當水從黑壤上漫開,人們歡欣鼓舞;從水田上收穫的是他們不屈不撓的努力,他們遙望。
六月的颱風來了,村裡耆老
#嘉兵爺 眼睜睜看著國分被崩潰的堰堤壓落水底,整個村子也跟著急速萎縮。
失去了國分對於村子的愛,珪介決定扛起重擔;他從有為的年輕人挑選,帶至西部進行考察。
#市治 向同伴們分享「銷魂」的心得:會社集眾多人力開墾的旱石地、總督府鑿做的嘉南大圳、天文數字般的年收成。
#彌太郎 卻提醒他,要著眼於他們能做的落地生根,而不是追求如西部一樣,那不如直接移居。幡然醒悟的市治,把眼前立刻能進行改善的措施,跟一太、
#嘉久治 一塊心熱地討論了起來。
新來的指導員只問公事,無意加入村子;新來的小學校長也不關心孩童教育之外的生活;他們的新希望是警察出身的
#林庄長。首先組織了「戒酒同盟」,利用固定集會讓大家能一起解決遭遇的困難;之後前往拜託廳長協助開設托兒所、向總督府請求「增設防禦柵欄」的補助以抵擋野豬。
村民再度恢復活力,興致高昂地向總督府申請開埤圳的經費,指導員也逐漸對村民敞開心防,在提高蔗糖產量後,成功申請「青年訓練所」的經費。
|要迎向美好未來的不二就是更往前進
服滿三年兵役的彌太郎是唯一倖存的年輕人,從嘉兵爺口中聽聞,陸稻旱害以及因颱風而全部泡湯的水稻,還有七七事變後總督府推行的東部工業化,鹿田村的勞動人口正不斷流失中。
持續堆高的欠債,允諾卻反悔的自有土地,這些都讓村民灰心喪志;公司不能體諒,反而指責村民不夠勤快。
就在這時,郡公所傳來宣戰大詔,戰線持續朝東南亞挺進,舉國之力即將打造的「大東亞共榮圈」,在彌太郎心中燃燒。
日本的命運即將跨越島上山海,推向更遠方的遼闊海面。
嘉兵爺提議的遷村,只是另一個父祖輩經驗失敗的可能;他要向村里提議,在這裡的技術不妨更遠大地移植到南方國度的蒼空下。
「他的腦海裡想像著明天搖旗子慶祝的行列,從一個一個蕃社,從本島人部落到鹿田的神社,還有甘蔗田中經過的景象。而想像的翅膀更伸展,台北每一町的旗,東京旗子的浪潮,一波波飛揚⋯⋯
山坡路綿延著。」
雖然文末很明顯地是在為殖民政策的南進進行意志上的配對,但書裡頭將這些移民的希望嚮往與失魂落魄,在不斷起伏的節奏裡,牽引著讀者跟他們在東部的藍天綠地下,胼手胝足。
確切遇到的困難與打擊,以及如何倚靠技術、意志克服的眾人之力,彷彿就像是一支千錘百鍊的軍隊,即將一一滴落於南洋的島嶼,成為均霑的榮光。
我喜歡這本書是因為,即使是立基於服務政治的「幻想」,但能寫實地關懷筆下人物,讓他們的熱忱與頹喪透出紙背,仍能顯見濱田隼雄的才華。
當然也許是因為我並不生在那個年代,但以日本人的身分記述日本人的奮鬥歷程,這樣的作品對我來說還是深具吸引力。
希望你們也喜歡,那我們就下一篇見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