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銀行將於6月20日舉行第2季理監事會議,如果如市場預估的結果,「貼放利率」將連續12凍,且「重貼現率」則繼續維持1.375%不變。
央行對於景氣的訊息
這代表何種訊息?一般推測是央行仍會維持一定的寬鬆,或者,因應美中301貿易戰爭所引發的不確定性與危機預作準備,可能讓央行的貨幣政策導引至相對更寬鬆,所以,結局可能是降息?
當然,央行不是一般的銀行,不是說央行通令各銀行降息,而是央行透過貨幣政策的影響,最終導引銀行降息。
央行的政策工具
我們複習一下有關貨幣銀行學中,央行有三項貨幣政策工具:
- 調整貼現:改變貼現放款數量、影響貨幣乘數。
- 調整法定準備率:影響貨幣乘數。
- 公開市場操作:影響貨幣乘數。
所以,央行透過調整貼現是可以影響透過貨幣乘數影響貨幣供給。央行控制貼現率等於是控制水龍頭一樣,可以讓水流更多一些(寬鬆),也可以讓水流更少一些(緊縮)。
下圖是央行的貼放利率表,重貼現率自105年7月1日起就是1.375%,上一次低點是98年2月19日的1.25%,時逢金融海嘯時期,而高點是100年7月1日的1.875%。從趨勢看來,央行的貨幣政策其實是愈來愈寬鬆,最終,當然影響市場的利率。所以......
央行透過調整貼現利率,其實就是一種貨幣政策的宣示,導引市場利率升息或者是降息。
「重貼現率」「擔保放款融通利率」與「短期融通利率」
什麼是「重貼現率」呢?銀行可將持有的銀行承兌匯票、商業承兌匯票或商業本票等合格票據,向中央銀行申請重貼現。上述的銀行承兌匯票、商業承兌匯票與商業本票等應為公民營生產事業依據實際交易行為而產生。重貼現的期限以票據的到期日為準,但工商業票據最長不得超過九十天,農業票據最長不得超過一百八十天。重貼現利息的預扣,依中央銀行公告的重貼現率計算。隨著經濟體系愈趨複雜,認定各種票券是否具有實質交易基礎也更加困難,而且也往往緩不濟急。因此,在實際運作上銀行較少以重貼現的方式向中央銀行申請融通。
什麼是「擔保放款融通利率」呢?銀行因承做政府核定並經中央銀行同意的放款、或配合中央銀行貨幣政策承做的放款、或有緊急性資金需求並經中央銀行同意者,可以中央銀行同意的有價證券或存款準備金乙戶為擔保品,申請擔保放款之再融通。該項融通的期限最長不能超過360天,利息依融通時中央銀行公告的擔保放款融通利率計算,但若經中央銀行專案核准,可酌予減碼。
什麼是「短期融通利率」呢?銀行須檢附重貼現的合格票據、政府債券、中央銀行發行的定期存單或其他經中央銀行同意的有價證券為擔保品,申請短期融通,期限不能超過十天。如果符合中央銀行規定的特殊情形,銀行可免提供擔保品,但應檢附在中央銀行開設存款帳戶內付款的本票。在短期融通利息的計算方面,若提供合格擔保品,按融通當時中央銀行公告的擔保放款融通利率計算;若未提供合格的擔保品,則按融通當時中央銀行公告的短期融通利率計算。銀行申請短期融通的金額,每月平均不得超過當月應提存款準備金的10%。如果超逾限額,則逾限金額的利息改按中央銀行公告的短期融通利率1.2倍計算。銀行若連續兩個月均向中央銀行申請短期融通,自第三個月起利息改按中央銀行公告的短期融通利率1.2倍計算。一般而言,銀行向中央銀行貼現窗口申請的融通,大多以其所持有的中央銀行定期存單為擔保,辦理有擔保的短期融通。
銀行調頭寸的代價降低了
白話說,透過調整貼現,就是銀行向央行「調頭寸」的代價降低了。當銀行向央行調頭寸的代價降低了,不就說銀行可以將更多的資金貸放出去,當然也會調降貸款利率。
這時候,市場上就會充斥更多的資金,用於投資或者是消費。
這也是央行透過調整貼現利率影響經濟的其中一種手段。
我們可以再回想一下,當今的經濟趨勢是偏冷還是偏熱?當然是偏冷,當市場經濟往下走時,會緊縮消費與投資,當這兩者都緊縮時,國內生產毛額(GDP)就會下降,意思是經濟成長率會衰退。這時候可以導引經濟成長率的兩項政策工具是「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前者可以透過政府投資於公共建設影響GDP,後者就是央行的任務,影響貨幣供給。
所以,為什麼市場會預期這次央行理監事會議會凍結重貼現率了,如果,我是說萬一啦,央行調降重貼現率,意思就是說央行對於未來的景氣走勢做了偏冷的宣示,這個可能性隨著貿易戰爭烽火四起,也不無可能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