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台北電影節觀影筆記(三)(印度小情歌、救命大作戰、湯屋裡我記得、震向性教育、彼得盧:人民之

2019/06/25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終於來到了第三回,上一次用這樣的篇幅寫感覺還不錯,雖然又短又淺的這樣寫北影一開始有點不安,不過現在也放寬心了,這次看了很不印度的《印度小情歌》、取材特殊的《救命大作戰》、節奏很慢的《湯屋裡我記得》、有點平庸的《震向性教育》,當然總算看了麥克李的《彼得盧:人民之聲》,大場面調度真是一流。
《印度小情歌》影院指數2/5
如果魏斯安德森變性再塗黑變成印度人去拍片拍出來大概就是這樣了,一大堆的你追我跑,一大堆色彩渲染,還有一大堆莫名其妙的人物,比如站在天台上撒尿替植物施肥的大叔、研究奇妙人體機能的大姊、穿著紅色運動服尾隨男女主角的大叔,電影的回溯型敘事明顯是用來解決導演無法用表演呈現角色深度的補償,電影的歌舞是以英語為主,也沒有常見的印度服裝,或許是要呈現孟買的當代景觀,導演其實不太會說故事,所以要用很怪異的人物來吸引注意,但跟魏斯安德森不一樣的是,她並沒讓這個怪異人物與劇情結合的很綿密,讓人感到「就是這種人才會做這種事阿。」而是不斷的出現怪異人物來延續觀眾的注意力,而最可惜的是明明電影充滿怪異人物,兩個主角卻再正常不過,女主是有音樂才華的叛逆少女,男主是名列前茅的模範學生,兩人因為某個意外交集在一起……這種故事作為基礎架構是沒問題的,然而男女主與其他角色的交集極弱,唯一比較有交集的是故事裡頭一個歌手大叔,他被女主一廂情願的認為是男朋友,後來在一場表演中唱了女主的歌,男主為了女主出面指責歌手大叔,然而這部份與男女主相撞的衝擊力道也不夠,甚至是輕輕帶過的,魏斯安德森懂得將人物的哀傷與怪異合一,而本片導演明顯不懂。
《救命大作戰》影院指數3/5
墨西哥每七百萬人只有四十五台救護車可以使用,而這也是為什麼該地有許多私人救護車,而本片就是其中一台全家投入經營的私人救護車之記錄。導演具有選材的眼光,因為救護車本身就很有戲劇性,總是與時間拔河,而私人救護車比起公家救護車又多了些隨性與人情,電影主要有三種場景的鏡頭,一種是白天這一家人在家中的互動,另一種是白天在外頭無所事事,最後一種就是佔全片最長篇幅的,關於夜晚的一切,如果只是為了吸睛刺激的鏡頭,那麼導演只要選擇第三種就好,然而有了前兩種,就如同黑色的紙有了幾條白縣,那讓黑看起來更黑,讓白看起來更白,我們能更全方位的了解他們的生活困境,以致於鏡頭一切到晚上就為他們捏把冷汗,為了要搶先做到生意,他們必須飆車趕到現場,而有時候甚至必須說謊公共救護車三十分鐘沒來才載傷患,而每一次面臨的病患狀況都不一樣,有的是被男友毆打啜泣的女子、有的是一同出車禍的母子、有的是酒醉父親差點害死的小孩、有的是受了重傷失去意識的女孩,他們必須隨機應變,同時在職業道德與生活收入間平衡,因為就算好不容易做好工作,客人也有可能有各種原因不付錢,更糟糕的是墨西哥警察還習慣以各種名義收賄,這是生活拮据的一家,然他們樂觀堅毅。
《湯屋裡我記得》3/5
一個鄉下女孩因為經營的祖母身體出問題,家鄉湯屋即將停止營業,只好到城市來生活,到了父親朋友的湯屋借住,然而卻無法適應都市生活,所幸她認識了一些朋友,並在借住的湯屋找到熟悉的一切。然而在家鄉襲向祖母的凋零也襲向她所居住的城市角落,因為城市角落也將面臨都更。可能是因為視角問題,我一開始蠻討厭女主角的,或許是因為她一直無法與城市生活搭上線,一舉一動都好像有些遲緩,而且還不怎麼與人互動,使我產生從心由然而生對她的厭惡,對於「沒辦法融入」的人感到厭惡,而人們厭惡的事物有兩種,與自己對立的,以及與自己相似的,後者更甚於前者。《湯屋裡我記得》全片步調緩慢,用城市角落生活的人們展開了敘事,漸漸地我們會發現,原來這不只是關於湯屋,而是關於那些日常的逝去,有些人選擇乾脆地轉身而走,而有些人則持續的緊抓著過往的殘餘不放,這些殘餘的事物令人安心,一天接著一天,就這樣過生活,奶奶送的詩女孩一開始沒有讀,但其實答案就在裡頭,一切都將轉眼逝去,關鍵在於我們願不願意緊握到最後,而一無所有與希望也只在一線之隔,當然導演對於自己的編劇還是有點沒信心,所以丟了一個蒙太奇炸彈(片中一個男孩拍攝的這個城市角落人們的生活)來招喚情緒。故鄉即湯屋,湯屋即故鄉。
《震向性教育》2/5
「男主一臉就是同性戀的樣子」邊看,這樣的想法油然而生,大概是從電影在大雨中開始,而男主慢慢開車要進入家裡的莊園,女僕跑來告訴他家裡現況,而他邀請濕透的女僕上車開始,之後他一語不發縮在被窩,被單身的哥哥訓斥,被妹妹撫慰,更讓我確定這件事,「弱者」與「同性戀」(尤其是gay)的印象的疊合在本片是很強力的,無論如何都拒絕釋放情緒,默默的接受喝斥的男主,不只是因為外遇愧對妻子,更是因為搞同性戀內心困惑,他的氣場是弱的,當他母親跑去男主外遇的另一個男子前質疑他男朋友兩個男人如何解決女人的工作,他男朋友幽幽的告訴男主母親:「您將他教的非常好,他像您一樣盡責」也道出了男人在這段外遇關係中的位置,溫柔、體貼、包容,就像個女孩子一樣,當然他的另一半同樣也有兩種性質,然而男友喜好在外交際,而他總是內向木訥,於是電影的邏輯慢慢的成立了,為何明明教會管訓班是要將他們訓練成「男人」卻把他們當男孩一樣訓斥?因為他們實際上是被當成女孩的,於是女孩-男孩-男人這樣的當地邏輯就成立了,而女人的位置則在男人之上,或者接受教會開設的「嬌妻課程」或者如牧師娘般成為嚴厲的「母親」,把這些成人當小孩管教,這就是大多數反同性戀的地方會有的生態了,那既然是大多數反同性戀的地方會有的生態,本片也就沒什麼亮點了。
《彼得盧:人民之聲》4/5
一定要在電影院看的作品,因為這是屬於電影院的作品,屬於電影院的片長、屬於電影院的規模、屬於電影院的繁密、屬於電影院的節奏,開頭結尾的大與重量由中間的小與細微鋪陳而成,於是希望與絕望成為了一體,開頭小兵在法國戰場的存活以及結尾小兵在廣場的死亡呼應了全片充斥的諷刺感,麥克.李的這部作品裡的人們充斥著各種非正面的形象、愚昧、純樸、奸詐、傲慢、殘暴……本片裡頭沒有英雄人物,而只有假英雄人物,比如鄉巴佬的知識份子、還有落跑的知識份子,正如裡頭沒有真正的高官,只有位居高位、性格卑劣的小人們,以及寧願去看馬賽也不願意守護人們的高官(或許不親自在場指揮屠殺已經是最高限度的溫柔)而其中以掌權的老王子為甚,王子年邁的王妃片末不斷重複的:「平靜……」還有肥大老王子口中的:「我知道什麼對人民最好」讓諷刺到了最高的境界,法國人殺人殘忍,然而英國人殺自己人卻更殘忍,和平抗爭最後成了單方面的大屠殺,不分男女老幼皆被馬蹄與刺槍殺成肉泥與蜂窩。電影裡的大小是相對協調的,長短也是相對協調的,大部分的片段你看到人民在溝通協調開會,然後產生歧異糾紛以及妥協,這些都發生在小小的室內,而公部門的走狗則躲在角落一聲不坑的監視人民,這形成了一種強烈的諷刺,花了大半時間的集結,以及大半時間協調出的和平抗爭結果,三兩下就被屠殺殆盡,於是兩種卑劣中一種只是渺小導致的卑劣,另一種卻是巨大導致的卑劣,而國家機器之所以屠殺高效,也是仰賴人民所提供的勞動,因此人民所建構的一切,最後都反噬了自己,造成了最悲哀的場景,麥克李說出了某種宿命性的東西,所有人民所付出所餵養所建構的,終究要異化成與人民對抗的東西,如果人民任由其肥大的話,相反民主總是多元而發散。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1.0K會員
416內容數
Lizard的沙龍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