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朋友們一起為了理想而努力,可以勇敢也可以溫柔;有看雲的閒情,也有猶熱的肝膽;更棒的是,可以一起慢慢變老。
禪宗有個公案談到,點一盞油燈,那一直燃燒的焰火是「既非同一焰,亦非另一焰」。
這個比喻是提醒我們,從出生到死亡,雖然我們看起來還是那個獨一無的自己,但其實是「既非同一人,亦非另一人」,因為我們無時無刻都在變化之中,不管是生理上每一剎那都有數以億計的細胞在死亡,也有數以億計的全新細胞在誕生,甚至在精神上在思想上,自我的意識也不斷在變化中,甚至同一時刻也有不同的自我,看是由那個面向看或處於那個環境而定。
曾經多次被改編成電影的世界名著「大亨小傳」第一頁一開頭就這麼寫著:「不要妄下判斷,就代表有無窮的希望,我害怕當我隨意判斷別人時,會錯過很多美好的事物。」
是的,太早論斷別人會錯過許多美好的事物,太早論斷自己,更會錯失精彩的人生。
心理學家分析人看待自己與這個世界的關係,有二種不同的心態,一種是定型的心態,相信能力個性是與生俱來的,沒有辦法改變,另一種是成長心態,認為只要花功夫學習,就會有收穫,即便失敗也會學到東西。
這種認知的框架,其實不太容易跳出來,仔細檢查自己平常的用語,是不是摻雜著「我天生就是不會……」「我不擅長音樂」「我對運動沒天分」……據研究學習新事物方式,定型心態的人因為不太相信天分能力可以改變,內心也因為害怕失敗,因為覺得失敗會威脅到自己存在的價值,所以往往不願意嘗試。
要跳出框架只靠嘴巴講沒有效果,要從實際的生活體會中,一步一步建立新的認知系統。比如給自己設立一個目標,並且想辦法鼓起自己勇氣與熱情,不必想太多,就去做,這樣一天一點小成功的累積,同時遠離周邊那些愛潑冷水或憤世嫉俗的人,給自己正面的能量,不斷告訴自己做得到,這些方法多管齊下才能奏效。
一天一個小成功或給自己目標,不能是自己常常在做,或者工作職業上不得不做的事。最好是一件從來沒有做過,甚至從來沒有想過的事,或者找出童年失落的夢想來完成也可以。
陳長文大律師在七十歲時才開始學騎獨輪車;臉書創辦人佐伯格近年來每年也給自己一個挑戰目標,比如2011年的目標是只吃自己親手殺死的動物;2013年是每天都要認識一個自己臉書以外的人。
這些挑戰可以幫助我們發現不一樣的自己,也讓自己擁有更多不一樣的視角,用更多元的方式看見這個世界,當然,我們也會隨之發現,原本平淡無奇的生活突然有許多意想不到的新鮮事發生。
這些不一樣的事,不必很偉大,重點是要打破自己的習慣,做些從來沒有想過自己會做的事。
大人常鼓勵孩子勸勉年青人要跨出舒適圈,其實對任何年齡的人,這個忠告都有效,打破自己的舒適圈,打破自己的成規,重新引發我們的好奇心,以及初生之犢不畏虎那種童稚的勇氣,在我來看,這種好奇與勇氣,就是熱情的內涵。
是的,有時候要傻一點、天真一點,不要太精明,就去嘗試,不要在乎別人眼光,更不要管成功或失敗的機率。
一個活生生,有溫度,真實的人,絕對是有很多面向的,在不同人生的階段會有不同的樣貌;但是在不同的樣貌中,似乎又有些共同的特質。我發現那些活得興高采烈的人,他們不管從事哪個行業,做什麼工作,共同具有的就是那種好奇與勇氣所構成的熱情,這種熱情點燃了生命中,足以讓靈魂發光發熱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