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投資與投機的不同情境
付費限定

投資與投機的不同情境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一般正常狀況下,投資時應該買營收獲利成長的企業股票,避開營收獲利衰退的股票,但這個原則並非任何時刻都通用,當營運成長的企業股價已經累積相當程度的漲幅,股價已經偏離合理價格而過於昂貴時,會因為過高的投資成本而使預期獲利消失,或甚可能還承擔股價大幅下跌的風險。


台股企業第2季財報公布時已經是8月中,如果是當年度由年初起漲而維持多頭表現的股票,即使企業營運持續成長,也可能面臨一個尷尬的情境,就是已經累積相當的漲幅,或股價可能已經偏高,市場裡還不知道企業營運成長的投資人已經很少,除非獲利明顯超乎預期的優異,否則再推升股價的動力可能相對有限。

先前文章裡曾從個股歷史慣例的角度觀察,大立光(3008)慣例在7~8月見到高點(7/11「投資投機時機的思考」),這個現象也符合上述的理由,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931 字、0 則留言,僅發佈於給小股民的思考解析課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avatar-img
王俊忠的沙龍
132會員
1.5K內容數
<p>在這裡,你可以用最短的時間吸收我的畢生精華,找到正確的理財關鍵字。</p>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王俊忠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價格的表現不該是判斷是否投資的主要理由,股價抗跌或甚至股價強勢不一定代表適合投資,抗跌股可能會補跌;價格是你付出的,價值是你得到的,投資時該考慮的是將會得到什麼樣的價值,而不是為了價格抗跌。
每一個人能夠經歷的,能夠看到的視野都很有限,自己以為對的觀點,在另外一個角度可能不太正確,不同角度的觀點或許都有道理,但股市的重點是哪一方才能夠從中獲利?
每次金融財經環境背景都不一樣,但歷史軌跡卻相似,基本原因應是在於人性;從歷史軌跡裡找出一些可以幫助投資人降低風險的徵兆,藉由歷史經驗迴避風險比猜測未來更有效。
技術分析的角度看待股市,通常是等股價出現突破或跌破才確認其中的風險或機會,若股價尚未突破,則不預設後續的方向或期待,不過實際在股價指數尚未突破或跌破之前,有些個股的風險已經升高
股市常因為某些利多刺激股價上漲,但因為無法延續漲勢,隔一段時間又跌回原點,那些振奮股價的因素,看似好消息,其實卻是讓投資人追價,墊高持股成本的風險因素。
不要接下墜的刀子,是基於趨勢的角度,如果確實屬於下跌的趨勢,還沒見到止跌現象之前都還有續跌破底的可能,當然是投資風險比較高;危機入市的重點並不在於危機,而是在於價格,極少出現的低價機會才是關鍵。
價格的表現不該是判斷是否投資的主要理由,股價抗跌或甚至股價強勢不一定代表適合投資,抗跌股可能會補跌;價格是你付出的,價值是你得到的,投資時該考慮的是將會得到什麼樣的價值,而不是為了價格抗跌。
每一個人能夠經歷的,能夠看到的視野都很有限,自己以為對的觀點,在另外一個角度可能不太正確,不同角度的觀點或許都有道理,但股市的重點是哪一方才能夠從中獲利?
每次金融財經環境背景都不一樣,但歷史軌跡卻相似,基本原因應是在於人性;從歷史軌跡裡找出一些可以幫助投資人降低風險的徵兆,藉由歷史經驗迴避風險比猜測未來更有效。
技術分析的角度看待股市,通常是等股價出現突破或跌破才確認其中的風險或機會,若股價尚未突破,則不預設後續的方向或期待,不過實際在股價指數尚未突破或跌破之前,有些個股的風險已經升高
股市常因為某些利多刺激股價上漲,但因為無法延續漲勢,隔一段時間又跌回原點,那些振奮股價的因素,看似好消息,其實卻是讓投資人追價,墊高持股成本的風險因素。
不要接下墜的刀子,是基於趨勢的角度,如果確實屬於下跌的趨勢,還沒見到止跌現象之前都還有續跌破底的可能,當然是投資風險比較高;危機入市的重點並不在於危機,而是在於價格,極少出現的低價機會才是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