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經的呼應

更新 發佈閱讀 5 分鐘
raw-image

破解了情緒,了解小我的運作,二元思維會訂標準,再回來看佛經就非常容易了。

佛教談空性,什麼是空? 意識會去訂標準,本來沒有,訂了才有,只要你把標準拿掉,就又沒有了,全在於你要不要那個標準,決定權在意識本身,因為本來沒有。抓住了標準,就落入人間現象,標準拿掉就超脫了。

金剛經說: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是金剛經的精華句子)

住,就是自己訂的標準。

心,就是自在的生命。

沒有標準,沒有小我,情緒煩惱沒了,心就打開了,無有恐怖的自在生命就出現了。佛學是釋迦牟尼傳下來的法門,是心的科學,用自己做見證。人間是無數小我的複雜世界,被情緒煩惱捲入,迷惘無明。提醒自己隨時回到心,回到清澈,同樣活在人間,路卻好走多了,因為心結已打開,真正自在的生命也浮現。古代一位詩僧寫下一偈:

人問寒山道,寒山路不通。

夏天冰未釋,日出霧朦朧。

似我何由屆,與君心不同。

君心若似我,還得到其中。

心到就到,一個念頭,一個提醒,就可以自由自在。放下標準,立地成佛啊。


心經快解

人一輩子就是在追求幸福圓滿,對吧。沒錯,人的意識是一種二元的思維,總是有對錯好壞,喜歡好的,害怕壞的,永遠在追求更好,永遠不夠,有了又害怕失去。說穿了,人永遠在害怕,害怕不夠好,害怕失去,一輩子努力奮鬥,其實是在害怕,對不對。

心經說,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破解完畢。

所有的好壞都是自己訂出來的,就像是自己先一直去創造什麼是壞,然後再去追求幸福圓滿,太奇怪了,閒著沒事幹,最好笑的是,自己訂出一些好壞標準,然後自己常常做不到,辛苦一輩子,得到一個苦字。

如果,一切都好,一切都接受,不訂標準,不期待,就是一元,沒有對比的境界,就是涅槃。


為什麼佛經這麼難懂

佛經是二千五百年前釋迦牟尼佛講道的內容,本來是梵文,經過流傳翻譯,傳到中國變成當時的文言文,對於現代人來說,文言文不容易懂,就算是國學大師也是解的很辛苦,一般人更是半懂半猜了。另外還有兩個原因讓讀經的人難理解,第一,佛經沒有〝腦〞的觀念。第二,佛經沒有把情緒認定是設計出來的。

佛經沒有〝腦〞的觀念

現在回頭看佛經,發現了一些東西,2500年前的人對腦的認識有限,不像我們現在科學發達,對腦的知識這麼深入,知道腦是記憶分析的中樞,五官訊號的整合要靠腦,思考也是腦。我們破解小我比古代人容易多了,對不對。 佛經中只有意識和心的觀念,佛陀滅了“我”,但我猜想他不知道小我是腦的產物,因為佛經沒有腦的觀念。

心經中的,眼耳鼻舌身意,“意”應該是指腦,因為這六根都是器官。色聲香味觸法,“法”是指念頭,都是腦的產物。

拿眼睛來說,眼睛接收到光線,在眼中成像,視網膜把成像轉化成生物電子訊號,傳到腦中,腦根據這些電子訊號判讀成影像,而且賦予了色彩,你看這是多麼精密的設計。牛頓曾說過,大自然中本來沒有顏色,只有不同波長的光線,可是這些不同波長的光線進入人的眼中,經過電子轉換,是人的腦賦予了色彩。你看看,多麼神奇的設計,沒有顏色的大自然,在人的腦中出現了繽紛的色彩。

其他耳朵、鼻子、舌頭、皮膚的感官觸覺一樣是生物電子訊號傳到腦中,在腦中判讀出來的結果,都是腦創造出來的五官感覺,都是腦創造的。

我們前面也說過,腦也創造了小我。

金剛經中的,云何降伏其心,這裡的心應該是指腦創造出來的小我。可是古人對腦了解不多,只能用“心”這樣的字在形容小我,比較難懂。

這是以前讀佛經的困難,現在我們因為科學的發達,對腦的了解更深入,更容易破解小我,佛經就容易了,現在真的看懂了,而且知道以前的困難在哪裡。


佛經沒有把情緒認定是設計出來的

佛經中認為情緒是人性的一部分,必需要去修,要把情緒修掉,就是修行。佛經中解釋情緒的機制,非常複雜難懂,這些機制其實就是一種設計。我們這裡的模型就是把情緒認定為上帝設計的,我們要懂的避開,其實是殊途同歸的,目標一致。哪一個比較容易理解?

不需要去拆解情緒機制,只需要避開就好了,不是嗎? 想去拆解也可以,那已經屬於有趣好玩的範圍,是去研究上帝如何設計情緒,是實相中很難被理解的部份,這跟人存在的目的是一樣的謎團,或許本來設計就不讓人知道。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存乎一心的沙龍
209會員
154內容數
這裡所論述的東西,企圖建構一個假設模型來解釋人生實相,我們見不到實相,但是可以用科學的方法來研究實相,先建構一個假設模型,如果這個模型可以套入人間印證,解釋大部份人的問題,是不是可以說是用科學的方法來研究拆解人生的實相。
存乎一心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2/02/06
求道的人在求什麼? 求一個明白,明白人生在幹什麼? 其實不明白也沒關係,因為你也離不開道,你一直在道上,只是自己不知道而已。 我把“道”定義成那些人的背後機制,人的原廠設計,那些你改不了也逃不掉的設計。 道= 原廠設計。 人有那些原廠設計?
Thumbnail
2022/02/06
求道的人在求什麼? 求一個明白,明白人生在幹什麼? 其實不明白也沒關係,因為你也離不開道,你一直在道上,只是自己不知道而已。 我把“道”定義成那些人的背後機制,人的原廠設計,那些你改不了也逃不掉的設計。 道= 原廠設計。 人有那些原廠設計?
Thumbnail
2021/12/07
快樂只是人的一種情緒感覺嗎? 可能沒這麼單純,可能是一種設計。怎麼樣的一個設計呢?讓我們來探索一下。 現實狀況是: 人喜歡正面的情緒,討厭負面的情緒。 你可以反著來嗎?------ 討厭正面好的情緒,喜歡負面壞的情緒?  不行嘛! 你改不了也逃不掉的東西,是不是設計好的?---- 這就是人的原廠設
Thumbnail
2021/12/07
快樂只是人的一種情緒感覺嗎? 可能沒這麼單純,可能是一種設計。怎麼樣的一個設計呢?讓我們來探索一下。 現實狀況是: 人喜歡正面的情緒,討厭負面的情緒。 你可以反著來嗎?------ 討厭正面好的情緒,喜歡負面壞的情緒?  不行嘛! 你改不了也逃不掉的東西,是不是設計好的?---- 這就是人的原廠設
Thumbnail
2021/11/29
人順著心流活,活出什麼樣貌,就是什麼。 不反彈,不批判,因為沒有絕對的標準來決定絕對的好壞對錯。 喜怒哀樂就單純的喜怒哀樂,不用多事去添加批判。 就這樣帶著一顆不批判的心去天馬行空..................... 創造力是生命意識的目的,我們既是演員也是觀眾,讓我們一起欣賞意識的天馬行空
Thumbnail
2021/11/29
人順著心流活,活出什麼樣貌,就是什麼。 不反彈,不批判,因為沒有絕對的標準來決定絕對的好壞對錯。 喜怒哀樂就單純的喜怒哀樂,不用多事去添加批判。 就這樣帶著一顆不批判的心去天馬行空..................... 創造力是生命意識的目的,我們既是演員也是觀眾,讓我們一起欣賞意識的天馬行空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在修行中,務必參照《金剛經》,點明了「心」該如何修持。而佛菩薩開示所提到的習氣部分,也可透過多念誦《金剛經》並配合實踐以逐步化解。     在此將南懷瑾所著作的《金剛經說甚麼》文章一篇篇放上,建議您在誦持過程也應多多觀閱,對《金剛經》更了解。我們每天放上幾篇,單篇內容也不多,希望您細細
Thumbnail
    在修行中,務必參照《金剛經》,點明了「心」該如何修持。而佛菩薩開示所提到的習氣部分,也可透過多念誦《金剛經》並配合實踐以逐步化解。     在此將南懷瑾所著作的《金剛經說甚麼》文章一篇篇放上,建議您在誦持過程也應多多觀閱,對《金剛經》更了解。我們每天放上幾篇,單篇內容也不多,希望您細細
Thumbnail
良因法師 著 阿姜·查: 心,是個常變化的東西;身,也是變遷不定的。 它們同樣都是無常,都是痛苦的來源,都是「無我」。 這就是佛陀所指出的:身和心既不是眾生,也不是個人,也不是自我、靈魂、我們、他們。它們僅僅是元素——地、水、火、風,四大元素而已! 願你們永遠記得這些教法! 祝福你們健康快樂!
Thumbnail
良因法師 著 阿姜·查: 心,是個常變化的東西;身,也是變遷不定的。 它們同樣都是無常,都是痛苦的來源,都是「無我」。 這就是佛陀所指出的:身和心既不是眾生,也不是個人,也不是自我、靈魂、我們、他們。它們僅僅是元素——地、水、火、風,四大元素而已! 願你們永遠記得這些教法! 祝福你們健康快樂!
Thumbnail
本來就是佛心,修行人不能看破虛妄的根源,直下承當佛心,卻還要「拿著」佛心去「造作扭捏」意識心,以意識心的禁伏不起、堅凝不動,甚或潛伏到潛意識的深處,以為這樣的修行,就是佛心了,不知,佛心是本來現成的,無始時來,未曾虧欠,不是造作而得來的,所以這樣的修行,難道不是正如「騎牛覓牛」般的大錯嗎?
Thumbnail
本來就是佛心,修行人不能看破虛妄的根源,直下承當佛心,卻還要「拿著」佛心去「造作扭捏」意識心,以意識心的禁伏不起、堅凝不動,甚或潛伏到潛意識的深處,以為這樣的修行,就是佛心了,不知,佛心是本來現成的,無始時來,未曾虧欠,不是造作而得來的,所以這樣的修行,難道不是正如「騎牛覓牛」般的大錯嗎?
Thumbnail
以下為一位有緣人分享: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不識本心,學法無益。」   「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是一不是三。「佛」是這顆心;凡夫眾生也是這顆心。《阿伯的話—現場開示精華節錄》:「自性能生萬法,萬法不離自性;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六祖壇經》」阿伯時常耳提面命地叮嚀我們「歷事
Thumbnail
以下為一位有緣人分享: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不識本心,學法無益。」   「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是一不是三。「佛」是這顆心;凡夫眾生也是這顆心。《阿伯的話—現場開示精華節錄》:「自性能生萬法,萬法不離自性;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六祖壇經》」阿伯時常耳提面命地叮嚀我們「歷事
Thumbnail
以下一位有緣人分享,來文照登:   《阿伯的話─現場開示精華節錄》:「持誦大乘經典,《金剛經》、《藥師經》、《地藏經》和《六祖壇經》,才是真正改造命運的方法。」、「所有的大乘經典,都係幫助眾生提升心性的。其中,《金剛經》與《六祖壇經》對淨化眾生、教化眾生的功效非常卓著。」
Thumbnail
以下一位有緣人分享,來文照登:   《阿伯的話─現場開示精華節錄》:「持誦大乘經典,《金剛經》、《藥師經》、《地藏經》和《六祖壇經》,才是真正改造命運的方法。」、「所有的大乘經典,都係幫助眾生提升心性的。其中,《金剛經》與《六祖壇經》對淨化眾生、教化眾生的功效非常卓著。」
Thumbnail
無明是煩惱的根本,一般人不知道什麼叫做煩惱,也不知道要斷除煩惱,只希望生活中沒有痛苦就好。遇到可愛的還是要貪,遇到不合意的還是要嗔。只希望不要受苦報,不願意不造惡因,不知釜底抽薪,只知揚揚止沸,這就是眾生的愚痴。
Thumbnail
無明是煩惱的根本,一般人不知道什麼叫做煩惱,也不知道要斷除煩惱,只希望生活中沒有痛苦就好。遇到可愛的還是要貪,遇到不合意的還是要嗔。只希望不要受苦報,不願意不造惡因,不知釜底抽薪,只知揚揚止沸,這就是眾生的愚痴。
Thumbnail
自在是不受影響,不考慮自己的得失、利害。以菩提心修行,以慈悲心廣度眾生,就是自在。一個能自在的人一定有真正的智慧,如此才能到達解脫的彼岸。許多人希望得到自在、得到解脫後再廣度眾生,這是不太正確的;只考慮自己本身的利益,反而不能得自在、解脫。唯有放下自身利益的考量,以慈悲心廣度眾生,才能得真正的自在
Thumbnail
自在是不受影響,不考慮自己的得失、利害。以菩提心修行,以慈悲心廣度眾生,就是自在。一個能自在的人一定有真正的智慧,如此才能到達解脫的彼岸。許多人希望得到自在、得到解脫後再廣度眾生,這是不太正確的;只考慮自己本身的利益,反而不能得自在、解脫。唯有放下自身利益的考量,以慈悲心廣度眾生,才能得真正的自在
Thumbnail
以前花了很多時間讀佛經,讀不太懂,一則文言文難懂,二則搞不清楚要如何放下,真的,讀佛經真的是一件苦差事。 我們人生實相模型的研究意外的解開了佛經的面紗,四個字就可以讓我們快速的讀懂佛經的內容。 放下什麼? 放下標準 意識是二元性的,會去自我定位,再去訂標準,有了標準之後,好壞對錯就出來了。 然而我
Thumbnail
以前花了很多時間讀佛經,讀不太懂,一則文言文難懂,二則搞不清楚要如何放下,真的,讀佛經真的是一件苦差事。 我們人生實相模型的研究意外的解開了佛經的面紗,四個字就可以讓我們快速的讀懂佛經的內容。 放下什麼? 放下標準 意識是二元性的,會去自我定位,再去訂標準,有了標準之後,好壞對錯就出來了。 然而我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