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記】心的經典【上】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經的結構,分成三個段落
第一段:序分(序言、序論)
第二段:正宗分(本文、本論) (一)人類觀:五蘊。 (二)宇宙觀:五蘊、十二處、十八界。 (三)人的三世因果觀:人在生來死去之中就是解脫自在。 (四)菩薩的境界:解脫自在最好的範例。 (五)佛道:菩薩的理想和目的,解脫自在的終極圓滿。
第三段:流通分(結論)

心經禪解(講於紐約東初禪寺,著重於佛學思想及禪觀)

  • 心經,通稱為「般若心經」,乃是整個大乘佛教的心要,也是大乘佛法中般若思想的中心,它也是般若經的中心。
  • 心經是通攝大小三乘的總綱,可以當作佛法概論來看。
  • 佛法的精粹在於智慧,離開智慧講佛法,只是世間的知識和學問。釋迦佛尼佛成佛之後所說的法,都是由智慧產生的,而說法的目的,是希望聽聞佛法的人,能經由他所傳的修行方法得到智慧,只有得到智慧後,才能得到真正的解脫與自在。所以佛法是從智慧產生,同時也能幫助人產生智慧,達到開悟的境界。因此《心經》就是智慧的經典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

觀自在
  • 把觀音的法門修行成功了的功能。觀音菩薩先是以耳根聽外來的聲音,在向內聽,聽無聲之聲,達到六根互用、六根清淨,對其境界不產生執著,所以叫作觀自在。
  • 意思有二
    一、對自己已度一切苦厄,已經修行成功了。
    二、無處在無處不在,無處不能顧到眾生。
  • 只要用修行的方法觀照,就能夠得自在。
自在
  • 自在是不受影響,不考慮自己的得失、利害。
  • 以菩提心修行,以慈悲心廣度眾生,就是自在。一個能自在的人一定有真正的智慧,如此才能到達解脫的彼岸。
  • 許多人希望得到自在、得到解脫後再廣度眾生,這是不太正確的;只考慮自己本身的利益,反而不能得自在、解脫。唯有放下自身利益的考量,以慈悲心廣度眾生,才能得真正的自在解脫。
  • 菩薩或大乘的修行人,做任何事都要乾淨俐落,不要拖泥帶水。受施時就坦然接受,以廣度眾生為回報。布施時就慨然布施,不求回報。
菩薩
  • 菩薩是發了菩提心,以慈悲廣度眾生的人。菩薩不自私、不為自己考慮;廣度眾生是為了成就佛道,並且感謝眾生而不求回報;鼓勵眾生努力行善,自己也參與其中,才是真正的菩薩。
  • 菩薩要斷煩惱,增長智慧,不能僅靠打坐,要努力廣度眾生,智慧的增長才踏實。僅靠打坐,僅以禪定的力量產生的智慧,在遇到複雜的人際關係時,便產生不了應對的力量。
  • 用的意思,當智慧產生作用時就是行
深般若
  • 無相、無願、不生不滅
  • -由因緣所生的一切法,一定是畢竟空,從因緣觀來看,一切現象都是空的。
  • 無相-心相及物相,這兩種現象都是由於人在執著、分別。執著就是有相,就會不自在,不執著就是無相,就是自在。
  • 無願-有願時自我還在,不管是客觀的、主觀的、自私的、自利的,只要有眾生可度,我一定是相對存在的。
波羅蜜多
  • 波羅蜜多是出離、超越、解脫的意思。就是離開煩惱和苦,也就是超越煩惱和苦。整句話來說就是:有智慧就能從煩惱及苦的此岸,到達沒有煩惱、永遠快樂、自由自在的彼岸。
  • 精進波羅蜜是以自利利他、廣度眾生為第一,精進度眾生方法有四
    一、已造的惡業趕快斷。(悲心,使眾生離苦)
    二、未造的惡業永不造。(悲心,使眾生離苦)
    三、未生的善業趕快生。(慈心,使眾生得福報及安樂)
    四、已生的善業要增長。(慈心,使眾生得福報及安樂)
照見五蘊皆空
  • 智慧不產生作用時,菩薩和眾生是一樣的;智慧產生作用時,對菩薩自己來講是斷除一切煩惱,對眾生來講是菩薩普度一切眾生。
度一切苦厄
  • 苦:身心受到煩惱而感到不安的狀態
  • 修行人在修行時一定要先把對身體的執著放下,再放下心裡的妄念,當心理和生理的自我都放下時,就是五蘊皆空,雖然還不能度一切苦厄,但是在這一刻就是在禪悅及法喜之中。證得五蘊皆空後,身體還在,由於智慧具足,對於一切的苦難及災難,都不會產生那就是苦厄的感受了。
舍利子,色不易空,空不易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 舍利佛的名字,佛的十大弟子中智慧第一,心經是以舍利佛為聽眾代表而說的。
  • 色不易空:肉體的生命,不離生、老、並、死的四苦。
  • 空不易色:一切物質現象,雖然自性皆空,卻又不妨礙因緣而有。
  • 禪修觀想第一步是觀一切空,第二步要運用假有的現象,使眾生能成就菩薩道,進而成佛。
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 現象雖然是念念生、念念滅,過程還是有的。
  • 淨沒有一定的客觀標準,一切法相的事物現象,本無垢、淨之分。
  • 地球上並沒有因為死了一個人就增加了什麼或減少了什麼。
書名:心的經典
作者:聖嚴法師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5會員
63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龎演向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從信佛到成佛需要多少時間呢? 時間和空間的觀念,乃是凡夫的分別作用,時間空間的設施,僅是物理世界的標誌,到了純精神界,時間的長短,空間的大小,根本無從安立。就拿夢境來說,就已不受尋常的時空所限制了,何況是出世的聖人呢?
事實上,佛教的本質,並沒有正信和迷信的分別,佛教就是佛教,佛教的基本內容,到處都是一樣。佛教是從大覺的佛陀-釋迦世尊的大悲智海之中流露出來,那是充滿了智慧、充滿了仁慈、充滿了光明、清涼、安慰的一種言教,根據這種言教的信仰而建立的教團形態,便是佛教。
倫理是一種仁慈,是一種菩薩的悲心,在自利的要求之餘,必須要利他,唯有在利他前提之下的自利,才是最有保障的。如果只想到自己,而不考慮利他,則自己享有的利益也不會安穩,因為其他的人會來覬覦、會來爭奪。
將耳朵變成吸音板,吸音板自身是安靜、沒有聲音的。聲音到了這裡,自然不見了。為什麼不見了?因為我不產生第二個念頭,只是了了分明,心理不給它回應。
假如有人,不論僧俗、不論佛教徒或外道徒眾,自稱是佛菩薩的化身,他若不是想以大妄語來博取利養、恭敬、妄自尊大的名位,就是鬼神、外魔附身、顯異惑眾。表面看,他們是行道救人,事實上是惑亂人心,鼓勵社會大眾不從事實際的努力,只求倖致的福佑。
佛教戒律的基礎,也可稱為基本的倫理觀念,依據三皈、五戒、十善,來清淨三業,自利利人。 戒的功能在於清淨與精進;律的功能在於和樂與無諍。
從信佛到成佛需要多少時間呢? 時間和空間的觀念,乃是凡夫的分別作用,時間空間的設施,僅是物理世界的標誌,到了純精神界,時間的長短,空間的大小,根本無從安立。就拿夢境來說,就已不受尋常的時空所限制了,何況是出世的聖人呢?
事實上,佛教的本質,並沒有正信和迷信的分別,佛教就是佛教,佛教的基本內容,到處都是一樣。佛教是從大覺的佛陀-釋迦世尊的大悲智海之中流露出來,那是充滿了智慧、充滿了仁慈、充滿了光明、清涼、安慰的一種言教,根據這種言教的信仰而建立的教團形態,便是佛教。
倫理是一種仁慈,是一種菩薩的悲心,在自利的要求之餘,必須要利他,唯有在利他前提之下的自利,才是最有保障的。如果只想到自己,而不考慮利他,則自己享有的利益也不會安穩,因為其他的人會來覬覦、會來爭奪。
將耳朵變成吸音板,吸音板自身是安靜、沒有聲音的。聲音到了這裡,自然不見了。為什麼不見了?因為我不產生第二個念頭,只是了了分明,心理不給它回應。
假如有人,不論僧俗、不論佛教徒或外道徒眾,自稱是佛菩薩的化身,他若不是想以大妄語來博取利養、恭敬、妄自尊大的名位,就是鬼神、外魔附身、顯異惑眾。表面看,他們是行道救人,事實上是惑亂人心,鼓勵社會大眾不從事實際的努力,只求倖致的福佑。
佛教戒律的基礎,也可稱為基本的倫理觀念,依據三皈、五戒、十善,來清淨三業,自利利人。 戒的功能在於清淨與精進;律的功能在於和樂與無諍。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菩薩為調伏自己的煩惱習氣,求菩薩道時會要求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目標而發願,「自行願」的「自」表示自己,「行」表示行動、修行,「願」表示誓願或目標,因此可理解為「自己發願並實行的誓願」,以期達到心靈和行為上的進步與提升,圓滿自身的智慧。
Thumbnail
「是心作佛」,你想佛,就是你這個心在作佛。你這個心本身,「是心」,這個心就「是佛」。所以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從你心的想念裏頭就産生了。我們這起心在念佛,我們念念之間念佛,這就是「是心在作佛」,你在修。你作佛的心就本來是佛嘛,這我們自己就是「妙明真心」,就是「佛心」,就是「法性」。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佛由心生,心隨佛現,心外無境,全佛是心,境外無心,全他即自,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感應道交,呼應同時,十萬億程,去此不遠,心作心是,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出離三界六道的輪迴就是「解脫道」。佛法才講解脫道,所以修學佛法最高指導原則:要尋求無上的解脫境界。大家接觸佛法都知道,「佛」是所有解脫境界(十法界中)最究竟、最圓滿的境界;再來是「菩薩」法界;再「聲聞」、「緣覺」兩種聖人的法界。
Thumbnail
心經開頭的第一句,觀自在菩薩。自在,容易嗎?很多時候我們都不自在,或者我們錯以為開心就是自在,能恣意而為就是自在,也許我們從未停下來想過自己自在嗎?也可能從不知道怎樣才是真的自在。 自在,是這本經要帶給大家的,免於心中的苦難枷鎖,能如浮雲遊水輕鬆自在,帶我們去看為何不自在,走出不自在,重回自在。
Thumbnail
※經文:「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經文導讀:   【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不執有法可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不作有佛果可取之念想,心不取相,不著有無,離卻二邊,於念而無念,則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菩薩為調伏自己的煩惱習氣,求菩薩道時會要求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目標而發願,「自行願」的「自」表示自己,「行」表示行動、修行,「願」表示誓願或目標,因此可理解為「自己發願並實行的誓願」,以期達到心靈和行為上的進步與提升,圓滿自身的智慧。
Thumbnail
「是心作佛」,你想佛,就是你這個心在作佛。你這個心本身,「是心」,這個心就「是佛」。所以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從你心的想念裏頭就産生了。我們這起心在念佛,我們念念之間念佛,這就是「是心在作佛」,你在修。你作佛的心就本來是佛嘛,這我們自己就是「妙明真心」,就是「佛心」,就是「法性」。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佛由心生,心隨佛現,心外無境,全佛是心,境外無心,全他即自,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感應道交,呼應同時,十萬億程,去此不遠,心作心是,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出離三界六道的輪迴就是「解脫道」。佛法才講解脫道,所以修學佛法最高指導原則:要尋求無上的解脫境界。大家接觸佛法都知道,「佛」是所有解脫境界(十法界中)最究竟、最圓滿的境界;再來是「菩薩」法界;再「聲聞」、「緣覺」兩種聖人的法界。
Thumbnail
心經開頭的第一句,觀自在菩薩。自在,容易嗎?很多時候我們都不自在,或者我們錯以為開心就是自在,能恣意而為就是自在,也許我們從未停下來想過自己自在嗎?也可能從不知道怎樣才是真的自在。 自在,是這本經要帶給大家的,免於心中的苦難枷鎖,能如浮雲遊水輕鬆自在,帶我們去看為何不自在,走出不自在,重回自在。
Thumbnail
※經文:「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經文導讀:   【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不執有法可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不作有佛果可取之念想,心不取相,不著有無,離卻二邊,於念而無念,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