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記】心的經典【上】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經的結構,分成三個段落
第一段:序分(序言、序論)
第二段:正宗分(本文、本論) (一)人類觀:五蘊。 (二)宇宙觀:五蘊、十二處、十八界。 (三)人的三世因果觀:人在生來死去之中就是解脫自在。 (四)菩薩的境界:解脫自在最好的範例。 (五)佛道:菩薩的理想和目的,解脫自在的終極圓滿。
第三段:流通分(結論)

心經禪解(講於紐約東初禪寺,著重於佛學思想及禪觀)

  • 心經,通稱為「般若心經」,乃是整個大乘佛教的心要,也是大乘佛法中般若思想的中心,它也是般若經的中心。
  • 心經是通攝大小三乘的總綱,可以當作佛法概論來看。
  • 佛法的精粹在於智慧,離開智慧講佛法,只是世間的知識和學問。釋迦佛尼佛成佛之後所說的法,都是由智慧產生的,而說法的目的,是希望聽聞佛法的人,能經由他所傳的修行方法得到智慧,只有得到智慧後,才能得到真正的解脫與自在。所以佛法是從智慧產生,同時也能幫助人產生智慧,達到開悟的境界。因此《心經》就是智慧的經典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

觀自在

  • 把觀音的法門修行成功了的功能。觀音菩薩先是以耳根聽外來的聲音,在向內聽,聽無聲之聲,達到六根互用、六根清淨,對其境界不產生執著,所以叫作觀自在。
  • 意思有二
    一、對自己已度一切苦厄,已經修行成功了。
    二、無處在無處不在,無處不能顧到眾生。
  • 只要用修行的方法觀照,就能夠得自在。

自在

  • 自在是不受影響,不考慮自己的得失、利害。
  • 以菩提心修行,以慈悲心廣度眾生,就是自在。一個能自在的人一定有真正的智慧,如此才能到達解脫的彼岸。
  • 許多人希望得到自在、得到解脫後再廣度眾生,這是不太正確的;只考慮自己本身的利益,反而不能得自在、解脫。唯有放下自身利益的考量,以慈悲心廣度眾生,才能得真正的自在解脫。
  • 菩薩或大乘的修行人,做任何事都要乾淨俐落,不要拖泥帶水。受施時就坦然接受,以廣度眾生為回報。布施時就慨然布施,不求回報。

菩薩

  • 菩薩是發了菩提心,以慈悲廣度眾生的人。菩薩不自私、不為自己考慮;廣度眾生是為了成就佛道,並且感謝眾生而不求回報;鼓勵眾生努力行善,自己也參與其中,才是真正的菩薩。
  • 菩薩要斷煩惱,增長智慧,不能僅靠打坐,要努力廣度眾生,智慧的增長才踏實。僅靠打坐,僅以禪定的力量產生的智慧,在遇到複雜的人際關係時,便產生不了應對的力量。

  • 用的意思,當智慧產生作用時就是行

深般若

  • 無相、無願、不生不滅
  • -由因緣所生的一切法,一定是畢竟空,從因緣觀來看,一切現象都是空的。
  • 無相-心相及物相,這兩種現象都是由於人在執著、分別。執著就是有相,就會不自在,不執著就是無相,就是自在。
  • 無願-有願時自我還在,不管是客觀的、主觀的、自私的、自利的,只要有眾生可度,我一定是相對存在的。

波羅蜜多

  • 波羅蜜多是出離、超越、解脫的意思。就是離開煩惱和苦,也就是超越煩惱和苦。整句話來說就是:有智慧就能從煩惱及苦的此岸,到達沒有煩惱、永遠快樂、自由自在的彼岸。
  • 精進波羅蜜是以自利利他、廣度眾生為第一,精進度眾生方法有四
    一、已造的惡業趕快斷。(悲心,使眾生離苦)
    二、未造的惡業永不造。(悲心,使眾生離苦)
    三、未生的善業趕快生。(慈心,使眾生得福報及安樂)
    四、已生的善業要增長。(慈心,使眾生得福報及安樂)

照見五蘊皆空

  • 智慧不產生作用時,菩薩和眾生是一樣的;智慧產生作用時,對菩薩自己來講是斷除一切煩惱,對眾生來講是菩薩普度一切眾生。

度一切苦厄

  • 苦:身心受到煩惱而感到不安的狀態
  • 修行人在修行時一定要先把對身體的執著放下,再放下心裡的妄念,當心理和生理的自我都放下時,就是五蘊皆空,雖然還不能度一切苦厄,但是在這一刻就是在禪悅及法喜之中。證得五蘊皆空後,身體還在,由於智慧具足,對於一切的苦難及災難,都不會產生那就是苦厄的感受了。

舍利子,色不易空,空不易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 舍利佛的名字,佛的十大弟子中智慧第一,心經是以舍利佛為聽眾代表而說的。
  • 色不易空:肉體的生命,不離生、老、並、死的四苦。
  • 空不易色:一切物質現象,雖然自性皆空,卻又不妨礙因緣而有。
  • 禪修觀想第一步是觀一切空,第二步要運用假有的現象,使眾生能成就菩薩道,進而成佛。

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 現象雖然是念念生、念念滅,過程還是有的。
  • 淨沒有一定的客觀標準,一切法相的事物現象,本無垢、淨之分。
  • 地球上並沒有因為死了一個人就增加了什麼或減少了什麼。
raw-image


書名:心的經典

作者:聖嚴法師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龎演向的沙龍
15會員
63內容數
龎演向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1/07/08
牧牛人所代表的是修行者,但不是指一般意義下的整個人,而是指「內在要修行的自我」。 牛代表的是「心和新的活動」,它是修行者要面對的主要對象。
Thumbnail
2021/07/08
牧牛人所代表的是修行者,但不是指一般意義下的整個人,而是指「內在要修行的自我」。 牛代表的是「心和新的活動」,它是修行者要面對的主要對象。
Thumbnail
2021/06/28
舉止像個禪師或談論何謂禪師是很容易的,但要真正成為禪師卻相當困難。
Thumbnail
2021/06/28
舉止像個禪師或談論何謂禪師是很容易的,但要真正成為禪師卻相當困難。
Thumbnail
2021/06/19
馬祖道一:平常心是道 六祖壇經告誡修行者,絕不可以把修行的前導步驟誤當成禪本身,只在有需要的時候才可以使用它們。某個意義下,一個人愈投入於這些前導步驟,離禪的真正精神就愈遠。
Thumbnail
2021/06/19
馬祖道一:平常心是道 六祖壇經告誡修行者,絕不可以把修行的前導步驟誤當成禪本身,只在有需要的時候才可以使用它們。某個意義下,一個人愈投入於這些前導步驟,離禪的真正精神就愈遠。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親愛的朋友,讓我們一同來深入探討《心經》中的「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這個充滿智慧的觀念如何啟發我們在現代工作和生活中的生命探索。 「行」是深般若中的一個重要元素,這指的是智慧的運用。智慧與行動相輔相成。當智慧指導我們的行為時,我們能夠實現深般若的教義,超越生死的輪迴。 行,代表了行為或實際的行動
Thumbnail
親愛的朋友,讓我們一同來深入探討《心經》中的「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這個充滿智慧的觀念如何啟發我們在現代工作和生活中的生命探索。 「行」是深般若中的一個重要元素,這指的是智慧的運用。智慧與行動相輔相成。當智慧指導我們的行為時,我們能夠實現深般若的教義,超越生死的輪迴。 行,代表了行為或實際的行動
Thumbnail
未來修學人。當依如是法。非惟觀世音也。無罣礙。則結業即解脫。究竟方便淨涅槃。無恐怖。則苦果即法身。究竟性淨涅槃。遠離顛倒夢想。則煩惑即智明。究竟圓淨涅槃。依實相般若。得真性菩提。依觀照般若。得實智菩提。依文字般若。得方便菩提。菩提是如如智。智必冥理。涅槃是如如理。理必契智。故影略而互言之。
Thumbnail
未來修學人。當依如是法。非惟觀世音也。無罣礙。則結業即解脫。究竟方便淨涅槃。無恐怖。則苦果即法身。究竟性淨涅槃。遠離顛倒夢想。則煩惑即智明。究竟圓淨涅槃。依實相般若。得真性菩提。依觀照般若。得實智菩提。依文字般若。得方便菩提。菩提是如如智。智必冥理。涅槃是如如理。理必契智。故影略而互言之。
Thumbnail
親愛的朋友,讓我們一同深入探討《心經》經典中的”觀自在菩薩”,這位象徵深刻智慧和無盡慈悲的菩薩,如何啟發我們在現代生活中的工作和生命探索呢。 菩薩,這個詞彙代表著一種覺有情的心靈境界,是那些以慈悲心廣度眾生的人。菩薩不被自私所困,不只為自己著想,而是以利益眾生為己任,他們不期待回報,僅為了幫助他人
Thumbnail
親愛的朋友,讓我們一同深入探討《心經》經典中的”觀自在菩薩”,這位象徵深刻智慧和無盡慈悲的菩薩,如何啟發我們在現代生活中的工作和生命探索呢。 菩薩,這個詞彙代表著一種覺有情的心靈境界,是那些以慈悲心廣度眾生的人。菩薩不被自私所困,不只為自己著想,而是以利益眾生為己任,他們不期待回報,僅為了幫助他人
Thumbnail
「菩提道次第廣論」是目前學佛者最夯的話題,因此也帶動了般若波羅密多經的流行,大般若波羅密多經在佛教界來說是最難學的一部經典,也被學佛者稱之為金剛經。以地藏王菩薩經,妙法蓮華經是目前學佛者最為主要的學習的經典。你問我這些經典有何不同之處,我可以告訴你沒有任何不同,因為大家都想成佛及離苦得樂進入佛陀世界
Thumbnail
「菩提道次第廣論」是目前學佛者最夯的話題,因此也帶動了般若波羅密多經的流行,大般若波羅密多經在佛教界來說是最難學的一部經典,也被學佛者稱之為金剛經。以地藏王菩薩經,妙法蓮華經是目前學佛者最為主要的學習的經典。你問我這些經典有何不同之處,我可以告訴你沒有任何不同,因為大家都想成佛及離苦得樂進入佛陀世界
Thumbnail
―每天唸心經― 心經全文意思解析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觀自在菩薩 看這佛法的真理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如何來了解這上等法界的智慧 照見五蘊皆空 怎樣能使心、食、衣、住、行的平衡 度一切苦厄 才能解決身邊的一切困難 舍利子 佛法 色不異空 • 空不異色 色界是無空相;空界也絕無色相 色即是空 • 空即是
Thumbnail
―每天唸心經― 心經全文意思解析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觀自在菩薩 看這佛法的真理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如何來了解這上等法界的智慧 照見五蘊皆空 怎樣能使心、食、衣、住、行的平衡 度一切苦厄 才能解決身邊的一切困難 舍利子 佛法 色不異空 • 空不異色 色界是無空相;空界也絕無色相 色即是空 • 空即是
Thumbnail
無明是煩惱的根本,一般人不知道什麼叫做煩惱,也不知道要斷除煩惱,只希望生活中沒有痛苦就好。遇到可愛的還是要貪,遇到不合意的還是要嗔。只希望不要受苦報,不願意不造惡因,不知釜底抽薪,只知揚揚止沸,這就是眾生的愚痴。
Thumbnail
無明是煩惱的根本,一般人不知道什麼叫做煩惱,也不知道要斷除煩惱,只希望生活中沒有痛苦就好。遇到可愛的還是要貪,遇到不合意的還是要嗔。只希望不要受苦報,不願意不造惡因,不知釜底抽薪,只知揚揚止沸,這就是眾生的愚痴。
Thumbnail
自在是不受影響,不考慮自己的得失、利害。以菩提心修行,以慈悲心廣度眾生,就是自在。一個能自在的人一定有真正的智慧,如此才能到達解脫的彼岸。許多人希望得到自在、得到解脫後再廣度眾生,這是不太正確的;只考慮自己本身的利益,反而不能得自在、解脫。唯有放下自身利益的考量,以慈悲心廣度眾生,才能得真正的自在
Thumbnail
自在是不受影響,不考慮自己的得失、利害。以菩提心修行,以慈悲心廣度眾生,就是自在。一個能自在的人一定有真正的智慧,如此才能到達解脫的彼岸。許多人希望得到自在、得到解脫後再廣度眾生,這是不太正確的;只考慮自己本身的利益,反而不能得自在、解脫。唯有放下自身利益的考量,以慈悲心廣度眾生,才能得真正的自在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