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涼池畔》007《以法為贈禮》七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良因法師 著

阿姜·查:
心,是個常變化的東西;身,也是變遷不定的。
它們同樣都是無常,都是痛苦的來源,都是「無我」。
這就是佛陀所指出的:身和心既不是眾生,也不是個人,也不是自我、靈魂、我們、他們。它們僅僅是元素——地、水、火、風,四大元素而已!
一旦「心」看清了這點,它會去除對自我的執著——執著「我。是漂亮的、「我」是善的、「我”」是惡的、「我」在痛苦、「我」擁有、「我」這個或「我」那個,你將能經驗到和諧一致的境界,因為你會看出全人類基本上是相同的,並沒有「我」,有的只是元素而已。
當你沉思默想,而且了解到無常、苦、無我時,你將不再去執著有一個「自我」,有眾生,有我、他或她了。認識到這點的「心」,將會生起nibbida——厭離和倦怠,它將會把一切事物看成無常、苦和無我。
而後,心會「停止」,心成了「法」! 貪、瞋、癡將一點一點的逐漸減少和降低,最後剩下「心」——純淨的心。這就叫做「修習禪定」。
因此,我請你們接受這一份「法」的禮物,願你們能在日常生活中學習和思維。請接受這一份來自巴蓬寺國際叢林寺院的「法教說」——當作是一種授予你們的傳承。這裡所有的僧眾,包括你們的兒子和老師們,予你們這個法供養,讓你們帶回法國去。它將提示「心靜」的法門,幫助你們的心得到平靜而不混亂。
你們的身體或許會在混亂當中,但是你們的心卻不會;世人或許會被迷惑,但是你們自己卻不會;甚而,即使你們的國家處在紛擾不安當中,你們也不會被困惑了。因為心會有所「見」,心是「法」! 這就是正道,正確的道路。
願你們永遠記得這些教法! 祝福你們健康快樂!
良因曰:
中峰國師開示:
「諸苦盡從貪欲起,不知貪欲起於何;因忘自性彌陀佛,異念紛馳總是魔。」
透過昨天所說,觀修空性的方法,這時真正的找到痛苦的根源,就是自我,一切煩惱來自內心,跟外境無關。慢慢的就不會認錯敵人,而與之相互擁抱了。
這是佛法修行的核心,沒有這樣的觀照能力,縱然護持佛法,或者自己用功,都只是徒增福報力。雖然表面上看起來也是越來越穩定,但那是福報,不是般若智慧力。
印光大師說:「福報越大,業越重。」這對解脫來說,不是件好事!所以我們要常常觀察自己的學佛與修持,到底是福慧雙修?還是一直修福報?(至於一向造業,那樣的粗重,在此就不論了)。
儒家說:「故君子慎其獨也!」什麼是「獨」呢?
蕅益大師解釋,就是我們的自性常觀一切法如幻(破),並安住於自己的自性(立),漸漸便不被妄心所控制,也才能走上解脫之路。此二缺一不可,願與大家共勉。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75會員
641內容數
內含照因老和尚略傳及甘露法語上、下兩冊 由四眾弟子們編輯整理,緬懷老人家往日行儀,俾令見聞者普潤法雨。祈願老和尚早日倒駕慈航,廣度群品。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鋼骨佛心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良因法師 著 阿姜·查: 有了寧靜的心,便可去觀察這禪定的對象——身體,從頭頂到腳底,然後又回到頭頂;一遍又一遍地去做。注意察看頭髮、體毛、指甲、牙齒和皮膚。在這禪坐中,我們將會看到整個身體是由四種「元素」所組成的,那就是地、水、火、風。 良因曰:
良因法師 著 阿姜·查: 我們如此這般地修行,直到心變得平和、寧靜,直到它成為「一」為止。所謂「一」是指「心」全神貫注於呼吸上,不從呼吸上分離開來。心將不再混亂而能夠輕鬆自在,它將會知道呼吸的始、中、末,而且保持繼續不斷地專注在呼吸上。 良因曰:
2016.9.25 良因法師 隨筆 草堂曰: 「學者立身,須要正當,勿使人竊議。 一涉異論,則終身不可立矣。 昔太陽平侍者①,道學為叢林推重,以處心不正, 識者非之,遂致終身坎坷,逮死無歸。 然豈獨學者而已,為一方主人,尤宜祇畏。」 《與一書記書》 【注釋】 【演蓮法師譯文】 草堂善清禪師說:
2014/4/18良因法師格言法談 「盛者,衰之始;福者,禍之基。」 良因曰: 順境時,不可放縱盡歡。 因為此時的驕縱,是引生未來痛苦的因緣。 逆境時,也不必驚惶憂怖。 因為此時慚愧懺悔之心,是引生未來安樂的因緣。 既然世間苦樂無常,又何必置懷! 寵辱不驚,才能擴展心量,而生慈悲。 後記:
2014/4/17良因法師格言法談 「明鏡止水以澄心,泰山喬嶽以立身,青天白日以應事,霽月光風以待人。」 良因曰: 內心安住,不被外境所干擾,如明鏡止水。 堅持節操,於逆順二境皆不動搖,如泰山喬嶽。 待人處事光明正大,不徇私、機巧,如白日青天。 觀察大自然,可以明理!
2014/4/13良因法師格言法談 「知足常足,終身不辱。知止常止,終身不恥。」 良因曰: 如《佛所行讚》說: 「其不知足者,五欲境彌廣,猶更求無厭,長夜馳騁苦。」 所以不知足者,在爾虞我詐的追逐中,長夜馳騁, 且招來毀謗恥辱,豈非苦火常燒心? 而安住於知足,即是安住於法中,一切安樂。
良因法師 著 阿姜·查: 有了寧靜的心,便可去觀察這禪定的對象——身體,從頭頂到腳底,然後又回到頭頂;一遍又一遍地去做。注意察看頭髮、體毛、指甲、牙齒和皮膚。在這禪坐中,我們將會看到整個身體是由四種「元素」所組成的,那就是地、水、火、風。 良因曰:
良因法師 著 阿姜·查: 我們如此這般地修行,直到心變得平和、寧靜,直到它成為「一」為止。所謂「一」是指「心」全神貫注於呼吸上,不從呼吸上分離開來。心將不再混亂而能夠輕鬆自在,它將會知道呼吸的始、中、末,而且保持繼續不斷地專注在呼吸上。 良因曰:
2016.9.25 良因法師 隨筆 草堂曰: 「學者立身,須要正當,勿使人竊議。 一涉異論,則終身不可立矣。 昔太陽平侍者①,道學為叢林推重,以處心不正, 識者非之,遂致終身坎坷,逮死無歸。 然豈獨學者而已,為一方主人,尤宜祇畏。」 《與一書記書》 【注釋】 【演蓮法師譯文】 草堂善清禪師說:
2014/4/18良因法師格言法談 「盛者,衰之始;福者,禍之基。」 良因曰: 順境時,不可放縱盡歡。 因為此時的驕縱,是引生未來痛苦的因緣。 逆境時,也不必驚惶憂怖。 因為此時慚愧懺悔之心,是引生未來安樂的因緣。 既然世間苦樂無常,又何必置懷! 寵辱不驚,才能擴展心量,而生慈悲。 後記:
2014/4/17良因法師格言法談 「明鏡止水以澄心,泰山喬嶽以立身,青天白日以應事,霽月光風以待人。」 良因曰: 內心安住,不被外境所干擾,如明鏡止水。 堅持節操,於逆順二境皆不動搖,如泰山喬嶽。 待人處事光明正大,不徇私、機巧,如白日青天。 觀察大自然,可以明理!
2014/4/13良因法師格言法談 「知足常足,終身不辱。知止常止,終身不恥。」 良因曰: 如《佛所行讚》說: 「其不知足者,五欲境彌廣,猶更求無厭,長夜馳騁苦。」 所以不知足者,在爾虞我詐的追逐中,長夜馳騁, 且招來毀謗恥辱,豈非苦火常燒心? 而安住於知足,即是安住於法中,一切安樂。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在修行過程中面對健康渴望的掙扎,尤其是身體氣血阻塞與心病的相互影響。作者反思內觀經驗,提出健康的意象能幫助釋放執著、妄想及緊張。通過將佛的意象融入心身,能夠在修行中維持平靜與喜悅,強調正確的心態對於身心調理的重要性。這篇文章提倡藉由認識自性是佛,來達成全然健康與自在的生活。
Thumbnail
「是心作佛」,你想佛,就是你這個心在作佛。你這個心本身,「是心」,這個心就「是佛」。所以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從你心的想念裏頭就産生了。我們這起心在念佛,我們念念之間念佛,這就是「是心在作佛」,你在修。你作佛的心就本來是佛嘛,這我們自己就是「妙明真心」,就是「佛心」,就是「法性」。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佛由心生,心隨佛現,心外無境,全佛是心,境外無心,全他即自,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感應道交,呼應同時,十萬億程,去此不遠,心作心是,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好樂修學正道,不放逸,時常守護自心,才能夠拔除身的苦(要拔除身的苦,其實是從心下手的),就如同大象能夠脫離陷阱、泥沼一樣。
Thumbnail
※經文: 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導讀: 【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為何有過去、現在和未來?凡夫心行之處,住色聲香味觸法
Thumbnail
※經文: 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導讀: 【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六祖壇經.疑問品第三》云:「自性迷即是眾生,自性覺即是佛。」如來有肉眼
Thumbnail
阿彌陀佛的心是什麼樣的心?「同地水火風」就是四大皆空。佛心清淨,一塵不染,跟虛空一樣,沒有分別。佛的心,真心,真心離念,沒有妄念。凡是有念頭,那個心就不是真心就是妄心。佛心清淨像大地一樣荷負萬物,像水一樣滋長萬物,像火一樣成熟萬物,像風一樣吹拂萬物,像虛空一樣包容萬物,沒有賢、劣、親、疏的分別執著。
Thumbnail
人們通常養成以知、欲過生活的習慣,但在道裡,使民無知無欲,是要放下知、欲的,要放下個人的想法、習性、個性等。在知道如何走入道後,第四章則是說明我們要如何真正在道裡,而能體驗到道帶給我們什麼力量。
Thumbnail
圓覺淨性 現於身心 隨類各應 身心幻垢 對離幻垢 是真菩薩 圓覺淨性:每個人的真心都是清淨無染,具有無量功能 現於身心:真心(如來)創造了我們執著的身,以及執取的森羅萬象 隨類各應:真心隨我們的意識,求仁得仁,求貪得貪,同頻共振 身心幻垢:當我們愛我們的身體,取有對錯好壞好惡的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在修行過程中面對健康渴望的掙扎,尤其是身體氣血阻塞與心病的相互影響。作者反思內觀經驗,提出健康的意象能幫助釋放執著、妄想及緊張。通過將佛的意象融入心身,能夠在修行中維持平靜與喜悅,強調正確的心態對於身心調理的重要性。這篇文章提倡藉由認識自性是佛,來達成全然健康與自在的生活。
Thumbnail
「是心作佛」,你想佛,就是你這個心在作佛。你這個心本身,「是心」,這個心就「是佛」。所以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從你心的想念裏頭就産生了。我們這起心在念佛,我們念念之間念佛,這就是「是心在作佛」,你在修。你作佛的心就本來是佛嘛,這我們自己就是「妙明真心」,就是「佛心」,就是「法性」。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佛由心生,心隨佛現,心外無境,全佛是心,境外無心,全他即自,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感應道交,呼應同時,十萬億程,去此不遠,心作心是,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好樂修學正道,不放逸,時常守護自心,才能夠拔除身的苦(要拔除身的苦,其實是從心下手的),就如同大象能夠脫離陷阱、泥沼一樣。
Thumbnail
※經文: 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導讀: 【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為何有過去、現在和未來?凡夫心行之處,住色聲香味觸法
Thumbnail
※經文: 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導讀: 【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六祖壇經.疑問品第三》云:「自性迷即是眾生,自性覺即是佛。」如來有肉眼
Thumbnail
阿彌陀佛的心是什麼樣的心?「同地水火風」就是四大皆空。佛心清淨,一塵不染,跟虛空一樣,沒有分別。佛的心,真心,真心離念,沒有妄念。凡是有念頭,那個心就不是真心就是妄心。佛心清淨像大地一樣荷負萬物,像水一樣滋長萬物,像火一樣成熟萬物,像風一樣吹拂萬物,像虛空一樣包容萬物,沒有賢、劣、親、疏的分別執著。
Thumbnail
人們通常養成以知、欲過生活的習慣,但在道裡,使民無知無欲,是要放下知、欲的,要放下個人的想法、習性、個性等。在知道如何走入道後,第四章則是說明我們要如何真正在道裡,而能體驗到道帶給我們什麼力量。
Thumbnail
圓覺淨性 現於身心 隨類各應 身心幻垢 對離幻垢 是真菩薩 圓覺淨性:每個人的真心都是清淨無染,具有無量功能 現於身心:真心(如來)創造了我們執著的身,以及執取的森羅萬象 隨類各應:真心隨我們的意識,求仁得仁,求貪得貪,同頻共振 身心幻垢:當我們愛我們的身體,取有對錯好壞好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