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设周记》(补)01計劃書預告版/開學前一周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回金门的得知要交毕业设计周记的时候其实蛮慌的(因为在大陆有墙的压力所以导致接收的质询不是很灵通),抱着看了很多人的文章也想写写的想法,所以试试,顺便通过写文章的方式让自己更好的整理一下关于毕设的一些想法。

前言

  • 看不見的泉州
其实关于毕设的题目,我在大三的时候其实蛮想在毕设的时候做关于泉州的文化方面的设计,包括像旧建筑的再利用,或者是产业创意园区这样的东西因为在我小的时候其实泉州并没有像现在那么多高楼,街道也没有那么宽,当回想起小时候游步在泉州的古厝巷弄裡,檢視老城区與古建的空間尺度與環境氛圍,那是一種昔時生活經驗展現的遺跡,那是一個電力,通訊,自來水,電器都没有现在发达的時代。那時的生活模式與家庭組織,和人类在都市中的活动配合當時營造與材料的技術,造就出了那樣的空間。(大概是我6岁时印象中的泉州鲤城区),而現代建築一樣也是這個時期生活的體現,例如電視進入客廳取代大廳祖先神明龕,現代人生活依賴手機與網路過活,離開這些我們可能將會無法生存。但是在来到金门这样拥有特有场所精神的地方学习建筑,我开始反思泉州在是否应该继续拆去已有的老房子变成一個個高楼林立高樓。
  • 垃圾回收進軍大陸
“谁都没有想过,他们的垃圾每天搬到什么地方去。运到城外,当然,可是城市年年在扩大,清道夫必须走远一点。垃圾量增加了,垃圾堆也高了,在更宽的周界里层层堆起来。而且,里奥妮亚制造新物品的能力愈进步,垃圾的质量也愈高,经得起时间和自然现象考验,不发霉,不燃烧。里奥妮亚周围的垃圾变成不可摧毁的堡垒,像山岭一样从四周耸起。”(卡尔维诺,看不见的城市)這次回大陸最大的驚訝摸過與垃圾回收開始在大陸的上海開始實施和準備向各個城市推廣的消息(本而言回到大陸就可以不用垃圾分類的我甚是絕望QAQ)搞笑之余,我们真的要为上海的这一举措拍手叫好,这虽然只是未来垃圾处理漫漫长路的第一步,但是却是最艰难最重要的一步。
我眼中泉州的变化

設計動機

  • 收縮的泉州
(1) 现实中的泉州在扩张着(从本来的只有一个鲤城区,扩张到我9岁搬到的新区丰泽区已经变为旧区),而原本狭窄的街道也被擴建,但是原有的建築被拆除,我認知中的泉州在減少在被替代。而泉州在的文化保留在利用方面做的最多的可能就是創意產業園區的計劃,而許多都已失敗告終。
  • 垃圾回收的未來
(2) 對於垃圾回收的前景,我的看法是他將成為下一個中國社會體系大躍進的重要節點,上一次大陸經的大躍進應該是出現在經濟體系中網絡支付的出現,他導致了大批的實體店鋪的更新換代,以及人們支付習慣的改變。而我相信這次環保回收時代的到來,對建築行業將有這巨大的推進。

議題分析

  • 創意產業園區的失敗
失敗的原因有很多,失敗的第一點應該和老城區擁擠的交通系統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擁擠的交通是使用者不能很好的到達這的第一個因素,而老城區已經規劃的前瞻性不足使得停車變得十分不方便這是第二因素,第三因素這是對受眾定義的不清晰,使得沒有符合受眾的使用空間。這三點是我認為創意產業園區失敗的關鍵。
  • 地域性文化的不可替代性
政府試圖用產業園區喚醒人們對地域性的認知的同時,開發商卻拼命的開發者樓盤,大型綜合體,而在利益的趨勢下,快速的出圖,出方案,建造已經變成不能避免的事情,而沒有設計沒有地域文化的建築基本成為近期泉州建築的基本特征。而民眾對歷史文化和地域文化的認知一直保留在很淺的水平。
  • 垃圾回收與建築的關聯性
為什麼我認為環保回收時代的到來,對建築行業將有這巨大的推進。因為我們生活中最基本的食衣住行用最多環保材料的就只有建築5%,而且有一個方法可以馬上降低碳排放量和不可降解垃圾的毒性對地球的影響,那就是大量的使用回收材料再把它變成新的建材。而中國的回收率在34%到60%之間,但其中真正被回收的只有2%到5%被真正的回收,剩下的大多是被燒到埋起來和丟到海里去。而真正讓我感覺到回收垃圾視乎也可以和建築有關聯的,可能就是台北市最近的花博展覽館了(使用100個回收的礦泉水瓶做的建築)這可能是我對這兩者之間關聯性最大的啟發點。

預計成果

  • 地點
泉州原有創意產業園區的從新改造和再定位或者可進行舊建築再利用的規劃區,大部分的舊創意產業園區的位置大部分位於鯉城區的市中心,而新的有部分在新區處於未開發階段
  • 使用受眾
青年人,青年人是最有可能進入這些園區的人群之一,因為網絡時代的到來大量的打卡點成為了青年人必去的地方,而這樣的產業園區也成為了這些打卡點的一部分。
未成年,未成年人是未來的希望也是做意識引導最好的時間段,讓他們在這個時間段接觸這些新興產業對環保時代有著很大的推進作用。
  • 點與線
因為就的已有創意園區有好幾個,有想著試圖有一些方式將其串聯,可能是某種機制,或者是人點於點的關聯性將其串聯
avatar-img
2會員
1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張園「上海第一名園」、船廠1862,皆見證著了上海百年間的起落與沈浮。將破敗老建築改造重生,並融入一般人的生活當中共榮,這兩處都能讓人感覺到成功再生的喜悅。
Thumbnail
我們東華BOWL來租於113年上學期,透過訪談及問券調查,初步了解東華大學的垃圾及回收流向,希望能藉由簡單的方式呈現給大家,真的~如果你一定會製造出這個垃圾,至少做到好好丟垃圾吧! 也想告訴各位讀者,當垃圾被丟進垃圾車,不會消失在這個世界上,而是會以另一種方式,存在我們的地球、我們的大地。
Thumbnail
現代社會為了商業利益不斷開發大自然讓原本是農田與森林的地方消失不見了。但是當這些農田與森林的地方不見之後,人們又渴望回歸大自然。如此矛盾心態一直影響人們的生活。隨著氣候變遷下、賴養維生的農業生產出現糧食危機。在都市叢林中農園一直是農業生懺幕後一股力量。可以說,都市中的社區農園是社會基礎設施的具體
Thumbnail
在一般人觀念總以為生活中垃圾的最終處理去處、垃圾掩埋場是人煙罕至地方、臭不可聞之荒地。如果你有這種觀念就大錯特錯了。其實樂惡掩埋場也能經過處理後變成人可親近的綠地。風景之美顛覆大家對於垃圾掩埋場的刻板印象。小編以前寫過天外天復育公園就是一個很棒的例子。這篇再來介紹山水綠公園。
Thumbnail
由於城市的景觀發展和地景改造受到環境與環保議題的影響,文中深入探討了廢棄地景的設計先例和經驗對於今日都市地景發展的改變。同時提到了西方的案例以及生態美學的影響,呼應了今日設計趨勢與環境意識的覺醒。
Thumbnail
2024年三月中有一則新聞,透露出臺灣2000年後出生的年輕人到中國旅遊後對中國城市建設大為改觀,但事實上,城市保養成本高昂、路徑凹凸不平的事實卻沒人看見。
Thumbnail
  今天,我想和各位分享建築的大海問題,什麼是建築的大海問題?什麼是建築目前最迫切的、最核心的、最本質的、最普遍的問題?每個人答案可能都不同,而我認為的答案是─解構的遺忘。   讓我先從一位建築系畢業生可能面對的問題開始談。什麼是建築系畢業後人人都會面對的問題?「是否到補習班繳補習費準
Thumbnail
都市有可能被設計嗎?猶記得我當初選擇市府都市發展局都市設計科,便是懷抱著能夠「拯救」「改變」都市的理想而進去的,但事實上,公務員或說基層公務員要有參與到設計的案子幾乎不可能。我曾好奇的問了科內的同仁們,「是誰或者如何決定了都市的這一區要這麼發展?例如:決定此區規劃為藝文特區,然後將桃園展演中
Thumbnail
這篇談「重劃區的價值」,大家都知道台灣的都更緩慢,現在有「危老」,可能腳步還快那麼一丟丟,但是依然是牛步進行。市區房子就是老公寓、亂停的摩托車、拉得亂七八糟的電線⋯⋯ 「台灣人還要忍受這樣的環境多久?」 板橋算好的了,中永和更擁擠,有些巷子窄到火災都不知道怎麼救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屏東縣舊寮國小被廢校的事件,作者提到投機商人正在摧毀臺灣的歷史文化價值。同時,也提及了對臺鐵老舊房舍的觀點,認為應該保留這些有歷史價值的建築物。文章內容豐富,針對教育和文化議題提出不同見解。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張園「上海第一名園」、船廠1862,皆見證著了上海百年間的起落與沈浮。將破敗老建築改造重生,並融入一般人的生活當中共榮,這兩處都能讓人感覺到成功再生的喜悅。
Thumbnail
我們東華BOWL來租於113年上學期,透過訪談及問券調查,初步了解東華大學的垃圾及回收流向,希望能藉由簡單的方式呈現給大家,真的~如果你一定會製造出這個垃圾,至少做到好好丟垃圾吧! 也想告訴各位讀者,當垃圾被丟進垃圾車,不會消失在這個世界上,而是會以另一種方式,存在我們的地球、我們的大地。
Thumbnail
現代社會為了商業利益不斷開發大自然讓原本是農田與森林的地方消失不見了。但是當這些農田與森林的地方不見之後,人們又渴望回歸大自然。如此矛盾心態一直影響人們的生活。隨著氣候變遷下、賴養維生的農業生產出現糧食危機。在都市叢林中農園一直是農業生懺幕後一股力量。可以說,都市中的社區農園是社會基礎設施的具體
Thumbnail
在一般人觀念總以為生活中垃圾的最終處理去處、垃圾掩埋場是人煙罕至地方、臭不可聞之荒地。如果你有這種觀念就大錯特錯了。其實樂惡掩埋場也能經過處理後變成人可親近的綠地。風景之美顛覆大家對於垃圾掩埋場的刻板印象。小編以前寫過天外天復育公園就是一個很棒的例子。這篇再來介紹山水綠公園。
Thumbnail
由於城市的景觀發展和地景改造受到環境與環保議題的影響,文中深入探討了廢棄地景的設計先例和經驗對於今日都市地景發展的改變。同時提到了西方的案例以及生態美學的影響,呼應了今日設計趨勢與環境意識的覺醒。
Thumbnail
2024年三月中有一則新聞,透露出臺灣2000年後出生的年輕人到中國旅遊後對中國城市建設大為改觀,但事實上,城市保養成本高昂、路徑凹凸不平的事實卻沒人看見。
Thumbnail
  今天,我想和各位分享建築的大海問題,什麼是建築的大海問題?什麼是建築目前最迫切的、最核心的、最本質的、最普遍的問題?每個人答案可能都不同,而我認為的答案是─解構的遺忘。   讓我先從一位建築系畢業生可能面對的問題開始談。什麼是建築系畢業後人人都會面對的問題?「是否到補習班繳補習費準
Thumbnail
都市有可能被設計嗎?猶記得我當初選擇市府都市發展局都市設計科,便是懷抱著能夠「拯救」「改變」都市的理想而進去的,但事實上,公務員或說基層公務員要有參與到設計的案子幾乎不可能。我曾好奇的問了科內的同仁們,「是誰或者如何決定了都市的這一區要這麼發展?例如:決定此區規劃為藝文特區,然後將桃園展演中
Thumbnail
這篇談「重劃區的價值」,大家都知道台灣的都更緩慢,現在有「危老」,可能腳步還快那麼一丟丟,但是依然是牛步進行。市區房子就是老公寓、亂停的摩托車、拉得亂七八糟的電線⋯⋯ 「台灣人還要忍受這樣的環境多久?」 板橋算好的了,中永和更擁擠,有些巷子窄到火災都不知道怎麼救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屏東縣舊寮國小被廢校的事件,作者提到投機商人正在摧毀臺灣的歷史文化價值。同時,也提及了對臺鐵老舊房舍的觀點,認為應該保留這些有歷史價值的建築物。文章內容豐富,針對教育和文化議題提出不同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