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用沉默牽引出那些故事〉 行為藝術家 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2010 年,行為藝術家 Marina Abramović(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 於紐約 MOMA 表演 <藝術家在此> 的一場行為藝術。瑪麗娜在博物館內坐了八小時,從開館開始坐著,並望向正對面的位置;在忙碌的紐約市裡,這個表演的成形本身就是一個疑問,但是人們卻願意等上一個小時,一個接一個的排隊,只為換來短暫的凝視。
對瑪麗娜而言,表演是當下必須在場,由觀眾與表演者一起完成的,直視你不敢面對的恐懼,經歷你不能預期的結果。她的表演是將所有歡愉的情感與難堪的感受呈現在觀眾面前,承接住那些痛苦赤裸的內心黑暗面。
人類害怕受苦、害怕痛苦、害怕死亡。我在觀眾面前展現害怕,我從這些恐懼中解放了自己,我是你們的鏡子。我可以,你們也可以。
藝術之所以存在,是將人們的脆弱表現出來,他即使不堪,也是坦率的美麗。在 MOMA 進行的表演 <藝術家在此> ,人們來來去去,沒有多餘的話語,只是安靜地跟著瑪麗娜對看。
有的人感到害羞,不能習慣對視不語的尷尬,但是漸漸的,有的人哭了。安靜的空氣將寂寞和痛苦漸漸放大,少了外界的干擾,開始能夠專心的在自己的感受當中,在瑪麗娜的眼神中彷彿在說著:「沒關係,你的故事由我來聽。」觀眾漸漸變成表演者的一部份,那個情緒間的流動,是在那個當下的情緒能量表現出來的。表演後有的人是給予感謝的擁抱,也有因為情緒起伏無法平撫的離開。
對於生命與自身的態度,她總是不停地把自己放入恐懼裡,去觸碰陌生、踏足恐懼;她可以隨時抽離,也可以選擇隨時開始。
生命中,你總是在做自己喜歡的事,而這也是為什麼你沒有改變,如果你總是以同樣的方法做事,你不會改變。
細觀瑪麗娜的表演裡,如果她有任何想要為這世界發聲做改變,她都是以自身開始;放下過剩的憤慨與不滿,深深思考問自己本身能做的事情有什麼?自己能夠承擔那些變化及負責那些結果嗎?
我們的選擇決定了我們生活的大部分的面貌,瑪麗娜雖然總是往痛苦與困難趨進,做她害怕的事、做她不懂的事、去沒人闖過的領域,這包含了她認為最重要的失敗;雖然往前體驗所有的不確定一定會經歷失敗,但如果你不往前,只會在原地踏步。我們的世界已經快到沒有時間檢討自己,只願攻擊別人去提升自己;快到我們拒絕處理自己的情緒,將時間填滿不去面對自身的寂寞。
如果有機會,也許我們可以試試與自己對望兩分鐘。

追蹤我們的即時動態 on Instagram:
攝影創作、工作坊都在官網: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33會員
22內容數
愛上攝影有許多理由,進而想要用攝影說話則是創作的初步。 這個專欄將訪問在 Onfoto Studio 新型態攝影私塾學習的朋友們, 在創作路上最初與最近的想法,同時也聊聊未來想往那個方向走去。 ✶ 專欄編輯|青年藝術人才培育計畫 Doris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ONFOTO STUDIO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山下工美:「我的創作就跟我的生活一樣需要呼吸,需要伸開雙手去感受世界,也要闔上心門凝聽體內的共鳴。」
當光影是文字,書寫影像中的故事 一個字給予的是意義, 一句話給予的是想像 一段敘事是描述某個時間, 一把被遺棄的雨傘,帶出了另一段故事。
攝影是一個關於秘密的秘密,它告訴你越多,你知道的就越少。 你看你想看的, 看到的是你所認為的, 所以忽略了你不在意的。 第一印象真的是主觀意識嗎?還是其中的意識已經被社會的標準所架空, 對於那些親眼所見的皮相,和隱蔽在影子底下的形體, 我們真的都能夠分辨的了嗎?
有一種狀況是,當在喜歡一件事情的時候,常常會記不起來是什麼瞬間開始喜歡上的, 等到意會過來之後,才發現攝影像心跳一樣的存在。(編輯/ Bekka Tsui)
嗨,大家好。新的故事裡讓我們一起找回心跳吧! 我覺得自己是一個無感的人。  透過這個專欄想讓大家一起想想關於自己喜歡上攝影的那些瞬間。
山下工美:「我的創作就跟我的生活一樣需要呼吸,需要伸開雙手去感受世界,也要闔上心門凝聽體內的共鳴。」
當光影是文字,書寫影像中的故事 一個字給予的是意義, 一句話給予的是想像 一段敘事是描述某個時間, 一把被遺棄的雨傘,帶出了另一段故事。
攝影是一個關於秘密的秘密,它告訴你越多,你知道的就越少。 你看你想看的, 看到的是你所認為的, 所以忽略了你不在意的。 第一印象真的是主觀意識嗎?還是其中的意識已經被社會的標準所架空, 對於那些親眼所見的皮相,和隱蔽在影子底下的形體, 我們真的都能夠分辨的了嗎?
有一種狀況是,當在喜歡一件事情的時候,常常會記不起來是什麼瞬間開始喜歡上的, 等到意會過來之後,才發現攝影像心跳一樣的存在。(編輯/ Bekka Tsui)
嗨,大家好。新的故事裡讓我們一起找回心跳吧! 我覺得自己是一個無感的人。  透過這個專欄想讓大家一起想想關於自己喜歡上攝影的那些瞬間。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作為表演藝術家旅居海外的即時生活筆記,本篇為2024年三月份,美國紐約。 #藝術家簽證 #美國工作 #藝術職涯 #紐約辦展
Thumbnail
Stedelijk Museum Amsterdam(阿姆斯特丹市立美術館)展出了行為藝術教母Marina Abramović(瑪莉娜·阿布拉莫維奇)的作品,是她在荷蘭的首次最大型個展。本文介紹了展覽中出現的幾件作品,以及Abramović在藝術界的影響。
2023北美雙年展看得入迷的作品 藝術家使用劇場燈光道具 轉化成雕塑裝置,用燈光無聲演出 取消了觀眾與表演者的存在 叩問表演者/觀者之間的關係 兩者的缺席,讓參與空間的人都能是任何角色 燈光可以打在任何人身上,使任何參與者成為表演者 我們也可以作為一名旁觀者,靜觀這場燈光秀 想到Xa
Thumbnail
沒有人會不愛米羅吧,我總是這麼想,尤其是在這樣的空間裡,一座座莫名看著就忍不住要微笑的作品。這一趟下來,聆聆也愛上了米羅。青春,隔著三十年的時空,也彷彿有了不需要言語的對話。 畢卡索博物館和米羅基金會,是聆聆整趟旅行最喜歡的地方。
Thumbnail
軌跡之上,是一場年輕藝術家的發問,探究什麼是模仿?我們是故意的?還是追尋所謂的「令人嚮往」的路途上的必經之途?以及其反抗的是否是真的反抗?還是只是我們太小看自己的創意而成的意外?
  生命的意義不是必要條件,只是用以協助仍不了解這些作品的人認識會場的導覽手冊。看展時能拿到的話,的確挺令人高興的(畢竟誰都不喜歡空手而歸)。但在仍需要你以作者身分給出更多繼續推展風格的作品時,手冊這類的事情,如果尚沒有造成你太多的煩惱,或許就先擺在一邊,以後再思考。
Thumbnail
  與其說是行為藝術,或許有時候更適合視作為一種社會實驗。行為藝術家瑪莉娜・阿布拉莫維奇(Marina Abramović)的許多作品,都帶有這樣的特質。
生命,無疑是一場全投入的冒險。正如瑪雅·安傑洛所言,我們若能早日領悟這一點,就會更快地將每一天活成藝術。想象一下,每個轉角都可能迎來未知的驚喜或挑戰,這正是生活給予我們的無限可能。它不僅僅是喜悅與悲傷的交織,更是一場豐富多彩的探索之旅。 面對生活中的不確定性和無限可能,我們應該擁抱它,勇於探索
Thumbnail
  以前很常聽學姊談行為藝術,像是瑪莉娜(Marina Abramović)《節奏零》(把自己變成物品,任由參與者使用現場工具與之互動,包含一杯水、一件外套、一隻鞋、一朵玫瑰,也有刀子、刀片、鐵鎚,一把槍並附上一顆子彈)或是謝德慶《打卡》(一小時打卡一次,一天打卡24次,維持一年)。
Thumbnail
去年到今年,與不同人接觸後的自我察覺。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作為表演藝術家旅居海外的即時生活筆記,本篇為2024年三月份,美國紐約。 #藝術家簽證 #美國工作 #藝術職涯 #紐約辦展
Thumbnail
Stedelijk Museum Amsterdam(阿姆斯特丹市立美術館)展出了行為藝術教母Marina Abramović(瑪莉娜·阿布拉莫維奇)的作品,是她在荷蘭的首次最大型個展。本文介紹了展覽中出現的幾件作品,以及Abramović在藝術界的影響。
2023北美雙年展看得入迷的作品 藝術家使用劇場燈光道具 轉化成雕塑裝置,用燈光無聲演出 取消了觀眾與表演者的存在 叩問表演者/觀者之間的關係 兩者的缺席,讓參與空間的人都能是任何角色 燈光可以打在任何人身上,使任何參與者成為表演者 我們也可以作為一名旁觀者,靜觀這場燈光秀 想到Xa
Thumbnail
沒有人會不愛米羅吧,我總是這麼想,尤其是在這樣的空間裡,一座座莫名看著就忍不住要微笑的作品。這一趟下來,聆聆也愛上了米羅。青春,隔著三十年的時空,也彷彿有了不需要言語的對話。 畢卡索博物館和米羅基金會,是聆聆整趟旅行最喜歡的地方。
Thumbnail
軌跡之上,是一場年輕藝術家的發問,探究什麼是模仿?我們是故意的?還是追尋所謂的「令人嚮往」的路途上的必經之途?以及其反抗的是否是真的反抗?還是只是我們太小看自己的創意而成的意外?
  生命的意義不是必要條件,只是用以協助仍不了解這些作品的人認識會場的導覽手冊。看展時能拿到的話,的確挺令人高興的(畢竟誰都不喜歡空手而歸)。但在仍需要你以作者身分給出更多繼續推展風格的作品時,手冊這類的事情,如果尚沒有造成你太多的煩惱,或許就先擺在一邊,以後再思考。
Thumbnail
  與其說是行為藝術,或許有時候更適合視作為一種社會實驗。行為藝術家瑪莉娜・阿布拉莫維奇(Marina Abramović)的許多作品,都帶有這樣的特質。
生命,無疑是一場全投入的冒險。正如瑪雅·安傑洛所言,我們若能早日領悟這一點,就會更快地將每一天活成藝術。想象一下,每個轉角都可能迎來未知的驚喜或挑戰,這正是生活給予我們的無限可能。它不僅僅是喜悅與悲傷的交織,更是一場豐富多彩的探索之旅。 面對生活中的不確定性和無限可能,我們應該擁抱它,勇於探索
Thumbnail
  以前很常聽學姊談行為藝術,像是瑪莉娜(Marina Abramović)《節奏零》(把自己變成物品,任由參與者使用現場工具與之互動,包含一杯水、一件外套、一隻鞋、一朵玫瑰,也有刀子、刀片、鐵鎚,一把槍並附上一顆子彈)或是謝德慶《打卡》(一小時打卡一次,一天打卡24次,維持一年)。
Thumbnail
去年到今年,與不同人接觸後的自我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