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視瑪莉娜2》:漂浪一生,而後回家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凝視瑪莉娜2》劇照(來源:奇摩電影)

《凝視瑪莉娜2》劇照(來源:奇摩電影)

雖然我的朋友中有紀錄片製片跟紀錄片導演,但我看過的紀錄片其實不太多。而驅使我去看《凝視瑪莉娜2》的原因,自然是因為瑪莉娜阿布拉莫維奇本人了。她的作品帶我入門行為藝術,進而讓我喜愛這種直面而來、充滿衝擊的藝術形式。從伊夫克萊因、維多阿肯錫、謝德慶,到塩田千春、羅曼翁達克、安妮伊姆霍夫、許懿婷、張碩尹(《盲打誤撞》)等,各自使用身體行為與思維,甚或是這兩者以外的東西,發展出無法複製、獨一無二的創作奇觀,每每打破我的想像與思考方式,令我迷上行為藝術的無框架與不可預測。若要說我最喜歡、最敬仰的藝術家有誰,其中一定有瑪莉娜的名字。

《凝視瑪莉娜2》並不是2012年的紀錄片《凝視瑪莉娜》的續集電影,兩者之間無太大的關係。《凝視瑪莉娜》拍攝的題材主要關注瑪莉娜在2010年創作《藝術家在場》的過程,及作品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個人回顧展展出時的盛況。《凝視瑪莉娜2》發生的時空,則是瑪莉娜的展覽《清潔工》在全球巡迴展出,最後來到瑪莉娜的故鄉賽爾維亞首都貝爾格勒。藉著這趟瑪莉娜與她的作品返家的旅程,《凝視瑪莉娜2》逐漸解開、描繪出瑪莉娜對家的記憶與想像、拒絕與接受。「回家」在這部電影中有多重意義,不只是瑪莉娜身體上、心態上的歸鄉,更是她作品與概念的一次回溯,兼探她的創作與人生。她由何而來?又將向何而去?

《凝視瑪莉娜2》劇照/展覽《清潔工》(來源:奇摩電影)

《凝視瑪莉娜2》劇照/展覽《清潔工》(來源:奇摩電影)

電影一開始,瑪莉娜的聲音悠悠說著小時候與奶奶遭遇一條蛇的故事。她感到害怕,但她害怕的並不是蛇,而是奶奶對蛇的反應、那驚恐的喊聲。她第一次知曉恐懼——恐懼是由他人所建置。我們害怕,是因為別人告訴我們要害怕。於是瑪莉娜最初的創作(如《節奏》系列),似乎都像是在探問人類恐懼的根源。

而她害怕的事物是什麼?可說是瑪莉娜母親對她身體的嚴加管教及對她心靈的疏離、或來自父親學生的惡意訕笑、或自我的容貌焦慮,甚或共產體制下扼殺美感的南斯拉夫,她的家國。於是她將所有對自由的渴望及受限的不滿,化成她在貝爾格勒創作的最後一系列作品《解放的循環》,隨後離開。需要解放的是國仇,也有家恨。

或許在離開之後,她能用更不同的視角審視家鄉故土帶給她的苦痛。於是1997年,獲得威尼斯雙年展金獅獎的《巴爾幹巴洛克》誕生。作為一件回望塞爾維亞歷史的作品,坐在血骨堆上的瑪莉娜唱著歌,滿溢溫柔與悲憐。而瑪莉娜偶然發現母親死後遺留下來的日記,她才開始真正認識母親;她又與當時嘲笑她的人相遇,明白當初的笑聲其實只是事出偶然。一切讓她害怕的都倏忽明朗——她其實只是不了解而已。我們將不解與害怕劃上等號,但瑪莉娜說著,只要我們看清那團不可名狀的、漆黑的東西,就能夠不再害怕了。

瑪莉娜離家的期間經歷幾位愛人,最為人知的還是與烏雷糾纏十幾年的戀情。他們互為彼此的繆思,最後因對藝術堅持不同以及烏雷的出軌而分道揚鑣。在電影裡,我們聽著瑪莉娜訴說親密關係對她帶來的傷害,卻也看見他們的重遇與和解,那是一份太重要的情感,跨越好與壞,光是存在就彌足珍貴。

就在瑪莉娜跟著導演團隊回到以前的家時,總是閉鎖的大門竟向瑪莉娜敞開。她看著屋裡的一切,回憶過往時光,她的家對現在的她來說,已經不只是那個讓她恐懼的家屋,家的全新意義在門扉打開的瞬間被重新形塑。

《凝視瑪莉娜2》劇照/《海景房》(來源:奇摩電影)

《凝視瑪莉娜2》劇照/《海景房》(來源:奇摩電影)

除了歸鄉之外,電影另一大主題是瑪莉娜的傳承。瑪莉娜的晚年來到紐約,並以《海景房》聲名大噪,總算實現她的心願——讓行為藝術進入主流。在這之後,瑪莉娜關注的便是如何保存她的創作及藝術觀念。行為藝術重視的是作品的在場性,有些聲音認為行為藝術家重新進行過去的表演是種褻瀆,因不管如何一毫不差的再現,作品蘊含的在場性都早已不同。故過去行為藝術多只能透過文獻或影像檔案來進行典藏。而瑪莉娜創辦了自己的學院,訓練一批稱作「重演者」的年輕藝術家,來表演她的舊作——然而,其目的不再於作品重現。其中一位重演者說,他們並非試著成為瑪莉娜,而是吸收她的藝術概念,進而運用自己的身體進行獨有的、屬於個人的詮釋。作為又一次獨一無二的作品展演,創造新的在場性。這群藝術家的重演某種程度上也成為他們的「家」,是一個出發的原點。瑪莉娜從離家的女兒成為成家的母親,她的孩子們則帶著母親的叮嚀與教導,開枝散葉,長成一幅茁壯的家族系譜圖。

對我來說,《凝視瑪莉娜2》除了重現部分經典作品的影像之外,並沒有提供給我太多未知的資訊,但卻讓我看見了瑪莉娜更私密的情感流動:關於她在各種場域中如何建設自己,也關於她如何愛這個世界——這是一個太美的人,以及她太美的一生。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泰賀的沙龍
20會員
25內容數
容納電影記憶的館藏有限,必須書寫,以防亡佚。 櫃上的記憶歡迎取閱。
泰賀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2/07/11
幾天前重看了一次《千禧曼波》。說起來對《千禧曼波》好似有種鄉愁,它影響我之深,或許是我對台北總有種執著的原因——即便這部電影裡的台北美得虛有其表,美得破敗頹廢。
Thumbnail
2022/07/11
幾天前重看了一次《千禧曼波》。說起來對《千禧曼波》好似有種鄉愁,它影響我之深,或許是我對台北總有種執著的原因——即便這部電影裡的台北美得虛有其表,美得破敗頹廢。
Thumbnail
2022/05/16
我們看到婚姻觸礁、與父與女的關係戰戰兢兢、經濟稅務陷入危機的平凡中年婦女秀蓮,透過一次次verse jumping與他世遠端連線,倏地華麗轉身,短暫地成為自己以外的自己,擊退威脅宇宙存亡的敵人。但也正在這個過程裡,秀蓮看見了那些未曾走過的路,竟有繁花葳蕤——原來自己的人生是走錯一步成千古恨。
Thumbnail
2022/05/16
我們看到婚姻觸礁、與父與女的關係戰戰兢兢、經濟稅務陷入危機的平凡中年婦女秀蓮,透過一次次verse jumping與他世遠端連線,倏地華麗轉身,短暫地成為自己以外的自己,擊退威脅宇宙存亡的敵人。但也正在這個過程裡,秀蓮看見了那些未曾走過的路,竟有繁花葳蕤——原來自己的人生是走錯一步成千古恨。
Thumbnail
2022/05/15
我看阿比查邦韋拉斯塔古的《記憶》,很自然地聯想到了《或許》。當年蒂妲所拋出的那團沒有形狀可供辨認的疑惑,在《記憶》之中是否形成了具體的謎語,甚或是解答?而關乎歷史——或說時間,令人傷神的總是時間——我們如何探查,進而經驗、體認有關時間的真相?
Thumbnail
2022/05/15
我看阿比查邦韋拉斯塔古的《記憶》,很自然地聯想到了《或許》。當年蒂妲所拋出的那團沒有形狀可供辨認的疑惑,在《記憶》之中是否形成了具體的謎語,甚或是解答?而關乎歷史——或說時間,令人傷神的總是時間——我們如何探查,進而經驗、體認有關時間的真相?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與其說是行為藝術,或許有時候更適合視作為一種社會實驗。行為藝術家瑪莉娜・阿布拉莫維奇(Marina Abramović)的許多作品,都帶有這樣的特質。
Thumbnail
  與其說是行為藝術,或許有時候更適合視作為一種社會實驗。行為藝術家瑪莉娜・阿布拉莫維奇(Marina Abramović)的許多作品,都帶有這樣的特質。
Thumbnail
兩人間的關係於焉是種間接的鏡像,互相凝視而疊映,葛妲撫摸穿上自己的絲綢睡衣的艾納,其影子與自身相疊,甚至是自我的相對,清晨時葛妲首次畫下丈夫的素描,或可以說是同時創造了葛妲自身、艾納與莉莉的複合影像。
Thumbnail
兩人間的關係於焉是種間接的鏡像,互相凝視而疊映,葛妲撫摸穿上自己的絲綢睡衣的艾納,其影子與自身相疊,甚至是自我的相對,清晨時葛妲首次畫下丈夫的素描,或可以說是同時創造了葛妲自身、艾納與莉莉的複合影像。
Thumbnail
全片真實記錄了所有看展觀眾,在展場中一起從驚訝到質疑,靜止到行動,共同創造了令人驚艷連連的舉動,也對他們進行了訪談,分享了前所未有的看展體驗與感受,瑪莉娜 ‧ 阿布拉莫維奇(Marina Abramović)在看似無一物的空間裡,創造出讓人留連忘返的共鳴,引導看展人們從空無到忘我,再到沉靜到重生。
Thumbnail
全片真實記錄了所有看展觀眾,在展場中一起從驚訝到質疑,靜止到行動,共同創造了令人驚艷連連的舉動,也對他們進行了訪談,分享了前所未有的看展體驗與感受,瑪莉娜 ‧ 阿布拉莫維奇(Marina Abramović)在看似無一物的空間裡,創造出讓人留連忘返的共鳴,引導看展人們從空無到忘我,再到沉靜到重生。
Thumbnail
將自然作為「藝術物」(objet d’art),作為創作的領域,並不能立即表示詩意的觀點就是生態的。這種投入自然領域的唯一動機,如果真有一個動機的話,會是逃脫主義。我們逃脫,為了去藝術還沒有到達的地方。為了遠離其習慣的地方。
Thumbnail
將自然作為「藝術物」(objet d’art),作為創作的領域,並不能立即表示詩意的觀點就是生態的。這種投入自然領域的唯一動機,如果真有一個動機的話,會是逃脫主義。我們逃脫,為了去藝術還沒有到達的地方。為了遠離其習慣的地方。
Thumbnail
紀錄片中我看見了以理性無法接受的內容,看到了以感性認同與嚮往的畫面,內心的矛盾讓我思考感受了許久,仍然無法給出完整的答案。
Thumbnail
紀錄片中我看見了以理性無法接受的內容,看到了以感性認同與嚮往的畫面,內心的矛盾讓我思考感受了許久,仍然無法給出完整的答案。
Thumbnail
藉著這趟瑪莉娜與她的作品返家的旅程,《凝視瑪莉娜2》逐漸解開、描繪出瑪莉娜對家的記憶與想像、拒絕與接受。「回家」在這部電影中有多重意義,不只是瑪莉娜身體上、心態上的歸鄉,更是她作品與概念的一次回溯,兼探她的創作與人生。她由何而來?又將向何而去?
Thumbnail
藉著這趟瑪莉娜與她的作品返家的旅程,《凝視瑪莉娜2》逐漸解開、描繪出瑪莉娜對家的記憶與想像、拒絕與接受。「回家」在這部電影中有多重意義,不只是瑪莉娜身體上、心態上的歸鄉,更是她作品與概念的一次回溯,兼探她的創作與人生。她由何而來?又將向何而去?
Thumbnail
《凝視瑪莉娜2》給出了同時是「前瑪莉娜」與「後瑪莉娜」的回溯和敘述,對於內蘊大量當下性的瑪莉娜.阿布拉莫維奇作品,這部紀錄片所提供的路徑,讓我們既可以是編年的順序式去接觸一位創作者,也可以結合、比對 2012 的《凝視瑪莉娜》,建立起對藝術家更多層次,也更流動和私密的認識。
Thumbnail
《凝視瑪莉娜2》給出了同時是「前瑪莉娜」與「後瑪莉娜」的回溯和敘述,對於內蘊大量當下性的瑪莉娜.阿布拉莫維奇作品,這部紀錄片所提供的路徑,讓我們既可以是編年的順序式去接觸一位創作者,也可以結合、比對 2012 的《凝視瑪莉娜》,建立起對藝術家更多層次,也更流動和私密的認識。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