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阿姆斯特丹遇上《 Marina Abramović 》| 行為藝術教母的自我挑戰與超越

更新於 2024/09/23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raw-image


在安排我的荷蘭之旅時,驚喜發現 Stedelijk Museum Amsterdam(阿姆斯特丹市立美術館)正在展出行為藝術教母 Marina Abramović(瑪莉娜·阿布拉莫維奇)的展,這也是她在荷蘭的首次最大型個展。幸運的是,我趕在特展的最後一天前抵達了荷蘭,一想到有機會一睹這位大師級的作品,內心的躁動還是讓我久久無法平復。


Abramović出生於1946年的前南斯拉夫,她的作品主要是以身體作為主體和媒介,不斷測試以及突破肉體與精神上的邊界。從1970年起,開始活躍於行為藝術領域。1975年間在阿姆斯特丹結識了她當時的伴侶以及創作夥伴Ulay,期間他們合作了多項作品直至1988年分開。就連他們分手也是以徒步跨越整座長城的方式來畫下句點。在告別這段關係後,Abramović開始著重在非物質的能量交流。迄今爲止,78歲的她依然活躍於當代藝術界。


將身體視為物件


在進到展區的一開始,映入眼簾的是她早年的作品《Rhythm 0, 1974》。在這件作品裡有一張桌子,上面擺放著76個物件,其中有水、玫瑰、麵包、酒等,也有剪刀、榔頭、大小刀具、一把手槍和一枚子彈。除此之外,還有藝術家本人坐在一張椅子上。藝術家本身也是一個物件,觀者可以肆意使用桌上的這76個物件在她身上,在演出的6小時裡她將全權負責。

在現場展間裡,當時的物件被還原在桌上,還有一張張的紀錄影像被投影在牆上循環播放。在現場觀看這件作品時,老實說由於我先前已經得知後續發展,我有意識地避開了那些紀錄照片,只是稍微瞄了幾眼便匆匆移步至下個展區。現在想想蠻後悔當時這個魯莽地決定。
在此,我就必須先推薦各位有興趣認識這位藝術家或是這件作品的朋友,去看一下Abramović在TED上的演講。她在演講一開始就口述了這段經歷,在短短的3分鐘裡彷彿身歷其境,極具張力。



另一件我想特別提的是《Role Exchange, 1976》,也是通過這件作品我才了解到Abramović曾經在阿姆斯特丹生活過一段時間。她找了一位與她在藝術界年資相仿的資深性工作者Suze,兩人互換身份4個小時。這期間,Abramović化身為櫥窗女郎,而Suze則代替她成為藝術家,並現身於展覽開幕式。


Marina Abramović, Role Exchange, 1976. De Appel Gallery, Red Light District, Amsterdam. Courtesy of the Marina Abramović Archives. © Marina Abramović

Marina Abramović, Role Exchange, 1976. De Appel Gallery, Red Light District, Amsterdam. Courtesy of the Marina Abramović Archives. © Marina Abramović


Abramović有提到她原本打算交換身份6個小時,但由於當時她能支付給Suze的薪水有限,對方只願意提供4小時的交換時間。行為結束後,在回顧記錄影像時,Suze對Abramović的櫥窗表現很不滿意,還評論說她這樣的表現難怪招不到客人上門。

作品有趣的地方在於,儘管兩者都是以身體作為謀生工具,但兩種身份換來的社會地位卻是截然不同,Abramović同時也挑戰了藝術場域的自由度及邊界。

這件作品的展示方式有一個比較特別的地方,它是唯一一件Abramović有使用語音來解說的作品。會有這樣的安排,可能是因為這件作品正好與阿姆斯特丹這個場域有著較深的連結。


與靈魂伴侶Ulay的12年


在這時期的作品中,除了持續以不同的視角去碰撞身體和挑戰極限外,還多了一層歸屬與信任。找一位同行伴侶一直是我避之唯恐不及的事,但同時我也很慶幸,藝術界能有Abramović跟Ulay這樣一對“神仙眷侶”互相合作,並留下了如此多精彩的雙人作品。

在這次的展覽中,當然也少不兩他們兩位的合作作品。展區裡放置了許多大螢幕用來展示錄像紀錄,其中有幾件作品則是採用照片方式呈現。


Ulay / Marina Abramović, Imponderabilia, 1977. Galleria Communale d’Arte Moderna, Bologna. Courtesy of the Marina Abramović Archives. © Ulay / Marina Abramović

Ulay / Marina Abramović, Imponderabilia, 1977. Galleria Communale d’Arte Moderna, Bologna. Courtesy of the Marina Abramović Archives. © Ulay / Marina Abramović


在這件作品《Imponderabilia, 1977》中,他們赤身面對面站在一個狹窄的展間門前,在他們之間僅留下一個窄小的空隙,觀者如果想要通行,就勢必得與他們產生接觸。這件作品在我大學期間對我影響深遠。當時的我著迷於在狹窄空間裡做作品,因為這樣的場域更容易放大觀者的感官,而他們的這件作品著實給了我不少啟發與想像空間。


另一個我在看展時的遺憾是,我回家後在整理資料時才發現,原來這個展覽是包含了現場演出。《Imponderabilia》就是其中一個會經由其他表演者現場重新演繹的作品。然而因為演出時間不固定,我在展間時並未有演出,而我本人也沒注意到,就這麽錯失了一個觀展體驗。


Live reperformance Imponderabilia, 1977/2024, Ulay, Marina Abramović, Stedelijk Museum Amsterdam, 2024. Photo: Fabian Landewee

Live reperformance Imponderabilia, 1977/2024, Ulay, Marina Abramović, Stedelijk Museum Amsterdam, 2024. Photo: Fabian Landewee


他們的愛情故事在完成《The Lovers: the Great Wall Walk, 1988》後戛然而止。多年後,在Abramović的《The Artist is Present, 2010》行為表演中,Ulay才又秘密現身於開幕當天。

在《The Artist is Present》這件作品中,Abramović進行了為期75天的行為演出。現場佈置簡單,只有一張桌椅跟藝術家本人(後來甚至移開了桌子)。觀者可以隨意坐下與藝術家對視,直到想離開為止。整個過程沒有肢體接觸,也沒有言語,僅有眼神間的交流。

Abramović在後來的一次採訪中提到,當她發現坐在眼前的是Ulay時,那是她第一次打破自己所訂下的規則,伸手去觸碰了對方。我在觀看這部影像時,被那強烈且溢於言表的情感深深打動著,因此也想在這裡與各位分享。




從自我突破到淨化


最後一件我想談論的是《The House with the Ocean View, 2002》。這是一項在美術館內執行的連續12天計劃,期間藝術家不得離開所設置的三個簡易空間,並且嚴格遵守禁食、沈默以及每天洗澡3次的規定。在這12天裡,藝術家的一切,包括睡覺、洗澡和如廁等,都直白地攤在觀眾眼前。Abramović表示,這段行為本身對她來說也是一項實驗,她希望通過這種自我淨化的方式,使身心靈都更加專注於此時此地此刻,從而改變整個空間和環境。

這種從自我梳理到向外伸張的過程,對我來說既強大又迷人。這項作品也是她在自我突破上的另一個例證,著實是一位令人欽佩的藝術家。


Marina Abramović, The House with the Ocean View, 2002. Sean Kelly Gallery, New York. Courtesy of the Marina Abramović Archives © Marina Abramović. Photo: Attilio Maranzano

Marina Abramović, The House with the Ocean View, 2002. Sean Kelly Gallery, New York. Courtesy of the Marina Abramović Archives © Marina Abramović. Photo: Attilio Maranzano


這件作品在展覽中也有由Jia-Yu Chang Corti來重新演繹。後來一查才發現這位表演者竟來自臺灣!可惜的是演出時間在6月份就已結束,現場也並未留下紀錄。我是到美術館的官網資訊欄才得知這個演出消息。

我參觀的當下,這三個空間仍佇立在展場內,只是並未有行為發生。有趣的是,在同一個展間的右側牆面上設立了一個1:1的小模型。遠看時,我還以為模型上被放了一個小人偶用來解釋作品。結果走近一看才發現,那是Abramović行為錄像的迷你版!這樣的設計讓觀者以一種上帝視角來觀看整個行為,非常巧妙。即便當時沒能看到現場表演,這樣的安排倒也讓我驚喜萬分。


結語


Abramović的作品多半是以內心的恐懼出發,她在TED的演講上也提到:

我在觀眾面前展示這些恐懼、害怕,當我直視它們時,我終將被其解放。
而我就像是一面鏡子,只要我做得到,你也可以。

她的許多作品都遊走在生死邊緣,屢屢把自身推向危險境地,並在遍體鱗傷後重生,繼續迎接下一個未知。也正因為有這樣的她,才有這麼多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存在。


Ulay / Marina Abramović, Rest Energy, 1980.  ROSC' 80, Dublin. Courtesy of the Marina Abramović Archives. © Ulay / Marina Abramović

Ulay / Marina Abramović, Rest Energy, 1980. ROSC' 80, Dublin. Courtesy of the Marina Abramović Archives. © Ulay / Marina Abramović


就目前查到的資料顯示,Abramović將於2025年底在維也納舉辦大型個展。希望到時我能有機會親臨現場,再次細細品味她的作品。


參考資料: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

請給我一顆〖 愛心 ♥︎ 〗 ,也歡迎〖 留言 ♫ 〗〖 收藏 ⚑ 〗以及〖 追蹤 ✚ 〗

如果你願意支持我,可以〖 請我喝杯咖啡✿ 〗


⟡ ⟡ ⟡ 你的每一個鼓勵都是我創作的原動力 ⟡ ⟡ ⟡

拎著我的包 ,開始我的逐水草生活! 目前在維也納就讀藝術碩士中。藉由這個平台想和你分享我在歐洲的生活點滴、旅遊資訊、藝文創作等主題。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如果問一位學齡前的孩子,期不期待明天的到來?得到的答案多半是肯定的,而且還能興高采烈地訴說著他們的期待與計畫,但隨著年齡的增長也伴隨著責任義務的增加,「活著」成為了一件苦差事,也讓人不斷地自問:「到底活著的意義是什麼?」 日本小說家朝井遼透過六篇各自獨立的短篇小說讓我們有機會深入去理解不同人物
Thumbnail
其實我在閱讀這本書之前並不知道是一本什麼樣的作品,單純是書名很長又帶有韓國風味,於是引發了閱讀的興趣,沒想到才翻開這本書就彷彿搭上了一輛高速行駛的列車,劇情緊湊令人屏息,全書有四篇小說都是以主人翁「映」所串成,抒發男同志在成長經歷中面對友情、愛情、親情的悲喜交集,可以感受到作者想要表達主人翁對於
Thumbnail
我從小就是一個自動自發會寫好功課並認真讀書的好學生,甚至連寒暑假作業都不會拖到最後一刻才完成,而是先把所有的作業大致看過一遍,在閒暇之餘安排時間慢慢完成,因為我不喜歡手忙腳亂的感受,總是會提早做好安排讓自己有更多餘裕去完成該做的事情。 或許是未雨綢繆的個性使然,在進入職場後也總是提前完成工作,
Thumbnail
旅遊的回憶:至今我還記得多年前旅遊時一杯我沒得嚐的茶。
Thumbnail
環遊世界分享會​時答應大家會用文字陸續回答問題,今天來聊聊這題。 有想過會走那麼久嗎?在一起最有趣的一件事情是...?
Thumbnail
梵谷博物館後方公園竟傳來喧囂的躁動。原來是一群示威人群正和警方對峙,騎著馬匹的警察阻擋群眾越線,我隨手拍了幾張,發現衝突的狀況更為激烈,趕緊跳上5號電聯車,前往安妮之家(Anne Frank Huis)避避風頭......
Thumbnail
在荷蘭境內的博物館中,最常見的亞洲藏品就是瓷器。對於亞洲文物有無窮狂熱的貴族與中產階級,若有足夠的財力取得景德鎮出窯的青花瓷,他們便會竭盡所能地蒐集,而後展示在自家客廳中,常見置於壁爐上方、牆上,也有將整面牆加以設計,成為適合陳列瓷器的展示櫃或展示牆。
Thumbnail
此展以阿姆斯特丹國家博物館及美國皮巴迪艾瑟克斯博物館既有的典藏,輔以從其他歐洲皇室、博物館、私人收藏等商借而來的藏品共170件,試圖重現在十七世紀號稱「黃金時代」的低地國,如何透過遠洋貿易將亞洲文物帶回歐洲。
Thumbnail
一整天的旅程完結後,我滿心期待地買了強度最強的蘑菇後,吃了晚飯就立刻趕回旅館了。 雖然說要空腹兩小時,但為保效果,我硬是等了三個小時才打開這潘朶拉的盒子。 發現蘑菇的份量也變多了,真是欲哭無淚,幸好老闆有送了我一塊黑巧克力配著吃,聽說也有人夾在土司里,但相信我,怎麼吃都去不了蘑菇令人作嘔的味道。 而
Thumbnail
抵達阿姆斯特丹第一天我就買了一盒迷幻蘑菇,或者應該說是迷幻松露,因為蘑菇出過事,所以就連開放如荷蘭也被迫禁止改賣松露,不過有人說換湯不換藥,根本是同個玩意兒。 蘑菇按效果和強度有好幾種選擇,在店員的介紹下,同行友人考慮半天仍不敢嚐試,只有我帶了盒中強度的回旅館。 為了達到最好的效果,我嚴格遵照指示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如果問一位學齡前的孩子,期不期待明天的到來?得到的答案多半是肯定的,而且還能興高采烈地訴說著他們的期待與計畫,但隨著年齡的增長也伴隨著責任義務的增加,「活著」成為了一件苦差事,也讓人不斷地自問:「到底活著的意義是什麼?」 日本小說家朝井遼透過六篇各自獨立的短篇小說讓我們有機會深入去理解不同人物
Thumbnail
其實我在閱讀這本書之前並不知道是一本什麼樣的作品,單純是書名很長又帶有韓國風味,於是引發了閱讀的興趣,沒想到才翻開這本書就彷彿搭上了一輛高速行駛的列車,劇情緊湊令人屏息,全書有四篇小說都是以主人翁「映」所串成,抒發男同志在成長經歷中面對友情、愛情、親情的悲喜交集,可以感受到作者想要表達主人翁對於
Thumbnail
我從小就是一個自動自發會寫好功課並認真讀書的好學生,甚至連寒暑假作業都不會拖到最後一刻才完成,而是先把所有的作業大致看過一遍,在閒暇之餘安排時間慢慢完成,因為我不喜歡手忙腳亂的感受,總是會提早做好安排讓自己有更多餘裕去完成該做的事情。 或許是未雨綢繆的個性使然,在進入職場後也總是提前完成工作,
Thumbnail
旅遊的回憶:至今我還記得多年前旅遊時一杯我沒得嚐的茶。
Thumbnail
環遊世界分享會​時答應大家會用文字陸續回答問題,今天來聊聊這題。 有想過會走那麼久嗎?在一起最有趣的一件事情是...?
Thumbnail
梵谷博物館後方公園竟傳來喧囂的躁動。原來是一群示威人群正和警方對峙,騎著馬匹的警察阻擋群眾越線,我隨手拍了幾張,發現衝突的狀況更為激烈,趕緊跳上5號電聯車,前往安妮之家(Anne Frank Huis)避避風頭......
Thumbnail
在荷蘭境內的博物館中,最常見的亞洲藏品就是瓷器。對於亞洲文物有無窮狂熱的貴族與中產階級,若有足夠的財力取得景德鎮出窯的青花瓷,他們便會竭盡所能地蒐集,而後展示在自家客廳中,常見置於壁爐上方、牆上,也有將整面牆加以設計,成為適合陳列瓷器的展示櫃或展示牆。
Thumbnail
此展以阿姆斯特丹國家博物館及美國皮巴迪艾瑟克斯博物館既有的典藏,輔以從其他歐洲皇室、博物館、私人收藏等商借而來的藏品共170件,試圖重現在十七世紀號稱「黃金時代」的低地國,如何透過遠洋貿易將亞洲文物帶回歐洲。
Thumbnail
一整天的旅程完結後,我滿心期待地買了強度最強的蘑菇後,吃了晚飯就立刻趕回旅館了。 雖然說要空腹兩小時,但為保效果,我硬是等了三個小時才打開這潘朶拉的盒子。 發現蘑菇的份量也變多了,真是欲哭無淚,幸好老闆有送了我一塊黑巧克力配著吃,聽說也有人夾在土司里,但相信我,怎麼吃都去不了蘑菇令人作嘔的味道。 而
Thumbnail
抵達阿姆斯特丹第一天我就買了一盒迷幻蘑菇,或者應該說是迷幻松露,因為蘑菇出過事,所以就連開放如荷蘭也被迫禁止改賣松露,不過有人說換湯不換藥,根本是同個玩意兒。 蘑菇按效果和強度有好幾種選擇,在店員的介紹下,同行友人考慮半天仍不敢嚐試,只有我帶了盒中強度的回旅館。 為了達到最好的效果,我嚴格遵照指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