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莉娜的512小時》:如何使人成為藝術?

台灣女子簡阿貞-avatar-img
發佈於生活大雜燴 個房間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與其說是行為藝術,或許有時候更適合視作為一種社會實驗。行為藝術家瑪莉娜・阿布拉莫維奇(Marina Abramović)的許多作品,都帶有這樣的特質。

  1946年11月30日出生的瑪莉娜,如今已是所謂的傳奇人物,被譽為行為藝術教母的他,千禧年後仍創作不輟。2014年在倫敦蛇形藝廊展演為期64天的《512小時》(512 Hours),便是其中一項作品。

  在《瑪莉娜的512小時》(512 Hours)這部側拍紀錄片中,瑪麗娜表示想完成一種藝術,企圖讓整個藝廊、整棟樓都成為藝術。而他的做法,就是什麼都不展示,讓民眾參觀沒有藝術品的藝廊,身在其中,把自己變成藝術。當然,什麼都不展示並不代表沒有其他的設計。為了讓民眾意識到自己之為藝術的可能性,瑪莉娜與夥伴們一起設計了幾道練習:

  站著、坐著、移動,把肢體動作簡化到最小。

  面對白牆和色塊,僅僅是凝視。

  將扁豆和白米分開,數數。

  用鏡子取代眼睛,觀察。

  一群人躺著入睡,一群甦醒的人圍繞著。

  一群被曚眼的人,用肢體與其他人交流。

  這些練習,嘗試把人從原先的生活抽離,擺脫慣常對時間、空間上的感知,戴上耳機,隔絕外部聲音,參展民眾從一頭霧水,到與工作人員牽著手,接受緩步的引導。

  如此便能使人成為藝術了嗎?瑪莉娜認為「唯有在靜中,才能辨識動」(在影片中覆述三遍),那麼辨識出動,在這場活動中的意義是什麼?不意外的,活動過程中有許多參與者哭,或是面對採訪鏡頭說出個人的私密故事。有人說他的自信沒有被欣賞過、有人說他失去親友、有人說出他具有啟示意義的夢。然而他們在這些動之中又辨識出了什麼?能夠使他們成為藝術。

  我們先來看反面的例子。在紀錄片中,有個被瑪莉娜認為搞錯練習重點的人。瑪莉娜發現有個男人目不轉睛的看著黃色,認為他也許有了深刻的領悟,所以當他停下來時向前詢問這段經歷的感想。男人說:「難以置信,這種黃色正是我很久以前奧迪跑車的黃色」。如果素樸的理解男人這段話,顯然他與其他人有不一樣的聯想方式。男人與物互動,想到另一個外物,其他人則想到自己。

  顯然,如果要讓民眾意識到自己身為藝術的可能,那麼必須先意識到自己的客體性。瑪麗娜選擇透過各種讓人與物打交道的方式,去感受自己的身體性,意識到自己的存在本身,也作為物此一事實。所謂的「想到自己」並不是把自己放大,反而是把自己的主體性降低,把自己變成客體,抽離出來思考自己作為一個客體的種種動態過程,並且思考所蘊含的意義。而想到奧迪跑車,反倒是維持著自己的主體性,把自己放大,置於世界中心,將所有物都視為可及手的。

  如果辨識出動是為了帶出人的客體性,那麼下一步接近它、理解它,便是使人意識到自己作為藝術的關鍵。回過頭來看,在一系列動之中,多數受訪者提到的不外乎使自己成為自己的體驗或故事。

  藝術是什麼?這並不是一時之間就能回答的問題,但透過瑪麗娜的《512小時》,我們能提出一個可能的初步答案。藝術,是一種其意義存於其物性特質中、透過動而產生出來的物。這背後不僅意味說意義與其本身無法剝離,亦表示當人成為藝術,便成為無法被異化的主體。

  這個初步回應,同時顯示了行為之為藝術的可能。



【延伸閱讀】

謝德慶《打卡》:行為如何藝術化?

《不!》:馴化動物,當生命成為商品、影像再到Spectacle

《論重複》(一):在重複中創造,在創造中重複

《論重複》(二):革命的時刻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台灣女子簡阿貞
25會員
114內容數
關於永續,關於閱讀,一點生活雜談,一點點創作,和哲學世界裡的甲蟲。
台灣女子簡阿貞的其他內容
2025/04/14
  川普「讓美國再次偉大」的宣誓並非特例。如今2025年,川普再次喊出「讓美國再次偉大」到底意味著什麼?我嘗試以該口號為切入點,指出其背後的復古想像實質上是一種排外的、二元的、具意識形態性的國家重構策略。而開出的第一槍,便是對性別非二元與跨性別者的壓迫。
Thumbnail
2025/04/14
  川普「讓美國再次偉大」的宣誓並非特例。如今2025年,川普再次喊出「讓美國再次偉大」到底意味著什麼?我嘗試以該口號為切入點,指出其背後的復古想像實質上是一種排外的、二元的、具意識形態性的國家重構策略。而開出的第一槍,便是對性別非二元與跨性別者的壓迫。
Thumbnail
2025/04/12
  最近被問到「女性主義對你來說是什麼?」,一時之間答不出來,雖然首先能想到一團怒火,以及迸發出來的平等,但真的要去說女性主義之於我的意義,覺得很難用簡單的幾個詞來概括。
Thumbnail
2025/04/12
  最近被問到「女性主義對你來說是什麼?」,一時之間答不出來,雖然首先能想到一團怒火,以及迸發出來的平等,但真的要去說女性主義之於我的意義,覺得很難用簡單的幾個詞來概括。
Thumbnail
2025/04/10
  作者林奕含曾言,《樂園》是關於如何愛上誘姦者的故事,對這部擺脫傳統誘姦與浪漫愛想像的師生戀書寫,我們的討論已經足夠了嗎?又,我們還能以什麼方式來閱讀?在印度加羅爾文化與社會研究中心、安貝卡大學心理系先後取得兩個博士學位的的講者張馨文,企圖從拉岡取向精神分析,為我們展開閱讀後的實踐者反思。
Thumbnail
2025/04/10
  作者林奕含曾言,《樂園》是關於如何愛上誘姦者的故事,對這部擺脫傳統誘姦與浪漫愛想像的師生戀書寫,我們的討論已經足夠了嗎?又,我們還能以什麼方式來閱讀?在印度加羅爾文化與社會研究中心、安貝卡大學心理系先後取得兩個博士學位的的講者張馨文,企圖從拉岡取向精神分析,為我們展開閱讀後的實踐者反思。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Stedelijk Museum Amsterdam(阿姆斯特丹市立美術館)展出了行為藝術教母Marina Abramović(瑪莉娜·阿布拉莫維奇)的作品,是她在荷蘭的首次最大型個展。本文介紹了展覽中出現的幾件作品,以及Abramović在藝術界的影響。
Thumbnail
Stedelijk Museum Amsterdam(阿姆斯特丹市立美術館)展出了行為藝術教母Marina Abramović(瑪莉娜·阿布拉莫維奇)的作品,是她在荷蘭的首次最大型個展。本文介紹了展覽中出現的幾件作品,以及Abramović在藝術界的影響。
Thumbnail
  與其說是行為藝術,或許有時候更適合視作為一種社會實驗。行為藝術家瑪莉娜・阿布拉莫維奇(Marina Abramović)的許多作品,都帶有這樣的特質。
Thumbnail
  與其說是行為藝術,或許有時候更適合視作為一種社會實驗。行為藝術家瑪莉娜・阿布拉莫維奇(Marina Abramović)的許多作品,都帶有這樣的特質。
Thumbnail
全片真實記錄了所有看展觀眾,在展場中一起從驚訝到質疑,靜止到行動,共同創造了令人驚艷連連的舉動,也對他們進行了訪談,分享了前所未有的看展體驗與感受,瑪莉娜 ‧ 阿布拉莫維奇(Marina Abramović)在看似無一物的空間裡,創造出讓人留連忘返的共鳴,引導看展人們從空無到忘我,再到沉靜到重生。
Thumbnail
全片真實記錄了所有看展觀眾,在展場中一起從驚訝到質疑,靜止到行動,共同創造了令人驚艷連連的舉動,也對他們進行了訪談,分享了前所未有的看展體驗與感受,瑪莉娜 ‧ 阿布拉莫維奇(Marina Abramović)在看似無一物的空間裡,創造出讓人留連忘返的共鳴,引導看展人們從空無到忘我,再到沉靜到重生。
Thumbnail
將自然作為「藝術物」(objet d’art),作為創作的領域,並不能立即表示詩意的觀點就是生態的。這種投入自然領域的唯一動機,如果真有一個動機的話,會是逃脫主義。我們逃脫,為了去藝術還沒有到達的地方。為了遠離其習慣的地方。
Thumbnail
將自然作為「藝術物」(objet d’art),作為創作的領域,並不能立即表示詩意的觀點就是生態的。這種投入自然領域的唯一動機,如果真有一個動機的話,會是逃脫主義。我們逃脫,為了去藝術還沒有到達的地方。為了遠離其習慣的地方。
Thumbnail
紀錄片中我看見了以理性無法接受的內容,看到了以感性認同與嚮往的畫面,內心的矛盾讓我思考感受了許久,仍然無法給出完整的答案。
Thumbnail
紀錄片中我看見了以理性無法接受的內容,看到了以感性認同與嚮往的畫面,內心的矛盾讓我思考感受了許久,仍然無法給出完整的答案。
Thumbnail
藉著這趟瑪莉娜與她的作品返家的旅程,《凝視瑪莉娜2》逐漸解開、描繪出瑪莉娜對家的記憶與想像、拒絕與接受。「回家」在這部電影中有多重意義,不只是瑪莉娜身體上、心態上的歸鄉,更是她作品與概念的一次回溯,兼探她的創作與人生。她由何而來?又將向何而去?
Thumbnail
藉著這趟瑪莉娜與她的作品返家的旅程,《凝視瑪莉娜2》逐漸解開、描繪出瑪莉娜對家的記憶與想像、拒絕與接受。「回家」在這部電影中有多重意義,不只是瑪莉娜身體上、心態上的歸鄉,更是她作品與概念的一次回溯,兼探她的創作與人生。她由何而來?又將向何而去?
Thumbnail
《凝視瑪莉娜2》給出了同時是「前瑪莉娜」與「後瑪莉娜」的回溯和敘述,對於內蘊大量當下性的瑪莉娜.阿布拉莫維奇作品,這部紀錄片所提供的路徑,讓我們既可以是編年的順序式去接觸一位創作者,也可以結合、比對 2012 的《凝視瑪莉娜》,建立起對藝術家更多層次,也更流動和私密的認識。
Thumbnail
《凝視瑪莉娜2》給出了同時是「前瑪莉娜」與「後瑪莉娜」的回溯和敘述,對於內蘊大量當下性的瑪莉娜.阿布拉莫維奇作品,這部紀錄片所提供的路徑,讓我們既可以是編年的順序式去接觸一位創作者,也可以結合、比對 2012 的《凝視瑪莉娜》,建立起對藝術家更多層次,也更流動和私密的認識。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