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的Apple新產品發表會,是我看過娛樂性最強、發表節奏最快、甚至連重點畫線與產品規格都來不及抄筆記的一場。但它足以給你留下一個印象:Apple的「內容產業一條龍」已經佈建得非常完整。
近期的iPhone等新產品,甚至已經直接踩進「專業器材」規格。至於社群內容(像是自拍成性的網紅們),那就更不用說了。
但可以想像的是,影視產業的這個江湖,將進入一個大家都沒有經歷過的競爭。
Apple拍大戲:左打電視、右打Netflix
買一台Apple TV或指定產品,就送你免費看一年Apple TV;如果不買機,光訂閱的月費每月每戶US$4.99,折合約NT$150,比在美國星巴克買兩杯中拿鐵還便宜。
看來,價格戰將會是美國影視產業遭遇的下一場硬仗。如果覺得這個數字還不夠有感,那我再給你幾個數字:
Netflix目前一個月訂費是US$12.99/15.99、美國有線電視服務商Comcast的月費是US$30起;但目前三項方案之中,最便宜的是US$49.99可看140台。
還沒講完,Amazon Prime Video的會員費是US$4.99-14.99,可看超過100個頻道。
比資金、比硬體、比技術、比才華:所有你想得出來的製作規格,Apple都能比。
光看到以上的牌價,就令人一則以喜、一則以憂:喜的是英語系國家的內容產業果然蓬勃發展;對於新銳製作人來說,「貌似」一個滿地都是機會的時代,可以為這個地球上的人做幾輩子也看不完的內容。
不過,憂的是數位影視製作的競爭激烈程度,已經隨著Apple殺進來而走向全面大車拼的新階段:比資金、比硬體、比技術、比才華:所有你想得出來的製作規格,Apple都能比。
為了證明Apple也能像Amazon、Neflix等數位平台一樣,能夠發表高品質影視作品,連史詩級影集「SEE」的片花首次亮相,都刻意拿到這個場子來播了。
說到這裡,就讓我想起Apple在上一次發表會的時候,
推出了久違的工作站桌機。他們在這段重返影視製作圈的時間裡,已經快速地用大量資本舖設了一個不只是「產業鏈」的規模,而是一張完整的產業地圖。
另外也別忘了的是:這張產業地圖,可能不只是「影視」,還包括了「遊戲」。
另一個觀察點是價格。千萬別跟滿手現金的人打削價戰。在這個部分,Apple或許是一個可怕的敵人;重點是,如果連數位影視平台都已經正式開始打價格戰,顯見美國傳產電視市場的危機將更是嚴重。
老實說,以Comcast月費US$49.99對上Apple的US$4.99、再加上
剪線潮,很難想像美國的傳產電視還能撐多久。或許到了明年,我們又會看到一個不同的世界。
但我還是那句話:
KOL(網紅):內容產業的要角
如果iPhone 11願意為某一撮人示範一種規格與使用情境,那麼理論上,這些人應該不是普通的集體;他們已經形成了一個特別的使用者市場,而iPhone 11攝影規格中的「Slofie」(slow-mo selfie,慢動作自拍)就說明了一切:這撮人叫「
KOL 」(網紅)。
網紅要接業配、做生意,通常都是從一支拍片修圖功能好好用的手機開始的。
或許我這樣說會讓人感到有些過於武斷;但不可否認的是,「商業用自拍」用量最大(甚至不時為了自拍而鬧出人命而上新聞)的群體,就是
KOL。手機不離身隨時為自己的商業需求拍攝各種照片、影片的人,就是KOL。
一隻要價US$699的iPhone 11,小型網紅或許還可以負擔得起。或許用「生財器具」來形容這類東西,並不是一個很準確的專有名詞,但一個網紅要接業配、做生意,通常都是從一支拍片修圖功能好好用的手機開始的。
所以,成為「智慧手機中最高影片品質」的標竿並且深入人心(The highest-quality video in a smartphone)這件事就非常重要。
特別的是,風景、人像、夜間、以及隨手拍(QuickTake)四大攝影功能,其實某種程度上也剛好對應了網紅們喜愛發表的社群內容特色:景點旅遊、時尚美妝,形象營造、精彩生活。
此外,「萌寵」(可愛寵物)也是在社群平台上最受歡迎的類別之一。
iPhone11 Pro雖不便宜,卻可能是最優選的「行動製作所」
「三鏡頭」這消息已經流傳好一陣子。但比起八卦,我更想聽Apple怎麼直接解釋這個產品線。
Apple的資深行銷副總裁Phil Schiller這麼說。既然是「專業機」,那也必須具有「專業水準」;硬體規格的討論在許多先進的文章中都多所著墨,也可
直接參考中文官方網站,在此就不多贅述了。
強大的A13 Bionic處理器與人工智慧(AI)運算,是Apple專業影像技術的基底。
這次發表的「Deep Fusion」攝影模式,是運用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ML)技術,把9張低光源至中光源不等的照片,組合成一張高品質的影像。據Schiller描述,這是一種「電腦運算攝影技術的瘋狂科學」(computational photography mad science)。
這一系列的照片可以透過AI進行逐個畫素(pixel-by-pixel)的比對縫合,最後產生出一張能夠呈現出諸多細節的完美照片。
以iPhone 11 Pro的價格,的確是最便利、最簡配、但影音品質最優的「行動製作所」。
為了強調這支US$1099的iPhone有多麽「pro」,Apple不但拍了一支視覺專業感超強的樣片,展示在黑白、雨夜(也就是低光源)、粉淡色彩三種情境的質感呈現;還特別找來2015年獲選為日舞影展參賽片的「Tangerine」(中譯:《夜晚還年輕》)的導演Sean Baker親自示範怎麼用iPhone11 Pro搭配Filmic軟體拍影片。
這位導演與他的作品「Tangerine」我之前曾經稍微介紹過;當然,我自己最後也依照他推薦的硬體清單購買了部分器材,包括他推薦的軟體Filmic。
依照「硬體綁規格、規格綁內容」的思路,Apple從iPhone、iPad、桌機與影視產業對接,內容領域將分為三大區塊,分別是:
特別的是,Apple更推薦新聞片、紀錄片製作人使用iPhone 11 Pro進行拍攝、拍完之後直接在掌上編輯,就能完成製作。
從這個角度來看,iPhone 11 Pro折合約NT$35,000的US$1,099手機價格,的確是最便利、最簡配、但影音品質最優的「行動製作所」;何況比之前的6.5吋iPhone Xs Max頂規售價US$1,299還便宜200元。
美中不足
但我有一個疑問:儘管Apple甚至已經把第七代iPad融入了影視製作的生態中,號稱也能用來流暢剪輯,所以理論上從新一代的手機、平板、到桌機,從素材拍攝到剪輯後製,Apple的視覺光影技術都能令人驚艷。
但我始終難以理解的是,Apple在收音技術部份的進展,卻相對緩慢許多,至少在硬體規格表上難以發現明顯的進步。
影片製作人要能在拍攝時,同步收錄清脆鮮活的聲音,還是必須經常大量依靠周邊套件收音、修飾、或是各種神奇的土法煉鋼才能做到;如果這一點沒有跟上應有的「pro水準」,就會成為一大遺憾。
這一點引導我往下推論:提昇聲音品質的開發難度或成本,可能遠比影像技術高出許多。
後記
其實看到iPhone 11的「Pro」的那一刻,我內心充滿了太多感觸。這倒不是因為US$1,099的新手機有什麼氣宇不凡,而是那個「Pro」對應到「使用者」的定義。
想起2016年時,我第一次寫下關於Facebook直播與新款iPhone將對影視製作圈帶來的衝擊。當時可能很多人覺得我是腦袋長洞了。
2018年,Apple以6.5吋iPhone Xs Max的US$1,299頂規售價,首次寫下「史上最貴智慧手機」,而我則寫下「那是拿來當生財器具用的」。
當下我的想法可能很難說服其他人。但今天,我很開心的告訴大家,這支iPhone 11 Pro證明了一直以來,我對這個世界的想法應該沒有太離譜;當然我也很開心,終究沒有浪費了大家的閱讀時間。
參考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