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下的歌聲》

2019/09/16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閒來無事時,總喜歡把古箏拿出來練習,彈奏的曲子完全看,當天的狀態好不好來決定;狀態好時,會把難度的曲子拿出來加強練習不順暢的部份,狀態不好的時候,就拿不燒腦的流行曲,來訓練彈奏時的臨場反應。
【三日不讀書,面目可憎】,對自己而言是「三日不練箏,手感會忘」;由於天資不比他人聰穎,只能由後天努力補足,勤能補拙是苦練箏後的心得,偶爾與學弟妹交流時,總會聽到羡慕讚嘆的聲音,卻從來不覺得自己箏彈的比別人好,如果真要說的話,僅能宛轉的告訴學弟妹………自己唯一能自豪的地方,是情感比一般人來的豐沛,感受力比常人來的敏銳。
情感豐沛這算是好還是不好?……實在不好說。(苦笑)
在那段青澀慘淡的年少歲月裡,閱讀及書寫手扎是我僅有的傾訴窻口,透過文字堆砌的癒療,我走出了層層糾結的年少迷惘,也慢慢地累積駕馭文字的能力。而後,透過對藝術音樂的喜好,轉身投入古箏的學習。
喜歡絲竹,卻礙於先天上的不足,最終沒有選擇最愛的笛簫,作為樂器學習的啟蒙,一頭栽進入古箏的學習後,憑藉是一股不服氣,一路堅持下來……是啊!不服氣!別人能做的到,就不信自己做不到。(好吧!我承認自己這方面滿好強的。)
為了能讓自己箏藝更為精進,積極接觸相關演奏以增廣見聞,在打開視野後,眼界更為寬廣,才恍然大悟……原來藝術類的原理真的是相通的,只是透過媒介的呈現有所差異。
如盛唐詩人王維的作品中,有「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美稱,透過文字的形容,看見浩瀚的星河,壯闊的草原,及在穹蒼展翅翱翔的雄鷹;在音樂的絕對領域裡,也能由技法中的描繪,能忠實呈現在腦海中所勾勒,「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般的水墨意境,或「天接雲濤連曉霧,星河欲轉千帆舞」的開闊景致。
幸運的是…此後,在學習演奏過程間,彷彿拿到鑰匙般,開啟不可訴說的密徑。
把曲子彈完,不代表有彈好;能體會譜曲間架構的起、承、轉、合,不表示自己能完美的詮釋曲意;每個音符間的點,連接成的線,線集結成面,樂句裡的情感鋪陳與強弱音間的對比,一層層的模擬、堆疊間,領悟失之毫釐差之千里的分寸拿捏……就像拿畫筆般想怎麼呈現盡其在我。
下指行雲流水般的彈奏,努力凝聚架構腦海中的虛幻世界,在聽者聚精會神聆聽中專注眼矇中,讀到彼此共鳴的情感,這是演奏者僅有的報酬,也是唯一能令我露出真心微笑的瞬間。
於是乎,漸漸的養成習慣,閒暇之餘,在不能文字無法訴說的當下,就把古箏拿出來,一吐我欲言又止的心聲。
或許,在某個時刻,當耳邊傳來某段旋律時,你會看(聽)見我腦海中一閃而過的畫面。
(笑)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夜靜
    夜靜
    我是我,又不是我,你猜,哪一個才是真正的我?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