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看到鳥吃稻穀,認為牠是害鳥,卻忘了自然界漫長時光所形成的食物鏈,每個物種的存在,保持一種動態平衡是最健康的。
二0一五年「老鷹想飛」的電影上映,梁皆得導演花了二十多年時間長期追蹤外號叫「老鷹」的沈振中老師,透過這個傳奇人物的眼中看見老鷹,以及台灣生態環境的問題。
說沈振中老師是傳奇人物一點也不誇張,因為他十多年來打赤腳,不管上山下海或走在夏天燙人的柏油路上,而且他拋棄一切世俗財物,辭掉安穩的教職,家裡沒有冰箱、冷氣、任何家電,甚至沒有床,像苦行僧一樣觀察老鷹二十年,他的毅力是超凡入聖的。
紀錄片中也具體呈現了沈振中老師辛辛苦苦南來北返,徹夜守候觀察老鷹,發現全台灣只有剩三百多隻,但是印度一棵樹上就棲息三百多隻,連高樓林立的香港城市裡,天空也能一次飛舞著五六百隻老鷹,台灣卻大言不慚地號稱生態豐富的美麗寶島?因此,這部紀錄片,應該可以讓更多人真實地感受到台灣慣行農業所噴灑的大量農藥對生態的影響。影片中那些紅豆田中被毒死的大批鳥雀,實在令人印象深刻。
記得當初看完電影後,孩子問我:「小鳥吃農作物,農夫用農藥毒小鳥,老鷹再吃小鳥,然後老鷹也就被毒死了,難道沒有其他辦法趕鳥嗎?為什麼一定要毒死牠們啊?」
我搖搖頭:「以前稻草人有用,現在鳥雀聰明了,稻草人嚇不了牠們,只好用鞭炮趕鳥,十多公頃的用地,請一個工人來顧加上放鞭炮,就要花十多萬元,但是花二百塊用農藥泡稻穀吸引鳥兒來吃,一下子整個區域的鳥類就死光了,對農人來說,豈不是一勞永逸,更重要的是很省錢啊!」
我也跟孩子分享了一個現在聽起來很荒謬,但是卻是真實的故事,很多年前中國大陸,在毛澤東時代曾發起打麻雀運動:「你們大概很難想像,當年毛澤東認定麻雀吃稻穀,會影響農業生產,所以在一九五八年三月的某一天,動員全國老百姓消滅麻雀。我看過當年拍的紀錄片,真的是令人嘆為觀止,全國數以千萬計的人民在同一個時間發動對麻雀的攻擊。年紀大的人揮舞旗幟,敲打鍋碗瓢盆嚇麻雀,大人就拿彈弓或獵槍射殺麻雀,小孩子爬到樹上拆鳥巢,打破鳥蛋,殺死幼鳥,在全國動員下,數以百萬計的麻雀真的就全被殺光了!」
孩子彷彿在聽天方夜譚:「然後呢?」
我笑笑說:「我們看到鳥吃稻穀,認為牠是害鳥,卻忘了自然界漫長時光所形成的食物鏈,每個物種的存在,保持一種動態平衡是最健康的。當麻雀消失了,原本牠們也會捕食的的昆蟲就大量繁衍,結果這些昆蟲吃掉了大量的農作物,也導致了後來幾年的嚴重飢荒。當大家知道麻雀的重要時,已經來不及了,後來中國大陸還從蘇聯進口麻雀呢!」
孩子體會到:「我們多種一點,也分給鳥兒吃,只要生態平衡,我想牠們吃掉的應該也是很有限的。」
我點點頭:「說得好,這幾年有許多人恢復老祖宗原本種田的方法,不再噴灑農藥,也就是採用有機耕種或是自然農法,剛開始頭二、三年也許收成比較差,損失也比較多一些,但是到了五、六年之後,那個地區的生態恢復平衡,鳥獸蟲魚都回來了之後,產量就能維持相當穩定的狀態。除了對環境好,我們也才能夠吃到確保安全健康的食物。這也是包括荒野保護協會在內的許多生態保育團體在提倡,甚至直接跟農夫簽約,只要他們不再噴農藥,不管收成多少,我們都用保證的價格,也就是更高的價錢全部購買,讓這些辛苦的農夫也能有安穩的收入。」
這是從電影裡可以跟孩子延伸討論的,至於看繪本的孩子年齡層更小,也許可以從他們生活中可以接觸得到的昆蟲去引導,比如昆蟲,我們可以如何引導?有一些孩子或許因為好奇,或許因為調皮,會把蜻蜓摘掉翅膀或把蚱蜢的腳折斷,我們可以用同理心對孩子提出比喻:「假如今天來了個好奇的巨人,把你綁起來,折斷你一隻手,你會怎麼樣?如果折斷兩隻手呢?」讓孩子以自身經驗來感受到這些昆蟲也是活生生,有感受的生命。
孩子需要父母的引導才能學會如何觀察或感受大自然。依不同年齡,大致採取不同的重要:
(一)零到三歲
著重在孩子的感受,應該多帶孩子到野外走走,感受夜晚的月光和星空,早晨的日出和露珠,不要錯過四季更替變化中不同的良辰美景。大自然天然的和諧與律動的節奏,有時連大人也會忽略,但是孩子不會,而且好的自然環境對孩子日後性格和心性的影響是非常明顯的。
(二)三至六歲
這個階段的孩子對周遭世界有了初步的分辨能力,會注意各種變化與東西的功能,他們也會把遇見的事物景致留在記憶中,因此可以開始有系統地講述自然萬物的功能、特點跟變化。
(三)六至十二歲
這個階段孩子已經開始上學,可以從書本與老師身上得到自然知識,但同時也得面對人際的衝突,在此之際,大自然可以扮演舒解壓力的角色,調節孩子的心情。
心理學與腦神經學研究證實,人類情緒發展(個性)的關鍵期,大概就在小學五、六年級之前,就像許多動物都有「銘印現象」,比如加拿大野雁,在破殼出生的那一段短短的時間,會對牠發出鳴聲有所回應的聲音以及第一個出現在牠面前的影像相聯結,將它銘印後視為媽媽,不管出現的是狗、是人,一概都當成媽媽。但是假如跟牠長相叫聲一樣的媽媽沒在這期限出現,過了這一段時間,牠真的媽媽出現了,牠也不認得了,這種在特定時間對對特定事物有所感應或學習的現象,就稱為銘印現象。
孩子在成長中,會有一段對自然環境特別敏感的銘印期,這也就是一個人「故鄉」情感的來源,這時期跟土地環境的接觸,就像個人生命的根扎在土地上,形成一生認同的家鄉,一生情感依戀之處,也會是個人生命意義與自然生命相連結的機會。
讓孩子在感受力最強的時候,給他正面且善意的情緒感受,讓大自然的生命力內化為孩子面對各種難題的力量,這種力量乍看似乎微不起眼,卻可能是一個孩子改變的契機,或是成長歷程中生命力量的活水源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