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學生對自身學習與教育的反思」自學前的啟蒙 一個自學生的觀點(上)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我記得兩年前,第一次看「學習的理由」這部教育紀錄片時,心中多種複雜的情緒交織在一起,充滿了感慨:「放棄夢想,難道就是長大?」這句標語深深繞印在我腦海中,它連結到我一直以來對於教育大環境的感受。後來我有幸認識了這部紀錄片的導演「楊逸帆」,嚴格來說,他算是我的學長。時隔一段時間,我在youtube上看到了「學習的理由」的募資影片,片中逸帆說了這段話:

「我有個堂姐,每天讀書讀到一兩點,早上五點多起床趕第一班車,就為了要考上一個好的大學。為什麼要考上好的大學,就為了一個承諾,如果我上了一個好的大學,就會有好的未來。」這段話再次讓我想起:「放棄夢想,難道就是長大?」雖然跟夢想沒有直接的關連,但它讓我想到的是,當我們講到教育時,多少人腦海中期望的是:好的成績、好的學校還有好的前景?可是這個「好」是什麼?誰定義了它?又是誰給了這個(好)的承諾?

對我來說,這句話背後隱藏著的意涵是,一個深藏在過去社會文化中的意識形態:它告訴我們,你(妳)的存在是服膺於這個「好」,服膺於這個社會集體的承諾,在這個「好」面前,人存在的本質變得工具性,變得毫無重量。在這個「好」面前,我們似乎都交出了自己的自主權,臣服在它的腳下:「放棄夢想,難道就是長大?」我想問:「放棄自我,跟隨社會,就是長大嗎?」


我是一個自學生,沒有去學校,也不是時常在家。從小就在非主流實驗教育的環境下長大。每當我認識新的人幾乎都一定會被問到:「為什麼要自學?」、「你自學在學什麼?」諸如此類的問題,老實說這些問題對我來講其實很難回答。如果要認真回答:「我自學在學什麼?」,就需要鉅細彌遺地分享我的生活。我記得有一次在自學生小聚上,有位自學生講了「自學即生活」這句話,我覺得再貼切不過了,對於在學校上學的同學來說可能很難理解,但包含我在內許多自學生的學習與生活真的是切分不開的。

至於「我為什麼要自學?」,這個問題更加複雜了。平常我會盡量簡單的回答,但是這次我打算用整個文章好好的詳細回答這個問題。前面有提到我從小就在實驗教育的環境下長大,但我並非從小就是自學生。由於自小的個性和行為表現就與同齡差異很大,從幼稚園階段就長和同儕相處不睦,再加上總總的問題,因此我母親擔心我在一般體制內學校會非常辛苦,同時她也覺得我並不適合體制內教育,於是在經過與父親長期的討論與溝通後,決定帶我到一所很特別的實驗學校上學。

這是一所沒有課本、沒有考試也沒有成績排名的學校,它非常自由,從小學階段,學生就有許多時間可以自主選課,多元課程與一般學科幾乎是一比一,同時還有大量的團體活動,如果學生有什麼個人需求,例如不想上某堂課,或著想要有一個自己的時間做自己的事,都可以提出,在絕大部分的情況,老師與學校都會尊重學生的想法。現在想起來,我母親的判斷很正確,此時此刻我很清楚自己並不適合體制內的教育,也很清楚如果我在體制內長大,我絕對不會是現在的我。

說到這,我想回到在開頭講的「好」,其實我從很小的時候,就隱約對這個東西有些感覺,即使我從小學開始就在體制外學校,但每當我跟周圍體制內的朋友互動、聽到很多長輩在談論兒女教育時,我然仍可以感覺到一股強烈的競爭意識和人與人間的階層,根深於過去台灣社會的主流文化中,時至今日仍然影響著社會與教育的大環境,甚至支配了許多被巨大現實洪流淹沒的人們。在我小時候某種程度上這所學校就像一個保護傘,隔阻了這根深在教育大環境下的意識形態。

然而即使在這麼自由開放的環境裡,小學時我還是沒顯得多快樂。在這裡不用面對課業壓力以及相較權威的師生關係,但是我與同儕的相處仍然有很大的問題,在學校我與同學總是格格不入,我們的想法、興趣、對問題的反應各方面都不同,再加上我又十分固執己見,因此排擠或更嚴重一點的霸凌也就隨之發生。這使得我一直不是很喜歡與人互動。也導致了很長一段時間不喜歡上學的情形。一直到國中,這些情況才有所改善。

從國中開始,我在身心上都進入了一個非常快速的成長期。在這個時期我第一次深刻的感受到自己如此渴求與外在世界的連結。我想要活在一個廣闊的世界,(不管是在實體上或心靈上)想要擁有一個真正遼闊的視野。因此我開始積極參與校內外的許多課程與活動,也開始主動與人互動。我感覺彷彿深藏在心中的大門打開了,使得我開始享受於和他人的互動,享受於探索世界的各種面貌,我想要找到在這變化萬千的地球上,那些令人著迷令人熱愛的事物。這些東西會跟我心中的理想世界相呼應,創造我與世界深刻的羈絆。

在即將升國二的那個暑假,我跟著我們高中部去了一趟香港社會創新行動學習,(簡介一下,行動學習就類似於學生自主安排的主題式旅行,它是我們學校很重要的一個重點課程),這趟令我記憶猶新的國外行,就此引發了我對社會議題的熱誠,它讓我看見即使面對許多如此複雜且根深蒂固的社會問題,仍然可以因為人們的自覺、選擇與行動而創造改變的契機,也因此讓我產生了對於付諸行動,用創新的方式試圖解決社會問題的興趣。

本文作者:曹立寬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額-avatar-img
2019/10/27
想請問作者,家裡賺得不多的人也可以採取這個方法嗎?因為我所認知的體制外學校與參加各種活動都需要很多錢來實行
學習者向前走 -avatar-img
發文者
2019/10/31
嗨您好!很抱歉這麼晚才回您!我們都還不太熟悉這個平台的操作,因此之前沒有注意到您的留言,真的很抱歉!據我個人所知,一般體制外學校的費用的確高過公立學校,但是如果這所學校本身不是私立,而是「公辦民營」或由政府主主轉型,像是許多原本即將廢校的小校轉型成實驗學校的案例,一般來說費用應該會低於傳統私立學校。至於自學,現在是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個人覺得如果有值得信賴的老師或任何身份的人可以提供一定程度的輔導,就算家庭清況相較不富裕,也是可以嘗試的選項,也有許多自學生自學的同時有在工作。另外您說的校外活動,這可能要看您想參與的是哪一類的活動,如果是講座、小型的論壇或營隊,現在有許多關注不同議題的非營利組織,會辦這類免費或低價的活動,可能是一個蠻不錯的選項。不知道這些是否有幫助到您?
avatar-img
學習者向前走 的沙龍
58會員
31內容數
本系列專題將從教育的現代化這個議題出發,一同來探究現代教育的發展過程,以及現代教育與文化對我們的深遠影響。 同時也希望藉由回顧歷史發展,我們能在歷史的舞台上找到一個以人為本的教育與文化願景,以人文關懷的視角重新思考我們如何共創一個更加自由、健康且開放的教育與社會環境。
2021/06/11
許多人從開始上學起,就活在學校和補習班忙碌且壓力繁重的環境中。因為大部分人的學習都已被體制事先安排好,因此對於個人主見較強的人,很多時候不免感到在現行體制下無法照自己的意願學習。但由於我們從小被教育:「學習必然是辛苦的、放縱自己的慾望是危險的,所以應該努力把學生的本分做好,因為這是為了讓你成為更好、
Thumbnail
2021/06/11
許多人從開始上學起,就活在學校和補習班忙碌且壓力繁重的環境中。因為大部分人的學習都已被體制事先安排好,因此對於個人主見較強的人,很多時候不免感到在現行體制下無法照自己的意願學習。但由於我們從小被教育:「學習必然是辛苦的、放縱自己的慾望是危險的,所以應該努力把學生的本分做好,因為這是為了讓你成為更好、
Thumbnail
2019/10/31
自國中開始,我的總總蛻變,使我深刻感受到這所學校的價值,也看見了在這樣教育環境下許多同學的成長,我覺得「包容」是一個在尊重個體、接納不同的環境中,很可貴的產物。在這裡真的可以看見學生主體性的體現,這樣的教育視學生為學習與教育的主體,鼓勵學生成為自己,也因此讓許多人慢慢找到獨特的自我價值。  然而好景
Thumbnail
2019/10/31
自國中開始,我的總總蛻變,使我深刻感受到這所學校的價值,也看見了在這樣教育環境下許多同學的成長,我覺得「包容」是一個在尊重個體、接納不同的環境中,很可貴的產物。在這裡真的可以看見學生主體性的體現,這樣的教育視學生為學習與教育的主體,鼓勵學生成為自己,也因此讓許多人慢慢找到獨特的自我價值。  然而好景
Thumbnail
2019/10/11
高中裡,我有個朋友,她性格乖巧、成績優異、上課認真、課堂筆記精美,老師交代的作業總是熬夜也會完成,我就曾經問她:「除了讀書,有沒有其他喜歡做的事?」她想了一下,和我說:「好像沒有。」然後接著不諱言地直接說:「但我也不喜歡讀書,我只是喜歡考很高、被老師稱讚的感覺。」
Thumbnail
2019/10/11
高中裡,我有個朋友,她性格乖巧、成績優異、上課認真、課堂筆記精美,老師交代的作業總是熬夜也會完成,我就曾經問她:「除了讀書,有沒有其他喜歡做的事?」她想了一下,和我說:「好像沒有。」然後接著不諱言地直接說:「但我也不喜歡讀書,我只是喜歡考很高、被老師稱讚的感覺。」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在這篇開始之前,我想先說一個小故事。 這學期在大學修了一門課-「人生哲學」 當時,授課老師要求我們以「天、人、物、我」選擇一個部分,來做自己的人生報告
Thumbnail
在這篇開始之前,我想先說一個小故事。 這學期在大學修了一門課-「人生哲學」 當時,授課老師要求我們以「天、人、物、我」選擇一個部分,來做自己的人生報告
Thumbnail
《學習的理由》是部相當特殊的紀錄片,導演楊逸帆從 2009 年開始,將攝影機對準和他同樣就讀於宜蘭人文國中的同學,影片的最後三分之一,則是導演決定參與基測,親自面對考試的紀錄。看完影片後,我比較大的疑惑是:人文國中所想要達成的「自主學習」,真的存在嗎?
Thumbnail
《學習的理由》是部相當特殊的紀錄片,導演楊逸帆從 2009 年開始,將攝影機對準和他同樣就讀於宜蘭人文國中的同學,影片的最後三分之一,則是導演決定參與基測,親自面對考試的紀錄。看完影片後,我比較大的疑惑是:人文國中所想要達成的「自主學習」,真的存在嗎?
Thumbnail
 楊逸帆說:「有一天我突然發現,他們自信的笑容不見了!他們引以為傲的興趣,已不再和他們的生活有關係!原本充滿活力的生活,現在全然失去了光彩!他們的世界只剩下一些沒有溫度的數字:黑板上的倒數天數、成績單的分數……,這不是他們真正想要的樣子、想要的人生。我更想大聲地問:教育能不能帶來希望?而不是限制可能
Thumbnail
 楊逸帆說:「有一天我突然發現,他們自信的笑容不見了!他們引以為傲的興趣,已不再和他們的生活有關係!原本充滿活力的生活,現在全然失去了光彩!他們的世界只剩下一些沒有溫度的數字:黑板上的倒數天數、成績單的分數……,這不是他們真正想要的樣子、想要的人生。我更想大聲地問:教育能不能帶來希望?而不是限制可能
Thumbnail
我是一個自學生,一個不太擅長寫小說/文章但卻很愛寫的自學生。 第一次在這個平台寫作,所以這篇文章將會是一個類似自我介紹的文章,還有簡單的聊一下自學! 未來我希望能夠在這裡記錄我的更多事情,所以如果你不嫌棄的話,幫我點個喜歡? ps不太會寫文章請多包含
Thumbnail
我是一個自學生,一個不太擅長寫小說/文章但卻很愛寫的自學生。 第一次在這個平台寫作,所以這篇文章將會是一個類似自我介紹的文章,還有簡單的聊一下自學! 未來我希望能夠在這裡記錄我的更多事情,所以如果你不嫌棄的話,幫我點個喜歡? ps不太會寫文章請多包含
Thumbnail
題目取自徐志摩的詩作〈偶然〉,破瓜之前,我想為15及16歲的交會寫下一些東西,也許是很多尚無解答的困惑、也許是我目前的想法與方向。不過與一般作者的差別是,看這篇文章的人不是因為我的名氣和經歷而點進來,而只是因為我的文字。光是這一點,就讓我足夠開心與感謝。
Thumbnail
題目取自徐志摩的詩作〈偶然〉,破瓜之前,我想為15及16歲的交會寫下一些東西,也許是很多尚無解答的困惑、也許是我目前的想法與方向。不過與一般作者的差別是,看這篇文章的人不是因為我的名氣和經歷而點進來,而只是因為我的文字。光是這一點,就讓我足夠開心與感謝。
Thumbnail
自國中開始,我的總總蛻變,使我深刻感受到這所學校的價值,也看見了在這樣教育環境下許多同學的成長,我覺得「包容」是一個在尊重個體、接納不同的環境中,很可貴的產物。在這裡真的可以看見學生主體性的體現,這樣的教育視學生為學習與教育的主體,鼓勵學生成為自己,也因此讓許多人慢慢找到獨特的自我價值。  然而好景
Thumbnail
自國中開始,我的總總蛻變,使我深刻感受到這所學校的價值,也看見了在這樣教育環境下許多同學的成長,我覺得「包容」是一個在尊重個體、接納不同的環境中,很可貴的產物。在這裡真的可以看見學生主體性的體現,這樣的教育視學生為學習與教育的主體,鼓勵學生成為自己,也因此讓許多人慢慢找到獨特的自我價值。  然而好景
Thumbnail
我記得兩年前,第一次看「學習的理由」這部教育紀錄片時,心中多種複雜的情緒交織在一起,充滿了感慨:「放棄夢想,難道就是長大?」這句標語深深繞印在我腦海中,它連結到我一直以來對於教育大環境的感受。後來我有幸認識了這部紀錄片的導演「楊逸帆」,嚴格來說,他算是我的學長。時隔一段時間,我在youtube上看到
Thumbnail
我記得兩年前,第一次看「學習的理由」這部教育紀錄片時,心中多種複雜的情緒交織在一起,充滿了感慨:「放棄夢想,難道就是長大?」這句標語深深繞印在我腦海中,它連結到我一直以來對於教育大環境的感受。後來我有幸認識了這部紀錄片的導演「楊逸帆」,嚴格來說,他算是我的學長。時隔一段時間,我在youtube上看到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