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裡,我有個朋友,她性格乖巧、成績優異、上課認真、課堂筆記精美,老師交代的作業總是熬夜也會完成,我就曾經問她:「除了讀書,有沒有其他喜歡做的事?」她想了一下,和我說:「好像沒有。」然後接著不諱言地直接說:「但我也不喜歡讀書,我只是喜歡考很高、被老師稱讚的感覺。」
這個朋友的母親也是從小要求課業,什麼事都幫孩子安排的妥當有序,而她也的確照著大人的期待,成為了一個上進努力的好學生,並且也不覺得這樣的生活有什麼不好。而在校外我也認識了幾個同為明星高中的朋友,其中一個人曾說了這麼一段讓我印象深刻的話:「我喜歡體制,雖然會有課內壓力,但上課學的本來就是基本常識,如果沒有了體制,我們要幹嘛呢?」還有人這麼說:「我知道這個社會現在喜歡的是有創意、願意挑戰的人,但我就是害怕、沒有勇氣,也不想勉強自己。」
在我看來以上的他們都是適合體制的人,適合體制是好事,但它絕不應該侷限我們的視野與行動,體制指引我們該學習哪些基礎知識、培養合宜的進退出處能力,但相信「沒有了體制」,我們還可以做很多事!我不希望未來畢業以後,沒有了寫滿選擇題的卷紙,我們就找不到生命的答案,疲倦的做著高薪卻不快樂的工作,生命長長一程卻只淪為一味隨波逐流,體制從來都不應以複製一群考試機器為目的,我們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都該有各色各異、精彩絕倫的故事篇章。
如今回首看望我這些年的學習,也許這條路走得確實是有些迂迴了,有過因為對分數錙銖必較,而讓自己染上滿身的失望和落寞;有過對眼前成堆的試卷迷離徬徨,而看不清未來的方向;也有過直面大時代與人們的質疑,而頓時懷疑理想應當禁不起現實的搖搖欲墜;但在摻有太多不安的輾轉之際,我也相信自己收穫了更加難能可貴的成長,因此我並不後悔曾經走過的任何點點滴滴,是這些好的壞的,造就了如今這麼一個我。
無論是思想上的蛻變,或者心靈層次的遞進,實則都是在探尋自我中必經的過渡,也很感謝在這條路上所有美好而溫暖的遇見,讓我的迷惘終有歸路、失落終有復得。雖然成長總留有著許多遺憾待解,比如流亡的那些時間、機會和命運,讓我似乎浪費了太多的精力在迎合別人的期待,因此忽視了自己真正的渴望;但我想長大和青春大概都是這樣痛並快樂著的,然後才開始學會揉開日子裡的傷,並重新向陽出發。
透過這一次完整的梳理我的學習,我再再細思了「教育」應有的初衷與目的,教育引導我們學習、發展成為更好的人,從而促進群體再至社會的整體提升,身為台灣教育體制的當局者,雖然我明白目前教育有逐漸趨向重視學生回饋、多元學習,但由於考試篩選制度決定了誰能享有更多的資源和環境,加諸社會期待與既有文化的存在,讓我仍是覺得目前在體制內的學習仍以「考試」為主軸。比起創新冒險,更多人因為考量現實接軌的困難,而情願墨守成規。
我想起作家王鼎鈞曾經寫下了這麼一段話:「時代像篩子,篩得每一個人流離失所,篩得少數人出類拔萃。」而教育作為時代的縮影,象徵著一代人的集體記憶,我並不希望「教育」哪天真的成了王鼎鈞文中的篩子;篩得每一個人流離失所,終日活在他人的盼望和想象中,最後忘記了自己最初的嚮往和模樣;篩得少數人出類拔萃,僅有被體制採納的一小群菁英人人稱羨,但我相信如果學習不是出於本心,只是妄圖追求外在的分數與利益,這些菁英們大抵也不一定快樂。
因此在教育跟前,我想我們都應該存有時刻反思的精神,傾聽自我內在的聲音,而非單向接收資訊、以填在正確的空格中得到分數為終極目標。學習是一輩子的事,體制卻不是。體制隨著脫離校園而漸漸分崩離析,無論其存在的有無,我們都還是我們,不應該由它來主導或者限制我們的未來;而透過持續學習,相信我們都會發現更好的自己,從而幫助他人,成為社會上一份特別的溫暖與需要,實踐教育的真諦。
本文為匿名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