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對自身學習與教育的反思」一個體制內同學的觀點(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高中裡,我有個朋友,她性格乖巧、成績優異、上課認真、課堂筆記精美,老師交代的作業總是熬夜也會完成,我就曾經問她:「除了讀書,有沒有其他喜歡做的事?」她想了一下,和我說:「好像沒有。」然後接著不諱言地直接說:「但我也不喜歡讀書,我只是喜歡考很高、被老師稱讚的感覺。」

這個朋友的母親也是從小要求課業,什麼事都幫孩子安排的妥當有序,而她也的確照著大人的期待,成為了一個上進努力的好學生,並且也不覺得這樣的生活有什麼不好。而在校外我也認識了幾個同為明星高中的朋友,其中一個人曾說了這麼一段讓我印象深刻的話:「我喜歡體制,雖然會有課內壓力,但上課學的本來就是基本常識,如果沒有了體制,我們要幹嘛呢?」還有人這麼說:「我知道這個社會現在喜歡的是有創意、願意挑戰的人,但我就是害怕、沒有勇氣,也不想勉強自己。」

在我看來以上的他們都是適合體制的人,適合體制是好事,但它絕不應該侷限我們的視野與行動,體制指引我們該學習哪些基礎知識、培養合宜的進退出處能力,但相信「沒有了體制」,我們還可以做很多事!我不希望未來畢業以後,沒有了寫滿選擇題的卷紙,我們就找不到生命的答案,疲倦的做著高薪卻不快樂的工作,生命長長一程卻只淪為一味隨波逐流,體制從來都不應以複製一群考試機器為目的,我們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都該有各色各異、精彩絕倫的故事篇章。

如今回首看望我這些年的學習,也許這條路走得確實是有些迂迴了,有過因為對分數錙銖必較,而讓自己染上滿身的失望和落寞;有過對眼前成堆的試卷迷離徬徨,而看不清未來的方向;也有過直面大時代與人們的質疑,而頓時懷疑理想應當禁不起現實的搖搖欲墜;但在摻有太多不安的輾轉之際,我也相信自己收穫了更加難能可貴的成長,因此我並不後悔曾經走過的任何點點滴滴,是這些好的壞的,造就了如今這麼一個我。

無論是思想上的蛻變,或者心靈層次的遞進,實則都是在探尋自我中必經的過渡,也很感謝在這條路上所有美好而溫暖的遇見,讓我的迷惘終有歸路、失落終有復得。雖然成長總留有著許多遺憾待解,比如流亡的那些時間、機會和命運,讓我似乎浪費了太多的精力在迎合別人的期待,因此忽視了自己真正的渴望;但我想長大和青春大概都是這樣痛並快樂著的,然後才開始學會揉開日子裡的傷,並重新向陽出發。

透過這一次完整的梳理我的學習,我再再細思了「教育」應有的初衷與目的,教育引導我們學習、發展成為更好的人,從而促進群體再至社會的整體提升,身為台灣教育體制的當局者,雖然我明白目前教育有逐漸趨向重視學生回饋、多元學習,但由於考試篩選制度決定了誰能享有更多的資源和環境,加諸社會期待與既有文化的存在,讓我仍是覺得目前在體制內的學習仍以「考試」為主軸。比起創新冒險,更多人因為考量現實接軌的困難,而情願墨守成規。

我想起作家王鼎鈞曾經寫下了這麼一段話:「時代像篩子,篩得每一個人流離失所,篩得少數人出類拔萃。」而教育作為時代的縮影,象徵著一代人的集體記憶,我並不希望「教育」哪天真的成了王鼎鈞文中的篩子;篩得每一個人流離失所,終日活在他人的盼望和想象中,最後忘記了自己最初的嚮往和模樣;篩得少數人出類拔萃,僅有被體制採納的一小群菁英人人稱羨,但我相信如果學習不是出於本心,只是妄圖追求外在的分數與利益,這些菁英們大抵也不一定快樂。


因此在教育跟前,我想我們都應該存有時刻反思的精神,傾聽自我內在的聲音,而非單向接收資訊、以填在正確的空格中得到分數為終極目標。學習是一輩子的事,體制卻不是。體制隨著脫離校園而漸漸分崩離析,無論其存在的有無,我們都還是我們,不應該由它來主導或者限制我們的未來;而透過持續學習,相信我們都會發現更好的自己,從而幫助他人,成為社會上一份特別的溫暖與需要,實踐教育的真諦。

本文為匿名邀稿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阿爾笛-avatar-img
2020/02/03
寫的不錯! 以下是我的論點: (1) "探索",現在體制內學校每天只有 國英數 ,就連童軍,綜合,音樂等課,都常常會被拿來借課,考試,在這種狀況下學生要怎麼知道自己喜歡甚麼、自己的未來方向。所以現在大學生選錯系的狀況才會這麼多,以及中學生的自信程度。(詳細可以查一下數據) p.s有很大一部份也是因為家長,教師,社會不鼓勵參加課外活動,以及上課時間過長,奇特的補習文化 (2)"基礎知識" ,甚麼是基礎知識,是指在日常生活會用到的知識嗎?那我覺得學校完全不符合,日常生活,人際關西,未來探索,伴侶選擇.......這些學校都沒交到
學習者向前走 -avatar-img
發文者
2020/02/05
您說的沒錯,這的確都是體制內教育目前遇到的問題,我們也只能期待透過各種多元的管道讓進步且開放的學習與教育觀念可以慢慢被更多人接受,同時喚起年輕人對這些議題的重視,這樣未來社會才有可能更重視這些議題,或許也才比較有機會有更深層次的改革吧~
avatar-img
學習者向前走 的沙龍
58會員
31內容數
本系列專題將從教育的現代化這個議題出發,一同來探究現代教育的發展過程,以及現代教育與文化對我們的深遠影響。 同時也希望藉由回顧歷史發展,我們能在歷史的舞台上找到一個以人為本的教育與文化願景,以人文關懷的視角重新思考我們如何共創一個更加自由、健康且開放的教育與社會環境。
2021/06/11
許多人從開始上學起,就活在學校和補習班忙碌且壓力繁重的環境中。因為大部分人的學習都已被體制事先安排好,因此對於個人主見較強的人,很多時候不免感到在現行體制下無法照自己的意願學習。但由於我們從小被教育:「學習必然是辛苦的、放縱自己的慾望是危險的,所以應該努力把學生的本分做好,因為這是為了讓你成為更好、
Thumbnail
2021/06/11
許多人從開始上學起,就活在學校和補習班忙碌且壓力繁重的環境中。因為大部分人的學習都已被體制事先安排好,因此對於個人主見較強的人,很多時候不免感到在現行體制下無法照自己的意願學習。但由於我們從小被教育:「學習必然是辛苦的、放縱自己的慾望是危險的,所以應該努力把學生的本分做好,因為這是為了讓你成為更好、
Thumbnail
2019/10/31
自國中開始,我的總總蛻變,使我深刻感受到這所學校的價值,也看見了在這樣教育環境下許多同學的成長,我覺得「包容」是一個在尊重個體、接納不同的環境中,很可貴的產物。在這裡真的可以看見學生主體性的體現,這樣的教育視學生為學習與教育的主體,鼓勵學生成為自己,也因此讓許多人慢慢找到獨特的自我價值。  然而好景
Thumbnail
2019/10/31
自國中開始,我的總總蛻變,使我深刻感受到這所學校的價值,也看見了在這樣教育環境下許多同學的成長,我覺得「包容」是一個在尊重個體、接納不同的環境中,很可貴的產物。在這裡真的可以看見學生主體性的體現,這樣的教育視學生為學習與教育的主體,鼓勵學生成為自己,也因此讓許多人慢慢找到獨特的自我價值。  然而好景
Thumbnail
2019/10/24
我記得兩年前,第一次看「學習的理由」這部教育紀錄片時,心中多種複雜的情緒交織在一起,充滿了感慨:「放棄夢想,難道就是長大?」這句標語深深繞印在我腦海中,它連結到我一直以來對於教育大環境的感受。後來我有幸認識了這部紀錄片的導演「楊逸帆」,嚴格來說,他算是我的學長。時隔一段時間,我在youtube上看到
Thumbnail
2019/10/24
我記得兩年前,第一次看「學習的理由」這部教育紀錄片時,心中多種複雜的情緒交織在一起,充滿了感慨:「放棄夢想,難道就是長大?」這句標語深深繞印在我腦海中,它連結到我一直以來對於教育大環境的感受。後來我有幸認識了這部紀錄片的導演「楊逸帆」,嚴格來說,他算是我的學長。時隔一段時間,我在youtube上看到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家中修繕或裝潢想要找各種小零件時,直接上網採買可以省去不少煩惱~看看Sylvia這回為了工地買了些什麼吧~
Thumbnail
家中修繕或裝潢想要找各種小零件時,直接上網採買可以省去不少煩惱~看看Sylvia這回為了工地買了些什麼吧~
Thumbnail
👜簡單生活,從整理包包開始!我的三款愛用包+隨身小物清單開箱,一起來看看我每天都帶些什麼吧🌿✨
Thumbnail
👜簡單生活,從整理包包開始!我的三款愛用包+隨身小物清單開箱,一起來看看我每天都帶些什麼吧🌿✨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我在輔導學生升高中職的經驗中,有很多學生選校的理由是「家人建議」,或是「不知道未來要幹嘛」,甚至是「離家比較近」。也許很多學生無法明確知道自己未來想幹嘛,但一定知道自己「適不適合」和「喜不喜歡」念那些學科課程。因為經過國中三年的洗禮,有些學生真的無法勉強,就要認真的去思考技職走向的學校。
Thumbnail
我在輔導學生升高中職的經驗中,有很多學生選校的理由是「家人建議」,或是「不知道未來要幹嘛」,甚至是「離家比較近」。也許很多學生無法明確知道自己未來想幹嘛,但一定知道自己「適不適合」和「喜不喜歡」念那些學科課程。因為經過國中三年的洗禮,有些學生真的無法勉強,就要認真的去思考技職走向的學校。
Thumbnail
  勉強學主要是針對孩子的基礎學業,要能自動自發寫作業、要自行安排考前複習,自行選擇的才藝與體育項目不能因為學習後不喜歡或有人際困擾就放棄,學習是挑戰,苦練與苦讀過後將會因為成就感而強化自信。勉強學還用在家庭教養上,我們認為孩子在該有的年齡就該學會的技巧與能力,即使他們沒有學習的意願,我們也會要他
Thumbnail
  勉強學主要是針對孩子的基礎學業,要能自動自發寫作業、要自行安排考前複習,自行選擇的才藝與體育項目不能因為學習後不喜歡或有人際困擾就放棄,學習是挑戰,苦練與苦讀過後將會因為成就感而強化自信。勉強學還用在家庭教養上,我們認為孩子在該有的年齡就該學會的技巧與能力,即使他們沒有學習的意願,我們也會要他
Thumbnail
曾經到新竹女中周會演講,結束後有幾位學生留下來希望我幫忙在書上簽名,有位高二學生很興奮地分享她的閱讀經驗。說她非常喜歡看小說,也喜歡參加社團活動,覺得課本既枯燥乏味,以後也根本用不到,原本打算放棄學校課業,但是看了我書上寫的一段我與讀中學的女兒討論的讀書的目的,被我說服了,所以現在又乖乖耐下心來面
Thumbnail
曾經到新竹女中周會演講,結束後有幾位學生留下來希望我幫忙在書上簽名,有位高二學生很興奮地分享她的閱讀經驗。說她非常喜歡看小說,也喜歡參加社團活動,覺得課本既枯燥乏味,以後也根本用不到,原本打算放棄學校課業,但是看了我書上寫的一段我與讀中學的女兒討論的讀書的目的,被我說服了,所以現在又乖乖耐下心來面
Thumbnail
在實驗教育的概念下成長,我從未真正踏入體制內的系統中,雖然偶爾會接收關於體制學校的片面資訊,但我長期以來都處於一知半解的狀態。一年體制內的經歷,讓我稍稍認識龐大體制教育的運作機制。希望能以自己的經歷出發,根據在宜中的觀察,審慎思考背後的原因,討論體制內教育的成果。另外,因為擁有體制內外教育的
Thumbnail
在實驗教育的概念下成長,我從未真正踏入體制內的系統中,雖然偶爾會接收關於體制學校的片面資訊,但我長期以來都處於一知半解的狀態。一年體制內的經歷,讓我稍稍認識龐大體制教育的運作機制。希望能以自己的經歷出發,根據在宜中的觀察,審慎思考背後的原因,討論體制內教育的成果。另外,因為擁有體制內外教育的
Thumbnail
我們不該一再參與讀書考試的循環, 到最後甚至發現自己沒有價值。 國中時期,許多老師告訴我們,努力讀書,辛苦三年考取好的高中;高中時期,許多老師同樣告訴我們,努力讀書,辛苦最後三年考取頂尖大學,大學後就可以開始享受自己的人生了。 然而,事實真的是如此嗎?
Thumbnail
我們不該一再參與讀書考試的循環, 到最後甚至發現自己沒有價值。 國中時期,許多老師告訴我們,努力讀書,辛苦三年考取好的高中;高中時期,許多老師同樣告訴我們,努力讀書,辛苦最後三年考取頂尖大學,大學後就可以開始享受自己的人生了。 然而,事實真的是如此嗎?
Thumbnail
在臺灣社會,可能很多人覺得學生的本分只要念好書,成績表現好就好,考試身為一個很好量化學生能力的方式,或許有存在的必要,但學生所要理解的是,考卷上的數字並不全然代表你的能力,今天考一個很差的成績,也並非世界末日毫無轉圜的餘地,聚精會神只為考卷上的數字不是真的學習。
Thumbnail
在臺灣社會,可能很多人覺得學生的本分只要念好書,成績表現好就好,考試身為一個很好量化學生能力的方式,或許有存在的必要,但學生所要理解的是,考卷上的數字並不全然代表你的能力,今天考一個很差的成績,也並非世界末日毫無轉圜的餘地,聚精會神只為考卷上的數字不是真的學習。
Thumbnail
這也許是最讓人掙扎到底要不要離開的地方了? 2020.4.6  如果說今天在台灣歷史的時間軸上會被畫上小圈圈做個註記或什麼的話,我好像也只能想到清明連假剛結束,明明已經籠罩在新冠肺炎的恐慌下一堆人還在放假到處趴趴走以至於大家更恐慌、政府不斷發細胞簡訊提醒自主健康管理、新聞聳動的強調接下來又創新一波疫
Thumbnail
這也許是最讓人掙扎到底要不要離開的地方了? 2020.4.6  如果說今天在台灣歷史的時間軸上會被畫上小圈圈做個註記或什麼的話,我好像也只能想到清明連假剛結束,明明已經籠罩在新冠肺炎的恐慌下一堆人還在放假到處趴趴走以至於大家更恐慌、政府不斷發細胞簡訊提醒自主健康管理、新聞聳動的強調接下來又創新一波疫
Thumbnail
高中裡,我有個朋友,她性格乖巧、成績優異、上課認真、課堂筆記精美,老師交代的作業總是熬夜也會完成,我就曾經問她:「除了讀書,有沒有其他喜歡做的事?」她想了一下,和我說:「好像沒有。」然後接著不諱言地直接說:「但我也不喜歡讀書,我只是喜歡考很高、被老師稱讚的感覺。」
Thumbnail
高中裡,我有個朋友,她性格乖巧、成績優異、上課認真、課堂筆記精美,老師交代的作業總是熬夜也會完成,我就曾經問她:「除了讀書,有沒有其他喜歡做的事?」她想了一下,和我說:「好像沒有。」然後接著不諱言地直接說:「但我也不喜歡讀書,我只是喜歡考很高、被老師稱讚的感覺。」
Thumbnail
回顧過去漫漫16年來的學習歷程,從公立小學、國中,一直到如今升上高中二年級,體制內的這條路我似乎走得平穩,依著所有師長家人的期待,從小到大都是他們最喜歡的乖乖牌學生,但其實只有我內心明白,自己從來就不只甘於平穩、庸庸碌碌地在上、下學間等待放學鐘聲響起,我想做一些更特別的事,成為自己喜歡的模樣,而不是
Thumbnail
回顧過去漫漫16年來的學習歷程,從公立小學、國中,一直到如今升上高中二年級,體制內的這條路我似乎走得平穩,依著所有師長家人的期待,從小到大都是他們最喜歡的乖乖牌學生,但其實只有我內心明白,自己從來就不只甘於平穩、庸庸碌碌地在上、下學間等待放學鐘聲響起,我想做一些更特別的事,成為自己喜歡的模樣,而不是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