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的理由在哪裡?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作者/李庭芝
raw-image

《學習的理由》是部相當特殊的紀錄片,導演楊逸帆從 2009 年開始,將攝影機對準和他同樣就讀於宜蘭人文國中的同學,記錄他們在考基測、以及考完後回歸體制的身心變化,其中又以面對考試的部份佔比最重。影片的最後三分之一,則是導演決定參與基測,親自面對考試的紀錄。這樣的題材與拍攝角度,在台灣實屬異數。影片將核心主題落在對自我的追尋,去質問「學習的理由是什麼?」但是看完影片後,我比較大的疑惑是:

人文國中所想要達成的「自主學習」,真的存在嗎?

從溫室到戰場

影片一開始,剪輯了學生們在公園騎獨輪車,為自己即將到來的校外教學籌款的畫面。其中一個主要受訪者立安,當時還是國一生,在鏡頭前講話的模樣充滿自信,他的同學們眼神也都閃閃發光,看起來就像是一個正常的孩子應該有的活潑樣貌。接著畫面轉到他們準備基測的時候,很明顯地,笑容變少了,神情也變得陰鬱,談話的内容也充滿越來越多對未來的懷疑和不安。體制對人的戕害,透過這支影片表露無遺。

但另一方面,影片中的學生在談到未來可能性時,答案與體制內學生似乎相差不大,有許多不確定、猜測的成分,並認為理想的狀態是考到好學校跟找到好工作,而這兩者間有因果關係。在影片的開始,導演介紹自己的學校:「是一所沒有考試和排名的學校……目的是讓我們充分探索,尋找自己的方向與價值。」這產生了一個有點趣味的矛盾──儘管學校盡可能提供讓學生探索的環境,但同時學生卻也很清楚知道,外面的世界並不是按照這樣的邏輯運作。

這裡就像是溫室,將學生包裹起來,但他們的心靈卻對即將到來的戰爭毫無準備。從影片中看起來,學生準備基測的方式,跟體制内學校頗多相似,同樣是用大量講義、考卷堆砌技術。學生能不能自主選擇要不要這樣的學習方式和内容,從影片中看不出來。但是假設學校說「可以」,這仍然有兩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是,這真的是學生的「自主選擇」,或是受到社會環境限制下的决定?

第二個問題是,如果這算得上是一種自主學習,那麼體制內的學生為了分數去認同了體制內的學習方式,我們也能稱之為「自主學習」嗎?

基測的發生是可預期的,而從影片中看起來,學校在技術上和心理上都沒讓學生對此有足夠的準備,也沒為這些學生提供太多「不考基測」以外的想像。這個狀況似乎符合了很多人對實驗學校的憂慮:學生變成某種教育理念的實驗品,但是這個實驗結果未必能銜接上未來,就像在片末,一位畢業生沛玲談起以前在學校學到的自主、自律都已經不見,「因為你只要分數高,就會覺得什麼事都掌握在自己手裡。」

自主學習 = 找到自我?

實驗教育在近年成為某種流行,百家爭鳴當中似乎也有某些共性存在,例如「自主學習」、「讓孩子成為他自己」、「破除體制與威權的魔咒」……,但是對於要如何達到這樣的目標,以乎又莫衷一是。

給孩子選擇的自由,就可以讓他成為自己嗎?影片中所呈現出來的答案,似乎是否定的。學生並沒有因為選擇自己想要什麼課程,就找到自己,譬如其中一位受訪者雨萱,在究竟要念演藝類學校或普通的學校當中搖擺不定,也談到並不確定自己想要什麼。

「自主學習 = 找到自我」,這樣的連結似乎有點薄弱。即使在有諸多限制的情况下,我們身而為人的一生當中,仍然有許許多多可以自主的成分,但我們並不會認為,這些選擇可以讓我們找到自我。譬如我們可以自主選擇自己的飲食、自主選擇自己的服裝,但我們依舊對「我是誰」這個問題感到迷茫。

當然,擁有這樣的自主權是很重要的,這是每個人與生俱來都應該要有的權利,就像孩子應該要有選擇學習什麼和怎麼學習的權利。但是,正是因為這是與生俱來就應該要有的權利,辦學的理念與思考,就不應該只停留在「擁有選擇」。做出選擇是容易的,影片中的學生,可以很明確地做出想要回歸體制、想要考哪一所高中的選擇。但是讓學生理解自己為什麼選擇,這個能力可能相對重要,在影片中卻看不太到。

還給一個人應有的權利,不應該被視為辦學的目標,如同解放奴隸只是為所應為,而非就此天下太平。當我們站在這些擁有權利的孩子面前,要如何拓展他們的視野、深化他們的思考,就變得重要,而不能只停留在「讓他們擁有自主選擇」的想法中。

思想的自由

受訪者雨萱的掙扎,鑲嵌在一個有點古怪的脈絡當中。一開始是段演講的剪輯,講者談到他不忍自己的孩子每天早晚勞碌通勤,想起兒子從很小年紀就開始拉二胡,因此認為兒子適合念藝校,雨萱聽了之後似乎在考慮這樣的可能性。但在稍後剪輯的段落,同學和老師卻否定了這個可能。同學認為雨萱不適合、也不是真心想要念藝校;老師則認為這樣很可惜,她是可以唸書的人,應該要更厚植自己的内涵。

這讓人感到困惑。譬如以講者在影片當中的說法,讓孩子念藝校是基於他從小學二胡,而他希望在中學三年後,孩子可以找到自己、成就自己。但因為從小學二胡就去念藝校,就生命的可能性來講,好像並不是開展,而是縮限,在有限的可能性當中要如何找到自己,演講者並沒有更進一步的說明。老師的說法更怪了,自主選擇在這樣重大的時刻,讓位給了老師的「認為」,但為什麼念書才能厚植內涵、念藝校就不行?内涵是怎樣的内涵、念書能怎樣厚植內涵?也沒有更清楚的連結。這段話好像也間接地指出,老師自己認為校内的舞蹈課和「念書」相比並沒有足夠内涵,不足以厚植學生,跟片頭那句「獨輪車、戲劇、舞蹈,可以跟語文數學一樣是正課」的精神,似乎是相違背的。

如果大人的想法,仍然是一個蘿蔔一個坑,擅長什麼就要做什麼,這似乎與體制內的想法,差異並不是那麼的大。只是也許坑洞多了一些,從國英數自社延伸到舞蹈戲劇獨輪車,但思維仍然是「會唸書就升學,不會念書就去做黑手」的某種變體。而擅長就等於是做出某種選擇嗎?這似乎又未必,影片中兩位原本被周遭的人認為熱愛舞蹈的受訪者,最終都不是從事相關工作。其中一位在被問到畢業後的方向會不會跟舞蹈相關時,甚至立刻堅定地說:「不會!」

如果周圍的大人,對未來的可能性與眼界沒有被打開,仍然是用舊思維來運行新概念,那孩子能看到的,恐怕也只有有限的視野,以及和過去相差無幾的未來世界。

老師的「學習的理由」

影片向學生受訪者、也向觀眾提出了一個問題,就是「學習的理由」是什麼?乍看之下直指這些受訪者痛苦迷惘的核心,影片中也可以看到隨著他們一年一年成熟,答案也不斷變動,從年輕自信慢慢老化、迷惘,最終也沒有找到夠好的答案。言下之意,似乎有點暗指,當我們能夠回答出這個問題,我們在體制和考試當中所受的痛苦就能終結。

但影片中並沒有試著回頭探問,那些指導他們、引領他們的大人自己,學習的理由是什麼?影片中並沒有太多老師的畫面,但當中有一段人文國中老師對基測的評論,内容頗值得玩味──

基測這件事情,基本上我會給它比較正面的評價。在他們這個年紀,其實真的很難理解,到底讀書對他們的未來有什麼用,那在他理解到之前,好像是不得不然的,要幫他設定一個目標讓他去追求,似乎讓他們有個方向去做,我覺得從這個角度來看是好事。不然他們真的……就會覺得,到底學數學要幹嘛、學自然要幹嘛,平常又用不到。基測這個東西,讓他非學不可。

老師的意思多多少少透露出,連她自己也不覺得學習這件事情本身有什麼樂趣可言,必須藉由外在環境的壓迫來促成學生學習的動力,這樣的想法跟體制内老師對考試的看法恐怕差不了多少。

無論外在的形式有怎麼樣的變化,然而形塑了學校樣貌的老師,並不真的相信學生能自主學習、不相信他們有可能對知識有所追求,而先入為主地假定他們一定沒有能力知道學習數學、自然是要幹嘛,那整個學校的氛圍,恐怕只徒有體制外的外殼,而保持體制内的精神。

原載於《人本教育札記》第 352 期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夜霧的沙龍
4會員
32內容數
過去於《人本教育札記》撰寫的文章集結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家中修繕或裝潢想要找各種小零件時,直接上網採買可以省去不少煩惱~看看Sylvia這回為了工地買了些什麼吧~
Thumbnail
家中修繕或裝潢想要找各種小零件時,直接上網採買可以省去不少煩惱~看看Sylvia這回為了工地買了些什麼吧~
Thumbnail
👜簡單生活,從整理包包開始!我的三款愛用包+隨身小物清單開箱,一起來看看我每天都帶些什麼吧🌿✨
Thumbnail
👜簡單生活,從整理包包開始!我的三款愛用包+隨身小物清單開箱,一起來看看我每天都帶些什麼吧🌿✨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近年來,台灣的體制外教育蓬勃發展,不管是國際學校、實驗學校、森林小學⋯⋯等等,都可以稱為體制外教育,很多有條件的家長會跟隨小孩的性格和自己的理念去選擇更適合的教育體制,當支持該教育體制的家庭到達一定數量,甚至能發展出一套有規模的體系,近來很有名的華德福實驗國中小就是這樣。   基於每套體制都有不
Thumbnail
  近年來,台灣的體制外教育蓬勃發展,不管是國際學校、實驗學校、森林小學⋯⋯等等,都可以稱為體制外教育,很多有條件的家長會跟隨小孩的性格和自己的理念去選擇更適合的教育體制,當支持該教育體制的家庭到達一定數量,甚至能發展出一套有規模的體系,近來很有名的華德福實驗國中小就是這樣。   基於每套體制都有不
Thumbnail
《學習的理由》是部相當特殊的紀錄片,導演楊逸帆從 2009 年開始,將攝影機對準和他同樣就讀於宜蘭人文國中的同學,影片的最後三分之一,則是導演決定參與基測,親自面對考試的紀錄。看完影片後,我比較大的疑惑是:人文國中所想要達成的「自主學習」,真的存在嗎?
Thumbnail
《學習的理由》是部相當特殊的紀錄片,導演楊逸帆從 2009 年開始,將攝影機對準和他同樣就讀於宜蘭人文國中的同學,影片的最後三分之一,則是導演決定參與基測,親自面對考試的紀錄。看完影片後,我比較大的疑惑是:人文國中所想要達成的「自主學習」,真的存在嗎?
Thumbnail
 楊逸帆說:「有一天我突然發現,他們自信的笑容不見了!他們引以為傲的興趣,已不再和他們的生活有關係!原本充滿活力的生活,現在全然失去了光彩!他們的世界只剩下一些沒有溫度的數字:黑板上的倒數天數、成績單的分數……,這不是他們真正想要的樣子、想要的人生。我更想大聲地問:教育能不能帶來希望?而不是限制可能
Thumbnail
 楊逸帆說:「有一天我突然發現,他們自信的笑容不見了!他們引以為傲的興趣,已不再和他們的生活有關係!原本充滿活力的生活,現在全然失去了光彩!他們的世界只剩下一些沒有溫度的數字:黑板上的倒數天數、成績單的分數……,這不是他們真正想要的樣子、想要的人生。我更想大聲地問:教育能不能帶來希望?而不是限制可能
Thumbnail
如果我們不去學校,學習會是什麼樣子? 臺灣就有這麼一群學生選擇離開體制,在家自學。你肯定冒出成千上萬個問號:自學生都閒閒的待在家裡,想做什麼就做什麼嗎?少了跟同儕互動的機會,人際會有困難嗎?他們可以上大學嗎?回到體制內跟不上別人怎麼辦? 這篇文章將帶你認識這另類的學習樣貌,看自學生如何離開常軌航行。
Thumbnail
如果我們不去學校,學習會是什麼樣子? 臺灣就有這麼一群學生選擇離開體制,在家自學。你肯定冒出成千上萬個問號:自學生都閒閒的待在家裡,想做什麼就做什麼嗎?少了跟同儕互動的機會,人際會有困難嗎?他們可以上大學嗎?回到體制內跟不上別人怎麼辦? 這篇文章將帶你認識這另類的學習樣貌,看自學生如何離開常軌航行。
Thumbnail
題目取自徐志摩的詩作〈偶然〉,破瓜之前,我想為15及16歲的交會寫下一些東西,也許是很多尚無解答的困惑、也許是我目前的想法與方向。不過與一般作者的差別是,看這篇文章的人不是因為我的名氣和經歷而點進來,而只是因為我的文字。光是這一點,就讓我足夠開心與感謝。
Thumbnail
題目取自徐志摩的詩作〈偶然〉,破瓜之前,我想為15及16歲的交會寫下一些東西,也許是很多尚無解答的困惑、也許是我目前的想法與方向。不過與一般作者的差別是,看這篇文章的人不是因為我的名氣和經歷而點進來,而只是因為我的文字。光是這一點,就讓我足夠開心與感謝。
Thumbnail
我記得兩年前,第一次看「學習的理由」這部教育紀錄片時,心中多種複雜的情緒交織在一起,充滿了感慨:「放棄夢想,難道就是長大?」這句標語深深繞印在我腦海中,它連結到我一直以來對於教育大環境的感受。後來我有幸認識了這部紀錄片的導演「楊逸帆」,嚴格來說,他算是我的學長。時隔一段時間,我在youtube上看到
Thumbnail
我記得兩年前,第一次看「學習的理由」這部教育紀錄片時,心中多種複雜的情緒交織在一起,充滿了感慨:「放棄夢想,難道就是長大?」這句標語深深繞印在我腦海中,它連結到我一直以來對於教育大環境的感受。後來我有幸認識了這部紀錄片的導演「楊逸帆」,嚴格來說,他算是我的學長。時隔一段時間,我在youtube上看到
Thumbnail
創新人物誌,全文共長 2300 多字,文字閱讀時間約十五分鐘。適合在一個寧靜的午後、睡前的省思與獨處的時間裡,跟講者做個簡單的閱讀互動。本文附上人物專欄另有專訪影片紀錄提供於原文下方。如果你有完整的半個小時,歡迎搭配茶水、坐在桌前聽聽人物故事,喜歡的話拍個手、留言回饋讓故事發聲。
Thumbnail
創新人物誌,全文共長 2300 多字,文字閱讀時間約十五分鐘。適合在一個寧靜的午後、睡前的省思與獨處的時間裡,跟講者做個簡單的閱讀互動。本文附上人物專欄另有專訪影片紀錄提供於原文下方。如果你有完整的半個小時,歡迎搭配茶水、坐在桌前聽聽人物故事,喜歡的話拍個手、留言回饋讓故事發聲。
Thumbnail
學習最大的價值與意義,在於看見自己與不懂之間的關係,這種連結大致上可以放大到知識、常識、課業、各領域的專業、做人處事的態度,更可以放大到對世界、社會的認識...等等。對人生抱有希望與活力下,就會有源源不絕的學習力。在某些教育方式下,孩子學了好多好多大人也說不出來的知識,可卻一點一點地消逝對生命的熱情
Thumbnail
學習最大的價值與意義,在於看見自己與不懂之間的關係,這種連結大致上可以放大到知識、常識、課業、各領域的專業、做人處事的態度,更可以放大到對世界、社會的認識...等等。對人生抱有希望與活力下,就會有源源不絕的學習力。在某些教育方式下,孩子學了好多好多大人也說不出來的知識,可卻一點一點地消逝對生命的熱情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