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自律,自主學習其實更需要自覺!

2021/06/11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本文作者:曹立寬
許多人從開始上學起,就活在學校和補習班忙碌且壓力繁重的環境中。因為大部分人的學習都已被體制事先安排好,因此對於個人主見較強的人,很多時候不免感到在現行體制下無法照自己的意願學習。但由於我們從小被教育:「學習必然是辛苦的、放縱自己的慾望是危險的,所以應該努力把學生的本分做好,因為這是為了讓你成為更好、更有用的人」。這讓許多人壓抑了自己的感受,久而久之就此忘記了這種感覺。
這種想法合理化了義務教育體制賦予學習的標準化模樣,同時也合理化了讓學生必須順從這種制式學習框架的強制力,好像學習的本質就該如此。然而事情真的是這樣嗎?學習真的一定是不考慮個人心意的嗎?
由於筆者本身是自學生,因此想從我個人的體驗與思考,來談談自己心目中理想的自主學習精神。不過雖然是以自學生的角色分享,但這並不表示自主學習就只限於「自學生」這個身份,廣義來說我認為自主學習應是一種「積極的自由」與「自我實現」的展現,這不限於任何身份,而是一種生活態度與生命經驗
另外也要強調教育體制的開放度,不代表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會有優劣之分,一個體制內學生可以很自由、很積極的學習,同時一個自學生也可能很被動且不自由的生活。接下來會進一步討論自主學習的價值,也藉此回頭思考學習之於個人生命的意義。

自主學習的精神是什麼?

剛才已經提出,我認為自主學習是一種積極自由與自我實現,這具體上是什麼意思呢?我們可以先從「社會期待」與「自我實現」的差異開始談起(因為一些原因大家有時容易無意識把這兩者搞混)。
相信社會期待不用多講,就是學生在學習時被周遭環境鼓勵去追逐的某些目標:成績、升學或熱門科系等等。至於自我實現的部分,在日常的討論中則似乎有些不足,很多人把自我實現等同於找到自己的興趣並勇敢追夢。這聽起來很合理,但我們需要分析一下「興趣」這個詞在特定情境與脈絡下的意義:
首先如果你是學生,那也許可以回想一下,當身邊的人(不少時候可能是師長)問你有什麼興趣時,他們除了想知道你喜歡什麼,背後還有沒有什麼其他動機?
我相信應該有不少情況,是想知道你對未來的想法和規劃這一類的事情吧,這可能會直接連結到想讀什麼科系,或未來想從事什麼工作等等。當被問者給出明確回應時,提問者可能會開始好心的幫忙設想:你提的領域有沒有前景,跟現在的社會趨勢合不合等等,並給出他的回饋。
相信這種場景不少人應該都經歷過,這一般來說沒有不好。但是,如果決大部分情況問「你的興趣是什麼?」都和「你的未來出路是什麼?」綁在一起的話,在照著自己的想法回答之前,我們也就容易開始替這個答案做評估,為心中的想法打分數。
尤其當提問者、乃至於整個社會的主流觀點對「什麼是好的發展前景」有很強的預設立場時被問者也就更容易審視自己的回答符不符合社會期待。如果總把「我想要什麼?」跟「對未來是否實用?」混在一起,也就很難單純且真誠的回答「我喜歡什麼」、「我的熱情是什麼」這些問題。久而久之,很可能因此導致個人不只對別人不能誠實表達自己,甚至也無法真誠與自我相處。

理解「自我實現」跟「社會期待」的差異

剛剛的情況其實就是把「社會期待」跟「自我實現」混淆的例子。當社會期待的壓力大到一定程度,讓人在心裡做自我審查,導致無法誠實面對自己,我們也就很容易因此難以分別自己心中真正想要什麼。從這個角度來說,自我實現的意義其實是人要能真正的做自己,看見自己的需求,並透過回應這種需求實踐我們獨特的自我價值
如果這種正向的追求,與社會期待的目標相符,那人就可以順遂的成長並發展健康的自我,但大多時候我們自身的需求與社會期待是衝突的(這有很複雜的結構性原因,需要用其他文章討論)。因此在大環境如此的情況下,要成為真實的自己,就需要與社會期待對抗的勇氣,這種對抗並非和社會決裂,而是在不犧牲自己的前提下找到一種與「社會期望」對等溝通的可能性
要做到這點的第一步,就是清楚意識到社會期待跟自我實現的差別。我認為自主學習的意義也就在此,因為它相對於被事先規範好的學習,是一種個人出於內在動能自發行動的力量,這種行動,不會把社會期待等同於我們的自我價值,也因此可以讓人擁有積極的自由,以及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性。這邊講的「主體」,意味著學習與個人的自我實現結合,不被分離。

懂得自律才能自主學習?

我在自學的過程中,偶而會有些朋友或認識的人,問我覺得自學需要具備什麼能力?通常大家最容易有的觀點是:「自學一定需要很強的自律,如果只有自由沒有自律,那就會放縱自己,因而學不到東西」。我也見過有因為小孩不適應一般學校,而開始考慮讓孩子自學的家長,最擔心的莫過於「小孩沒有自律能力,如果自學會無法自制,學不到東西」。
關於這點,我們需要跟剛才討論「興趣」一樣,來仔細分析一下「自律」的意涵。先講結論,我認為問題的關鍵還是出在「社會期待」與「自我實現」的混淆這件事上。如果我們先拿掉一些常有的慣性思考,純粹看「自律」這個詞的意義,它指的是一種有效的自我管理能力
理解這件事很重要,因為「自律」嚴格來說只是管理自我的能力,而沒有預設管理自己是為了達成什麼目標。這邊介紹一種很簡單的哲學思維,那就是妥善理解並運用「工具」和「目的」這兩個概念。「工具」的存在是為了有效達成某種目的,但不是目的本身,而「目的」則是我們應追求的某個重要價值。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自律是工具,它的存在是為了達成某個目的。
那我們就得問這個目的是什麼了,這時剛剛討論的「社會期待」與「自我實現」又再次出現了。大家可以想想當自己被他人要求自律時,這個自律背後預設的目的是什麼?我想在大部分的情況應該都與社會期待的價值有關。
我們可以在教育場域看到很多例子,當學生好不容易有少數空擋時間,想做些真正喜歡或會讓自己開心的事時,總被要求要溫習更多課內知識、或去做各種普遍被認為是正面、對未來有幫助的活動。總之我們總是不喜歡自己閒著,覺得一定要妥善運用時間,成為一個有用(有效率)的人。
這樣的想法如果要朔頭,可以從工業社會的出現開始談起。簡言之它是一種極度重視生產力的價值觀,它對經濟發展與社會的有效運行有很大幫助,然而如果太過強勢,我們也就很容易變得只知道要做個有用的人,而不知道怎麼做真實的自己,因而讓「自我實現」變成不可能的事

「自律」應該協助我們成為真實的自己

我並沒有要否認自律的意義,而是要檢視它作為一個讓自己進步的工具,背後預設的價值是否是以人為本、對我們的成長與幸福有正面幫助的。從剛才這個角度來說,答案似乎是否定的,因為大家說的自律只是要成為一個對社會更有用的人(說難聽一點就是工具人),而非一個活得有價值,能追求個人幸福與社會共好的人。
從這個觀點看,筆者也想挑戰我們在談到自學時,容易有的慣性認知,這種想法總以「能力」來評斷學習,認為人要擁有學習的自由(自主學習),必須能嚴格的管理自己,使自己不會脫軌。然而這個自我管理的目的,卻是要求人在符合社會期待的軌道上,成為一個有用的工具,而不是真誠而自由的個體
因此回過頭看,自律的目的不該是讓人無條件地順從社會要求,它的理想目標,應是支持人們成為真實的自己、實踐自我價值,並在這個保有自我的前提下,與社會達成共好。
所以,我不會說自主學習的前提必須是自律(這是能力導向的思考方式),而是當人在開始自學時,也會同時需要開始培養自律、跟承擔責任的能力。所以任何人都可以自主學習,但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也需要學習建立能支持自己的內在力量,這之中包含自律。

自覺比自律更重要!

談到內在力量,除了自律之外,我認為有項更重要的東西,它緊緊扣合我們剛才講的「成為真實的自己」、「自我實現」與「成為能與社會自在相處的人」這幾個命題。這個力量是「自我覺察」,它是上述這些理想能夠被實現的必要條件。
自我覺察是一種能真誠與自己對話、和自己自在相處的能力。它必須建立在人對「感覺」的敏感度上,這種敏銳的感知力,能讓人察覺自己的情緒,發覺自己的真實感受並有能力對這種感覺做出回應。我們對發生在自己身上各種事的真實感受,往往就是人內在的真實需求,這些需求需要得到回應,個人才能感受到快樂,也才有能力追求自我實現。
然而因為社會環境對人具有強大的塑造力(尤其對人格尚未定型的兒童),當社會期待與個人需求衝突時,人們會本能性地為了生存壓抑自己的感受,並強迫自己適應社會的要求,這是普遍大家理解的「社會化」。
一般我們會把社會化當成必然且正面的過程,然而「社會化」有正面的版本,也有負面的。剛剛說的情況就是負面的社會化。因為這個社會化是建立在「個人犧牲自我,放棄自己的真實感受與需求,強硬地逼迫自己成為不想變成的模樣」的前提下。以心理學的角度看,這往往會在成年後留下有意識或無意識的負面影響,諸如容易感到焦慮、沒有安全感、覺得人生沒意義等等。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弗洛姆(Erich Fromm),在《逃避自由》與《自我的追尋》這兩本經典著作中,提出現代社會的發展,如何導致個人難以成為真實的自己、無法獨力面對自己內在和社會外在的總總重要議題,讓人深感無力導致逃避,逃避自由、逃避自我、也逃避作為民主社會自由公民的責任。這一切的關鍵,都來自社會環境無法支持人在成為自己的同時與社會共好,使許多人得以犧牲自我的方式來融入社會
正面的社會化是個人充分的培養對自身的自我覺察,並且從覺察自己逐步開始覺察他人、覺察社會。在這種覺察中,建立一種動態變化的獨立視野(也可以簡單的把它稱作自己的觀點),有彈性的與自己及社會共處。這種能力能支持人的自我實現,並由真實個體基於內在動能展現的創造力,帶動多元社會與社會進步的理想。

開啟一場不斷持續的真誠對話

這種以人為本的思想,在支持自我實現的同時,也正面肯定了人性的內在潛能,這將使獲得支持的個體,在彼此平等的關係中學會尊重人,珍視人的價值、人的自由與幸福。也因此受到這種支持的人,既能成為真實的自己,也會對社會具有人文關懷。
受過去威權時代的影響,長久以來我們對關係的想像總是離不開「權威」,這對教育的影響頗深,也因此,過去在談論學生的學習時,問題總是「學生該學什麼?」、「該做什麼」、「該有什麼樣子?」,而不是「學生的真實需求是什麼?」、「他們想要什麼?」、「他們各自具有什麼獨特的性格與熱誠」。
自主學習的意義就是它在根本上反轉了這種價值觀,把對學習價值的詮釋權還給學習者自己讓學習成為一種積極的自我實現讓人能與自己、社會、甚至這個宏大的世界,展開一場不斷持續的真誠對話,相互傾聽彼此的聲音。從這之中自主學習的精神,同時展露出人性潛能的耀眼光芒。
如果您喜歡我們的文章,也認同我們的理念,歡迎小額贊助,讓我們有更大的動力與能力產出更多不同的文章與計畫~
文章亦投書在天下獨立評論,同時刊登於Z星球網站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學習者向前走
學習者向前走
我們是一群對學習、教育、以及許多人文社會議題有熱忱的學生,希望推廣一個以人為本的教育與文化思潮,透過經營自媒體分享自由民主的開放教育理念,並同時以具關懷性的角度討論各種人社議題。希望藉此帶動一個反思教育、文化和政治,這些影響我們深遠且根本議題的契機。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