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設週記06 | 合評:提問回應/論述檢討/顏藝(?) | 學期第9週 |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開頭閒聊
合評的論述 放在google,因為google可以調顏色跟字的大小,我覺得會比較方便閱讀,裡面擷取了一些這次的PP,內文除了整理之前寫的文章以外,也有一些新的東西,有興趣建議看一下,因為下面會包含這個論述的反省。

以下還會有評圖的心得、回應、吐槽,當然還有梗圖,開始ㄅ。
哭哭

老師的意見回饋/我的回應
-凱傑老師:

1.「同志文化地景」要講的是甚麼?是要講空間?還是人?
2.做設計的目標(for what)、族群(for who)、做出來是什麼(what it is)?
3.要檢視你的設計最好的方法,是在去除掉議題(也就是名字)之後,空間的精神是否還存在。

回應:
  第一個問題,我想我自己對這個名詞的定義是,「跟同志相關的文化地景」,雖然「同志空間」也可以用,不過因為有想討論的是空間x族群x社會的關係,所以才會重視「文化」這兩個字,也就是跟人有關部分我認為是需要討論的,嗯......不知道有沒有回答到,我應該要問清楚老師想問甚麼才對。
  後兩個問題,以做設計來說是非常中肯的建議,在後面的論述檢討裡面會再說說這部分,這裡就先不贅述。


-志宏老師:

1.所以你要做的是一個商場複合倡議組織辦公室的建築?
2.除去program,這個設計有甚麼特殊性?

回應:
  第一個問題是:「program的設定」;第二個問題是 :「議題想談什麼?」
  志宏老師問題其實看似簡單,但都超關鍵的,關鍵到我心慌,而且基本上就是平常黃金六一會問的問題(扶額。補充一下,老師提到program,是因為我有提到情趣用品店(雖然我也有點亂寫)。

合評論述檢討
不得不說這次簡報,因為太擔心關於同志文化地景的部分會講得不清不楚,所以把順序往前調了,這導致了一個結果是,大家都覺得我要做一個【同志快樂天堂】,然後討論就往那個方向靠攏了,被問(訓話)了超多次「所以同志空間跟普通的空間到底有甚麼不同?」但那並不是我想談的啊啊啊。

重新梳理了一下,【主軸說明】的內容,要重新論述一次的話,順序應該是

1.「目標」:族群間互相理解尊重
2.「提問+回答」:如何做到這件事?(我提出的主體性、族群混置等等)
3.「輔助論述的資料」:同志文化地景的演進
4.「設計提案」:應該放什麼program、挑什麼基地才能做到這件事?

結語
大概就是這樣,經過這次的討論之後,以後在論述上的邏輯會更加嚴謹,之後的方向就是在論述後,從「需求」、「基地」、「機能」這三個東西繼續去討論設計,希望進設計能夠好好討論更多東西,而不是讓對話在「同志空間到底跟其他空間有什麼不同?」這個問題上空轉。
---------------以下是娛樂用,看個開心就好---------------
袁興言老師:
「所以你要做的就是一個讓大家做自己的空間嘛?」
(以下省略300字相關論述,好像我剛剛簡報的內容都在講這件事一樣)
(結尾,換下一個人)
「我剛剛聽到了三小?」
「老師,我可以回應一下嗎?」
老師:「可以啊。」
「我覺得『做自己』這三個字有點攏統。」
老師:「對啊,它很籠統沒錯。」
「而且這三個字我從來沒說過吧?」
老師:「對啊,這三個字是我說的,我要說的就是如果你做這個議題,直接從這邊滑到『做自己』,那就真的是個很無聊的設計了。」
無助的me
真的最後了,只是想展示一下自己是被建築耽誤的搞笑藝人這件事而已。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49會員
690內容數
#金大建築15歲 +4了!畢業設計相關的文章,不論是自己的畢業設計、參加宜蘭大評圖的心得、或是相關書籍的閱讀心得,都請在「準備發佈」裡的關鍵字中加上「金大建築15歲」。讓我們來好好回顧我們所接力走過的15年吧。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金大建築全體 的其他內容
畢業班學長姊們已經在9月10日時完成選組(年復一年,建築系新的循環開始),各組成員也確認了。非常期待學長姊們接下來一年的成果。
身為剛完成畢業設計升上碩班的老鳥,這裡有一點建議給想要五加一或者課程都修完想要對畢業設計更有幫助的同學。以下以自身例子推薦幾門修過的課:「建築計畫整合」、「建築專案專題」。這些課程都是碩班可以抵的,每多修一門課就可以少付3學分的學分費。
離9月9日開學只剩3週了,這過程大多由著(這一屆)五年級自問自答,畢竟這是思考最為重要的一部分。不過偶爾也會參與一下這對答的過程,算是經驗上注意到這是大五(或大學生)普遍會有的狀況,也算是搭個話,聊一聊免得太孤單。相信這些回應還是有用的,因此整理在此供同學們撥空看看一樣的困惑,或許可因此而解決。
我該從哪裡開始?         相信大部分剛開始接觸畢業設計的人都會有這個疑問,想當初大二看著大五學長姐們做的畢業設計(才剛改制為五年制所以到大二才見識到何謂畢業設計),著實令人眼花撩亂
暑假到下學期開學共有11週,開學後直到畢業總評則有上學期18週,寒假5週,以及下學期5月1、2、3前10週。總共畢業設計操作時間有33週。 最晚開始時間為7月28日當週(開學前6週),更新頻率為至少每二週一次。關鍵字欄位,除自己設計與該週週記內容相關的字詞外,亦必須加上「畢設週記」這個詞。
這個問題是編寫系刊第7期時,問108級畢業生「如果時間倒流,你的設計題目或議題會不會一樣?那會是?」這個問題時,第5筆回應(回覆時間為2019/3/31 下午 2:06:26)的內容。作為系刊畢設專題遺珠之一回應與此。
畢業班學長姊們已經在9月10日時完成選組(年復一年,建築系新的循環開始),各組成員也確認了。非常期待學長姊們接下來一年的成果。
身為剛完成畢業設計升上碩班的老鳥,這裡有一點建議給想要五加一或者課程都修完想要對畢業設計更有幫助的同學。以下以自身例子推薦幾門修過的課:「建築計畫整合」、「建築專案專題」。這些課程都是碩班可以抵的,每多修一門課就可以少付3學分的學分費。
離9月9日開學只剩3週了,這過程大多由著(這一屆)五年級自問自答,畢竟這是思考最為重要的一部分。不過偶爾也會參與一下這對答的過程,算是經驗上注意到這是大五(或大學生)普遍會有的狀況,也算是搭個話,聊一聊免得太孤單。相信這些回應還是有用的,因此整理在此供同學們撥空看看一樣的困惑,或許可因此而解決。
我該從哪裡開始?         相信大部分剛開始接觸畢業設計的人都會有這個疑問,想當初大二看著大五學長姐們做的畢業設計(才剛改制為五年制所以到大二才見識到何謂畢業設計),著實令人眼花撩亂
暑假到下學期開學共有11週,開學後直到畢業總評則有上學期18週,寒假5週,以及下學期5月1、2、3前10週。總共畢業設計操作時間有33週。 最晚開始時間為7月28日當週(開學前6週),更新頻率為至少每二週一次。關鍵字欄位,除自己設計與該週週記內容相關的字詞外,亦必須加上「畢設週記」這個詞。
這個問題是編寫系刊第7期時,問108級畢業生「如果時間倒流,你的設計題目或議題會不會一樣?那會是?」這個問題時,第5筆回應(回覆時間為2019/3/31 下午 2:06:26)的內容。作為系刊畢設專題遺珠之一回應與此。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在東京上建築室內設計課,從最近的課題裡,提出幾個對於複合施設的反思 1. 明確的軸心主題 核心的概念就像設計的靈魂般,讓人覺得不只空有外觀,能深入找到故事、有共鳴。 2. 風格與質感平衡 複合施設,整體踩在同一種頻率,達成視覺與感受的平衡。給人一體的、一個完整空間的感受。 3.
Thumbnail
這些討論對於地方文化課程設計有何幫助?為什麼要有這些認知呢?原因在於,地方文化課程的設計,核心在於尋找文化、教育和社會的交會點,在任意兩個領域思維的交會處,便會產生創新設計的切入點,而三者重疊之處,便是課程設計的關鍵核心。
Thumbnail
「三屏空間設計」的負責人同時也是設計總監的廖俊哲先生,與合夥人胡瑞哲設計師不滿足於只是幫別人完成作品,決定拿回人生自主權,在專業的基礎上實現自己對美學的追求和理想。
Thumbnail
為了什麼緣故,讓人們對建築設計及工程施工彼此之間存在著沒有來由的矛盾?        
Thumbnail
  此訪談對象雖是大五畢業設計的指導老師,但這些問題不只是給老師的,更是給所有建築人的提問。身為畢業7年的建築人,想藉此文對片中部份問題的答案稍作補充,以此送給今年所有建築系(所)畢業,準備踏入職場或不管畢業多久,已踏入職場,卻對職場越來越懷疑的你(妳)。   Q1. 到目前為止,對建
Thumbnail
  今天,我想和各位分享建築的大海問題,什麼是建築的大海問題?什麼是建築目前最迫切的、最核心的、最本質的、最普遍的問題?每個人答案可能都不同,而我認為的答案是─解構的遺忘。   讓我先從一位建築系畢業生可能面對的問題開始談。什麼是建築系畢業後人人都會面對的問題?「是否到補習班繳補習費準
Thumbnail
  我在107年7月1日的貼文〈何謂解構主義式教育─以成人教育之淡江建築教育為例〉中提到:「建築設計雖然說沒有唯一的標準答案,但是卻有檢視答案是否合理、是否夠「建築」的標準,而那標準便是建築之所以為建築的東西,如果跳出建築的脈絡便稱不上是建築了。建築設計課便是學習「建築語言」的過程;這樣的過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許願池提供同志情慾幻想文章創作分享,要看分享文的朋友需要發3篇以上的文章才會開放權限給你囉(🌈 投稿須知 1. 發文時師傅還是在線上服務 2.只接受 同志SPA文章,3. 國外SPA經驗只接受 泰國、日本與韓國。如果看不懂應該就不用寫文章來了🌈 ) 群組討論依然都是開放的狀態。大部分
Thumbnail
「如果不能有邏輯地以清楚的文章組織說明一個觀念,包括設計觀念,即代表著不能清楚地構思自己的設計作品;也因為國外的建築碩士同樣如此要求」。5年前如此回答,至今也仍如此相信著。
或許,在試圖與《同志文學史》互相拆解、檢視「台灣的發明」這問題時,仍會不自主地被另外一個主張所吸引:「『同志文學』不只是一種『文類』(genre),而更是一種『領域』(field)」。我們熟悉波赫士如何談論分類:任何一種想完美又無所不包的分類意圖,最後終將朝向一種自我矛盾的、阻斷思考(如此完全違反一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在東京上建築室內設計課,從最近的課題裡,提出幾個對於複合施設的反思 1. 明確的軸心主題 核心的概念就像設計的靈魂般,讓人覺得不只空有外觀,能深入找到故事、有共鳴。 2. 風格與質感平衡 複合施設,整體踩在同一種頻率,達成視覺與感受的平衡。給人一體的、一個完整空間的感受。 3.
Thumbnail
這些討論對於地方文化課程設計有何幫助?為什麼要有這些認知呢?原因在於,地方文化課程的設計,核心在於尋找文化、教育和社會的交會點,在任意兩個領域思維的交會處,便會產生創新設計的切入點,而三者重疊之處,便是課程設計的關鍵核心。
Thumbnail
「三屏空間設計」的負責人同時也是設計總監的廖俊哲先生,與合夥人胡瑞哲設計師不滿足於只是幫別人完成作品,決定拿回人生自主權,在專業的基礎上實現自己對美學的追求和理想。
Thumbnail
為了什麼緣故,讓人們對建築設計及工程施工彼此之間存在著沒有來由的矛盾?        
Thumbnail
  此訪談對象雖是大五畢業設計的指導老師,但這些問題不只是給老師的,更是給所有建築人的提問。身為畢業7年的建築人,想藉此文對片中部份問題的答案稍作補充,以此送給今年所有建築系(所)畢業,準備踏入職場或不管畢業多久,已踏入職場,卻對職場越來越懷疑的你(妳)。   Q1. 到目前為止,對建
Thumbnail
  今天,我想和各位分享建築的大海問題,什麼是建築的大海問題?什麼是建築目前最迫切的、最核心的、最本質的、最普遍的問題?每個人答案可能都不同,而我認為的答案是─解構的遺忘。   讓我先從一位建築系畢業生可能面對的問題開始談。什麼是建築系畢業後人人都會面對的問題?「是否到補習班繳補習費準
Thumbnail
  我在107年7月1日的貼文〈何謂解構主義式教育─以成人教育之淡江建築教育為例〉中提到:「建築設計雖然說沒有唯一的標準答案,但是卻有檢視答案是否合理、是否夠「建築」的標準,而那標準便是建築之所以為建築的東西,如果跳出建築的脈絡便稱不上是建築了。建築設計課便是學習「建築語言」的過程;這樣的過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許願池提供同志情慾幻想文章創作分享,要看分享文的朋友需要發3篇以上的文章才會開放權限給你囉(🌈 投稿須知 1. 發文時師傅還是在線上服務 2.只接受 同志SPA文章,3. 國外SPA經驗只接受 泰國、日本與韓國。如果看不懂應該就不用寫文章來了🌈 ) 群組討論依然都是開放的狀態。大部分
Thumbnail
「如果不能有邏輯地以清楚的文章組織說明一個觀念,包括設計觀念,即代表著不能清楚地構思自己的設計作品;也因為國外的建築碩士同樣如此要求」。5年前如此回答,至今也仍如此相信著。
或許,在試圖與《同志文學史》互相拆解、檢視「台灣的發明」這問題時,仍會不自主地被另外一個主張所吸引:「『同志文學』不只是一種『文類』(genre),而更是一種『領域』(field)」。我們熟悉波赫士如何談論分類:任何一種想完美又無所不包的分類意圖,最後終將朝向一種自我矛盾的、阻斷思考(如此完全違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