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調味的精緻料理
111這一整個學年我參加由偉瑩老師陪伴的「素養導向課程設計」課程,如果用飲食來譬喻,這門課並不是海鮮牛肉滿滿的豪華宴席,更像幾乎無調味但食材很好的細工料理。
素養導向課程進入教案撰寫階段時,偉瑩老師給了我們一份教案的格式,也開啟我寫最久的教案的歷程。過程中經常卡關,每次卡關就要再次跟自己的思緒與邏輯對話,才能緩緩地往下一步邁進。過程中偶爾會得到偉瑩老師的提點,教案就會往前推進一大步。
真正走過這一年,回首來看,才能整理出來,偉瑩老師想教我們的是一整套設計素養課程的思維方式;只是在操作的過程中,光是跟上腳步就很不容易,必須要等到整份教案寫完,發表完,甚至是帶學生局部測試過,才能從更上層的視角再次詮釋這個教案設計。以下是我個人的理解與整理。
經驗、理念與操作
在教案撰寫的過程中,設計者(教師)必須在以下三方面具有意識:「經驗」、「理念」、「操作」。
首先是「經驗」,課程開始時我們必須從學生常接觸到的生活經驗為主,如果想要探討生產地和飲食的關係,也許一開始的連結就是問問學生:平常早餐都吃什麼啊? 但是學生的經驗受到他們生活型態的限制(其實每個人都是)。
在一開始的動機被引起之後,教師依舊須在課堂上創造經驗,透過不斷的提問、教學設計,讓學生感知這件事情與自己相關。
這部分是我覺得有「魔鬼藏在細節」裡的FU,它必須與理念,操作來回確核、搭配,同時也是能否讓學生一直覺得這個課程與他們相關的關鍵;要引起學生探究的好奇很難,要「維持」學生的探究好奇更難。
接著是「理念」,一開始我們要先想好這門課希望學生培養什麼樣的「態度和價值觀」,這是一個抽象的意義,但同時又具有「不變」的特質;有了態度和價值觀,下一步要考慮的就是「大概念」,大概念比態度和價值更具體,也具有定錨的功用,最後要以「探究焦點」作爲結果,也就是具體地寫出我要關注的點。「態度和價值」、「大概念」、「探究焦點」三者必須彼此間意義流暢。
最後是操作,上述的「經驗」「理念」都算是課程本身的設計,而「操作」則更關乎於課堂上與學生的互動,它包含「核心問題」與「表現任務」。核心問題涉及到的是如何提問。這裡必需讚嘆偉瑩老師最對「核心問題」的詮釋。
核心問題分為「初始核心問題」以及「最末核心問題」,設計者透過問為什麼來引發學習者的探究慾望,但最終的目的是想問是什麼,亦即學生是在過程中解答最初的提問,並賦予其意義這,關鍵就在於:這個意義必須由學生自己賦予。
如果上述部分都完成(?)表現任務相對來說就沒那麼困難,大抵來說,素養課程的表現任務更接近「學習與評量」模式,什麼是學習與評量模式呢?在這裡科普一下:
任務是課程的教學過程之一,透過完成任務過程產生學習,任務完成的情形做為評量。
我們先用一張圖把剛剛的概念具象化:
實務舉例
經驗
經驗的部分,初始時會從一個簡易好回答的生活現象入手,例如我會問學生:你知不知道我們學校性別友善廁所在哪裡?通常可以得到兩種反應,一種是知道它在很偏遠的角落,另一種是根本就不知道。
接著就能問學生,那你覺得為什麼性別友善廁所要蓋在這裡?別的學校的情形是怎樣的呢?
理念
接著就是要問自己:我帶學生做這個要幹嘛?
我這次的題目是探究性別友善廁所,我希望學生培養的態度和價值是「調節」,也就是當我們發現很好的元素在結構中未能發揮被預期的作用時,除了批判和抱怨,也可以主動地進行調節,並透過調節提出可行方案。
我的大概念是「結構與功能」,我想讓學生觀察:性別友善廁所作為性別平等結構中的一環,如何表現其作用。(結構與功能:相互關聯的元件排列或組合,形成特有的功能)
這樣一來探究焦點就會是
結構1:性別友善廁所與性別平等的關係/ 功能1:性別友善廁所設立時,想解決的問題是什麼?被期望的功能是什麼
結構2:性別友善廁所進入校園,如何融入校園/功能2:性別友善廁所如何在校園中發揮性別平等的功用
結構3:性別友善廁所作為呈現性別平等意識的結構之一,能夠如何有效發揮其功能
操作
先前有提到,核心問題分為「初始核心問題」以及「最末核心問題」,設計者透過問為什麼來引發學習者的探究慾望,但最終的目的是想問是什麼。從為什麼,倒是什麼的過程中,答案必須由學習者在探究中歸納而得。
這裡附上的表格還包含了修正過程。許多看似自然而然寫出來的教案,背後都是次次的修正打磨而來的啊。
三面向心得
這個課程的心得,有來自於撰寫時的學習,有來自於和更多夥伴的交流,也有來自於帶學生進行小規模嘗試的心得。
撰寫心得
以往我在設計課程的時候,會把握「以終為始」的概念,而檢驗的方式就是規劃表現任務。一開始設計的時候,我很自然地想好表現任務:要讓學生在校園性別友善廁所的地點張貼宣傳。我還記得偉瑩老師說:「那會很無聊」(哇哈哈)
這其實就是我最大的收穫。有時候我會太快的把學習任務訂出來,但那樣很可能會讓學生失去探究的樂趣,他走的每一步也就是按照我的想法去執行,而非一個不斷產生好奇和不斷解答的過程。
教案依舊不完美,但過程是很美好的。
交流心得
這個教案完成以後,五個縣市的輔導團有進行交流,我也得以聽見其他老師的課程設計。我有種腦洞被打開的感覺:喔,原來sdgs可以做這麼多事情,永續城鄉,可負擔的潔淨能源可以做這麼多的發想,帶學生創造各種可能。
嘗試心得
在撰寫這份教案的過程中,剛好天下雜誌有舉辦小論文比賽,我問了班上幾個有意願的孩子,開始以歸仁區中小學性別友善廁所作為對象,進行探究。當時這份教案還在難產之中,但我已經建立透過提問和階段性任務設計來帶領學生的概念,加上願意參加的學生本來就相對積極——我們居然就這個看似很小的議題,一步步的深挖下去,過程中大家都是「真的想要知道」為什麼會這樣,「真的想要嘗試」自己能不能做些什麼。
相比我之前開設的選修課程,學生總是我說一步做一步,並且顯得意興闌珊;這次帶學生寫小論文有點像是一趟魔幻旅程。不設定答案但設定好方向出發,問卷和採訪的結果都跟我原先想的不同,分析這些一手資料再擬定應對方案的過程中,是會讓人想投入的。
我們的小論文在收束的時候提出一些行動建議,學生會主動跟我說:老師,那我們接下來是不是真的要做出行動,我覺得我們不能只是說說,要真的去完成它。
這份教案到最後居然得到佳作,我們還因此獲邀出席天下雜誌小論文的頒獎典禮(我一直覺得第一名的枋寮高中的指導老師應該也有參加偉瑩老師的課),得到了5000元的獎金。
關於身為國文老師這件事
寫這個教案一開始,我嘗試要找文本讓學生閱讀,不然有種跑到社會科的感覺。後來我轉換一下心態,其實不見得非要在一開始就從文本切入。
在搜尋文件的過程中,不管是閱讀或是分析,甚至是之後的行動宣傳,用到的能力都和語文息息相關。這句話很打高空,但確實是這樣。我能直覺的篩選合適的框架或脈絡去指導學生進行閱讀和分析,而這正是身為一個語文老師的核心能力。
能讓學生和我自己意識到語文無所不在,這件事情對我自己來說也是個突破。
社會上一直對「國文老師」這個職業不是很友善(看PTT會很有感),但事實上不論是文學與人情的共感,或是閱讀與表達的語文能力,國文老師都下了很多心力,這絕不是簡單的過程。
我很榮幸我是位國文老師,做完這個乍看和國文不那麼相關的課程後,我更加以自己的身份為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