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對於音樂的感想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我是John,今天剛滿21歲,過了20歲開始有種真正長大的感覺。開始認真聽音樂大概是17歲的事,距今也有四五年了,這四五年來,參加了社團,辦了音樂節,也很幸運能在練團室打工過,目前也經營著一個小小的樂團,或許是有點資格可以以我的角度來看現在的台灣音樂。
今年許多人也許會認為是音樂圈不幸的一年,在大港與覺醒都倒閉之後,音樂分子似乎無法在一年裡面找到一個能所有人都共襄盛舉的日子了。然而我想音樂的形式正在轉變,一直以來,正像是流動的藝術一樣,音樂是流動的,正如音樂的潮流也是流動著,未曾停歇的。音樂祭這樣的產物,或許沒有辦法抵擋市場的篩選,在幾年以後,音樂又會以甚麼樣的形式呈現?音樂活動會越來越講究主題性?曲風會變得如何,要往哪裡去?誰也說不準。
然而做音樂在這個時代,我覺得越來越不容易了。
近年來隨著錄音混音設施逐漸容易取得,能夠玩樂團的門檻大大降低,人們不再需要超凡的樂器技術,或者依靠龐大的資金才能走向音樂之路。現在,彷彿三五好友湊在一塊,有點音樂知識,存了一點錢,再加上音樂夢,初學者都可以玩樂團。大家也許可以發現,初心者樂團的溫床,StreetVoice,逐漸變成大家使用的一個重要音樂平台,對創作者而言,那是一個夢想的起點,看著自己上傳歌詞歌曲,甚至填寫著作權的選項,都好像有種「現在我是音樂人了」的美好幻覺。做音樂從這個角度而言,確實是越來越簡單。如果單純想要滿足自己的快樂的話,真的很簡單。
然而,對於聽者而言呢?
關於這件事大概需要從這一兩年前開始說起。在大量的音樂不斷誕生之後,由於品質良莠不齊(因為初學者也能做音樂,然而可能缺乏經驗或知識),在數量太過龐大的情況下,真正會認真挖掘好音樂的人們很容易被磨掉耐性。創作者想要脫穎而出,除了音樂的本質之外,漸漸開始注意到行銷的重要:我的音樂要好聽之外,還要能被人聽見,在這個Facebook與Instagram逐漸蓬勃發展的時代下,每個樂團幾乎都要有這兩個社群軟體的粉絲專頁,在上面分享他們樂團生活中的點點滴滴。
但很奇怪的現象是,行銷有時候會蓋過音樂的本質。有些創作者過於要求行銷的文字精美,反而忽略了創作內容的重要,這有可能是因為寫文案顯得比做音樂簡單許多。但如果做音樂變成是文案比賽的話,那我們真的能稱呼自己是「音樂人」嗎?
回頭來看大家現在對於娛樂的喜好。平心而論,現在在台灣認真聽各種音樂的人(好啦,聽團的人),雖然正在增加,但距離很多,還是非常遙遠的。以大學生為例,仔細想想自己的系所,除非就讀藝術相關科系,正常的系所,聽團的人常常是孤獨的。以這個比例來看,聽團的人真的非常非常稀有。我自己就讀外文系,一百三十人的大系裡,認真聽音樂的人恐怕不超過十個。不在圈子裡的人常常會覺得獨立樂團是很不容易親近的圈子,在這裡面有大大小小的八卦與次文化,海豚刑警不是烏龍派出所的海豚刑警,美秀也不是賀歲片裡的林美秀,還有很多千奇百怪的樂團名,讓許多人望之卻步,但也可能是人本來就不容易習慣接觸陌生的娛樂。聽團的人覺得自己品味很好,願意去嘗試各種不同的音樂,這裡面又有很多「願意去嘗試的程度」的差別,先不討論。不聽音樂的話,大家都在做什麼呢?看Youtube,看Netflix,滑社群軟體,玩電動,看電影,運動,讀書,以上這些應該可以代表現在的年輕人大部分會做的事,音樂從來都不只是只和同行的人競爭,而是和娛樂業的一切競爭;換個角度來說,假設每個人每天花三小時的時間尋找娛樂,聽音樂究竟要如何打敗所有其他有趣的感官刺激呢?
對現代人而言,聽音樂是需要耐心的。
首先,有MV的音樂,但是是新的音樂,要專心聽完,不作任何其他的事,看了所有歌詞,了解段落與節奏,感受到風格,大約是五分鐘左右。對於現在這樣資訊爆炸的時代,大量的資訊像吃速食一樣,滑一滑就過去了,很多資訊在我們的腦海裡停留不到三秒。在MV的輔助下,正常人或許可以在有意的情況下,專心聽完兩三首歌,這裡講的是可能不那麼喜歡的歌,如果很喜歡的話,那真的是太順遂了,但現在數不清的創作者,要每個都喜歡實在太難了,更何況有許多創作者可能還在初學狀態,音樂的狀況還不是那麼好,對聽者而言要專心聽完是不容易的。以上都還在討論有MV的情況,那沒有MV呢?
這是另一個音樂圈很難親近的原因:聽音樂的時候如果不做其他的事,就會變成呆呆地盯著同一個不動的畫面大約五分鐘,音樂可能並不是那麼容易讓你喜歡,聽眾在這種情況下極容易失去耐性或是分心。因為現在的聽眾耐性越來越低了,大家已經漸漸習慣被大量的資訊或感官刺激填塞,如果音樂產業現在大部分的樣貌都缺乏刺激的話,想要專心聽音樂,除非受過一定時間的習慣培養,否則要一般人突然坐下來專心聽兩三首歌真的是非常困難。
現在的音樂,如果要從無人知曉到生存下去,我認為需要以下兩點的其一:
  1. 同儕資訊暴露
  2. 附著於其他娛樂
上述的第一點,同儕資訊暴露,指的是「大家都在聽,我好像也有點好奇」的感覺。音樂之所以能行銷成功,我認為大部分的粉絲專頁,並不是行銷成功的主因,粉絲專頁只是作為資訊集中的所在,而不應該成為樂團最重要的工作內容。所有音樂之所以會想要認真去聽的原因,對於一般人而言,常常是因為不斷地暴露在眼前,而且越親近的人丟出相關訊息,就越有可能促使他因為好奇去聽聽看。而當一個圈子裡,越多人推薦同一樣東西時,對於還沒接觸過的人,就會產生一種「如果我不去聽,我就跟不上潮流了,我就不知道他們在聊什麼」,人數達到一定的程度,或者是聽的人在他的圈子裡具有一定的影響力,越有這樣隱約的緊張感,這個音樂就成功了。
第二點則是,由於資訊越來越速食化,現在的音樂常常附著在很多其他娛樂上才能生存。例如電影配樂,Youtuber與音樂的連結,或是熊仔用長篇的故事串起他一系列的創作等等。這一點有點悲哀的是,我們雖然想做音樂產業,但音樂的吸引力對於大眾顯然是不太夠的,我們必須依賴其他更吸睛的媒體來讓大眾發掘音樂之美。而這一點其實也與第一點可能有牽連。
雖然這篇只大概提了一些例子,要如何讓大眾更認真聽音樂,也將會是一個非常困難的問題,不過我認為,有很多不必要的紛爭是可以避免的。聽音樂的人覺得其他人都不聽音樂,因而自視甚高,音樂圈的人恐怕更不容易發現自己的同溫層究竟到哪裡,或者是覺得其他人品味不夠好,不夠認真的發掘新音樂,但又附庸風雅,我認為音樂如果變成品味的戰爭,真的會非常的掃興,但很遺憾的是大眾普遍都有想要顯得高尚,想要炫耀的心理,回歸到純真的聽音樂,除非我們自己的心好好寧靜下來追求美,否則真的是非常的不容易。
以上有許多來自於我自己身邊的觀察,如果讀者有觀察到不同的現象的話,歡迎討論。
0會員
1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現場音樂的感動時刻來自 Fuji Rock Festival 轉播的感動
Thumbnail
avatar
Jerome
2021-08-21
自己聽冥想音樂的小風新北鶯歌的袁老師研習正念許多,早把正念的各項練習融入教學過程中,以下是他引導一位易怒孩童練習身體掃描得以心情平靜的真實故事。 小風是個小六孩子,長得高高瘦瘦,因家庭因素與生理變化,他的心情起伏也常常像一陣風似的伴隨著好動與焦慮,行為有時如清風拂面,有時如狂風暴雨。透過正念練習,讓他學習到內心平靜。
Thumbnail
avatar
善籽健康學院
2021-08-11
認識人耳對音量的感知力~如何解讀等響曲線人耳的聽力約是從20Hz~20kHz,不過多數人聽力可能都沒那麼好,而且聽力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慢慢變差,相信這很多人都知道,但我們對自己聽力的認識又有多少?是否曾實際去測試過自己的聽力呢?
Thumbnail
avatar
Jazzer聲音研究室
2018-04-30
創作音樂的路上不孤單:感到迷惘,找MADZINE(2)62. 編曲軟體只是一個電子記譜的平台,他也許可以激發創意但對於創造創意的能力還是偏低。煩惱「想學編曲該用什麼軟體」之前,一定要先在腦中有曲子才行。為此在進行數位編曲前先對樂器、音樂、樂理、節奏等方向稍有涉獵之後才能言之有物。煩惱「想從編曲跳去Live演出」之前,先看看自己的創作存量足夠了沒有?
Thumbnail
avatar
怪物船
2018-04-30
創作音樂的路上不孤單:感到迷惘,找MADZINE(1)44. 記得自己受到稱讚的感覺,不要吝於對美好的作品釋出善意,這可能是成就未來一個偉大藝術家的助力。 45. 想做的事現在就開始進行。 46. 創作音樂與研究器材是平行的,不要忘記持續創作,也不要麻木了對聲音的追求。
Thumbnail
avatar
怪物船
2018-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