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9 CH.4 | 老祖宗的智慧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案例參考:

《接觸地帶 台灣外來人口車站》 類別:車站

設計者:余承龍/2017 金門大學畢業設計

基地位置:桃園中壢火車站

  • 探討議題:

以人、車站、外來者三個角度做為切入點開始的設計。

  1. 種族隔閡
  2. 遊民問題
  3. 外來文化進入造成傳統文化式微

-因此導致雙方互斥的現狀,利用建築設計手法增加彼此互動。

  • 對象:當地人、至桃園求學學生、移工、遊民、外國旅客。
  • 空間規劃:
  1. 服務機構:提供旅遊諮詢、就業諮詢。
  2. 居住空間:短期居住、多元文化廣場。
  3. 教學區:圖書館、教室、廚房、禮堂。
  4. 辦公場所:商店、教室、工作室。
  • 設計手法:

入口處刻意壓低,使人進入空間後感受內外空間反差,光線導入建築。延長使用者的東縣,增加移動過程產生互動的可能性。建築外型上高聳的突起引起注目性,空橋的連結。

車站設置在地下樓層,一層作為開放空間,中間作為短期居住空間。樓上平台用作開放社區和諮詢機構,成為一個能促使本地居民、短期居民、外來者(移工、觀光客)交流的共享平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特色:充分了運用了建築設計手法創造了很多可能性,服務空間與短期居住的出現或許也能如願的處理到目前中壢火車站移工與當地居民互斥的情況。
  • 我的想法:確實硬體設備上(建築操作)上我覺得相當有趣也是我一直以來很喜歡的設計手法(建築物壓低提高扭轉之類的),但是軟體上(人類),會不會變成只是一個新的可以聚集的空間,將遊民引進了短期居住所,移工引到樓上層空間,但實際上當地居民依然不會想要進行交流得意念,只變成建築外空間被解放而已。

/補充:因為學長的作品及幾乎放了全英文,所以解讀可能會有誤解之處。/

《黎明升起/異國族群公車轉運站》 類別:車站

設計者:邱建豪/2015 逢甲大學畢業設計

基地位置:桃園後火車站公車站

  • 探討議題:

為在臺受到不平等待遇的外籍移工所設計的喘息空間。

  • 對象:外籍移工。
  • 設計手法:
  1. 基地選址依據了全台引進外勞人數選擇桃園。
  2. 分析了車行與人行動線後,選擇以天空步道將人車分離。
  3. 天空步道交點設置符合的活動空間。
  • 分析:

設計者先分析了後火車站所有車種的動線,人潮區分出早中晚分析各時段的行為模式,最終設置出天空步道將人車分離。

raw-imag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特色:將人行空間移到了空中進行,減少了車行與人行的衝突,步道設置了綠帶與不同文化的活動空間。
  • 我的想法:設計者花了些心思在分析車行上但並沒有在設計上表現出,與《接觸地帶 台灣外來人口車站》相似之處都是針對移工問題去探討的設計。
《Metropolitan Qualitative CHANGE》

設計者:林昭宏x蔡至韋 2015 逢甲大學畢業設計

基地位置:台中捷運文心線G7站

  • 探討議題:

設計者認為台中正處於質變過程,捷運通車後對一個城市會產生怎樣的影響?捷運的出現會影響到周邊建築使用性,G7站(文心路與大雅路口),周邊將開始出現大型廠商進駐影響到周邊住戶的生活習性,而廠商極可能進駐街屋,導制2樓以上的空間被閒置,因此設計者計畫復甦這些城市縫隙。

  • 設計手法:

植栽盒 - 都市農場 - 交易市集 - 共享廚房 - 回收站 - 綠點擴張

因為捷運的設置元安全島上的植栽被全數拔除,藉由捷運動線甚至公車、i-bike,讓植栽和穿梭各種公共運輸創造出新的生態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特色:藉由公共運輸拓展生態帶。
  • 我的想法:這個案例是我看到作品中少數是針對交通去創造可能性的設計,大多的設計者都以人行角度去執筆。交通除了運輸人以外我還能用來做甚麼?


共通點:三個設計各自分析出了基地內所有的活動(人行車行商業活動人群聚集等等)但最種都僅採用其中一點作為依據下去操作接下來的結果。


《混亂共和國》 類別:住宅

設計者:胡浩渝/2017 台北科技大學畢業設計

基地位置:台北中山區林森北路錦州街

raw-image
  • 探討議題:觀察台北住商混合大樓,嘗試延伸生活場域。
  • 對象:原大樓使用者。
  • 空間規劃與設計手法:

選擇這個案例分析,因為同樣對於住宅的改變慾望,但此案例設計者所使用的設計手法並非是直接介入空間去做改變,而是將現有的空間延伸創造出新的空間。

設計者將原本大樓上的破損作為建築物的新開口,在立面上延伸出新的平台與垂直動線,在混亂使用下嘗試去做新的組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特色:同樣對於現有住宅的疑惑,設計者選擇去延伸出新的場域,點醒我空間的思考不應該侷限在室內空間。向外延伸多了不少立面的有趣性,也有像是拉皮般的效果改變了原始破舊的立面。
  • 我的想法:內容敘述實在太少了所以我只能透過少部分的圖面以及模型成果照去想像。延伸出新空間確實是種方式,但內部沒有跟著變動有點可惜。
《彈性模組空間》 類別:住宅

設計者:陳律安/2018 金門大學畢業設計

基地位置:台北市南港區

  • 對象:設計者以自家四代同堂為例。
  • 探討議題:住宅空間本該取決於家庭型態家庭組織,但目前現有的住宅形式卻難以滿足不同家庭對空間的需求。設計者想藉由自家四代同堂的案例,嘗試以彈性模組的手法組合出合適的住宅模組。
  • 模組規劃設計手法:空間區分出住宿單元(依據年齡層設計出五種不同的住宿模組)、交流單元(以自身經驗區分出前院、球場、客廳、廚房)兩者間在放置過度單元組成符合需求的住宅型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特色:同樣考慮到了已經不太合適的住宅型態,設計者選擇使用彈性模組的方式去面對不同家庭的住宅型態,依據家庭成員來調整室內空間。
  • 我的想法:針對室內去做新的排列組合,像樂高一樣的改變。會不會有可能性去改變樂高的成分,創造出新的空間更符合使用者使用?空間是因為我的行為而被給出定義,而不是因為空間的定義限制了我的行為,能更加深彈性的可能性嗎?
《寂寞公寓》 類別:住宅

設計者:夏慧渝/2017 淡江大學畢業設計

基地位置:台北市南港區

  • 設計理念:繁雜都市中尋找喘息空間,創造建築物內有各種私人單元。
  • 對象:原使用者。
  • 空間規劃設計手法:將住宅內公共空間放大討論,利用空間封閉性與動線上不斷迂迴創造出許多小空間,在以光線加強處理層次感。
raw-imag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我的想法:這案例的設計理念與我想做的內容較無直接關係所以就不討論。想分析這案例主要是看到了設計者在垂直動線與公共空間的處理我個人也很想操作。為了讓日常活不直接性發生,所以室內空間設置很多樓梯,使住戶不再只是平面上的移動。公共空間則被私人單元包圍著,再利用光線圍塑出邊界,

共通點:同樣都是對於現帶居住環境的意見,現代住宅模矩太過一致,大家都在選找一個靈活性,不管是延伸出的動線,自由的模矩,或是室內的過度空間,想要去創造出一個新的能減少空間負壓的能性。

上篇目標太難了,看作品集好累,下次下次。

我很努力不要打錯字,但我注音符號沒學好,可以的話請大家包容。我好想出國玩

下篇目標初步規劃。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黃金六一-avatar-img
2020/09/10
所以畢業作品集該試著提供給讀者(就是未來也可能會做類似議題的學弟妹們)的是: 1. 設計的主題、2. 探討的重點,3. 這些重點如何切入,4. 解決實際問題的做法,5. 最後成果以及(或許是)6. 成果與一開始預想間的差距,以及反省,這也包括了7. 設計的發展過程整理。 恭喜各位,你們顯然感受到畢業設計的操作重點何在了(以及畢業設計為何等同於學位論文)。即使你們真正感受到的更可能是:似乎摸到了一點點什麼到但肯定還是矇矇懂懂,覺得哪裡不太對勁;這很正常,接下來,就繼續著這樣的步調去弄懂吧? 然後,期待著你們的畢業設計作品集可以開始清楚理解該留給學弟妹們什麼,然後努力地去做到這件事(到了要畢業了,這些微小但關鍵的細節很容易就放水流的喔;當然你們肯定也會想,幹嘛要幫不相干的別人幫到這程度?Well~~~~)。 然後,這樣子真的超級認真地讀過各校的作品集後,你們肯定也可以理解到,其他學校做起畢業設計來其實也跟我們一樣狼狽的啊(菸~~~)。
giligalagle-avatar-img
發文者
2020/09/11
哈哈哈哈哈可以從閱讀作品集中感受到評完圖後大家精神散掉,趕快把圖面塞一塞就放進作品集的焦急。
黃金六一-avatar-img
2020/09/09
到了現在這個moment,你們希望從畢業作品集裡看到什麼呢?
giligalagle-avatar-img
發文者
2020/09/10
目前我看到的作品集幾乎都會把設計發展縮得很小或是省略掉,但比起成果我更想要看到掙扎過程~
黃金六一-avatar-img
2020/09/09
大家都想出國玩啊~~~~~~~
avatar-img
金大建築全體
154會員
696內容數
#金大建築15歲 +4了!畢業設計相關的文章,不論是自己的畢業設計、參加宜蘭大評圖的心得、或是相關書籍的閱讀心得,都請在「準備發佈」裡的關鍵字中加上「金大建築15歲」。讓我們來好好回顧我們所接力走過的15年吧。
金大建築全體的其他內容
2025/04/16
又名:讓我爸媽花得錢有點水花
Thumbnail
2025/04/16
又名:讓我爸媽花得錢有點水花
Thumbnail
2025/04/06
2022年10月中為了觀賞同屆同學製作的音樂劇,特地回趟金門。那不是我第一次進劇場,也不是我第一次欣賞音樂劇,它不是經典大作卻讓台下的我感受到一種與在地連結,身歷其境在某段集體記憶下的感動,這個感動促使我後來關注、欣賞台灣本土音樂劇,尤其是歷史類型的題材。最近覺得累積了許多,似乎可以寫一篇綜合分享。
Thumbnail
2025/04/06
2022年10月中為了觀賞同屆同學製作的音樂劇,特地回趟金門。那不是我第一次進劇場,也不是我第一次欣賞音樂劇,它不是經典大作卻讓台下的我感受到一種與在地連結,身歷其境在某段集體記憶下的感動,這個感動促使我後來關注、欣賞台灣本土音樂劇,尤其是歷史類型的題材。最近覺得累積了許多,似乎可以寫一篇綜合分享。
Thumbnail
2025/01/04
紀錄一下自我提問,我一直在思索,建築已然成為我生活的部分,然而卻很難分享,什麼是建築,什麼又空間。
2025/01/04
紀錄一下自我提問,我一直在思索,建築已然成為我生活的部分,然而卻很難分享,什麼是建築,什麼又空間。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都市的成長無可避免是通往廢墟化的過程,如何透過基礎設施了解都市,並透過異質空間產生新的生活想像。
Thumbnail
都市的成長無可避免是通往廢墟化的過程,如何透過基礎設施了解都市,並透過異質空間產生新的生活想像。
Thumbnail
▄︻┳┻─( 这是枪喔诶黑) 上禮拜吧?評圖的樣子~ 自我檢討一下,本來前面應該還要有一篇評圖前邊整理東西邊打的周記...但我不知道他去哪了,反正內容也亂七八糟的就統一一起在這篇發~ 評圖後整理一下,老師們的提問 1.金城车站跟住宅为什么要连结在一起? 2.车站的使用机能有谁使用? 3.progr
Thumbnail
▄︻┳┻─( 这是枪喔诶黑) 上禮拜吧?評圖的樣子~ 自我檢討一下,本來前面應該還要有一篇評圖前邊整理東西邊打的周記...但我不知道他去哪了,反正內容也亂七八糟的就統一一起在這篇發~ 評圖後整理一下,老師們的提問 1.金城车站跟住宅为什么要连结在一起? 2.车站的使用机能有谁使用? 3.progr
Thumbnail
此為階段總整理之計畫書,內容包含前三篇文章 前言:    此議題並非要批判桃園鐵路地下化與高架化在執政者、執政黨、地方、中央等政治議題。我希望以自身即為居民的角度,重新去思考對於這塊土地的未來。在外生活三年半後,重新回到這生活了十八年的鐵道旁。在這半年的實習生活中,回憶才慢慢浮現,從有記憶以來至今,
Thumbnail
此為階段總整理之計畫書,內容包含前三篇文章 前言:    此議題並非要批判桃園鐵路地下化與高架化在執政者、執政黨、地方、中央等政治議題。我希望以自身即為居民的角度,重新去思考對於這塊土地的未來。在外生活三年半後,重新回到這生活了十八年的鐵道旁。在這半年的實習生活中,回憶才慢慢浮現,從有記憶以來至今,
Thumbnail
衍伸至鐵路兩旁的住宅區,該如何定義是面對鐵路還是被對鐵路。
Thumbnail
衍伸至鐵路兩旁的住宅區,該如何定義是面對鐵路還是被對鐵路。
Thumbnail
前言   現代資本主義社會與城市化發展,帶動了住宅型態的發展。過去人類的文明往往誕生在河邊,但隨著技術的進步,現代人考量居住位置絕對少不了交通因素,公共交通與私人代步工具影響現代居住。居住課題跟城市發展是相互扣連的,新加坡及香港在規劃住宅區時,通常一併將社福設施、公共設施與交通規劃在內。那居住生活該
Thumbnail
前言   現代資本主義社會與城市化發展,帶動了住宅型態的發展。過去人類的文明往往誕生在河邊,但隨著技術的進步,現代人考量居住位置絕對少不了交通因素,公共交通與私人代步工具影響現代居住。居住課題跟城市發展是相互扣連的,新加坡及香港在規劃住宅區時,通常一併將社福設施、公共設施與交通規劃在內。那居住生活該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