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9 CH.4 | 老祖宗的智慧

2020/09/09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案例參考:
《接觸地帶 台灣外來人口車站》 類別:車站
設計者:余承龍/2017 金門大學畢業設計
基地位置:桃園中壢火車站
  • 探討議題:
以人、車站、外來者三個角度做為切入點開始的設計。
  1. 種族隔閡
  2. 遊民問題
  3. 外來文化進入造成傳統文化式微
-因此導致雙方互斥的現狀,利用建築設計手法增加彼此互動。
  • 對象:當地人、至桃園求學學生、移工、遊民、外國旅客。
  • 空間規劃:
  1. 服務機構:提供旅遊諮詢、就業諮詢。
  2. 居住空間:短期居住、多元文化廣場。
  3. 教學區:圖書館、教室、廚房、禮堂。
  4. 辦公場所:商店、教室、工作室。
  • 設計手法:
入口處刻意壓低,使人進入空間後感受內外空間反差,光線導入建築。延長使用者的東縣,增加移動過程產生互動的可能性。建築外型上高聳的突起引起注目性,空橋的連結。
車站設置在地下樓層,一層作為開放空間,中間作為短期居住空間。樓上平台用作開放社區和諮詢機構,成為一個能促使本地居民、短期居民、外來者(移工、觀光客)交流的共享平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特色:充分了運用了建築設計手法創造了很多可能性,服務空間與短期居住的出現或許也能如願的處理到目前中壢火車站移工與當地居民互斥的情況。
  • 我的想法:確實硬體設備上(建築操作)上我覺得相當有趣也是我一直以來很喜歡的設計手法(建築物壓低提高扭轉之類的),但是軟體上(人類),會不會變成只是一個新的可以聚集的空間,將遊民引進了短期居住所,移工引到樓上層空間,但實際上當地居民依然不會想要進行交流得意念,只變成建築外空間被解放而已。
/補充:因為學長的作品及幾乎放了全英文,所以解讀可能會有誤解之處。/
《黎明升起/異國族群公車轉運站》 類別:車站
設計者:邱建豪/2015 逢甲大學畢業設計
基地位置:桃園後火車站公車站
  • 探討議題:
為在臺受到不平等待遇的外籍移工所設計的喘息空間。
  • 對象:外籍移工。
  • 設計手法:
  1. 基地選址依據了全台引進外勞人數選擇桃園。
  2. 分析了車行與人行動線後,選擇以天空步道將人車分離。
  3. 天空步道交點設置符合的活動空間。
  • 分析:
設計者先分析了後火車站所有車種的動線,人潮區分出早中晚分析各時段的行為模式,最終設置出天空步道將人車分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特色:將人行空間移到了空中進行,減少了車行與人行的衝突,步道設置了綠帶與不同文化的活動空間。
  • 我的想法:設計者花了些心思在分析車行上但並沒有在設計上表現出,與《接觸地帶 台灣外來人口車站》相似之處都是針對移工問題去探討的設計。
《Metropolitan Qualitative CHANGE》
設計者:林昭宏x蔡至韋 2015 逢甲大學畢業設計
基地位置:台中捷運文心線G7站
  • 探討議題:
設計者認為台中正處於質變過程,捷運通車後對一個城市會產生怎樣的影響?捷運的出現會影響到周邊建築使用性,G7站(文心路與大雅路口),周邊將開始出現大型廠商進駐影響到周邊住戶的生活習性,而廠商極可能進駐街屋,導制2樓以上的空間被閒置,因此設計者計畫復甦這些城市縫隙。
  • 設計手法:
植栽盒 - 都市農場 - 交易市集 - 共享廚房 - 回收站 - 綠點擴張
因為捷運的設置元安全島上的植栽被全數拔除,藉由捷運動線甚至公車、i-bike,讓植栽和穿梭各種公共運輸創造出新的生態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特色:藉由公共運輸拓展生態帶。
  • 我的想法:這個案例是我看到作品中少數是針對交通去創造可能性的設計,大多的設計者都以人行角度去執筆。交通除了運輸人以外我還能用來做甚麼?
共通點:三個設計各自分析出了基地內所有的活動(人行車行商業活動人群聚集等等)但最種都僅採用其中一點作為依據下去操作接下來的結果。
《混亂共和國》 類別:住宅
設計者:胡浩渝/2017 台北科技大學畢業設計
基地位置:台北中山區林森北路錦州街
  • 探討議題:觀察台北住商混合大樓,嘗試延伸生活場域。
  • 對象:原大樓使用者。
  • 空間規劃與設計手法:
選擇這個案例分析,因為同樣對於住宅的改變慾望,但此案例設計者所使用的設計手法並非是直接介入空間去做改變,而是將現有的空間延伸創造出新的空間。
設計者將原本大樓上的破損作為建築物的新開口,在立面上延伸出新的平台與垂直動線,在混亂使用下嘗試去做新的組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特色:同樣對於現有住宅的疑惑,設計者選擇去延伸出新的場域,點醒我空間的思考不應該侷限在室內空間。向外延伸多了不少立面的有趣性,也有像是拉皮般的效果改變了原始破舊的立面。
  • 我的想法:內容敘述實在太少了所以我只能透過少部分的圖面以及模型成果照去想像。延伸出新空間確實是種方式,但內部沒有跟著變動有點可惜。
《彈性模組空間》 類別:住宅
設計者:陳律安/2018 金門大學畢業設計
基地位置:台北市南港區
  • 對象:設計者以自家四代同堂為例。
  • 探討議題:住宅空間本該取決於家庭型態家庭組織,但目前現有的住宅形式卻難以滿足不同家庭對空間的需求。設計者想藉由自家四代同堂的案例,嘗試以彈性模組的手法組合出合適的住宅模組。
  • 模組規劃設計手法:空間區分出住宿單元(依據年齡層設計出五種不同的住宿模組)、交流單元(以自身經驗區分出前院、球場、客廳、廚房)兩者間在放置過度單元組成符合需求的住宅型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特色:同樣考慮到了已經不太合適的住宅型態,設計者選擇使用彈性模組的方式去面對不同家庭的住宅型態,依據家庭成員來調整室內空間。
  • 我的想法:針對室內去做新的排列組合,像樂高一樣的改變。會不會有可能性去改變樂高的成分,創造出新的空間更符合使用者使用?空間是因為我的行為而被給出定義,而不是因為空間的定義限制了我的行為,能更加深彈性的可能性嗎?
《寂寞公寓》 類別:住宅
設計者:夏慧渝/2017 淡江大學畢業設計
基地位置:台北市南港區
  • 設計理念:繁雜都市中尋找喘息空間,創造建築物內有各種私人單元。
  • 對象:原使用者。
  • 空間規劃設計手法:將住宅內公共空間放大討論,利用空間封閉性與動線上不斷迂迴創造出許多小空間,在以光線加強處理層次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我的想法:這案例的設計理念與我想做的內容較無直接關係所以就不討論。想分析這案例主要是看到了設計者在垂直動線與公共空間的處理我個人也很想操作。為了讓日常活不直接性發生,所以室內空間設置很多樓梯,使住戶不再只是平面上的移動。公共空間則被私人單元包圍著,再利用光線圍塑出邊界,
共通點:同樣都是對於現帶居住環境的意見,現代住宅模矩太過一致,大家都在選找一個靈活性,不管是延伸出的動線,自由的模矩,或是室內的過度空間,想要去創造出一個新的能減少空間負壓的能性。
上篇目標太難了,看作品集好累,下次下次。
我很努力不要打錯字,但我注音符號沒學好,可以的話請大家包容。我好想出國玩
下篇目標初步規劃。
    139會員
    683內容數
    #金大建築15歲 +4了!畢業設計相關的文章,不論是自己的畢業設計、參加宜蘭大評圖的心得、或是相關書籍的閱讀心得,都請在「準備發佈」裡的關鍵字中加上「金大建築15歲」。讓我們來好好回顧我們所接力走過的15年吧。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