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哲筆記(9)_誰的論點是真正的好?要怎麼定論?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CH9 科學革命的本質及其必要性

「科學革命是科學發展過程中的非累積性事件,其中舊典範全部或部分被一個與舊典範完全不能並立的嶄新典範所取代。」(頁119)

作者將政治革命與科學革命做類比,認為兩者具有相似的特徵:「政治革命的目的,是要以現有政治制度本身所不允許的方式,來改變現有政治制度。若革命成功,則一定會廢除現有制度的某一部份,而代之以另一套制度…」作者如是說。

科學革命與政治革命相同,是在新舊兩種互不相容的典範之間做選擇,但選擇過程卻無法憑藉常態科學特有的評估程序,因為這些評估程序部分依據某一個特定典範而成立。也就是說,我們無法A典範的規則來評判B典範。

當學派都在用自己的典範辯護時,爭辯的雙方會因其信仰與價值觀交集極小,無法在相同前提的基礎上互相辯難,也就是說,在選擇典範時其實不會有一個超越社群的共識,但反之,若能找到大家意見相同之處,問題就能被解決。

作者繼續提及,因科學革命中展露頭角的新典範與過往的典範互不相容,典範之間其實有著不可共量性(incommensurable)。

這樣的觀點也點出了作者的另一個想法:「科學革命演進的非累積性」,也就是新典範必定要破壞舊典範才能成立。這與我們平時所認知的可能不太相符,像我自己的確在讀孔恩的書之前,我也會認為歷史就是不斷在過去事件上疊加起來的,新理論應該是比既有理論更高一階層的理論,能把一大群較低層次的理論組合在一起。

不過作者將在接下來的章節,反對科學的累進性,並提出現有的主流理論與科學教學法是如何說服我們相信科學是累積起來的(等我讀完讀懂後再來深入討論囉)。

回到引發科學革命的過程,常態科學研究中可能會出現三類現象,包含:現存典範已經妥予解釋的現象;以現有典範能了解其本質,但細節要等典範精煉後才能了解的現象(此類為常態科學中的研究對象);最後則是公認的異常現象,意即它無法被現有典範所消納。只有第三類現象能夠促發新典範。

如果按照剛剛所說的,科學革命要成功,新典範勢必得破壞並取代舊典範,那在衝突的過程中,肯定也會遇到舊典範支持者嘗試辯駁、拯救的狀況。多數狀況下,舊典範支持者拯救理論的方式,就是強調它在一定範圍內能夠解釋清楚,但若典範無法容納新現象,而是一味的限制其解釋的範圍,那麼科學工作終究會因為典範的限制而被停滯。

好了,來談談讀完這一章我所思考的兩件事。

第一個是科學累進與非累進的差異該如何理解?我自己用拼拼圖的概念去詮釋。

假設在圖畫上有一塊漏洞,代表著新發現、待解釋的現象,典範是嘗試拼上去的一片拼圖。在過去,A典範拼圖可以塞進那個漏洞中,但仔細檢視卻發現那塊拼圖其實沒有涵蓋完整個漏洞,他只是剛好可塞進去並佔去一部分的空間;這時有一個B典範拼圖更加契合這個漏洞的形狀,剔除了A典範,並完美的填補上去。

對於相信科學是累進的人來說,B典範它不止涵蓋了A典範,還把漏洞填滿,是一種更上位的理論;然而對於相信非累進歷程的人來說,B典範拼圖就是B典範拼圖,跟A典範拼圖是完全不一樣的個體,也不會有某個拼圖加上A典範能夠拼湊成B典範。A與B拼圖本質上是不同的,儘管它們都用來填補相同的漏洞中。

我不確定這樣的比喻適不適切,對這塊領域更加理解的人可以給些想法,但至少我用這方式去了解累進科學與非累進科學擁護者是如何看待科學革命的。


raw-image


第二件是有關典範的「不可共量性」。假如像孔恩說的,A典範與B典範是基於完全不同的信念來詮釋現象,我們無法用其中一種典範的去評論另一個典範。那麼,如果這概念套用在我們的生活上,我們是否會因為信念與價值觀的不同,而永遠無法理解與我們觀念不同的人?

在雙方價值觀不同的狀況下,我們只能找尋「關鍵事件」藉此反駁對方的價值觀從根本上錯誤,而就算有人嘗試放棄原有的信仰,去接受另一種信仰,他真的能好好地生活下去嗎?有沒有可能因為衝突太大而無法好好活著?

會這樣提問是我想到現在社會上有好多議題在檯面上討論,多元性別議題、挺核與反核、共產與民主…我們總強調要理性溝通、嘗試同理對方、進而友善討論達成共識。但如果這些就如科學革命的歷程,價值觀之間不可共量,我們真的有可能去說服與我們不同價值觀的人,自己的觀點才是更好的?我們有什麼資格去認為自己的價值觀更好?真有什麼關鍵證據能夠破壞他人的價值觀嗎?

從科學革命的認識與討論,拉到社會議題的反思,我其實也還沒想透,也不確定能否這樣比喻。總之,若我這樣的探討實際上想太歪了,可能不合宜、或只是我沒搞懂其中的本質,可以給我一些建議。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黃蓋瑞的沙龍
7會員
30內容數
這裡會放上與科學教育、科學哲學相關的探索(inquiry)文章。「硬殼」就是要你探索。
黃蓋瑞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19/12/12
這發生在前幾天我參與的一場科普沙龍上,那位觀眾很憤慨地表達講者將問題複雜化,一般民眾根本就聽不懂,然後就快速離席了。主持人與講者先尷尬了一下,最後說道,這些沙龍活動的舉辦目的本來就是希望能跟大眾有更多的互動,讓學術知識能在這個平台中有更多的激盪…...
Thumbnail
2019/12/12
這發生在前幾天我參與的一場科普沙龍上,那位觀眾很憤慨地表達講者將問題複雜化,一般民眾根本就聽不懂,然後就快速離席了。主持人與講者先尷尬了一下,最後說道,這些沙龍活動的舉辦目的本來就是希望能跟大眾有更多的互動,讓學術知識能在這個平台中有更多的激盪…...
Thumbnail
2019/12/10
取代的過程其實非常漫長,在新典範逐漸完善之前,舊典範仍會支撐整個科學社群,使之不崩潰;直到新典範完善以後,他會直接完全取代掉舊典範,此時感受到的是突然的轉變,而非一步步由舊汰換至新。
Thumbnail
2019/12/10
取代的過程其實非常漫長,在新典範逐漸完善之前,舊典範仍會支撐整個科學社群,使之不崩潰;直到新典範完善以後,他會直接完全取代掉舊典範,此時感受到的是突然的轉變,而非一步步由舊汰換至新。
Thumbnail
2019/12/01
我認為,唯有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斷讓學生去提問、辯論、反思,讓學生從小在學習教科書中每一個知識時,也能同時保有一個「知識的價值是可能轉變」的態度,那麼未來他有能力從科學史中更深入這些理論的發展時,相信也能夠以更客觀的心態去看待從古到今的這些典範轉移。
Thumbnail
2019/12/01
我認為,唯有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斷讓學生去提問、辯論、反思,讓學生從小在學習教科書中每一個知識時,也能同時保有一個「知識的價值是可能轉變」的態度,那麼未來他有能力從科學史中更深入這些理論的發展時,相信也能夠以更客觀的心態去看待從古到今的這些典範轉移。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21世紀,我們早已知道科學不代表真理,科學從來就不是中立的,科學研究過程中參雜太多人為影響,尤其是政治。不過科學仍是追求自然世界知識最好的工具;重點在於人在其中扮演了什麼角色。除了科學家的角色、權力的角色,也包括身為普羅大眾的我們該如何看待科學。
Thumbnail
21世紀,我們早已知道科學不代表真理,科學從來就不是中立的,科學研究過程中參雜太多人為影響,尤其是政治。不過科學仍是追求自然世界知識最好的工具;重點在於人在其中扮演了什麼角色。除了科學家的角色、權力的角色,也包括身為普羅大眾的我們該如何看待科學。
Thumbnail
現代人對科學無比的信任與崇尚,甚至人們對科學的崇拜已經有些偏離了科學原初的精神,成為一種迷信。 我們認為科學追求的是「事實」,也只關心事實,然而這樣只重視事實的信念,當它成為判斷價值的唯一標準時,就造成了一些問題。首先我們需要理解人不只會關心「事實」,也會在乎「意義」。 追尋意義可說是人深層的內在需
Thumbnail
現代人對科學無比的信任與崇尚,甚至人們對科學的崇拜已經有些偏離了科學原初的精神,成為一種迷信。 我們認為科學追求的是「事實」,也只關心事實,然而這樣只重視事實的信念,當它成為判斷價值的唯一標準時,就造成了一些問題。首先我們需要理解人不只會關心「事實」,也會在乎「意義」。 追尋意義可說是人深層的內在需
Thumbnail
取代的過程其實非常漫長,在新典範逐漸完善之前,舊典範仍會支撐整個科學社群,使之不崩潰;直到新典範完善以後,他會直接完全取代掉舊典範,此時感受到的是突然的轉變,而非一步步由舊汰換至新。
Thumbnail
取代的過程其實非常漫長,在新典範逐漸完善之前,舊典範仍會支撐整個科學社群,使之不崩潰;直到新典範完善以後,他會直接完全取代掉舊典範,此時感受到的是突然的轉變,而非一步步由舊汰換至新。
Thumbnail
我認為,唯有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斷讓學生去提問、辯論、反思,讓學生從小在學習教科書中每一個知識時,也能同時保有一個「知識的價值是可能轉變」的態度,那麼未來他有能力從科學史中更深入這些理論的發展時,相信也能夠以更客觀的心態去看待從古到今的這些典範轉移。
Thumbnail
我認為,唯有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斷讓學生去提問、辯論、反思,讓學生從小在學習教科書中每一個知識時,也能同時保有一個「知識的價值是可能轉變」的態度,那麼未來他有能力從科學史中更深入這些理論的發展時,相信也能夠以更客觀的心態去看待從古到今的這些典範轉移。
Thumbnail
如果按照剛剛所說的,科學革命要成功,新典範勢必得破壞並取代舊典範,那在衝突的過程中,肯定也會遇到舊典範支持者嘗試辯駁、拯救的狀況。多數狀況下,舊典範支持者拯救理論的方式,就是強調它在一定範圍內能夠解釋清楚,但若典範無法容納新現象,而是一味的限制其解釋的範圍,那麼科學工作終究會因為典範的限制而被停滯。
Thumbnail
如果按照剛剛所說的,科學革命要成功,新典範勢必得破壞並取代舊典範,那在衝突的過程中,肯定也會遇到舊典範支持者嘗試辯駁、拯救的狀況。多數狀況下,舊典範支持者拯救理論的方式,就是強調它在一定範圍內能夠解釋清楚,但若典範無法容納新現象,而是一味的限制其解釋的範圍,那麼科學工作終究會因為典範的限制而被停滯。
Thumbnail
就作者對科學演進的理解,他開宗明義表示絕大多數科學家遇到異常現象時,並不會隨意認定它是典範的反例(證明典範為錯的案例),反之,他們會將它視為常態科學工作中必須要處理的「謎」。也就是說,科學家仍會在「相信典範為真」的狀況下,將這些異常現象作為能精煉典範的事件之一。
Thumbnail
就作者對科學演進的理解,他開宗明義表示絕大多數科學家遇到異常現象時,並不會隨意認定它是典範的反例(證明典範為錯的案例),反之,他們會將它視為常態科學工作中必須要處理的「謎」。也就是說,科學家仍會在「相信典範為真」的狀況下,將這些異常現象作為能精煉典範的事件之一。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