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蓋瑞的沙龍
首頁
硬殼思維
超譯教學領導力
推推書系列
關於
硬殼思維
14
公開內容
這裡會放上與科學教育、科學哲學相關的探索(inquiry)文章。「硬殼」就是要你探索。
全部
全部內容
免費與付費
最新發佈優先
黃蓋瑞
2019/12/12
發佈於
硬殼思維
想做科普?先學會見人說人話!
這發生在前幾天我參與的一場科普沙龍上,那位觀眾很憤慨地表達講者將問題複雜化,一般民眾根本就聽不懂,然後就快速離席了。主持人與講者先尷尬了一下,最後說道,這些沙龍活動的舉辦目的本來就是希望能跟大眾有更多的互動,讓學術知識能在這個平台中有更多的激盪…...
#
科普
#
黃金圈
#
同理
6
留言
黃蓋瑞
2019/12/10
發佈於
硬殼思維
科哲筆記(12)_很多時候只是選擇的問題,無法以好壞遊說
取代的過程其實非常漫長,在新典範逐漸完善之前,舊典範仍會支撐整個科學社群,使之不崩潰;直到新典範完善以後,他會直接完全取代掉舊典範,此時感受到的是突然的轉變,而非一步步由舊汰換至新。
#
科學史
#
科學哲學
#
學習筆記
2
留言
黃蓋瑞
2019/12/01
發佈於
硬殼思維
科哲筆記(11)_科學史教學的前提
我認為,唯有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斷讓學生去提問、辯論、反思,讓學生從小在學習教科書中每一個知識時,也能同時保有一個「知識的價值是可能轉變」的態度,那麼未來他有能力從科學史中更深入這些理論的發展時,相信也能夠以更客觀的心態去看待從古到今的這些典範轉移。
#
科學史
#
科學素養
#
科學哲學
1
留言
黃蓋瑞
2019/11/28
發佈於
硬殼思維
科哲筆記(10)_跨領域可謂突破困境的重要武器
我們每個人所接觸的世界本質上是相同的,卻因為我們的經驗、所受規範影響而看見不同的樣貌,這不只是在科學領域會出現,我們生活中總是遇到類似的狀況;困擾的是當擁有不同生活經驗與信仰的人碰面,因我們使用的「語言」不同而難以理解對方。
#
科學史
#
科學素養
#
科學哲學
1
留言
黃蓋瑞
2019/11/27
發佈於
硬殼思維
科哲筆記(9)_誰的論點是真正的好?要怎麼定論?
如果按照剛剛所說的,科學革命要成功,新典範勢必得破壞並取代舊典範,那在衝突的過程中,肯定也會遇到舊典範支持者嘗試辯駁、拯救的狀況。多數狀況下,舊典範支持者拯救理論的方式,就是強調它在一定範圍內能夠解釋清楚,但若典範無法容納新現象,而是一味的限制其解釋的範圍,那麼科學工作終究會因為典範的限制而被停滯。
#
科學史
#
科學素養
#
科學哲學
2
留言
黃蓋瑞
2019/11/24
發佈於
硬殼思維
科哲筆記(8)_探索期間的開放性思考策略
就作者對科學演進的理解,他開宗明義表示絕大多數科學家遇到異常現象時,並不會隨意認定它是典範的反例(證明典範為錯的案例),反之,他們會將它視為常態科學工作中必須要處理的「謎」。也就是說,科學家仍會在「相信典範為真」的狀況下,將這些異常現象作為能精煉典範的事件之一。
#
科學史
#
科學素養
#
科學哲學
3
1
存乎一心
2019/11/24
很簡單。 只要告訴學生,目前的科學只是目前對宇宙的最佳解釋,隨時都會被新的發現改寫,如果大家有疑問是很好的,因為你可能是那位改寫科學的人。
黃蓋瑞
2019/11/21
發佈於
硬殼思維
科哲筆記(7)_從危機意識到科學學習
從這兩件事來談「危機」,似乎就算有人有「先見之明」仍然不夠,必須要等到「死到臨頭」的狀況,才有可能將某些觀念翻轉。而在轉變成功以前,觀點紛紛擾擾的狀況肯定會是常態,直到有個新現象成為轉變的關鍵,促使大規模的思維轉變。
#
科學史
#
科學素養
#
科學哲學
2
留言
黃蓋瑞
2019/11/19
發佈於
硬殼思維
科哲筆記(6)_永遠有意外,永遠無絕對
科學家從觀察到異常現象到改變典範,其實需要經過很長一段時間。轉變的期間,會有越來越多人注意到異常現象,並且加以研究,直到發現原來的典範已經不可能對異常現象做解釋時,才會真正產生變革。
#
科學史
#
科學素養
#
科學哲學
2
留言
黃蓋瑞
2019/11/17
發佈於
硬殼思維
科哲筆記(5)_學派之爭:誰的觀點為真?
這一章節,作者想要解析規則、典範與常態科學之間的關係。從科學史的脈絡檢視每段時期的重要事件,作者發現要找到科學社群的典範,甚至是共有的典範,其實非常容易,但是擁有共享的典範不代表就擁有共同遵守的規則。
#
科學史
#
科學素養
#
科學哲學
4
留言
黃蓋瑞
2019/11/15
發佈於
硬殼思維
科哲筆記(4)_研究動機
科學家不會再亂槍打鳥的隨意研究各種問題,而能更聚焦在某些問題上;接著因為典範本來就用以描述某一群的現象,它用以解釋、甚至能夠預測,我們可以就理論去推估某某現象可能會如何運作。那麼,接下來的工作就會是去確認這套假設是否正確了…
#
科學史
#
科學素養
#
科學哲學
2
留言
黃蓋瑞
2019/11/14
發佈於
硬殼思維
科哲筆記(3)_科學的本質
一般人或許多認為學者就是「博學多聞」的人,然而事實上學者僅是在某一知識點上鑽研較深的人;甚至或許很多讀到碩士的人都有類似的感受:「我越來越感受到自己的無知」。
#
科學史
#
科學素養
#
科學哲學
2
留言
黃蓋瑞
2019/11/13
發佈於
硬殼思維
科哲筆記(2)_從常態科學到科普工作
典範成立以後,科學社群基本上都會遵照典範去做後續的研究,除非因為某些緣故,典範的基礎被動搖,而被另一個典範取代,那麼整個社群所信守的規則將會有非常的的轉變,這過程稱為「革命」。
#
科學史
#
科學素養
#
科學哲學
2
留言
黃蓋瑞
2019/11/12
發佈於
硬殼思維
科哲筆記(1)_科學史的角色
這是繼之前的「超譯教學領導力」之後,第二個長期的讀書與反思寫作計畫。起因於過去一年因工作需求重新認識地球科學的歷史發展(西方為主),很強烈感受到過去所學的地科知識終於串接起來;同時,我也發現到所謂科學革命以前與之後的思維非常不同,無法用現在的觀點去理解過去,這讓我更感好奇。
#
科學史
#
科學素養
#
科學哲學
4
留言
黃蓋瑞
2019/11/08
發佈於
硬殼思維
我們與學術的距離:科普的意義與困境
當我們說到「科普」時,一般人會有哪些反應呢?說實話,大多的人是避而遠之。但這樣就很奇怪,畢竟我們做科普的目的就是希望一般人能夠理解這些知識,但我們所要接觸的一般人卻連碰也不碰。給予方與接受方之間產生了極大的斷層,科普書最終淪為泛科學圈之間的交流媒介,造成結果與原本的目標相矛盾的情形,到底該怎麼辦?
#
科普
#
921大地震
#
創作與書評
13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