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做科普?先學會見人說人話!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我想用個故事好好說明」,那位觀眾在QA時間對著台上講者這樣說。

他舉了耳熟能詳的故事:生產線出現包裝良率低的問題,老闆要工程師想辦法排除掉「沒有裝到產品的空盒」,工程師用了各種方法研究,最終提出添購昂貴的X光機來掃描產品;然而,一位基層員工發現沒裝到產品的紙盒容易被工廠的風扇吹跑,提議購買幾個大風扇對著生產線末端的紙盒吹,沒裝到產品的紙盒很簡易的就被找出來了......

這發生在前幾天我參與的一場科普沙龍上,那位觀眾很憤慨地表達講者將問題複雜化,一般民眾根本就聽不懂,然後就快速離席了。主持人與講者先尷尬了一下,最後說道,這些沙龍活動的舉辦目的本來就是希望能跟大眾有更多的互動,讓學術知識能在這個平台中有更多的激盪…...


一場沙龍,發生了什麼事?

若仔細去檢視雙方說出來的話,觀眾的感受是真實的,主持人所提出的寄望也是真心的,那麼,問題出在哪?身為一位重視科普的教育者、也是當天活動的觀眾之一,我想單從講者的部分去提出建言。

還記得我在整場活動中做的筆記裡寫下了一句很有感觸的話:「這些教授有在對話嗎?還是我的層次太低感受不出來?」剛好與這位觀眾的想法不謀而合,可見事實的確是:這場沙龍沒有達到科普的效果。

回顧在活動過程中,除了台上講者分享自己對該主題的看法外,後續的QA時間,台下幾位教授也主動針對相同議題提出回饋。但有趣的是,他們雖然口頭上說這這些內容是同時要給觀眾聽的,但內容中參雜了非常多的專有名詞,到頭來,還是沒有一句聽得很明白;除此之外,全神貫注聆聽教授們之間的「對話」,會覺得他們好像分別在講不同的事,而非想要承接前一位發言者講的內容,再去作延伸,所以實際上的對話只是「看著對方自說自話」。

就這樣,這場活動從科普的沙龍,轉變成一場沒有交流的學術研討會。這些教授等級的人在QA時間各別分享完自己的觀點後,主持人詢問台下還有沒有聽眾想提問的,試問,一般觀眾心中有何看法?

「我的問題好像太簡單了」、「我這樣提問會不會被認為很笨、沒先做功課」......肯定會有諸如此類的想法出現;而正當有一位觀眾鼓起勇氣表達了他對活動的看法時,主持人僅強調「這就是他們想做沙龍的原因,想要跟民眾有更多激盪」,這樣不是只是各說各話,沒有真正聆聽觀眾想法、同理觀眾感受嗎?


科普不只是理念,還需要方法

現在社會上有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意識到自己與民眾互動溝通的重要性,許多類似的科普活動陸續開展。但實際參加時會發現,不是該場活動人數稀少、就是活動中幾乎是圈內人;而那些對某議題感興趣的「學術初心者」,可能大多僅參加一次活動就不再參與,使得活動始終很難擴大影響力,而繼續淪為學術人士之間的小小取暖地。

「科普」不只是心裡想著、嘴上說說,還必須有實際的執行策略。我們或可從近年流行的「黃金圈理論」來做比喻。

黃金圈指的是一件事要被執行時,需要考量Why、How、What三個層次。Why指的是「你為何要做」、How指的是「你要如何做」、What則是「你要呈現什麼」。一般來說,What是最先能被確定的,那就是你要呈現的內容,以科普來說,就是你要分享的知識是什麼。

坊間活動想做的「科普」一事,可以歸類在Why,也就是他們都希望將知識普及化傳達給大眾。反而活動籌備者最常忽略的就是How—你到底要怎麼呈現知識內容?

以這場科普沙龍來說,雖然主辦人有著想與大眾接觸的心,但是卻沒有真正站在觀眾角度思考「他們需要什麼」、「我們擁有的這些知識要如何呈現才能與觀眾產生連結」。只是單純覺得這些知識很重要、很值得與大家分享,因而用了「自己覺得」最好的呈現方式來辦活動,忽略了對於沒有概念的民眾來說,他們需要更多的學習鷹架來消化活動中的內容。

在我之前寫的一篇文章有說過,科普的「對象」其實也有層次之分。針對不同層次的觀眾進行活動時,也會有不同的策略。但最重要的前置作業是:你要學習站在對象的角度思考「他會如何學習知識」、思考「我是否需要用更多比喻、或是設計一些活動讓對方更容易理解」等等。

用一句話總結就是:不是思考我如何說,而是思考對方如何學。

唯有嘗試「換位思考」、對觀眾感受「同理」、並且「以觀眾為中心進行活動」,科學知識才有可能穿達給我們預期的受眾。所謂的交流與激盪也才有可能發生。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黃蓋瑞的沙龍
7會員
30內容數
這裡會放上與科學教育、科學哲學相關的探索(inquiry)文章。「硬殼」就是要你探索。
黃蓋瑞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19/12/10
取代的過程其實非常漫長,在新典範逐漸完善之前,舊典範仍會支撐整個科學社群,使之不崩潰;直到新典範完善以後,他會直接完全取代掉舊典範,此時感受到的是突然的轉變,而非一步步由舊汰換至新。
Thumbnail
2019/12/10
取代的過程其實非常漫長,在新典範逐漸完善之前,舊典範仍會支撐整個科學社群,使之不崩潰;直到新典範完善以後,他會直接完全取代掉舊典範,此時感受到的是突然的轉變,而非一步步由舊汰換至新。
Thumbnail
2019/12/01
我認為,唯有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斷讓學生去提問、辯論、反思,讓學生從小在學習教科書中每一個知識時,也能同時保有一個「知識的價值是可能轉變」的態度,那麼未來他有能力從科學史中更深入這些理論的發展時,相信也能夠以更客觀的心態去看待從古到今的這些典範轉移。
Thumbnail
2019/12/01
我認為,唯有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斷讓學生去提問、辯論、反思,讓學生從小在學習教科書中每一個知識時,也能同時保有一個「知識的價值是可能轉變」的態度,那麼未來他有能力從科學史中更深入這些理論的發展時,相信也能夠以更客觀的心態去看待從古到今的這些典範轉移。
Thumbnail
2019/11/28
我們每個人所接觸的世界本質上是相同的,卻因為我們的經驗、所受規範影響而看見不同的樣貌,這不只是在科學領域會出現,我們生活中總是遇到類似的狀況;困擾的是當擁有不同生活經驗與信仰的人碰面,因我們使用的「語言」不同而難以理解對方。
Thumbnail
2019/11/28
我們每個人所接觸的世界本質上是相同的,卻因為我們的經驗、所受規範影響而看見不同的樣貌,這不只是在科學領域會出現,我們生活中總是遇到類似的狀況;困擾的是當擁有不同生活經驗與信仰的人碰面,因我們使用的「語言」不同而難以理解對方。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提供一條簡單公式、一套盤點思路,幫助你快速算出去日本自助旅遊需要準備多少日幣現金!
Thumbnail
提供一條簡單公式、一套盤點思路,幫助你快速算出去日本自助旅遊需要準備多少日幣現金!
Thumbnail
更新時間:2021.09.14 作者:翁順法|FAHAHA 剛踏入簡報的世界時,我買了各式各樣的簡報書閱讀。 當時讀完熱血沸騰,很想立馬使用看看,但實際簡報時,又覺得很難派上用場。失望之餘,甚至還因此低價賣掉好幾本書。 後來我才發現,那些簡報知識並非「沒用」,而是自己沒搞懂使用時機...
Thumbnail
更新時間:2021.09.14 作者:翁順法|FAHAHA 剛踏入簡報的世界時,我買了各式各樣的簡報書閱讀。 當時讀完熱血沸騰,很想立馬使用看看,但實際簡報時,又覺得很難派上用場。失望之餘,甚至還因此低價賣掉好幾本書。 後來我才發現,那些簡報知識並非「沒用」,而是自己沒搞懂使用時機...
Thumbnail
更新日期:2021.12.01 作者:翁順法|FAHAHA 在一場簡報中,好的開場,就是那關鍵的少數。聽眾會根據對講者的第一印象,判斷這場簡報將帶來收穫,還是浪費生命,來決定是否要繼續往下聽。 這篇文章有三個重點: 1. 有效開場的三個關鍵 2. 經典的四大開場技巧 3. 如何真正鍛鍊開場力
Thumbnail
更新日期:2021.12.01 作者:翁順法|FAHAHA 在一場簡報中,好的開場,就是那關鍵的少數。聽眾會根據對講者的第一印象,判斷這場簡報將帶來收穫,還是浪費生命,來決定是否要繼續往下聽。 這篇文章有三個重點: 1. 有效開場的三個關鍵 2. 經典的四大開場技巧 3. 如何真正鍛鍊開場力
Thumbnail
二月中旬的時候,我參加了台南大學舉辦的研習活動。 在這個艱澀的主題,主辦單位請來了許多在這個領域上的翹楚,在這個三天的研習活動之中,讓我以許多不同的案例、面向,還有領域等角度去看這一段歷史上沉默的時光。 但今天不討論這個,這次想分享的是「講課方式」。 那次研討會,有好幾位講師研究不同面向和主題。
Thumbnail
二月中旬的時候,我參加了台南大學舉辦的研習活動。 在這個艱澀的主題,主辦單位請來了許多在這個領域上的翹楚,在這個三天的研習活動之中,讓我以許多不同的案例、面向,還有領域等角度去看這一段歷史上沉默的時光。 但今天不討論這個,這次想分享的是「講課方式」。 那次研討會,有好幾位講師研究不同面向和主題。
Thumbnail
本文重點: 1、內容與人距離太遠 2、介紹不會感動到受眾 3、無法找到潛在的受眾 4、沒有提到受眾可以得到什麼
Thumbnail
本文重點: 1、內容與人距離太遠 2、介紹不會感動到受眾 3、無法找到潛在的受眾 4、沒有提到受眾可以得到什麼
Thumbnail
由於產業的不同,自然隔行如隔山。解釋起來費了好大一番功夫。會議推進緩慢,為了讓業外懂得一切訣竅,又沒有業內的背景,於是說明起來就要從非常基礎的枝微末節開始解釋起。等到所有背景常識都被解釋清楚後,才能進階的說明為什麼當初這樣規劃,以及為何用專家自己所謂的常理是無法被推行的。
Thumbnail
由於產業的不同,自然隔行如隔山。解釋起來費了好大一番功夫。會議推進緩慢,為了讓業外懂得一切訣竅,又沒有業內的背景,於是說明起來就要從非常基礎的枝微末節開始解釋起。等到所有背景常識都被解釋清楚後,才能進階的說明為什麼當初這樣規劃,以及為何用專家自己所謂的常理是無法被推行的。
Thumbnail
「人是互相的,如果我們對觀眾感興趣,那麼,觀眾也會對我們感興趣。」——戴爾.卡內基(Dale Carnegie) 《TED Talk:十八分鐘的祕密》一書指出,演講開始的前 10~20 秒是觀眾注意力的高峰,因此一定要把握開場的黃金 20 秒,讓他們覺得不專心聆聽是很大的損失。 「為了吸引觀眾的注意
Thumbnail
「人是互相的,如果我們對觀眾感興趣,那麼,觀眾也會對我們感興趣。」——戴爾.卡內基(Dale Carnegie) 《TED Talk:十八分鐘的祕密》一書指出,演講開始的前 10~20 秒是觀眾注意力的高峰,因此一定要把握開場的黃金 20 秒,讓他們覺得不專心聆聽是很大的損失。 「為了吸引觀眾的注意
Thumbnail
「愈是高深的主題,愈需要你找出造成障礙的地方,然後,用讓別人都能聽得懂的方式說出來。」——凱西.西耶拉(Kathy Sierra) 1969年,諾貝爾生物醫學獎得主馬克斯.德爾布呂克(Max Delbrück)曾說,只要是想傳達智慧給他人,無論是什麼樣的話題,都要以聽者並沒有具備與講題相關的專業知
Thumbnail
「愈是高深的主題,愈需要你找出造成障礙的地方,然後,用讓別人都能聽得懂的方式說出來。」——凱西.西耶拉(Kathy Sierra) 1969年,諾貝爾生物醫學獎得主馬克斯.德爾布呂克(Max Delbrück)曾說,只要是想傳達智慧給他人,無論是什麼樣的話題,都要以聽者並沒有具備與講題相關的專業知
Thumbnail
這發生在前幾天我參與的一場科普沙龍上,那位觀眾很憤慨地表達講者將問題複雜化,一般民眾根本就聽不懂,然後就快速離席了。主持人與講者先尷尬了一下,最後說道,這些沙龍活動的舉辦目的本來就是希望能跟大眾有更多的互動,讓學術知識能在這個平台中有更多的激盪…...
Thumbnail
這發生在前幾天我參與的一場科普沙龍上,那位觀眾很憤慨地表達講者將問題複雜化,一般民眾根本就聽不懂,然後就快速離席了。主持人與講者先尷尬了一下,最後說道,這些沙龍活動的舉辦目的本來就是希望能跟大眾有更多的互動,讓學術知識能在這個平台中有更多的激盪…...
Thumbnail
當我們說到「科普」時,一般人會有哪些反應呢?說實話,大多的人是避而遠之。但這樣就很奇怪,畢竟我們做科普的目的就是希望一般人能夠理解這些知識,但我們所要接觸的一般人卻連碰也不碰。給予方與接受方之間產生了極大的斷層,科普書最終淪為泛科學圈之間的交流媒介,造成結果與原本的目標相矛盾的情形,到底該怎麼辦?
Thumbnail
當我們說到「科普」時,一般人會有哪些反應呢?說實話,大多的人是避而遠之。但這樣就很奇怪,畢竟我們做科普的目的就是希望一般人能夠理解這些知識,但我們所要接觸的一般人卻連碰也不碰。給予方與接受方之間產生了極大的斷層,科普書最終淪為泛科學圈之間的交流媒介,造成結果與原本的目標相矛盾的情形,到底該怎麼辦?
Thumbnail
想真正改善社會問題,必須擬定完善且精準的方案。本文提供你3個工具,檢視並改善快速提案常有的誤區!
Thumbnail
想真正改善社會問題,必須擬定完善且精準的方案。本文提供你3個工具,檢視並改善快速提案常有的誤區!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