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電影筆記:對信仰最美的叩問—泰倫斯·馬利克新作《隱藏的生活》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raw-image

《紅色警戒》、《永生樹》、《聖杯騎士》導演泰倫斯·馬利克(Terrence Malick)的新作《隱藏的生活》(a hidden life),是和《關於艾瑪》(ema)一樣,在這次金馬影展期間,奪得我心中五顆星的作品。這部大概不會太討喜的電影,我卻很欣賞泰倫斯·馬利克這次對生命觀照的體察,以及他如何以信仰叩問信仰,在歐洲長久政教相爭的歷史裡,引出一條很美的弧線,將思想與神性之於個人的意義,往自然的絕景中拋出。

能預料到即便上了院線,也不會像《兔嘲男孩》(Jojo Rabbit)一樣被觀眾認為是討喜的作品,但看完後我一直覺得泰倫斯·馬利克透過這部新作,處理了德國經歷兩次轉型正義以來,許多反省納粹和二戰歷史作品中缺少的觀點,也是理解漢娜・鄂蘭(Hannah Arendt)提出『平庸的邪惡』此一概念的另一種觀照,不是《為愛朗讀》(The Reader)那種直接對納粹執刑者的質問、批判和正義在時空遞換後的矛盾與衝突;戰爭、納粹、對戰爭的不信任、恐懼所形成人們心口不一的臣服等等,顯然只是《隱藏的生活》(a hidden life)裡的客觀事件背景。

在《隱藏的生活》中,我所感受到泰倫斯·馬利克意圖嘗試引領的視野,是無論在任何的大歷史時空之中,任何一個勞動常民,都能在小我對生命至善的信仰裡,為良知找到一份可相信的普世位置,以及這份至善是不為了滿足個人崇高的信念、行使對他人的批判,而是純粹對個人生命價值的貫徹,而正是這一點一滴微小的堅持,而得以穿透時間的距離,在暴政的對立面,找到人性中應當相信為善的可能性。也許正是香港至此,李明哲至此,劉曉波至此,我才更覺得這部作品體現了這些前行者,完整的生命樣貌,以及那份人溺己溺的道德堅守何以震撼人心。

電影中這份純然對善的信仰,也映照出恐懼是如何使人心在自相矛盾的行惡中,產生對己身的憤怒,又進而轉化到對異己的暴力之中,並形塑自身偽善的合理性,與極權的荒謬,使得人們顛簸於進退兩難的善與惡之間,逐漸瓦解心智。奧古斯特迪勒(August Diehl)與瓦萊瑞帕赫納(Valerie Pachner)所飾演兩位主角對於小我至善的堅守,與時空背景中納粹政局的大惡操演,在這兩造的極端之間,反而搭建起一個宛若鏡像的舞台,仿若畫面中的大量群演才是這部電影的主角,是我們任何一人。

而正是整個文本與核心思想的複雜性,讓泰倫斯·馬利克擅長的流動性、並置性的影像剪輯,看來更貼合與靠近了電影裡意識的延展;演員真實的田園勞動與壯闊山林水文空景的捕捉成為詩意的互文;語言上刻意所形塑的疏離感也讓『思想異己』的輪廓與對立更加清楚;對暴力下文明限縮的刻畫,被放進影像空間裡面對自由唯一的出口——那窗中、門裡、拱廊下閃過的晴光與剪影;信仰是苦難的智慧,神性的仰望是自身意念的經營,而書信則是對愛唯一所能的覆誦與傳承。

《隱藏的生活》(a hidden life)三個小時的時長,卻沒有帶給我體感的難受,而是一次對生命整體性的飽滿,也正是泰倫斯·馬利克走過對生命本質探詢的長路,才能給予『人性』這艱澀使人疑惑的命題,一個擁有踏實肉身及清楚導演意志的回答。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星系並置的時刻 Constellations
7會員
3內容數
我多半理解,那是窮極浪漫徘徊理智邊線的一種把持。虛無如陽光恆在,而我們卻總是在混亂的心神中,稍稍貼近了真實,也因此——對「活著」的本質無法停止懷疑。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介紹朋友新開的蝦皮選物店『10樓2選物店』,並分享方格子與蝦皮合作的分潤計畫,註冊流程簡單,0成本、無綁約,推薦給想增加收入的讀者。
Thumbnail
介紹朋友新開的蝦皮選物店『10樓2選物店』,並分享方格子與蝦皮合作的分潤計畫,註冊流程簡單,0成本、無綁約,推薦給想增加收入的讀者。
Thumbnail
藉由一段天主教徒受迫害的歷史, 探討宗教信仰的意義與價值, 電影雖然長卻意義深遠。 https://dyonepodcast.soci.vip/
Thumbnail
藉由一段天主教徒受迫害的歷史, 探討宗教信仰的意義與價值, 電影雖然長卻意義深遠。 https://dyonepodcast.soci.vip/
Thumbnail
楔子 類型電影的廣泛性,將其多發的創作概念,以一種截然不同的操弄手法,與作品本身的意圖凝練在一塊。如電影不同於文學或劇場的表達形式而作為當代文化的共通語言—它的特殊之處,正是能夠在不同面向的整合概念中,將故事的實質意涵重新建立起影像空間的敘事觀點;尤其是在特定類型電影為主體的表徵中,更能夠觀察到此一
Thumbnail
楔子 類型電影的廣泛性,將其多發的創作概念,以一種截然不同的操弄手法,與作品本身的意圖凝練在一塊。如電影不同於文學或劇場的表達形式而作為當代文化的共通語言—它的特殊之處,正是能夠在不同面向的整合概念中,將故事的實質意涵重新建立起影像空間的敘事觀點;尤其是在特定類型電影為主體的表徵中,更能夠觀察到此一
Thumbnail
泰倫斯·馬利克(Terrence Malick),這位在當代美國作者中堪稱如謎一般的人物,其創作軌跡最早可追朔至美國新好萊塢電影尚未完全成形的年代(當然主流評論或學者並未將他與史柯西斯等一票人劃分為同類),並時至今日依然以極少量的產量時不時出現於世人眼中。
Thumbnail
泰倫斯·馬利克(Terrence Malick),這位在當代美國作者中堪稱如謎一般的人物,其創作軌跡最早可追朔至美國新好萊塢電影尚未完全成形的年代(當然主流評論或學者並未將他與史柯西斯等一票人劃分為同類),並時至今日依然以極少量的產量時不時出現於世人眼中。
Thumbnail
個體在這絕對的權力結構之中無法翻身,人與人之間缺乏了相互的諒解與包容,「仇恨」便在這個社會中油然而生,而「暴力」成了人性唯一的出口。
Thumbnail
個體在這絕對的權力結構之中無法翻身,人與人之間缺乏了相互的諒解與包容,「仇恨」便在這個社會中油然而生,而「暴力」成了人性唯一的出口。
Thumbnail
人常需要被提醒自己是人。蘇聯名導安德烈.塔可夫斯基之子親自編導紀錄片,帶領影迷重見那位雕刻時光的電影藝術家風采。肉體已逝,可是他的精神保留在他的電影裡,永垂不朽。
Thumbnail
人常需要被提醒自己是人。蘇聯名導安德烈.塔可夫斯基之子親自編導紀錄片,帶領影迷重見那位雕刻時光的電影藝術家風采。肉體已逝,可是他的精神保留在他的電影裡,永垂不朽。
Thumbnail
電影不是找到答案的鑰匙,卻可以讓我們在一千個讀者裡的哈姆雷特中,找出屬於自己心中的正義與選擇
Thumbnail
電影不是找到答案的鑰匙,卻可以讓我們在一千個讀者裡的哈姆雷特中,找出屬於自己心中的正義與選擇
Thumbnail
之前趕在下片前看了千日千夜,可惜沒二刷。在Netflix上看了社群網戰,雖稱不上驚豔,卻讓人印象深刻。無聲救援還在上映中,雖然片名取得還不錯,不過原名「抵抗」,更加有力地表達了革命志士的堅決。
Thumbnail
之前趕在下片前看了千日千夜,可惜沒二刷。在Netflix上看了社群網戰,雖稱不上驚豔,卻讓人印象深刻。無聲救援還在上映中,雖然片名取得還不錯,不過原名「抵抗」,更加有力地表達了革命志士的堅決。
Thumbnail
綜觀以上「美學、精神、情感」的啟示以及「電影院體驗」的兩大面向,馬丁.史柯西斯的《愛爾蘭人》無疑能成為日前引起非議的言論的最佳辯證,以此部作品來印證導演對於電影始終如一的堅持,同時在科技日益推進造成觀影習慣改變、以及「系列大作」日漸推擠著藝術電影生存空間的困境之中,仍能保護著自身對於電影藝術的信仰。
Thumbnail
綜觀以上「美學、精神、情感」的啟示以及「電影院體驗」的兩大面向,馬丁.史柯西斯的《愛爾蘭人》無疑能成為日前引起非議的言論的最佳辯證,以此部作品來印證導演對於電影始終如一的堅持,同時在科技日益推進造成觀影習慣改變、以及「系列大作」日漸推擠著藝術電影生存空間的困境之中,仍能保護著自身對於電影藝術的信仰。
Thumbnail
《紅色警戒》、《永生樹》、《聖杯騎士》導演泰倫斯·馬利克(Terrence Malick)的新作《隱藏的生活》(a hidden life),是和《關於艾瑪》(ema)一樣,在這次金馬影展期間,奪得我心中五顆星的作品。其實《隱藏的生活》應該要花更多時間想完再細細寫,但有些捕捉到的感受怕一下就忘卻,
Thumbnail
《紅色警戒》、《永生樹》、《聖杯騎士》導演泰倫斯·馬利克(Terrence Malick)的新作《隱藏的生活》(a hidden life),是和《關於艾瑪》(ema)一樣,在這次金馬影展期間,奪得我心中五顆星的作品。其實《隱藏的生活》應該要花更多時間想完再細細寫,但有些捕捉到的感受怕一下就忘卻,
Thumbnail
當我們用雙眼看著世界,把手舉起來,遮住世界,再次打開,會有甚麼不同嗎?讓自己的眼光沒有離開這個世界,凝視著自己、身邊的人與所有的一切,真實就會無所不在。德國電影無主之作,無主之作以葛哈.李希特這位當代藝術家的故事切入,探討的是在這些二戰到東西德分裂,如何引響了主角的心靈與視野,內在所探求的是甚麼?
Thumbnail
當我們用雙眼看著世界,把手舉起來,遮住世界,再次打開,會有甚麼不同嗎?讓自己的眼光沒有離開這個世界,凝視著自己、身邊的人與所有的一切,真實就會無所不在。德國電影無主之作,無主之作以葛哈.李希特這位當代藝術家的故事切入,探討的是在這些二戰到東西德分裂,如何引響了主角的心靈與視野,內在所探求的是甚麼?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