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筆記】阿甘本《哲學是什麼?》 -面對後現代論述危機:「空無神學」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製圖:Yo Chen)

(製圖:Yo Chen)

現代符號學需要受到全新檢驗… 將意義切割成毫無交流之能指和所指,可說是語言研究的真正沉淪(véritable naufrage)。

-阿甘本,《哲學是什麼?》


1️⃣「語言結構,不說空話」

義大利哲學家阿甘本(Giorgio Agamben)於2018年於法國出版的著作,《哲學是什麼?》(Quest-ce que la philosophie ? ),正面批判當代後現代論述的核心問題,「語言結構」(langage)。

阿甘本認為,數十年來西方論述「以技術手段,將『人類需以語言結構來理解』,視為理所當然」,義大利哲學家更明說:「多種跡象顯示,此西方結構已耗竭其活力」(p. 27)。阿甘本批判後現代論述邏輯,以漂亮技術手段,將「能指」、「所指」完美切割,並無限想像「能指」之象徵功能,視為一個無關「所指」意義的一個自身完美封閉系統;義大利哲學家認為這樣的切割邏輯,不僅無視西方哲學自柏拉圖以來,思索語言結構的兩千多年歷史與理論細緻脈絡,更可能引發某種論述「暴政」(tyrannique, p. 150),以自認完善的邏輯技術,導向「空無」(vacuité, p. 173.)。

阿甘本以考古與理論的精神,爬梳自古希臘以來,西方哲學對語言結構的千年思索與演化。如柏拉圖不斷思考,「面對事物本身,書寫的不足性」(l′insuffisance de l′écriture par rapport à la chose même, p. 79.);一旦認識到命名不等同本質,要如何思考語言與真實的關係?如同其一生思索的「理想」(l’idée),柏拉圖哲學的「可說性」(dicible),「不是一種精神,也不是物質,不是感知,也不是思想,而是一種『在之間』(entre eux, p. 76.)。」阿甘本研究,柏拉圖的「理想」在於中和截然劃分的對立,而其思考的「可說性」,完全不限語言學上的邏輯推演,更是一種漫遊探索,不斷來回於命名與真實、「能指」與「所指」之間,尤其奠基於「強烈客觀性」。

阿甘本提出,亞里斯多德一方面繼承柏拉圖的「理想」,中和相對對立,一方面卻以語言的文法結構,規範「能指」與「所指」的強制連結,並以此務實主義方法,利其知識生產的實踐。如同阿甘本2019年於法國出版的著作《創造與無政府》( Création et anarchie)之核心探討,若西方文明以「太初有道」作為語言的誕生,一方面,柏拉圖以此不斷探討如何連結人類起源前的神祕宇宙,另一方面,亞里斯多德則把這樣的語言發生,論述成區分人類與動物的分界點。語言於是在亞里斯多德,成為人之所以為人的前提與條件,此方法觀念影響力之大,以至於西方千年來的菁英基礎教育,名為「文法學校」。阿甘本批判,亞里斯多德以如此先入為主、截然劃分人類與動物的「政治性分裂」,以語言將人類完美切割於動物性之外,造成歐美文明的勝利、危機與終結,成就「西方的歷史命運」(p. 28.)…

總而言之,盡管兩位哲人如何相異,如同拉菲爾壁畫《雅典學院》中,柏拉圖指著天,追求天上理想,而亞里斯多德指著地,追求在地務實,阿甘本認為,自從古希臘以來,語言並不自我分裂成象徵與意義,而是自發連結了主體和客體,與生命共存共生,阿甘本更進一步強調,自人類起源,「語言結構永遠意有所指,不說空話。」(ne parle pas à vide, p. 17.)

二十世紀以來,菁英論述以科學進步為名,嘗試以邏輯「淨化語言」,不僅強制分割「能指」、「所指」,完美切割其動物性和神秘性起源,更試圖展現其可分離出詩性與哲學性的機械運作,然而阿甘本認為,「正是在人類語言統合場域之內,詩與哲學展現一種無法分割、無法化約的兩股張力,我們可以說,有了語言,有了詩與思想。」(… tant qu′il aura du langage, il y aura de la poésie et de la pensé. p. 49.)


2️⃣「語言結構撞到限制」

對比二十世紀以來眾多菁英論述,視語言為自身完美之結構,「人類只能從語言結構理解」,阿甘本卻以考古學家的細心與理論家的大膽,明確提出:語言結構有其「限制」、「缺陷」與「不足」。

阿甘本探索古希臘文本,發現「人類起源(l′anthropogénèse)並非一蹴可幾,頃刻完成語言事件,瞬間從原始猿人變成說話的生物。」或許需要「數世紀的耐心分析、詮釋與創建,才能回答這個原初事件的問題。」(p. 21.)

從人類起源以來,阿甘本認為「語言於本體屬於最弱的」,因為語言永遠需要說話者的存在,而說話者永遠感知無法言說、「未曾言」(non dit)的部分。更有甚者,阿甘本認為,「生命不是預先設定,而是人以一種前語文的直觀感知。語言命名是一個遭遇與預先設定的模式。」也就是在這種「預先設定結構」中,語言展現其「本體弱點」(faiblesse ontologique, p. 26.)換言之,面對生命,語言有結構性的「不足」;在事物當中,「語言結構撞到限制」。

阿甘本長期研究,柏拉圖正是意識到語言如此的「弱點」,並讓理性哲學開放於太初神秘,意即一方面認識並且尊重語言初始作為宗教需求之神秘源頭(如「太初有道」),一方面更以面對生死的神學需求,作為其共和國「理想」的思考起點。即使西方語言誕生可說為一種宗教要求,柏拉圖思想的精髓在於,「語言結構既不是人類發明,也不是神蹟,而是介於兩者之間。」在柏拉圖眼中,「『理想』並不是一種共通性或獨特性,而像是一種第三者見證」,如何面對兩極,如人性與神性,自然或超自然,內心或外在,真實或想像,「將對立中和。」

以柏拉圖「理想」連結原始、中和對立出發,阿甘本指出:「思想的冒險」,就是在於當代語言學截然劃分的「語言」與「言語」,「能指」、「所指」之間,「在分裂鴻溝中,見證一種接觸。」這位義大利哲學家最後更明確地寫下其對「語言真理」的定義:「真理對我們而言,不是真實事件,不是完全內在心理本質,也不是一個外在『意義世界』,而更像是一個『理想』,一個純粹的可說性,激烈中和了貧乏的對立,心理/真實,存在/不存在,能指/所指。」(p. 143.)

阿甘本最後批判後現代論述邏輯,一方面,後現代師承柏拉圖「理形」論述合理性,另一方面又背棄柏拉圖「理想」的接觸方法,卻以漂亮技術手段,不斷切割與遺忘,先將人類文化自行裂解成難以交流的「語言」/「言語」,「能指」/「所指」,「共時」/「歷時」,後又有意識或無意識遺忘,人類前語言的原始動物性痕跡,與語言太初神聖性要求,相反於柏拉圖如何謙遜認知「語言結構撞到限制」,後現代自嗨於語言結構之無限權力想像,終成為班雅明所批判、不無後果的「空無神學」。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鄭立明-avatar-img
2019/12/10
筆記 1、阿甘本明確批判的後現代論述,主要是德希達的解構理論 2 vacuité(χώρα)空無。中國學者藍江譯為「空域」 3、而阿甘本批判德希達的解構、延異,指出其誤,仍在滌清「vacuité」,借著回溯柏拉圖之說,層層耙梳,此一觀念之張力。 4同時也在反思從柏拉圖以來,哲學與詩的分裂,而後愈演越烈所造成的缺失。 「哲學是什麼」的語言實驗,不是哲學基本要義答問,而意在廓清哲學的未來之任務。 5、念念不忘的重新結合思與詩阿甘本,在附錄又引漢娜鄂蘭的說法:「思想與打破具的和師的無意義流動的能力相一致。那麼打破這種流動讓其回到謬斯性的位置,這就是今天哲學的終極任務。
陳潔曜-avatar-img
發文者
2019/12/10
個人覺得阿甘本所指的詩意與謬思,可能不同於亞里斯多德《詩學》規範,也非柏拉圖理想,而是更為古老的,連結神秘與動物性,而非一種純粹理性的活動,或是一個完美的理想形式,而在一種限制困難中,以不完美不斷探索吧。 阿甘本卻也不是完全反對兩位先師,而是更往前推,探詢西方理性論述之神學需求源頭。畢竟一方面柏拉圖《共和國》將詩人驅逐,而亞里斯多德《詩學》帶有某種強烈階級結構,阿甘本可能是追尋一種雅典學院開放的起點,先人有其限制,也有其想像,如同今人的困難與超越吧。
avatar-img
陳潔曜的沙龍
326會員
244內容數
近三千年發展的菁英美學主義論述,如何成為問題本身?本計畫企圖以一種知其不可為而為的精神,以「反抗」《詩學》千年演變思潮,一個當代自發工作之開始。
陳潔曜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4/29
作為法國劇場年度盛事,昨天晚上頒發的 2025 年莫里哀獎,以古典復興、現代民主、底層寫實劇作,全力抵抗川普橫掃世界的權貴民粹風潮。
Thumbnail
2025/04/29
作為法國劇場年度盛事,昨天晚上頒發的 2025 年莫里哀獎,以古典復興、現代民主、底層寫實劇作,全力抵抗川普橫掃世界的權貴民粹風潮。
Thumbnail
2025/04/26
《質量效應三代》因其爭議性結局,掩蓋其充滿細節與情感的內容刻畫,似可以從這次三部合輯之中,更能顯示出其能夠總結三部史詩的艱鉅任務。 《質量效應一代》:90 分 如《柏德之門一代》奠定其遊戲設定的龐大宇宙,《質量效應一代》橫空出世,創建一個太空歌劇的史詩結構,從日常細節、人物性格,到物
Thumbnail
2025/04/26
《質量效應三代》因其爭議性結局,掩蓋其充滿細節與情感的內容刻畫,似可以從這次三部合輯之中,更能顯示出其能夠總結三部史詩的艱鉅任務。 《質量效應一代》:90 分 如《柏德之門一代》奠定其遊戲設定的龐大宇宙,《質量效應一代》橫空出世,創建一個太空歌劇的史詩結構,從日常細節、人物性格,到物
Thumbnail
2025/04/24
感謝陳郁分牧師之協助,這次個人於倫敦兩場講座,有幸獲得詩人、導演、各行各業的人士參與分享,得到個人舉行二十多場活動以來,最多之聽眾與最飽滿的回饋,十分感激! 這次兩個講座,為個人多年研究的精華,作為知識分享的長期實踐,將持續進行研討、推廣工作,期待與各方人士共同合作,共謀文化的長遠建樹。
Thumbnail
2025/04/24
感謝陳郁分牧師之協助,這次個人於倫敦兩場講座,有幸獲得詩人、導演、各行各業的人士參與分享,得到個人舉行二十多場活動以來,最多之聽眾與最飽滿的回饋,十分感激! 這次兩個講座,為個人多年研究的精華,作為知識分享的長期實踐,將持續進行研討、推廣工作,期待與各方人士共同合作,共謀文化的長遠建樹。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介紹朋友新開的蝦皮選物店『10樓2選物店』,並分享方格子與蝦皮合作的分潤計畫,註冊流程簡單,0成本、無綁約,推薦給想增加收入的讀者。
Thumbnail
介紹朋友新開的蝦皮選物店『10樓2選物店』,並分享方格子與蝦皮合作的分潤計畫,註冊流程簡單,0成本、無綁約,推薦給想增加收入的讀者。
Thumbnail
本文嘗試填補後現代無神、唯物意識形態五十年「空洞」(vacuité),以班雅明藝術結合無為自然和底層現實的【靈光】,研究「影像精神性」與「電影民主化」,作為拋磚引玉的探索方向。
Thumbnail
本文嘗試填補後現代無神、唯物意識形態五十年「空洞」(vacuité),以班雅明藝術結合無為自然和底層現實的【靈光】,研究「影像精神性」與「電影民主化」,作為拋磚引玉的探索方向。
Thumbnail
面對後現代提出的「文本愉悅」,帕索里尼馬上於六十年代提出嚴正反駁,這位義大利詩人導演,認為後現代主義只是已開發國家於後工業時代「菁英語言的不斷更新」,他尋求是泥土草根「不可分析的生命力」,是人民「從底層而上的革命」。
Thumbnail
面對後現代提出的「文本愉悅」,帕索里尼馬上於六十年代提出嚴正反駁,這位義大利詩人導演,認為後現代主義只是已開發國家於後工業時代「菁英語言的不斷更新」,他尋求是泥土草根「不可分析的生命力」,是人民「從底層而上的革命」。
Thumbnail
面對當代根本的危機:抽象語言凌駕現實生命的衝突張力,以及資本主義如何以自由之名,延續基督教的神學,進行全面性的精神統治。
Thumbnail
面對當代根本的危機:抽象語言凌駕現實生命的衝突張力,以及資本主義如何以自由之名,延續基督教的神學,進行全面性的精神統治。
Thumbnail
(四)語言學的轉向
Thumbnail
(四)語言學的轉向
Thumbnail
哲學探問的是人類的存在意義;神學則將此意義訴諸超越的「神」。人類存在並思想的痕跡形諸文本而得以代代相傳;神與人類交通的痕跡亦如是。然而,隨著文本在不同時間與地域的傳播,接收者的理解無可避免地由於前見所構成的視域而產生落差。
Thumbnail
哲學探問的是人類的存在意義;神學則將此意義訴諸超越的「神」。人類存在並思想的痕跡形諸文本而得以代代相傳;神與人類交通的痕跡亦如是。然而,隨著文本在不同時間與地域的傳播,接收者的理解無可避免地由於前見所構成的視域而產生落差。
Thumbnail
以 6000 字書寫,試圖完成不可能任務- 1,連結(王不見王、互沒好話)歐陸兩位爭議思想家 2,實踐洪席耶思想-自學語言,平等方法,感性分享 感謝評論,感謝分享!
Thumbnail
以 6000 字書寫,試圖完成不可能任務- 1,連結(王不見王、互沒好話)歐陸兩位爭議思想家 2,實踐洪席耶思想-自學語言,平等方法,感性分享 感謝評論,感謝分享!
Thumbnail
此篇文章簡短介紹史賓格勒對於科學的看法,包括科學的起源,發展,以及最後的終結。
Thumbnail
此篇文章簡短介紹史賓格勒對於科學的看法,包括科學的起源,發展,以及最後的終結。
Thumbnail
  近三百年來,聖經研究的方法從前現代時期的教義建構和主觀靈性經驗,來到現代啟蒙時期的理性主義,是傳統批判學的開端。「批判」並非「學理」,其目的不在擴展知識本身,而是校正知識。[1] 傳統批判學以可重複檢證的科學方法分析聖經文本的來源、編修、歷史、字義,試圖還原文本原貌,...
Thumbnail
  近三百年來,聖經研究的方法從前現代時期的教義建構和主觀靈性經驗,來到現代啟蒙時期的理性主義,是傳統批判學的開端。「批判」並非「學理」,其目的不在擴展知識本身,而是校正知識。[1] 傳統批判學以可重複檢證的科學方法分析聖經文本的來源、編修、歷史、字義,試圖還原文本原貌,...
Thumbnail
思維從古至今,一直都是個大哉問。 探索思維,意謂探究我們究竟是如何思考? 而將思維系統理論化的學問—哲學,以富有比較性的動態系統來探討文化現象,不僅理解文化,更會改變一個文化,而哲學思考能使我們認知過去、現在,也能預見潛在的未來......
Thumbnail
思維從古至今,一直都是個大哉問。 探索思維,意謂探究我們究竟是如何思考? 而將思維系統理論化的學問—哲學,以富有比較性的動態系統來探討文化現象,不僅理解文化,更會改變一個文化,而哲學思考能使我們認知過去、現在,也能預見潛在的未來......
Thumbnail
(製圖:Yo Chen) 現代符號學需要受到全新檢驗… 將意義切割成毫無交流之能指和所指,可說是語言研究的真正沉淪(véritable naufrage)。 -阿甘本,《哲學是什麼?》 1️⃣「語言結構,不說空話」 義大利哲學家阿甘本(Giorgio Agamben)於2018年於法國出版的著作,
Thumbnail
(製圖:Yo Chen) 現代符號學需要受到全新檢驗… 將意義切割成毫無交流之能指和所指,可說是語言研究的真正沉淪(véritable naufrage)。 -阿甘本,《哲學是什麼?》 1️⃣「語言結構,不說空話」 義大利哲學家阿甘本(Giorgio Agamben)於2018年於法國出版的著作,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